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特刊:一文讀懂癌症疫苗研發進展

▎葯明康德/報道

編者按:癌症疫苗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全新的免疫療法。日前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個體化疫苗已讓一名晚期卵巢癌5年無癌,也讓我們看到了這類全新療法的無限潛力。最近適逢《科學》雜誌推出癌症免疫療法特刊,以回顧不同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今天的文章里,我們也將一道重溫癌症疫苗這幾年走過的道路。

眾所周知,癌症的一大特點,便是遺傳變異的大量積累。隨著突變一個接一個的出現,人體內會出現癌症特異性的新抗原表位,它們也是癌症疫苗的理想靶點。隨著基因組學、數據科學、以及癌症免疫療法的進步,現在我們已經能快速地在基因組裡尋找到突變,併合理地選擇出適用於疫苗開發的靶點,按需生產出針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疫苗。在人體中的臨床試驗也表明,此類癌症疫苗安全有效,能針對個體腫瘤突變產生免疫應答。

癌症疫苗的研發簡史

早在100多年前,人們就意識到體細胞的突變可以帶來新的免疫原性——基因突變會影響蛋白序列,蛋白序列的改變則會帶來新的抗原表位。儘管出現在人體內部,免疫系統依舊會把這些新表位視為「異鄉人」,對其發動攻擊。這一理念簡單易懂,但癌症疫苗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背後的原因,則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靶向特定的癌症及其抗原。

圖片來源:123RF

半個多世紀後,通過大量實驗,我們從機理上對癌症疫苗的理解又有了加深。1950年代,人們發現小鼠對同一類型的癌症細胞會產生免疫力,適應性腫瘤免疫力的概念也隨之提出;1970年代,人們發現腫瘤里獲取的T細胞能有效地識別腫瘤細胞系;1980年代,分子克隆技術的引入讓我們對腫瘤抗原的了解獲得了進一步的提高。

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關於癌症疫苗的科學有著飛速發展,但科研人員們卻面臨著一大瓶頸——許多突變往往具有「患者特異性」。也就是說,在一名患者身上出現的大量突變,可能壓根不在另一名患者身上重現。為此,過去的癌症疫苗往往針對「共通」的突變進行研發,但效果不如人意。

臨床前研究與臨床轉化

隨著下一代測序(NGS)等技術的普及,了解患者的特異性突變已經不再是個難題。然而初步研究卻發現,大約只有1%左右的突變會帶來自發的免疫反應。如果這一比例具有代表性,那對於癌症疫苗的開發而言並不算什麼好消息。

幸運的是,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實際上能引起免疫應答的突變比例要高得多,大部分新表位都能被CD4 輔助性T細胞所識別。在小鼠模型中,針對這些新表位開發出的疫苗能有效控制小鼠的晚期腫瘤。

▲個體化癌症疫苗的開發(圖片來源:K. SUTLIFF/SCIENCE)

但從小鼠到人類的轉化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為了在人體內複製成功,我們需要經歷鑒別突變、預測表位、設計疫苗、並生產疫苗這一系列複雜的工作。在3項治療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臨床試驗中,癌症疫苗在人體內的可行性得到了驗證。無論是使用代表腫瘤突變的多肽,還是編碼腫瘤突變的RNA,這些疫苗均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總體免疫原性率達60%。而接受疫苗的每名患者,也都對其腫瘤突變產生了強有力的T細胞反應。

總體來看,這些小型的早期臨床試驗證明了癌症疫苗的潛力,也為進一步的研髮指明了方向。

新抗原表位的預測與選擇

個體化癌症疫苗的關鍵之一,在於精準地找到腫瘤的「突變組」(mutanome),並由此選擇能帶來最優免疫反應的那些突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我們需要發現腫瘤患者中的突變。目前,我們常用的手段是利用NGS技術,比較腫瘤樣本與健康組織外顯子組中的異同。但這樣的做法可能有幾個局限,其一是這些腫瘤樣本往往來自患者的活檢,而活檢獲得的小塊腫瘤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其二是目前的分析演算法僅能確保單核苷酸變異(SNV)和插入/刪除突變(indels)的準確性,但還無法準確體現出表觀遺傳學、轉錄、翻譯、翻譯後修飾等環節為癌症新表位帶來的影響。

▲新抗原在癌症免疫中的作用(圖片來源:K. SUTLIFF/SCIENCE)

找到腫瘤突變後,我們還需要從中做出選擇,挑選出最適合開發成疫苗的突變類型。限於成本與技術,我們無法將所有的突變都置入產品之中,而我們也知道,只有部分突變序列足以讓效應T細胞做出回應。因此,如何在這些限制之下,挑選出最具有免疫原性的突變,就成了癌症疫苗開發的一大關鍵。

目前,我們對於如何挑選這些突變用於後續開發,還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共識。但研究人員們已經總結出來了幾個行之有效的原則,譬如突變基因在腫瘤里的表達量,抑或是突變產生「可呈遞」表位的能力。此外,經驗還告訴我們,如果特定的突變在異質性腫瘤的多個克隆里都普遍具有表達,那麼該突變「成疫苗」的潛力可能也更高。

個體化疫苗的製造與臨床應用

在臨床應用上,個體化疫苗所遇到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如何快速地製造這些疫苗,並及時地送到每一名患者身邊。目前來看,個體化癌症疫苗的種類繁多,類型包括長多肽、RNA、DNA質粒、病毒載體、改造細菌、以及載有抗原的樹突狀細胞。根據類型不同,癌症疫苗的製造周期也有所區別。從臨床試驗中獲得的數據看,無論是採取多肽還是RNA類型,從發現突變到疫苗開發,再到疫苗施用,這一過程需要3-4個月的時間。因此患者在等待時,不得不先接受其他療法的治療。將來,研究人員期望將這一時間縮短到一個月。

▲不同類型的癌症疫苗

▲不同類型的癌症疫苗(圖片來源:《科學》)


推薦閱讀:

簡氏:烏克蘭將為中國L15研發更大推力發動機
適合編創和研發的八字
探索兒童葯研發新路 需重視院內製劑轉化
一致性評價研發思路分享
自主品牌何必要強調正向研發

TAG:癌症 | 疫苗 | 研發 | Science | 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