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 2000 年之後再也沒有像羅大佑、李宗盛、齊秦、張雨生、童安格、齊豫諸如此類的流行音樂大家? | 知乎精選

【帶三個表的回答(91票)】: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複雜,可以寫成一本書。

7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造就了一大批音樂人,他們在文學和音樂上都比較有功底,言之有物。非常有耐心研究受眾心理。後來的周杰倫和方文山不過是炫耀文字而已。

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受眾是單向接受的方式,因為內容提供者比較容易控制受眾。

互聯網時代,受眾和音樂人之間變成雙向,音樂人不再能控制受眾選擇,大眾逐步演變成小眾,受眾喜好可以變成越來越清晰的數據,但是受眾審美受到嚴重摧殘,導致音樂人提供作品時有無的放矢的感覺。

還有,民歌運的那批人後來都老了,新的人幾乎沒有號召力。周杰倫的那堆鳥玩意確實很爛。

什麼樣的環境出什麼樣的人,人類進入網路化時代才幾年啊,所有東西都是毀滅過程中,還沒到建立的時候,等你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出生,會趕上好時候,那時候,張大佑、王宗盛、韓雨生、齊安格……會雨後春筍。

【高涵的回答(47票)】:

我以前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個被張雨生、李宗盛、林憶蓮和「中國火」搖滾樂養大的80後孩子,即使抱著最為寬容的心態,也無法接受當下的流行樂,為什麼呢?

我是喜歡周杰倫的,五月天、梁靜茹、范瑋琪,都是上上之選,這點毋庸置疑,但是我所指的當下,是指在選秀文化和與其攜手而來的網路流行文化合力作用下湧現出的歌手。同時,我也很坦誠地認為,周杰倫的水平在下降,五月天的噱頭越來越不是純粹的音樂了,但是在當今的主流歌手中,他們依然是最好的,說這些是為了防止比我小的孩子們有可能發生的吐槽。

還有,有一個傳統的思維觀念,即當下的年輕人總會對父輩的偶像有恍若隔世之感,因而只對當下敏感,可是我依然認為,時間前溯,鄧麗君等更早的港台歌手依然是出眾的,我身邊不乏同齡人對這些歌手心存熱愛。如果做一個不恰當的推衍,真正的好藝術不會在短短几十年間消弭,會在一代代人心中紮根,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的代名詞。這種趨勢確實在2000年後戛然而止了。

我很同意三表老師的說法,就憑三表老師在流行音樂領域的水平,我們也不應該不分青紅皂白、僅憑自身喜惡來品評。

三表老師說的很有道理,把音樂當成一種藝術行業,就像李宗盛在著名的「理性與感性」演唱會上所說:做音樂的是值得尊敬的,應該是最有才華的人才能在這個行業里工作。

我記得初中高中的時候,我喜歡摘抄兩個東西,詩歌和歌詞。有時候我很難相信一個歌手會寫出這樣的詞,尤其是張雨生。我們時代對於愛情、理想、生活中的諸多浮躁和糾纏,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我們沒有將精神依附在高質量的音樂上,試想如果大家都心醉於「但願我會就此放下往事管它過去有多美(林憶蓮)」這樣的歌詞,思索於羅大佑的歌曲,更不用說張雨生歌中對於獨居老人、民主政治、流浪小動物的關懷,我們社會的願景一定比現在更美好。其實不用說遠,流行音樂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社會的教化和協調功能,不說遠了,最明顯的例子是李宗盛三人的《最近比較煩》,這麼俏皮搞怪的音樂,最後的結尾是「你們的關心讓我溫暖,家是我最甘心的負擔」,現在除了在主旋律中我們能看到宣揚所謂的真和善,其他的流行歌曲要麼失語,要麼做得不夠。

我真的覺得這個和積澱有關,並不是要否定演藝行業的包裝、運作等行為,這個是合理的,任何時候都有包裝運作,但是現在的機制已經有些畸形了,創作導向也不可同日而語了。

有人可能會覺得,強行讓流行樂披上責任有些無趣了。我是這麼想的,首先,這是個追求,是個目標,大家都要努力去達成,達不成,沒關係,你就好好的滿足娛樂的功能,但是娛樂這個功能也越發蒼白,挺可悲的。我88年的,年齡也沒有很大,但是感覺聽歌的時間段就此暫停了,永遠停留在了那個階段,我不是沒有去努力接受新事物:上海電台著名的101.7每年推出跨年倒數,將一年最火的歌曲進行排行,一百首歌,逐年的感覺就是,越發覺得無法聆聽了,真的。

【鼓鼓的回答(31票)】:

你喜歡的 你父一輩不屑

你父一輩喜歡的 你父一輩的父一輩不屑

你父一輩的父一輩喜歡京劇 你父一輩說 算了吧 我還是聽民歌去吧

你父一輩喜歡聽民歌 你說 算了吧 我還是聽搖滾樂去吧

他們之所以會被你說成是「大家」

其實只是沒有經歷那個時代

【趙耀敬的回答(10票)】:

「互聯網時代,受眾和音樂人之間變成雙向,音樂人不再能控制受眾選擇,大眾逐步演變成小眾」非常贊同三表哥的這個觀點。

《長尾理論》這本書中其實花了不少篇幅闡釋了這個問題。

流行音樂就是大眾音樂,八九十年代大眾獲取音樂的渠道十分單一,不過是電台+CD。在有限的渠道內,製造和傳播載體都會選擇最容易被聽眾接納喜歡的音樂內容以獲取最多的商業利益。這樣一來,聽眾接觸到的音樂就十分有限並且肯定是最流行最好聽的。所以暫且不論這些歌手的音樂造詣是否達到了所謂的「流行音樂大家」的水準,至少他們擁有了最廣泛的聽眾與影響力。

2000年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音樂的傳播增加了無數種途徑,每個人都可以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歌手與音樂類型,在流行音樂的長尾里埋藏的巨大資源開始被一一發掘,長尾里的每種音樂可能不會有太多聽眾,但每首歌都會有人欣賞(這個可以去豆瓣看看,再冷門的專輯都會有人聽過)。選擇的增多,導致大眾最終會分化成品位各異的小眾,所以現在的流行音樂人和音樂比之前更加多樣與豐富,但是誰都無力再一統天下,網羅數量巨大的聽眾。

聽眾不足本身意味著影響力與流行程度的不足,即使音樂造詣很高,也只能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但怎麼也算不上「流行音樂大家」了

【王洪濤的回答(9票)】:

我從事音樂表演 演奏 製作等已經十幾年了。正如樓主所說的,2000年後,似乎再沒有像樣的歌星出現。其實不是這樣的,不能說沒有像他們那樣的歌星出現,而是整個中國的流行音樂已經進入一種崩潰的局面,唱片業在網路的衝擊下,現在已經幾乎癱瘓。網路歌曲現在已經得到了所有的天下,而諸如那英、孫楠、韓紅等國內一線歌星,其實按照正常姓陳代謝,他們根本沒有到了該退居二線的時候。但是,就是這麼實力的歌星,幾年了都沒有出一張個人專輯。而在網路音樂、網路歌手、星光大道、超女超男等等一系列沒有職業標準約束下,中國的唱片業、乃至香港台灣的唱片也都在這場毀滅性的災難中沒能逃過一劫。似乎記得是從刀郎、黑龍的那個時候開始,網路音樂開始肆虐,後來的商業推廣,更是只認錢不要質量,只要你有錢,我就可以包裝你,從而導致了這場災難的延續性。不過似乎從這一兩年的發展中,我們聽到了「回歸」這個詞。中國的老百姓從不懂欣賞音樂,而讓網路音樂牽著鼻子走,到現在慢慢的也積累了一點起碼的審美觀開始,中國的流行音樂有了一點回歸的跡象。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我希望聽到的是更好、更專業的製作、更好的聲音,也希望中國的流行音樂回歸腳步更快一些。

【Roy Li的回答(11票)】:

主要是一個風格和商業化的問題。

首先現在的歌手基本都在追逐以前人的影子, 尤其是追張雨生。 范范,范逸臣, 五月天, 阿信,楊培安都主動承認是因為張雨生而出道的。

張雨生是歷史上前無古人,往後也很難有來者的華語樂壇最偉大音樂人。 因為他領先了整個樂壇有20年, 他死後十幾年的今天,他的歌曲依然到處被人傳唱,還被拿來和原唱比較, 每一次都是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作為歌手來說, 他擁有華人里第一高亢的聲音, 最好聽的清唱, 聲音的穩定性也是一流的, 在錄音的時候往往都是一遍過。

張雨生作為主唱毫無懸念贏得第一次熱音大賽冠軍的時候,他pk掉的人都是很牛的歌手, 包括姚可傑,邰正宵, 還有後來和趙傳的團比拼的時候也都是佔盡優勢。 和林志炫比高音用真聲完爆對方的假音。 在北京唱歌比蘇芮毛阿敏唱得還高, 任何跟他合唱的女歌手聲音都是被他壓下去的。

退居幕後後,沒人能想到他寫歌是如此的厲害,尤其是寫詞, 作為製作人一手捧紅了張惠妹。

可惜意外來得太突然,否則此人必然是引領整個潮流的人, 看他活著的時候張惠妹在那幾年如何橫行霸道就知道了。(如果張雨生活著,不僅張惠妹能有更多的歌曲和更好的製作,而且不會那麼犯傻去搞的自己被封殺)

羅大佑是一個歷史的記錄著,他用歌聲去鎖定回憶中最美好的一刻, 比如《童年》這首歌,旋律很輕快,美的是一聽到就讓人想起同年。 還有《東方之珠》這樣擁有政治意義的歌,能寫到如此美妙。 更不要說《明天會更好》 這樣的世紀大作。

和張雨生不同,羅大佑和李宗盛不是靠唱得好取勝的,靠的是創作直指人心。 除此之外,他們的作品並沒有像張雨生那樣超前,領先這個時代。 所以和其他人一樣,成了懷舊經典,沒有一直流行下來。

其實現在依然有很好的音樂人,只是之前不太受人關注,有了網路才走到幕前。 比如說黃國倫也是張雨生那個時代選秀比賽的冠軍,寫出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但是沒有走到一線。 這些人經過時代的洗禮終究會被和李宗盛羅大佑這樣的人進行比較, 但是無論怎樣, 張雨生是一個無法超越的存在。

作為張雨生的鐵杆粉絲,很多時候我認為如果他不曾存在這個世界,也許我們生活會美好很多。

【施東曉的回答(6票)】:

在學校做過音樂編輯+導播,做過一個簡單的滾石30的回顧專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99363d0100pu1h.html)。

作為一個接近於90後的1989年出生的小孩(請允許我裝嫩),我是在閩南農村長大的,小時候聽的磁帶大多數是大人們喜歡聽的台灣歌手,長大後對於這些音樂還是情有獨鍾。李宗盛羅大佑等等也是聽得挺多的。

很同意其它人說的,什麼時代造就什麼樣的音樂。

以前的台灣有著各種歷史的積澱,包括很多人是眷村出生,會有很多衝突的成長環境。而以前的環境生活更加艱辛,外在的誘惑也不如現在豐富,有才的音樂人們會更加內斂而深沉。李宗盛的《阿宗二三事》裡面有這麼一段「我是一個瓦斯行老闆之子,在還沒證實我有獨立賺錢的本事以前,我的父親要我在家裡幫忙送瓦斯。我必須利用生意清淡的午後,在新社區的電線杆上綁上電話的牌子,我必須扛著瓦斯,穿過臭水四溢的夜市。這樣的日子在我第一次上綜藝一百,以後一年多才停止」。

我最喜歡那時候的情歌,溫情滿滿而又難以言表,可想而知和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有關係。當時的人們的情愛表達比現在也含蓄得多,那麼相對應的有些東西就會轉化成書面語言、歌曲去表達,也就會顯得有更加豐富的內涵。

現在的大多數人的成長環境比以前好得多,因為一切來得太容易,很多東西也就不會再去深入追究了,於是一切也就流於形式了。

我也喜歡聽周杰倫,但是這種程度的喜歡和對於李宗盛崇拜完全是兩碼子事。現在的流行音樂基本上就是聽而已,沒有過多動人的內涵,我不會去思考。

說得比較雜,再來說說音樂的銷售。以前的人們只是賣唱片賺錢,所以都得努力做出好的音樂。當然,也有好的音樂不掙錢的,不好的音樂掙錢的。因為音樂內容才是真正的賣點,所以會更加專註一些。以前滾石很多歌手在台灣都是百萬的唱片銷量,現在的台灣歌手唱片銷量能上十萬就得開慶功宴了。盜版和網路的興起,人們開始不買唱片了,而因為買唱片的人少了,所以唱片公司就要開始去想辦法。其中有一個就是製造偶像,其實這個也算是一個雞蛋問題,因為偶像經濟的崛起之前也就有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音樂不必動人,人長得好看就行。除此之外再衍生的還有很多,反正怎麼有噱頭怎麼來,炒作的、包裝的,等等。後來也就慢慢惡性循環了。因為唱片不賺錢,藝人們開始多棲發展,也整天跑商演、開演唱會什麼的。

其實說得都很雜,總結一下吧,成長環境不同、唱片界的環境不同,沒有好的積累,沒有好的環境,很多東西也就越來越淺薄了。而造就環境的,有我們的一部分作用,所以回歸到開頭,我們造就了這個時代,而這個時代就造就了什麼音樂。有些東西會惡性循環,但是怎麼打破惡性循環,我不知道。

【鋼盅郭子的回答(6票)】:

我認為,華語「流行樂」就是由他們發明的,因而後來者不可能「超越」「語言」的定義者

音樂是表達的形式

表達的慾望只需激素作用

表達的內容卻要通過一代人的共同構建

表達的深度更需要由思索產生的積累

厚積薄發,每一代人都能創造只屬於自己的音樂

【richard的回答(5票)】:

我一直以一種簡化的思路考慮這個問題。

流行音樂由於更新換代非常快,本質上,就不是一場優質取勝的競爭。再優質,也頂不住大家審美疲勞另覓新歡(覓新歡的成本又是如此之低)。

流行音樂的核心永遠都是『新』和『抓得住眼球』,有種『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感覺。

『抓眼球』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永遠都是『性感』和『暴力』,統稱『艷俗』。當流行音樂更替速度被網路大幅加快後,上述兩種方式占的比例會加重,雖然上不了大檯面,但能夠生存。

開闢一種新的、非常個人化、且合乎大眾口味的風格,是這個時代真正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大家能接受一些技術上的瑕疵。周杰倫能證明這一點。從這一點往下看,如今台灣的盧廣仲、蕭敬騰、林宥嘉也做得不錯,個人認為沒有遜於那些前輩。

前輩們的東西,在被大眾漸漸疏遠的同時,又莫名的成為了一種不被大眾熟悉的風格,又會再一次成為『新』東西。加之水平本就不錯,又經歷了時光的篩選,很容易『抓住眼球』。這也許就是我們現在討論這個問題的原因。

【anyeyushu的回答(4票)】:

時代的變遷。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的轉型。

  1. 「過去搖滾是啟蒙性的,突出表現在對歷史、社會的反思,對意識形態的批判;那時人群是整體的,有相應的反應機制。商業、經濟統治社會後,社會對人的控制一下子鬆了,整體性人群開始崩潰。思想對人的控制也鬆了,藝術家空前地感到對人群的無力。」(李皖) 不止是搖滾,以前的音樂環境都是這樣的,90年代以前的藝術家是代表整個群體的,他和聽眾有著共同的命運,一樣的心理歷程,他的作品是可以代表整個人群的心聲的,所以會有音樂大家的出現。自90年代後,中國的重心全面轉向經濟領域,政治,思想的控制放鬆了,人群分散了,形成了一個個的個體。那個群體不見了,能夠代言整個時代的大家自然難以產生了。
  2. 音樂人的不同。在那個時代的音樂人身上,我們往往可以看到文化傳統對他們的影響:對歷史的反思,對國家走向的擔憂,對現實困境的思考(崔健,羅大佑等),這些在現在的音樂人身上多數已經看不到了。還有那個時候的人做音樂都是自己喜歡才去做的,對市場的考慮較少,這樣出來的作品個人風格往往比較強烈。現在大家都是沖著錢去的,市面上流行什麼就做什麼,做出來的東西聽著都差不多,更不要奢談什麼大家的出現了。
  3. 時代的局限。任何藝術作品不管是好是壞,都無可避免的要打上時代的烙印。這個時代是浮躁的,根本沉不下來,自然很難產生厚實的作品。現在的音樂聽著就很輕浮,背後透露出來的都是慾望,哪像過去的,不管唱什麼,和現在的一比,都給人純凈的感覺(可以看三表老師的博文「沒鼻子」)。另外就是聽眾的選擇。現在有多少人能夠好好靜下心來去聽一張專輯?崔健的新歌依然很有分量,可是聽的人還有多少?也還有像周雲蓬這樣的歌者在,聽的人又有多少?優秀的流行幹將也有很多,可惜他們在這個時代永遠不會是最流行的。現在的主流就只能是周杰倫,五月天那樣的,沒辦法。大家吃點這樣的快餐就好了,你弄更好的,人家吃著可能還消化不良呢。

【曾朝陽的回答(1票)】:

哪些是大家,哪些不是大家,是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看清的,站在2012問2000之後為何沒有大家,可能會有身在此山難識此山真面目的困惑

【宮生的回答(1票)】:

MP3的網路傳播,代替了CD和卡帶的實體發售,讓盜版更加難以禁絕。音樂人更長時間的創作投入,反而導致更大利益損失,於是嚴肅而負責任的創作態度被放棄,轉而追求快速產出。

對於歌手而言,走秀成為比發行專輯更重要的盈利方式,誇張的造型、出位的言行、裸露的身體成為新的賣點,作品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傑弗里的回答(1票)】:

那個時代有磁帶和cd,特別是cd,能給創作人帶來豐厚收入,MP3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現在的歌手最賺錢的是開演唱會。

到底還是版權保護的問題,國外的樂壇就沒有這樣的衰落

【王笛的回答(1票)】:

不同的時間出現不同的人,時勢造英雄。很簡單的問題, 因為當時的文化環境造就了這一批歌唱家。他們身處當時社會變革的大環境中,有的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唱出的歌曲也都是文思精華。而且大多數人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專業的歌唱家,而是半路出家,後來才功成名就。 為何,這也就是說他們的音樂與之前生活的感悟是密不可分的。 而現在的社會在各個方面都較完善的情況來說,基本上不可能再次湧現之前那些為了生活而努力,為了理想而歌唱的音樂人。 再者說,現在的生活環境與當時也不痛了,現在也有專心熱愛音樂的人,但是他們的歌卻並沒有當年的神韻,為何,只是因為環境不同。感悟自然不同。 時間不同,我們不能相比。

【執墨的回答(1票)】:

其實我告訴你,柳永,李白之流都是流行音樂大家,為什麼你不喜歡?因為時代不同了,就像如今舞曲佔領美國一樣,那時候的音樂形態決定了大家形態,所以你是在用前人的眼光看待音樂的變化與進步。說實話,柳永確實很棒,填詞大師呀,因為那時的流行音樂就是詞,但是出名的不是唱詞的而是寫詞的,所以林夕還得學學柳永的意境。謝謝

【郭九川的回答(0票)】:

第一、成為大家需要時間,對於「過去大家」的懷念亦是一種黃金時代情結的體現。

第二、音樂過多的與利益掛鉤,以營利為目的而不是以音樂本身的美為目的。羅大佑先生的《五十塊錢》《皇后大道東》《親親表哥》《美麗島》等歌中所表達的對於政治的嬉笑怒罵,現在的歌手還有多少會選擇這樣針砭時弊的題材呢?音樂是有生命的,這樣的生命不來自虛假的情愛,而來自真實的現狀。為了什麼而做音樂,恐怕現今做大的音樂人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吧。

第三、認同 三表老師的 「互聯網時代,受眾和音樂人之間變成雙向,音樂人不再能控制受眾選擇,大眾逐步演變成小眾,受眾喜好可以變成越來越清晰的數據,但是受眾審美受到嚴重摧殘,導致音樂人提供作品時有無的放矢的感覺。

第四、認同 小能老師的 「就像李宗盛在著名的「理性與感性」演唱會上所說:做音樂的是值得尊敬的,應該是最有才華的人才能在這個行業里工作。」

【唐海洋的回答(0票)】:

從三個方面來看

社會環境:流行音樂對80年代90年代是一個刺激,而內地剛剛對這樣的音樂統稱「通俗歌曲」從張薔,鄧麗君靡靡之音,到逐漸接受。90年代末爆發,與港台相對的內地也出現了很多歌手。毛寧,楊鈺瑩等。

產業環境:先說電視媒體,那是造星年代。唱片公司生意也還好多。

文化環境:文化是產生作品的土壤。現在文化環境已經被同化,日化,韓化太多了。文化的多樣性,也會產生不兼容。當年有民謠,黃霑老師一系列的粵語經典。今天能想到的只有混搭的方文山。

【DOORS的回答(0票)】:

回顧一下歷史,不難發現改革開放之初,大眾延續了之前比較統一的價值觀,但隨著市場化深入,各種思潮湧動,到如今,人們的價值觀念是如此的多元,文化也如此,音樂更加小眾化,坦言:千篇一律的流行音樂,近乎病態的情感渲染,可是我們都明白這是商業化,我不能感到其中的積極向上,其中的獨立,因而更多的目光轉向了國外。

【陳之朕的回答(0票)】:

唱片公司發現韓國那種打造明星的方式來錢最快,那種靠的包裝和宣傳推廣,所以忽視產品本身,沒有產品作為保證很難有長久流行的歌手。

【鄒甜的回答(0票)】:

做音樂的目的不一樣了。就像周杰倫一樣,當年,僅僅只是想做音樂、 單純的想出專輯。現在,多了迎合大眾、商業化。再也沒了當年的熱血。。。 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時代,想單純的做音樂,出「淤泥」而不染,很難。方文山說過,做音樂,非商業,很危險。 大抵就是這樣吧。。

【胡俊峰的回答(0票)】:

年代不一樣了,現在是90後,00後是主要的流行消費者,我們已經老了,我們覺得很好的東西,他們覺得過時了,同樣,如果50後,60後覺得好的流行音樂,我們也會覺得過時是一個道理。

【劉尼康的回答(0票)】:

根本原因就兩個字:網路

【李磊的回答(0票)】:

說一方面的原因吧。二十世紀末是傳說的世界末日,所以很多音樂人由於末世情結有更多對社會人生有更多思考,那個時候噴涌了不少文藝作品

【湯文馨的回答(1票)】:

對「流行音樂大家」的定義不同,很多人也許會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哦

原文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59332


推薦閱讀:

齊秦----經典老歌回顧
齊秦攜小24歲嬌妻熱吻亮相 揭其與王祖賢17年情史
齊秦的歌

TAG:音樂 | 知乎 | 流行音樂 | 流行 | 沒有 | 大家 | 李宗盛 | 齊秦 | 張雨生 | 齊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