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二)75.回天乏術

七十五、回天乏術

等歷時兩年的松錦之戰打完,李自成又拉起了幾十萬的隊伍。

崇禎十一年,他帶著十八個人逃進大山。崇禎十二年,清軍開始包圍錦州。這為李自成東山再起創造了良機。崇禎十二年他出山的時候,帶了不到千人出來,開始進軍河南。這個時候河南就沒有能出城打仗的兵。但凡身體健康能拿得動兵器打仗的,都被抽調到寧錦防線救援錦州去了。地方上留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能守個城門就不錯了。

李自成毫無阻力的隨意發展。他很快就拉起了幾萬人的隊伍,然後不停的攻打州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這次出山,李自成最大的變化就是開始使用知識分子,採取有政治頭腦的鬥爭策略,正式打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每攻打下一個地方,就放開糧倉救濟饑民,引得四方流民歸附,一年多的時間就發展到了幾十萬人。

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率軍攻打洛陽。這個時候洪承疇的大軍正在松山被圍,朝廷注意力全在寧錦防線,對洛陽被圍這種事情全無精力顧及,沒有派出任何援軍。李自成輕鬆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還找來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消息傳到北京,崇禎皇帝除了痛心疾首以外,沒有一點辦法。

另外一支起義軍,張獻忠的隊伍,在崇禎十二年被熊文燦招降。但其實雙方都各懷鬼胎。張獻忠是被左良玉和熊文燦打的招架不住了才投降,隊伍也沒有解散,就在襄陽谷城縣一帶屯田,隨時準備反叛;明朝也是因為清軍入塞,必須調兵回援,才不得不暫時放棄剿滅張獻忠,接受招降。

等清軍搶完了走人,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就跟熊文燦密謀,趁著「邊氛暫斂」的時機,抽調大批軍隊秘密向鄖陽、襄陽地區集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殲滅張獻忠。

但張獻忠也早有準備,他通過賄賂買通了熊文燦手下的很多軍官,及時獲得了情報,立刻從新發動叛亂。熊文燦急令左良玉帶兵攻打,結果中了張獻忠的埋伏,大敗而回。

受此事件影響,其它很多接受招降的起義軍隊伍也紛紛重新起義。熊文燦被朝廷撤職問罪。

當年啟用熊文燦和制定剿滅、招降策略的都是楊嗣昌,現在他只能自己前往湖北督師,親自指揮與張獻忠的戰爭。但左良玉擁兵自重,對這個中央下來的大官並不服氣,違反楊嗣昌的命令,自己帶著兵去找張獻忠報仇。結果這一仗還打贏了,一路追殺,殺傷招降張獻忠部一萬餘人,取得了空前的大捷。

勝利的結果就是楊嗣昌再也指揮不動左良玉。這樣楊嗣昌指揮的其他明軍就沒法跟左良玉形成配合,結果被張獻忠抓住機會,從明軍的包圍圈中跑了出去,從荊州進入四川。

楊嗣昌又趕緊帶著軍隊追進四川。張獻忠帶著明軍在四川兜圈子,出其不意的突然殺回湖北,奇襲襄陽。此時湖北空虛,襄陽一攻即下,襄王朱翊銘被活捉。張獻忠對他說:「我想要楊嗣昌的人頭,但是他遠在四川。所以借你的人頭一用,讓楊嗣昌以失陷宗藩的罪名伏法。」於是殺掉了襄王。

五十三歲的楊嗣昌長途奔波、憂勞成疾,在四川已重病不起,得知襄陽失陷、襄王被殺的消息,憂憤而死。

在金兵入塞之後的大敗局中,楊嗣昌算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是三邊總制楊鶴的兒子。楊鶴力主招降農民起義軍,但招降的錢花完了之後,各路起義軍馬上就重新造反。楊鶴因此被朝廷判處死刑。楊嗣昌就上書請求代替他父親受死刑。

崇禎皇帝看到上書以後說:這個楊嗣昌表示願意替他父親去死,應該是個忠臣孝子的好苗子。於是召見楊嗣昌,發現他見解不凡,越談越對路。此時楊嗣昌已經是河南右參政,從三品的官員,又跟東林黨和「閹黨」都沒有太多瓜葛。崇禎遂決定將他提拔重用。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海關諸處,然後又授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楊嗣昌在這些職位上都乾的不錯。

但是崇禎七年,楊鶴去世了。根據慣例,楊嗣昌必須辭官回家守孝。崇禎想要奪情,但自從張居正被清算以後,反對張居正「奪情」的官員被視為英雄,「奪情」也就被視為大奸臣、陰謀家的標誌,就算皇帝想要奪情,被奪情的大臣也絕對不敢接受。所以在國家危亡的緊急時刻,被皇帝賦予重任的楊嗣昌竟然突然就回家休息兩年多。真是荒謬得不可思議。

一轉眼兩年多過去了,楊嗣昌可以復職了,不料他的母親又去世了。這下又要再守孝兩年多。崇禎皇帝著急了,再次想要奪情。朝廷上那幫文官們堅決反對,認為守孝是事關天理人倫的大關節,不守孝就是不孝,不孝的人肯定不忠,不忠不孝的人怎麼能當官呢?根據這個邏輯,楊嗣昌絕對不能奪情起複。

正在這個時候,兵部尚書張鳳翼死了,職位出現空缺。這個張鳳翼是東林大佬葉向高的門生,王化貞當遼東巡撫不受熊廷弼節制就是他在背後策劃的。崇禎九年,清軍入塞打到了昌平附近,京師戒嚴。敵軍打到京城一般都要追究兵部尚書的責任。張鳳翼非常恐懼,就主動請命出城督師。但他出城以後根本就不敢帶兵去跟清軍作戰,每天在軍營里吃喝玩樂,做最後的享受。清軍到處攻城略地,他知道自己死罪難逃,就服用慢性毒藥大黃。這種葯不會立刻毒死人,要每天服一點、每天服一點,時間長了才會被毒死,這樣就可製造病死的假象,而不是畏罪自殺。吃了一個月之後,張鳳翼才死掉。

這下崇禎是真急眼了,什麼也不顧了,立刻下令奪情,任命楊嗣昌為兵部尚書。楊嗣昌也頂著文官們的輪番彈劾辱罵來上任了,負責全面主持鎮壓農民起義,沒過多久又升任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楊嗣昌認為,農民起義之所以會發展壯大到如此地步,關鍵是地方官員各自為陣、互不救援,讓起義軍可以尋找到足夠大空間在幾個省的範圍內四處流動作戰,難以被殲滅。因此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網」的圍剿計劃,增兵十四萬,加餉二百八十萬兩,在西北任用洪承疇,在中原任用熊文燦總督五省軍務。結果只用了一年,就大獲成效,張獻忠、羅汝才等農民軍在多次慘敗後接受招降,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

但這個時候清兵又打進來了,此計劃功敗垂成。楊嗣昌希望能與清軍議和,又遭到了包括宣大總督盧象升在內的一大批文臣武將的堅決反對。

回顧楊嗣昌從擔任兵部尚書到因病去世的過程,其實他做的一系列決策基本都是正確的,但是沒有用。比如對農民起義軍是不是該堅決鎮壓,不接受招降?當時的局面看起來鎮壓對明朝更有利,招降靠不住。所以楊嗣昌堅決鎮壓,但是清兵打進來了,沒辦法,用招降來作為緩兵之計。清兵一走,他就開始準備動手解決張獻忠,時機把握的也相當好。我們今天就是穿越回去坐在楊嗣昌的位置上,恐怕也不會比他決策的更好了。但是官僚集團內部腐敗,收了錢就敢向張獻忠泄露軍事機密,這種情況下決策再正確有什麼用?

張獻忠反叛以後,楊嗣昌又親自督師。但是武將不聽指揮,他們帶的都是自己的家丁親兵,撤了他們說不定手下士兵就叛亂了,又是第二個吳橋兵變。指揮也指揮不動,換人也換不掉。這個時候你指揮才能再高又能如何?

楊嗣昌又想跟清軍議和,但是有袁崇煥為了議和而擅殺毛文龍的惡劣先例在那裡,武將和文官之間已經沒有了一絲一毫的信任。在武將看來,你們文官議和就是在賣國,一旦議和,就會像袁崇煥殺毛文龍、秦檜殺岳飛一樣,拿有功的將領的人頭作為跟清軍議和的交換條件,誰跟清軍作戰最勇敢、戰功最高就先殺誰。

這並不是武將們疑心重,這是真有可能發生的。一旦議和進入到實質性階段,清軍提出這樣的要求,文官們完全可能會同意,到時候隨便找個罪名:殺良冒功、縱兵搶掠、貪污軍餉、不受節制等等,抓起來殺了就完了。文官們要想殺武將,不就跟殺條狗一樣輕鬆么?

楊嗣昌試圖跟盧象升解釋,但這哪裡是言辭溝通所能解決的?兩人只說了幾句話就不歡而散。

後來,盧象升在與清軍的交戰中為國捐軀,他個人並不怕死,並沒有私心;楊嗣昌其實也是在為國家謀劃大局,也沒有私心,最後也死於征途。

兩個沒有私心的人,一文一武,掌握重權重兵,在國家危急的關頭,卻不能夠齊心協力,這是一個悲劇。這個悲劇並不是他們個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歷史的、體制的原因造成的。要打開這個結,僅靠雙方坐下來談一談、交個心是不行的,需要做的事情太多。需要為毛文龍平反,需要清算東林黨,需要打擊貪污軍餉的腐敗集團,需要追究那些沒有證據就胡亂上疏給毛文龍扣上各種罪名的官員的責任,需要改革言官彈劾制度,需要改革以文制武的軍事體制……把這些事情做了,文武之間才能重新建立起信任,才能齊心協力共赴國難。

但當時哪裡有可能去做這些改革。每一項改革都是地動山搖,都會給行政和軍事系統帶來巨大的衝擊,只有在國內外局勢比較平穩的前提下才可能推進。

這些改革不推進,軍事機密泄露、武將不聽指揮各自為陣、文武之間的猜忌等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任何正確的策略都會被消解於無形。

這是一個死局。無法可解。

處在最終決策者位置上的崇禎皇帝竭盡全力,想要打破這個死局。他每天沒日沒夜的工作,批閱奏章、召見大臣,

有一天,崇禎去看望其庶祖母劉太妃,坐下不久就打開始瞌睡,竟然睡著了。一覺醒來感到有失體統,忙向太妃道歉說:「神祖(萬曆皇帝)時海內少事,而今則多災多難。連著兩晝夜看文書奏章,未嘗合一下眼。心裡煩悶,不思茶飯。沒想到在太妃面前,竟如此不能自持。」

劉太妃聽了,忍不住泣下。

明朝的皇帝,一頭一尾兩個最勤政,也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和亡國皇帝崇禎。若要論辛苦的程度,恐怕崇禎還要更勝一頭。他生活簡樸,也完全顧不上吃穿,也不好色,時間精力幾乎完全用在處理政務上。江南名妓陳圓圓,被權貴人家帶入北京,想要進獻給皇帝。崇禎就說,現在國家這麼多困難,文臣武將無不盡心竭力為國辛勞,我還招納什麼美女名妓?因此拒絕。

崇禎這麼廢寢忘食的工作,應該說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發掘出來了一批比較忠誠能幹的文臣武將。崇禎三年六月,他在內閣裡面逐步斥退了東林黨勢力,任用溫體仁擔任內閣首輔。溫體仁為官清廉,從不結黨營私,上台以後開始有步驟的打擊朝中東林勢力。

東林黨先是誣告溫體仁收受賄賂、搶奪他人家產,但是沒有找到證據,又改口說溫體仁之所以不貪污是因為得罪人太多怕被報復,做樣子給皇帝看的,其實人品低劣,說他除了整人外啥都不會幹。

其實當時內閣首輔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要會整人,只有能整人,才能肅清黨爭亂相,恢復中央權威,讓行政體系正常運轉,地方上的稅賦糧食才能徵收的起來,讓軍隊有錢有糧去打仗。

隨後,崇禎又提拔了楊嗣昌,由他來制定軍事戰略。而帶兵打仗的,陝西有洪承疇和孫傳庭、山西有盧象升、中原五省有熊文燦和左良玉,這些都是能征善戰的人物,實打實的靠戰功升上來的。一時間要錢有錢、要人才有人才,軍事戰略也制定得當。所以才有了基本消滅李自成部、迫使張獻忠部投降的巨大勝利。一時間國家又顯露出轉危為安的勢頭。

但這終究只是表面好轉,深層次的問題無一得到解決。很快,東林黨設下政治密謀讓崇禎對溫體仁產生了懷疑,溫體仁被迫走人,朝政再度陷入混亂;然後清軍入塞,楊嗣昌與盧象升在議和問題上矛盾激化,盧象升戰死;剿滅張獻忠的機密泄露,熊文燦撤職查問;楊嗣昌親自督師,與左良玉發生衝突,圍剿失利;清軍圍攻錦州,洪承疇帶兵救援,全軍覆沒;李自成東山再起,輕取洛陽;張獻忠千里奇襲,失陷宗藩。楊嗣昌死、洪承疇降。大好局面瞬間灰飛煙滅。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第六章第二節《張獻忠、羅汝才等部再次起義》,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

盧象升是進士出身,身份上屬於文官。但在帶兵之前是知府,是級別較低的地方官,沒有進入文官精英階層。他自己募兵鎮壓農民起義有功,才被逐步提拔上來的,走的是以軍功升職的道路,一直都在直接帶兵打仗。他帶的兵被稱為「天雄兵」,像毛文龍的東江兵、岳飛的岳家軍、戚繼光的戚家軍一樣,是他自己創建訓練的,個人印跡明顯,因此其利益和思維角度更接近於武將而非文官。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

推薦閱讀:

張德江視察香港 在「一帶一路」論壇儘力推銷香港
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二)66.東林復辟
中國的一帶一路為何完勝美國亞洲再平衡?
一帶一路詩賦
「一帶一路」是個啥?家長這樣告訴娃!簡直絕了!

TAG:文明 | 黃河 | 一帶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