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袁州區歷史淵源

袁州歷史淵源信息來源:區政府信息辦 更新時間:2010-3-11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遣大將陳嬰平定江南(舊說平江南者為灌嬰,據宋人趙與時考證,平江南者為堂邑侯陳嬰,非穎陰侯灌嬰)。漢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築城。於是兩座新城出現於今宜春市境在。一為宜春,一為建成。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創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設時的宜春縣管轄今袁河流域城區,包括今袁州區、新余市、萍鄉市一部和樟樹市一部。晉大康元年(280),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以宜春之名與宣穆皇太后張春華(司馬炎祖母,司馬懿之妻)同名,為避諱,改宜春為宜陽。隋開皇十八年(598)複名宜春。初設時的建成縣管轄今錦江流域地區,包括今高安市、上高縣、宜豐縣、萬載縣及樟樹市一部。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縣名與太子李建成同名,為避諱,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西漢元光六年(前129),漢武帝封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劉成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劉成兄弟劉拾為建成侯。劉成於宜春城中築宜春台,劉拾亦在建成城東南二里築金沙台,均為一方名勝。今金沙台已廢,宜春台尚存。元鼎二年(前115),劉拾免,建成侯國除。元鼎五年(前112),劉成免,宜春侯國除。 今宜春市境域,漢代屬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國孫吳寶鼎二年(267),設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區歸安成管轄。隋王朝統一天下,廢安成郡。開皇十八年(598)設袁州,治所設於宜春縣。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隱居於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設時,袁州轄宜春、萍鄉、新喻三縣。宋開寶八年(975),萬載縣由筠州劃入。淳化三年(992),劃新喻入臨江軍。此後九百餘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鄉、萬載、分宜四縣。宜春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州府級行政機構是袁州,其次為靖州,再次為臨江軍。靖州設於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幾,以米嶺產米改名"米州",繼而又以羊山產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廢。南唐保大十年(952)復置筠州。宋寶慶元年(1225),理宗趙昀登基,因州名與皇帝之名同音,為避諱,須改名,此時恰好州衙後山碧落堂長出靈芝一株,視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轄高安、上高、新昌(今宜豐)三縣。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兩縣之地田置清江縣於蕭灘鎮(今臨江鎮)。宋淳化三年(992),於清江縣置臨江軍(元改臨江路,明改臨江府)。其轄境相當於今樟樹市、新干縣、峽江縣與新余市渝水區。明清時,奉新、靖安、豐城、銅鼓(其時為義寧州屬地)為南昌府管轄。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瑞州、臨江、南昌四府。民國初年,載撤府一級行政機構,各縣直屬於者。1913年10月,江西分設贛東、贛西、贛南、贛北四道,贛西道治所設於宜春縣。轄贛西21縣,1914年6月,贛西道改名廬陵道。1916年治所由宜春遷吉安。1927年廢道,各縣又直屬於省。1932年10月,江西省呈准設立13個行政區,後變動頻繁。1943年調整為9個行政區。第一區專員公署駐豐城縣,轄豐城、新建、南昌、進賢、高安、清江、新淦7縣。第二區專員公署駐宜春縣,轄宜春、萍鄉、萬載、銅鼓、修水、宜豐、上高、新喻、分宜9縣。奉新、靖安屬第九區(治武寧),此況一直維持至1949年江西解放。1949年7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湘贛戰役"解放贛江以西地區。7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袁州分區組建於南昌,7月20日駐宜春縣城。1952年9月,袁州分區併入南昌分區。1958年12月,南昌專員公署由南昌市遷入宜春縣,更名宜春專員公署。時轄宜春、萍鄉、分宜、新余、清江、豐城、萬載、銅鼓、宜豐、上高、高安、奉新、靖安、南昌、新建、安義、進賢17個縣。爾後,南昌、新建、進賢、萍鄉、新余、分宜、安義相繼划出。1979年劃宜春縣城區設宜春市,1985年並宜春縣入宜春市。1988年撤豐城縣改豐城市,撤清江縣改樟樹市。1993年改高安縣為高安市。至此,宜春地區共轄四市六縣。2000年5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春地區,改設宜春市。並改原縣級宜春市為袁州區。至此,宜春市共轄袁州、奉新、靖安、宜豐、上高、銅鼓、萬載一區六縣,並代管豐城、樟樹、高安三市。袁州名人鄭谷鄭谷,字守愚。袁州區人。唐末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至都官郎中。鄭谷7歲能。前輩詩人司空圖稱許其"當為一代風騷主"。在晚唐,鄭谷詩名頗盛。列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鷓鴣》詩傳誦廣遠,致有"鄭鷓鴣"之稱。成語"一字師"出自鄭谷逸事:鄭谷隱居仰山,詩僧齊已奉《早梅》詩求教。鄭谷將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中的"數枝"改為"一枝"。齊已當庭拜鄭谷為"一字師"。《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盧肇:江西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唐][唐]字子發,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在唐武宗李炎會昌三年(八四三)狀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個狀元,咸通歙州刺史。有奇才,以文翰知名。精小學,工畫札,尤善撥鐙法。林蘊從之學書。肇謂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吾昔授教於韓吏部,其法曰,撥鐙。今將授子,子勿亡傳、推、拖、捻、拽、是也。」大中十三年(八五九)嘗撰並正書唐定州文宣王廟記。《金石錄、唐書·藝文志、木蘊撥鐙法序、書史會要》盧肇是宜春縣文標鄉人,他老家的具體所在地在今分宜的楊橋鄉觀光村(分宜在寧朝時才劃原宜春縣的文標等八鄉立縣)。現該村有狀元橋,在暮雲(木葉)坳還有盧肇的墓。肇生於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初三日。盧肇政事之餘,勤於筆耕,一生著述很多,有《文標集》、《屆堂龜鑒》、《盧子史錄》、《逸史》、《愈風集》、《大統賦注》等等一百幾十卷。盧的詩文,才智,特別是他的德行,《唐摭言》、《雲溪友議》,著術中比較著名的是《漢堤詩》、《海潮賦》、《天河賦》。 江元生江元生 JiangYuansheng,1931年8月18日生,化學家。江西宜春人。195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56年吉林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南京大學教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表交聯高分子凝膠量公式,用於由凝膠量表徵高分子交聯度。七十年代,在配位場理論的研究中,處理了點群耦合係數中的一些待解決的問題,使之成為完整系統。對分子軌道圖形理論及應用的研究成果有:將休克爾理論發展成"三條定理"的形式;提出圖形收縮方法,就分子圖不變數的計算、約化及相互關係,給出大量原始結果;建設的五參數公式,對芳香性理論有所發展。在原子簇與固體研究中,從理論上解釋了三核鉬簇畸變的現象。是《配位場理論方法》和《分子軌道圖形理論》兩本理論化學專著的主要撰寫者之一。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推薦閱讀:

安倍向二戰甲級戰犯發悼文 為歷史翻案變本加厲
讀希羅多德《歷史》的札記(之二)
海昏侯墓墓主劉賀:中國頭號熊孩子皇帝,幹壞事效率歷史第一
斗羅大陸3龍王傳說的人物介紹,?
作為藝術和真實的人生

TAG:歷史 | 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