生生讀書會丨04.22共讀:《岳美中醫話》之述學、當讀的古醫書

生生讀書會丨04.22共讀:《岳美中醫話》之述學、當讀的古醫書 2016-04-22 國醫戰隊學術中心 天醫堂

生生讀書會的書友們大家好,小生這廂有禮了,今天咱們讀——《岳美中醫話》之一,述學及當讀的古醫書。小生和您一起品好書~大家一定要堅持哦~

岳師簡介:

岳美中,原名岳中秀,號鋤雲,出生在河北省灤南縣小岳各庄的貧苦農民家庭。

岳美中學醫之始,是因肺病咯血,求治無效,遂購閱醫書,欲謀自救。中道習醫,既無家傳,又乏師承,主要靠刻苦自學,經歷較多坎坷。

初學之時,從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入手,多以時方應病家。臨證稍久,覺其局限,轉而學習清代吳鞠通、王孟英之溫病學說,用之臨床,效失參半,亦覺其方瑣細冗弱。其後研讀《傷寒論》 、 《金匱要略》 ,見其察證候不言病理,出方劑不言藥性,從客觀以立論,投藥石以祛痰。其質樸之學術,實逼近科學之堂奧,真是祛病之利器。後又鑽研唐代《千金要方》 、 《外台秘要》諸書,其中質樸之學,實用之方,直上接仲景,果能用之得當,亦有如鼓應桴之效。從1934年到1949年間,即專用古方治病,時起大症。益堅信中醫之奧妙,原不在宋元以後。因此,在多年中,對唐代以前醫學愚衷款款,矻矻研求,不無收穫。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他經過讀書臨證和與同道商討,認識進了一步,體會到了專學「傷寒」,容易涉於粗疏,專學「溫病」容易流於輕淡;粗疏常致於僨事,輕淡每流於敷衍。必須學古方而能入細,學時方能務實。入細則能理複雜紛紜之繁,務實則能舉沉痾痼疾之重。當時,岳美中曾對這一段學習與臨證體會加以總結,認為治重病大證,要用張仲景的經方;治脾胃病,用李東垣的方較好;治溫熱及小病輕病,葉派時方細密可取。總之,只有因人、因證、因時、因地制宜,選方用藥,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機。

岳美中強調對於急性病,要有膽有識,迅速地抓住現證特點,迎頭痛擊,因勢利導,以解除患者病痛。對於慢性病,則要有方有守,慢慢扶助機體的抵抗力,以戰勝疾病。因為急性病多屬六淫時疫所致,變化較多,尤其是風火陽邪,驃悍迅疾,焚毀頃刻,治之宜准、宜重,即所謂要有膽。但膽須從識中來,有膽無識,往往陷於盲目,甚至魯莽僨事;有識無膽,畏怯不前,也容易貽誤病機。識是膽的指導,膽是識的執行,要眼明手快。對於慢性病的治療,他認為不但要有方,還要有守。慢性病往往由漸而來,非一朝一夕所致,其形成往往是由微杳的不顯露的量變而到質變,其消失也需要經過量變才能達到質變。一個對症藥方,初投時或無任何效驗可見,若醫生無定見,再加上病人要求速效,則必至改弦易轍。或者葯已有效,就是效果還不明顯,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量變,倘一中止藥方,或另易它方,不僅前功盡棄,還恐怕枝節橫生,甚至出現其他疾病。因此,在慢性病的治療上,他主張用方要准、使用要穩。

述學

余學醫之始,是因肺病咯血,求治無效,遂購閱醫書,欲謀自救。且習醫的經歷較多坎坷, 學術思想的發展亦多曲折。約可概括為三個階段:

初學醫時, 從張協純?衷中參西錄?入手, 多以時方應病家。臨證稍久,覺其局限,轉而學習清·吳鞠通、.王孟英之溫病學說,用之臨床,效失參半,亦覺其方瑣細冗長。自思,我國四千年醫道之流傳, 其愈疾之術競若是之疲弱乎? 還是自已於此道未深入呢? 饑渴之中,再研讀《傷寒〉〉、?金匱?,見其察證候不言病理,出方劑不言藥性,從客現以立論,投藥石以祛疾。其質樸之實驗學術, 實逼近科學之堂奧 , 真是祛疾之利器。 後又鑽研唐代?千金?、《外合》諸書,其中質樸之學.實用之方,直上接仲景, 果能用之得當, 亦有如鼓應桴之效。 從一九三四年到一九四九年間,即專用古方治病, 時起大症 。 益堅信中醫之奧妙,原不在宋元以後。因此, 在多年中,對唐代以前醫學愚忠款款,矻矻研求, 不無收穫。這是第一階段。 ·

以後, 在不斷的學習體會中逐新感覺到專執古方亦有不足。一方面, 臨證時遇到疾病多,所持的方法少,有時勞於應付,不能泛應曲當; 另一方面, 經方中有側重溫補處, 倘有認證不清, 則必病隨葯變,持平以論,溫、熱、寒、 涼,一有偏重,其失得是相等的。治病若先抱成見, 則對真理的認識即不能正確, 所謂「一塵迷月,四方異位"" 。對疾病的治療,則難期完整的療效。 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 經過讀書臨證和與同道商討, 認識進了一步, 體會到了專學〈〈傷寒〉〉容易涉於粗疏, 專學溫病容易流於清淡。粗疏常致於僨事, 輕淡每流於敷衍。必須學古方而能入細。學時方而能騖實。入細則能理複雜紛亂之繁,騖實則能舉沉寒痼疾之重。

當時,曾對這一段學習與臨證體會加以總結, 認為,治重病大症,要用仲景的經方;治脾胃病,用李東垣的方較好, 治溫熱及小病輕病, 葉派時方細密可取,總之, 只有因人、因證、因時、因地制宜,選方用藥,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機。這是第二階段的認識。

一九五四年以後, 對唯物辨證法進行了學習和研究, 用於總結以前的醫療經驗和學術思想, 又有了新的認識 。如認識到執死方以治活人, 即使綜合古今參酌中外, 也難免有削足適履之弊 ; 但若脫離古方, 又無規矩可循。要救此弊, 需要有足夠書本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正確方法的指導下,研究用藥制方的規律, 找出使用的規範和範圍, 才能活用古法。從中醫治病取效多為復方這一事實出發, 在藥物配伍和方劑組織歷史演變的痕迹中, 尋求它的規律性。這是第三階段的認識。這種研究,不僅可以為臨床一些病的治療開拓新的思路, 而且可以使辯證論治的理論得到豐富和深化。

當讀的古醫書

中醫書籍汗牛充株, 初學者往往不知從何讀起。談中醫書大體上說來有下列一些方法, 各人可以根據自已情況, 加以選擇, 不必強求一致。 中醫講究理法方葯, 理法方葯能精則辯證論治無誤, 而活人有術。 因而學習中醫, 可從理法方葯四個部份去加以研究。

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有源有流, 各個時代都出現了著名的醫案,他們代表了我國醫學的發展方向。因之,順著時代, 從源溯流地研讀著名醫家的代表著作也是一種讀書方法。

中醫著作甚多, 有難有易, 舊時學醫, 往往先讀淺顯易懂便於應用的醫書, 等到有了點根底, 再逐步鑽研高深的典籍, 這種先易後難的讀書,可收循序漸進的效果。然而, 也有從難到易者。清 張志聰即主張先從內、難研讀起,先難其所難,後易其所易。源頭即充,活水不乏,醫求大可精進。

不過,學習中醫,我意當從方劑入手,方劑之祖為仲景, 因而讀書還以從?傷寒論?、 ?金匱要略?入手為好。仲景最講求的是辯證論治, ?傷寒論?六經標題, 首掲「辦三陽三陰病脈證並治」鮮明地昭示後人;論中更有「隨證治之"、「依法治之"等語。 在具體治療中,則某病以某方「主之"" , 某病""可與""或「宜"" 某方, 則是點明專病專方, 與辦證之下隨宜治之的方治精神。〈〈金匱要略〉〉則論述三因, 以專病專證成篇, 題目亦掲出「辦病脈證治」,是在專病專證專方專葯基礎上行使辨證論治的經典著作.總之仲景之書, 分論各治,既昭示人辨證論治的原理原則, 又指出了辯證論治的具體方法, 其規律之謹嚴, 對臨床實踐具有高度的指導意義, 實是中醫書籍的精髓, 最宜反覆鑽研。

據不完全統計, 歷代註疏《傷寒論〉〉的已有四百多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們應該毫無依傍地直接閱讀原文, 從白文下功夫,反覆研讀, 才能辨出?傷寒論?的真味道來, 這樣才算是善讀?傷寒論?。 讀傷寒如此,讀其他經典醫籍也應如此。 當然,為了開拓思路,幫助理解原著,適當地參看一些注家也是可以的。 ?傷寒論?注釋以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為最佳,語無泛談,不可不熟閱之。?金匱要略?可看尤在涇?金匱心典?, 尤氏著作, 頗多發揮, 最能啟人心思,歷來為醫林所重。另外, 近入陸淵雷?傷寒今釋?、?金匱今釋?二書脫胎於日人湯本求真〈〈皇漢醫學〉〉,但較湯書易讀是其優點,可惜的是未註明出處。

〈〈內經〉〉分?素問?與?靈樞?二部, 主要是講中醫生理、病理, 要讀,不懂靈素, 即不懂中醫的生理,病理, 就不懂中醫的基本理論。讀?內經?,其中的生字、難句首先得懂,才能讀, 這就牽涉到文史哲的修養, 古漢語文化的功夫, 這些知識. 也是學習中醫的人必須具備的。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是中醫病理專著,辨證細微,甚為可貴,應當置於案首時時取觀。

各家學說中以?景岳全書? 、〈〈張氏醫通〉〉、〈〈丹溪心法〉〉、〈〈脾胃論〉〉、?劉河間六書?為好。金元四大家,各有長處, 他們的書都可以看, 只是張子和太偏, 不善學者, 反而有害。

溫病學方面,葉、薛、吳、王四家, 以王盂英著作為最好。比較細緻, 用於臨床較多效驗。〈〈溫熱經緯〉〉和〈〈王氏醫案〉〉都需要細讀精研。 其次何廉臣的著作對溫病也多發揮, 何是溫病學後起之秀, 特別是繼承了王孟英的學術思想, 他的 ?重訂廣溫熱論?和重訂?感證寶閥?為少見的好書, 診斷確切, 於舌診尤其精到, 用藥熨貼, 分析入微,文字清晰, 是書說出了溫病真象。

藥物學方面, 初起先看?藥性歌括四百味?、?藥性賦?,這類書朗朗上口, 使於習誦。之後可看?本草備要?, 再深一點,可看?本經疏證?、 ?本草思辨錄?,至於?神農本草經? 文字古奧, 不大適合初學。但為本草之源, 意蘊精深,且簡明易誦,是其長處,與內經、 傷寒、金匱合稱四大經典,凡欲精研中醫亦為必讀書之一。

類書方面, 清·吳謙編纂的?醫宗金鑒?甚好。此書比較實用,各科齊備, 辦證詳而方葯精, 書中對於〈〈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編次訂正, 也下了很大功夫, 有其意義, 前清時, 太醫院考試就以此為標范, 至今北方醫生中, 學金鑒名世者不乏其人,於此也可見該書影響之大, 價值之高。其他如?六科準繩?、?張氏醫通? 、 ?東垣十書)) 也是好的類書, 亦宜一併批閱。

學雜病 以〈〈醫宗金鑒?為好, 看歸科以〈〈濟陰綱目〉〉、〈〈-傅青主女科?為優。特別傅青主的書最好, 其用藥自成一家, 該重時用量特重, 動輒以兩計, 該輕時用量特輕, 輕到幾分。 例如他的完帶湯,臨床上用治自帶多效。 方中山藥、 白朮各一兩, 峻補脾陽脾陰, 在大隊靜葯中加入些許陳皮, 推動陰葯,使脾臟功能健運, 則運化有權,濕熱可除,故婦女帶症可愈,方名完帶, 當之不虛。近年, 山西發現?傅青主秘方?, 用藥一如女科, 為醫書中珍藉,值得加以研究。

我最喜歡仲景和東垣的書, 凡.與之有關的書, 從源到流也都一一加以系統地學習 。 例如學葯則先讀張潔古?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 繼看?_蘭室秘藏?用藥法則, 再念張山雷?臟腑葯式補正〉〉, 再誦何廉臣?新編藥物學?等。學方則讀?傷寒論?、 ?傷寒來蘇集〉〉、?傷寒貫珠集?、?研經言?、?經方例釋?l,看?金匿要略方論?、〈〈金匱心典))、?王旭高醫書六種?等, 一脈相襲而來。這種從一 , 二家系統學習的方法是否恰當,僅供參考。

除了上述的書以外, 醫案、醫話也應當有所泛覽,汲取別人經驗,才能豐富自己的學識。 醫案以?王孟英醫案?、?金國名醫驗案類編?為好, 醫話以?冷廬醫話?、 ?止園醫話?為佳。

總之凡學醫者應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讀一家之言, 志趣每易為其所奪, 落其窠臼之中而不自覺。為醫切忌拘古,趨新。醫藥重乎實際, 一理之出, 一葯之投, 如弈棋然,必激起對方,彼此牽動得當才可戰而勝之, 設不得當則為對方所勝。因此, 若不廣采眾長, 以精益其術, 囿於方隅 ,臨床之際不僨事誤人者少矣。

生生讀書會丨04.20共讀:《鄧鐵濤診余醫話》之五靈止痛散

今日共讀目標你完成了嗎?鼓勵大家多做些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把筆記和心得多多分享到咱們生生讀書會的群里哦,今晚8點咱們一起來深入討論討論今天的共讀內容~

↓點擊"閱讀原文"重溫《鄧鐵濤診余醫話》往期精彩內容!

閱讀原文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笑談中醫,王致效--中醫眼中的糖尿病,無葯也可降糖
傳播中醫館—名醫驗證過的醫案—名醫驗案男科(1)
老中醫教你補陰
最受歡迎的中醫特色療法
中醫進補脾胃要認清 兩款健脾補胃食療法

TAG:中醫 | 讀書會 | 讀書 | 醫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