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農耕文明中汲取豐厚營養

《 農民日報 》( 2014年12月23日 03 版)

韓長賦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幅員遼闊的農業大國。長期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豐富經驗。農諺就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交口相傳、世代相襲,用以傳授農業生產經驗和生活感悟的諺語。它以精鍊生動、質樸明快、富於哲理的簡短語言,向人們揭示規律、傳授經驗、播種智慧,被喻為「農業哲理小詩」、「農業智慧的海洋」、「農業生產的百科全書」,是中華燦爛農耕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農諺是對農業實踐的經驗總結,揭示了農業生產的客觀規律。「春爭日,夏爭時,一年農事不宜遲」,「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麥苗蓋上雪花被,來年枕著饃饃睡」,「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水是田的娘,無水不打糧」,等等,都是勞動人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經驗總結,反映了把握農時、利用氣象、改進農藝的觀念,體現了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的思維,揭示了對農業生產的規律性認識。農諺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把握,體現了樸素的辨證法思想。「人靠地長,地靠人養」,「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三分種、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險」,「蟲不怕,病不怕,就怕有災不管它」,「今日人種樹,他日樹養人」,等等,都是勞動人民敬畏自然的體現,反映了順應天時、善用地利的思想,蘊含著集約經營、精細管理的理念,揭示了華夏農業文明精耕細作的特徵。農諺是對生產生活的深刻感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人生智慧。「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人怕老來窮,稻怕寒露風」,「寧要一斗種,不要一斗金」,「樹不剪不成材,子不教不成器」,「教子不離書,種田不離豬」,「地是黃金板,人勤地不懶」,等等,內容豐富多彩,富含人生哲理,揭示了農業生產認知對人生、社會的啟迪與借鑒。農諺根植大地,歷久彌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長期以來,我國農民口口相傳了很多農業諺語,語言生動但道理直白,我們幹部也應該了解,最好熟記於心,這樣就能更好懂得一些農業基本知識。這是總書記對黨政領導幹部特別是「三農」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對我們做好「三農」工作的明確要求。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實現「四化同步」,關鍵要儘快補齊農業現代化這個「短板」。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借鑒世界先進生產技術和經驗,也要繼承發揚我國璀璨的傳統農耕文明,學習前人智慧,汲取歷史營養,把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方式與傳統的精耕細作生產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組織專家,在浩如煙海的農諺中採擷精華、科學註解,編輯了《農諺800句》。全書圖文並茂,努力做到既符合農事規律,展示傳統文化,又富有時代氣息,利於社會傳承。華夏文明生生不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置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宏偉進程中,手捧農諺國寶,品味前人智慧,相信廣大「三農」工作者都能汲取到豐厚的營養,為「三農」事業發展注入新的力量。(本文系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為《農諺800句》(《農諺800句》一書已由中國農業出版一書所作的序,題目系編者所加)社出版)
推薦閱讀:

中華道藏15_1---3
呂東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科學指南
中華孝道:以孝治天下
培養君子人格,重建中華道德
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

TAG:營養 | 文明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