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因何難解其玄?
《道德經全解》(劉戰魁著)編者序 【一】
《道德經》— 智慧百科全書
《道德經》是一部闡釋、論證自然道德觀的大道之書,是一部化解社會生活中各種複雜矛盾和疑難問題的智慧之書,是一部規導各類社會文化與科學文化健康發展的哲學著作,是一部協調和 平衡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相互關係的治世之書,是一部指導人修養身心、凈化社會意識形態、協調社會關係以及和諧天、地、人之間相互關係的百科全書。
雖然《道德經》只有五千言,但是蘊藏於五千言中的智慧性內涵,卻為我們揭示、總結了如何符合人自身生命活動的運化法則以及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規律三百餘條。掌握這些規律和法則,學 會運用其中的公理和原則,能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方便,能幫助我們從根源上解決任何矛盾、困惑和痛苦。
世間的任何人,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於其中找到解決的答案;無論是社會文化的發展,還是科學文化的進步,只要出現了困難和障礙,都能從其世界觀與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中發 現解決的辦法,從而找到符合道、自然、社會、人之同一性與統一體關係的發展途徑;無論人類社會關係與生活方式出現了怎樣難以化解的矛盾、紛爭與衝突,同樣可以從這五千言中找到「 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的方式方法。
難解其意的原因
自老子留下《道德經》以後的兩千多年裡,人們對這五千言的解讀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什麼對同一部經典,會得出迥異不同的認知觀點?這種現象是因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引起 的,還是眾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得出的結果?從《道德經》的智慧性內涵來看,非也!
自莊子之後的研習者,恐怕極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這五千言中的自然道德觀之本質內涵。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化書》的內容是圍繞自然道德觀來闡釋天、地、人之間相互關係的。《化 書》的作者譚峭,可算得上是道家修有成就的大德,他的創作立意,是想以「化」為樞機來解讀老子道德五千言之智慧性內涵,但解讀出四層左右之義旨已盡其力。即使如此,道、儒、釋三 家中也很難找到如譚峭這般解讀道文化的人,遑論比之老莊;再查找漢、唐、宋、明、清以來《道德經》的各種註解本,窮於案頭,高談雄辯,卻難見能解其義旨一二層者。
從古至今,人們解讀不出道德五千言之本質內涵的原因,我的老師劉戰魁先生將此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不懂得《道德經》的本質內涵是中華智慧文化自古傳承的自然道德觀,不懂得自然道德觀所涵蓋和闡釋的內容,是論述道、自然、社會、人之間相互關係的學問,是規範人類世界觀與 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學問,是幫助人類建立智慧性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生死觀的學問,是對道的屬性特徵進行的描述與說明,是對自然運化規律的屬性特徵進行的描述與析解 ,是對道的體與用因相互作用而孕生演化整個宇宙間萬有萬象之機理進行的論證和闡釋;是對人類智慧文明史之發展規律進行的論述與析解,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之屬性特徵進行的論述, 是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軍事等各方面所應該遵循符合的法則進行的論述,是對社會關係和生活秩序之法則進行的論述;是對人的生命運化規律、身心活動規律、健康成長規律 、生活規律和應對法則進行的論述。
其二,不懂得老子闡釋的自然道德觀,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生死觀與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之間整體辯證關係的論述。
其三,無法理解老子運用了古老的象文化來闡釋和論證自然道德觀,及其符合自然邏輯秩序的表達法的語言藝術。
《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天下萬化,數之不盡,然「其要一也」。比如,伏羲以 八卦之象,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天地萬有,無不可相與比類,包羅於其中。像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都是象文化的內容,象文化是中國古智慧文化的根基,也是全人類文明文 化的根基。而先生站在自然道德觀的高度上為我們全面破譯了藏涵於河圖洛書、天干地支、伏羲八卦中的千古不解之秘。
像《道德經》中「穀神不死」,就屬於典型的象文化表達法。「谷」,甲骨文??象兩山間低凹之地,這樣的地方低凹空虛,往往積蘊水流。成語有「虛懷若谷」,虛則遇物能容,遇聲能應, 無擇無棄,不竭不盈。可見不唯造字之字形有其象,字義亦有其象。「神」,金文一體??同「申」,另一體??從示,從申。「示」,《說文》①:「天垂象,見(現)吉凶,所以示人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察天象之所示,順而成之,即古時祭祀之義。「申」,甲骨文??象閃電舒伸萬變之形,古人以閃電為天示之象。神,《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易?系 辭》:「陰陽不測之謂神。」因此,「穀神不死」,以谷之象來比喻道之體虛寂藏涵、淵深幽隱之性;以神之象來比喻道之用沖虛靈應、變化莫測之性。「穀神不死」,虛而孕沖,「虛而不 屈,動而愈出」,天地化焉,萬物育焉,形象化地描繪道之體與用形成連續不斷的整體性的孕生演化狀態。
象文化表達法,能夠從智慧整體觀的高度上把握其所要描繪事物於運化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的屬性特徵,能夠從自然辯證法的層面描述出事物的存在形式與內容、萬變之現象與不易之本質、 發展過程與結果之間自然邏輯的演繹秩序。象文化表達法,可以藉助人的形象思維,來理解具體事物的色、聲、光、形、質及大、小、多、少等屬性特徵;藉助對人、事、物之間發生相互關 系的衍生演化內容與發展軌跡的自然邏輯秩序的認識,來達到掌握人、事、物之間整體運化的發展規律和法則。
其四,古今絕大多數研習者,或以識為智,不懂得智慧教育文化是以身心實證為基本要求與根本條件的,不懂得踐證道體德用之屬性特徵的途徑與方法;或見地不透,未見證到合道順德的智 慧境界。
前三個方面,屬於導致無法解讀道德五千言之自然道德觀的關鍵原因,而第四個方面則是至關重要的根本原因。試想,一個連小學文化都不夠的人,如何能講授大學之書?同理,一個沒有合 道順德之智慧能力的人,怎麼可能譯解、注釋《道德經》中關於自然道德觀的本質內涵,以及道體德用之屬性特徵?以學習文化知識的方式來學習智慧教育文化,無異於緣木求魚。《易?繫辭 》有言:「仁者見之謂之仁,知(智)者見之謂之知(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推薦閱讀:
※【道教經典】道德經古本篇·道經(下)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道德經》德篇(注音版)
※《道德經釋義》21 隱者黑鷹
※撕掉頭腦給自己貼的「標籤」——摘自趙妙果道德經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