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懷瑾老師講「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

南懷瑾老師講「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三解脫門就是空、無相、無作。無作在有的經典上也翻成無願。看到無願有人就覺得奇怪了,學佛不是都要念《普賢行願品》嗎?學佛不是都要發願嗎?無願其實就是無作,作而不作。我們能抓住這三解脫門,一切佛法的道理就都知道了,學佛就是隨時把握三解脫門。

講到空,例如《心經》說「諸法空相」,《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學佛想要進到空,有多難啊!密宗的,尤其是黃教一派,要得中觀正見,才算見道得根本智。什麼是中觀?不空也非有,即空即有。得中觀正見的前提,要先見空性,先見到空的一面,也可以說是見性空。了解了性空,自性本來空,學佛的第一步就邁開了,不是理論上了解,是要身心都進去。

現在講話都懂,這是理論,沒有用的。你縱然能把佛經倒背如流,佛學好的不得了,生死來到時一點用都沒有。不要講生死,就算感冒來了你也擋不住,你空空看,噴嚏照打,肚子餓了你去空空看,還是餓得受不了。真得到空性的人,卻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所以什麼叫悟道?什麼叫證道?是身心整個投進去。就像這杯茶,白開水沖泡茶葉就有味道,你只講空話,講得再香再濃,白開水仍然是白開水。

這個性空是要證得的,證得了性空還不算佛法完全成就了,只是起步而已。性空了還要知道緣起,真空要起妙有的作用,那佛法就又進一步了。但是這還不算成功,要空非空,有非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真能算了解般若性空緣起,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就是中觀正見。

這個空是不是究竟呢?絕對究竟。最後得中觀正見,連中也不中了,徹底的空,所以講是性宗般若畢竟空。這個空的境界要如何求得?在座的同學打起坐來拚命想求空,求不到的道理在哪裡?就因為你在忙著求空,真是空忙。要知道,是空來空你,不是你去空它。你懂了這個道理,很自然就空了。你現在在聽講,空不空?不空啊,這是有啊。但是你聽到、感受到的,沒有一點可以停留住的,它早跑掉了,當你一聽到就已經沒有了。所以是它來空你,不是你去空它。

結果我們學佛的都走了反路,都在求空,豈不是背道而馳?它本空啊!你了解了本空不是就很解脫嗎?用不著怕有個有的。你想把我們的思想、感覺停留住,那是停留不住的。不過有一樣你感覺到好像停留住了,就是當你痛苦時,你硬是空不掉。其實還是空得掉的,那個感覺痛苦的就是受陰,就是業力的根本。業在哪裡?就是被痛苦煩惱束縛,被這個力量捆住了,解脫不了,就是業。這是一個感受的作用,你打坐覺得靜了,但是你裡頭還有一個靜的境界,就是受陰,你就解脫不了。等你覺得空了,就又著相了,有個空相,這空相也要空掉。你說空了覺得清凈,可是既然還有個清凈,又不空了。

空,是徹底的無相。既然無相就當然無作無願,我也不希望有個空來,它自然空的。你造出來個空的境界、光明境界,那就是有作。有作在修持的程序上就是有修有證,無作是無修無證。所以得了道的人跳起來是道,坐下來還是道,這肉身完了,可是法身是不生不死。

我們修持能達到空、無相、無作,則心意識自然空了,自然就解脫了,自然就入道了。學佛不論大小乘,不論任何宗派法門,歸納起來,最後都是求解脫。什麼解脫呢?不是功夫,不是信仰,是智慧的解脫。所以學佛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不是境界,不是迷信,不是信仰,而是智慧的解脫。但是同時也包括了功夫,也包括了境界,也包括了正信。

心意識是很難解脫的。心意識不是一個東西嗎?為什麼要分三層?佛經上常這麼分,尤其是禪宗語錄,在宋朝以後的大師們,常常提到要離心意識參話頭。當年我跟顯明法師二位,皈依虛雲老和尚學禪(這裡不應該說二位,應該說我們兩個人,自稱二位就大模大樣了。順便把中國禮數告訴你們年輕人),虛老一開示就叫我們離心意識參,我參了一分鐘就不參了,因為離心意識我還參個鬼!那我已經成功了嘛!這句話到此為止,你們參參看,參我那句鬼話。

現在不講禪宗,講教理。意,大家都知道,以六根來講,佛學把我們生命分成六個工具:眼耳鼻舌身意。相對外在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另一種分類,是分成五蘊:色受想行識。你把五蘊研究通了,也可以悟道了。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把物理世界和我們的精神的生命合起來,分成八個識,這又是一個系統。這八個識當中,主要的中心在意,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根本,整個的叫作八識,就是唯心,所以叫作八識心王,心是主體。心起的作用就是意。把心意識三個層次勉強作個分類比方,心像大海;意像大海中起的波浪,一個一個思想不停;識像波濤面上的浪花。

空、無相、無作與心、意、識之間的關係,要怎麼樣配合呢?這個無作是指什麼無作?無作配心。無相配意。空配識。因此深慧菩薩告訴我們,「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空、無相、無作,隨便由那一個法門證入,一門深入,就徹底成功了。再歸納起來講一句話,妄想就是般若。我的老師袁老師,給我講過一句大名言,了不起的。他告訴我般若與妄想有什麼差別,他說:「知妄想是空,妄想即是般若。執般若是有,般若即是妄想。」說得非常徹底。

*****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現在佛要交待「不住無為」的道理。無為是得了道,證得涅槃。菩薩為什麼不住那個境界呢?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空、無相、無作(或稱無願)是大乘的三解脫。空,是一切本空,開始學佛以空為基礎;無相,是不著相,不被現象欺騙;無作,是作而不作,一切行為過了就算了(無願是沒有帶著什麼希求之念)。

昨天有位外地來的學生,他已是有名的教授,也常常為人說法。他問我一個問題,他那邊有對夫妻已經生有兩個女兒,還想再生一個兒子,前些時候一定要他來找我幫忙,我就說念念觀世音菩薩的白衣咒。結果第三胎又生了個女兒,嘴上還缺一塊。這教授就問我為什麼不靈。我告訴他,佛菩薩沒有保證過「有求必應」,這句話是後人寫的。何況「有求必應」還有一條:「誠則靈」,怎麼樣叫誠懇是很難的。一般人學佛都是以投資的觀念來學佛,根本不是學佛,靈不靈還是要配合善行。至於嘴唇畸型,你要去問一問那夫妻,在懷孕前和懷孕期是否吃了不對的藥物,這是很有可能的。行為要自己負責的啊!全靠佛菩薩而自己心行不配合,是絕對不會靈的。所以當菩薩也真難,這個來求願,那個也來求願,一不合願就變成怨了。

因為講到無願才想到這一件事,所謂無願就是儒家說的:行義所當為之事,自己良心覺得應當幫忙的就去做,做完了也不要問代價。

你們也許會問,三解脫是空、無相、無作,那不是什麼都放下來了嗎?這裡佛經告訴你,「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知道空,但是絕對不入空,空了誰去救世界?大乘菩薩是要入世行善的。所以「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無起就是不動心,學佛能夠不動心當然很好,但是大菩薩積極為善,處處要找善事來做,不會以無起為究竟。

****

下面來的就是佛布施我們真正的大法:「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我們要證的菩提道果。大家持戒修定都是想做到沒有妄念,沒有煩惱,但是自己為什麼做不到?這個問題大家要仔細參究。下一個問題,成了佛還動不動念呢?

大家注意這裡「能善分別」,是有分別,不是無分別,佛能善於分別一切法相。凡夫的分別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惡念,或落於不善不惡的無記念。唯有證道成佛,才能善分別一切法相,雖作意而不著。所以說空、無相、無作(或無願)為三解脫門。能善分別,當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第一義就是第一義,佛學的解釋是真諦或形而上之道體,現代的哲學解釋是本體,「於第一義而不動」,在這上面沒有動過。

比方大家從上課以來雖然每一句話都聽見了,每一句話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你那能聽的有動過嗎?要在這個地方參究一下「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我們從凡夫心意識的境界,好好在這裡去用功參究,慢慢可以達到「心凈已度諸禪」。例如我們對於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現在、下一秒鐘,這些差別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個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因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之後,才能達到佛境界,自在而不執著,所以「是故稽首此法」。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推薦閱讀:

爸媽沒說、老師沒教的八件事
老師傅告訴你,客廳這三樣東西千萬不要放,我家當初擺錯後悔透了
寶寶太在意老師的話怎麼辦?
Crystall老師詳細講解新概念一冊第23-24課
和盛中國老師談愛情

TAG:南懷瑾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