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度為相的「長樂老」馮道

六度為相的「長樂老」馮道

(2014-08-22 10:19:20)

轉載

標籤: 馮道 李存勖 長樂老 六度為相 文化 分類: 《文史天地》文章選登

  古語有曰「良禽擇木而棲」;又有曰「忠臣不事二主」。馮道雖然不屬「忠臣」類。那麼,他是「良禽」嗎?

  五代十國(907—979)是唐朝以後出現的一個分裂時代,藩鎮割據,「有槍就是草頭王」。當時的大軍閥安重榮就叫囂:「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乎?」五代短短53年,竟弄出「八姓十四君」,真可謂「天地閉,賢人隱」。賢人少見,忠臣亦稀缺。《宋史》說五代官僚「視事君猶佣者焉,主易則他役,習以為常」,用現代語言解釋是說:臣子看待皇帝,像僱工看待僱主一樣,僱主換了,他就到別處受雇,習以為常。六度為相的「長樂老」馮道就是五代「事君猶佣者」的典型。

長樂老馮道

  馮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河間)人。祖上為耕讀世家,但沒有人當官,久處社會底層。馮道自幼受家風熏陶,酷愛讀書,能寫一手好文章。長大後,因文墨出眾,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聘為幕僚。劉守光以暴戾醜行著稱於世,他囚父殺兄,是個極端殘暴的軍閥。他自恃實力雄厚,向外拓地,派兵攻打定州。馮道初入官場,言行鋒芒畢露,幾次以利害直言相諫,終於惹惱劉守光,被關進大牢,差一點喪命。

  在劉守光手上吃虧後,馮道開始琢磨為官之道,漸漸練就了一套爐火純青的官場功夫。劉守光滅亡後,他轉到河東,得到晉軍權臣張承業的賞識,被推薦給晉王李存勖,作了負責文案的掌書記。一次,晉軍和梁軍對峙,很久沒有進展。這時大將郭崇韜上諫說,給將官們的伙食太奢侈,供應有困難,應適當降低標準。李存勖很是鬱悶,發泄要辭去主帥職務,命馮道草擬文告立即頒布。這次馮道緩緩地勸解說:「道執掌筆硯,豈敢不從命。郭崇韜言有不當,拒絕就是了,晉王切不可意氣用事,敵人若知,必以為我君臣不和,請三思而行。」

  李存勖聞言醒悟,收回了成命。從此對這位敢於說話的掌書記器重有加。李存勖稱帝後,馮道以尚書省郎官,充翰林學士。

  李存勖滅了後梁,馮道的父親病故,依禮制他回家服孝。碰巧家鄉發生大饑荒,他把家財全部拿出來,救濟鄉親。為解決生活來源,他不顧身份,下田耕種,上山打柴,還時常扛鋤夜出,幫助那些無力耕種者。服孝期滿,他趕往洛陽,然朝廷換了主人,新主唐明宗李嗣源早就聽說他的名聲,在了解他尚在時,脫口而出:「此人是我的好宰相!」馮道先拜端明殿學士,他是第一個獲得這一頭銜的臣僚,以後做了宰相。一次,唐明宗問起為政之道,馮道說:「陛下以德獲天命,當日慎一日,以答天下。臣早年騎馬,遇山地崎嶇不平,用心控著韁繩,倒也無事。進入平地後,以為好走,心裡放鬆,卻跌下受了傷。由此看來,實應居安思危。陛下切勿以天下清平豐熟而安逸縱樂,當兢兢業業,才是臣所希望的。」唐明宗又問:「天下雖豐,百姓得濟否?」馮道答:「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是常理。臣有舉子聶夷中《傷田家詩》一首可以參照:『二月賣新絲,五月糴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此詩甚好!」唐明宗下令錄下,作為座右銘,並重賞了馮道。

開始重用馮道的唐庄宗李存勖

  明宗朝里為相十多年,愍帝李從厚繼位,馮道仍然是宰相。李從珂起兵反叛,打進洛陽,馮道率領百官列隊歡迎。李從珂厭惡他的為人,馮道被貶到地方做官。

  石敬瑭滅掉後唐,做了後晉皇帝,為了加強政治號召力,又任命馮道做宰相。石敬瑭是契丹的「兒皇帝」,契丹點名要馮道去談雙邊事務,石敬瑭捨不得,他說為報皇恩,堅決要去。當時去契丹者多回不來,因馮道在那裡用心儘力,終被放回。回到開封,晉高祖石敬瑭感謝他為自己建了大功,讓他全權處理政務,事無巨細,均由他執掌。晉高祖認為他是個不可多得的全才,謙遜地向他討教軍國大略,他卻答道:「陛下久經沙場,神武睿智,討伐之事,當自行獨斷。臣是一介書生,為陛下守歷代成規,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差錯。至於軍事,臣實不知。」馮道在晉高祖時獲得極高的榮耀,可當晉出帝石重貴接班後,馮道宰相的處境急轉直下。面對亂鬨哄的政局,石重貴需要的是解危濟難的宰相,太平宰相馮道對他來說毫無意義,於是他又被下放到地方當官。

  不久契丹滅了後晉,馮道不但沒有逃跑,反而趕來朝見,因事晉遭到斥責,契丹主耶律德光問他:「為何來朝?」馮道答:「無城無兵,豈敢不來。」耶律德光又譏誚地問:「你是何等老子?」馮道回答:「無才無德,痴頑老子。」耶律德光聽得高興,授馮道為太傅。而後,向這個太傅問統治中原之計:「天下百姓,如何救得?」「此時佛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馮道答得如同偈語。有人認為:靠著馮道這句話,耶律德光在屠殺漢人時手下留了情。

  契丹在中原統治不穩,撤退時要把馮道等後晉遺臣一起帶走。半路耶律德光病死,契丹發生內變,馮道趁機回到中原。

  此時中原已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天下了。馮道「順其自然」地投靠了後漢,被拜為太師。在後漢做了兩朝太師,太平無事,其樂融融。郭威推翻後漢,滿以為後漢朝臣會擁戴自己,他去見馮道,想聽聽這位「資深」元老的意思,可馮道的表情一如平常。郭威一直拜馮道,拜了又拜,馮道受之如怡,郭威方知時機尚未成熟。為了避免這個元老在此礙事,郭威令他前去徐州,接宗室劉贇來登位,以安定人心。後郭威在開封稱帝,不久,馮道又成了郭威的宰相。

  周世宗柴榮繼位,北漢劉崇趁後周新老君主交替之際,糾合契丹,對後周大規模進攻。周世宗準備帶兵迎敵。馮道出面反對,言語非常激烈。周世宗解釋說:「唐初,天下草寇蜂起,都是唐太宗親自帶兵平定。」馮道反唇相譏地問:「陛下可及得上唐太宗?」周世宗又說:「劉崇,烏合之眾,我師前往,如山壓卵!」馮道接著反問:「不知陛下做得成山否?」周世宗終於火了,罷去了馮道的宰相職務。大軍出發了,周世宗沒讓馮道相隨,令他留下為周太祖修陵。陵修好後,尚未舉行儀式,馮道就病死了。終年七十三歲,據說同孔子同壽。

後唐庄宗李存勖

  馮道在後唐事四帝,在後晉事二帝,在後漢、後周也備受重用,五代時他六度為相。馮道曾自述:「孝於家,忠於國,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夫、為父、有子、有孫。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老而自樂,何樂如之?」這番自述頗反映了他躊躇滿志的心情。他對自己朝秦暮楚,「久叨祿位」的一生,心安理得。對自己一生所得到的高官厚祿津津樂道,以「長樂老」自詡。

  縱觀馮道一生,他做官有一套秘術,就是臨危不赴,遇事依違兩可,唯以圓滑應付為能事,這就是後晉滅亡,他不但沒有做俘虜,反而做了太傅的原因。有一個故事說,馮道未成名時,曾賦詩抒發自己做人的訣竅:「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他自信「吉人」自有天相,船到橋頭自然直。在王朝更迭中,他泰然處之,好官我自為之。這種不急國家民族之急的言論,正是他成為政治上「不倒翁」的秘訣。

  馮道能剋制小憤,據說是出了名的,「寬厚長者」名不虛傳。他做宰相時,有一個舉子李導求見。他對李導說:老夫名道,由來已久,又累任宰相,你不可能不知道,但還取名道,合乎禮嗎?李導聽了不服,說:相公之「道」是無寸底的,小子的「導」是有寸底的,怎麼不可呢!馮道聽後竟說:老夫不唯名無寸,諸事亦無寸,「吾子可謂知人矣」。一笑了之。承認自己「無寸」且「了無怒色」,真是克制功夫「涵養」到了極點!馮道雖久居政治漩渦之中,卻不加入任何政治紛爭,誰在台上,就為誰效勞。他從不做任何過激之事,以持重為處世準則,避免和人交惡,由此為自己保留了最大的迴旋餘地。對於他所輔助的歷代君主,有時也敢於進諫,然諫得很有「水平」,揀大道理諫,諫得如老儒談經、老僧說禪,看似機鋒甚健,實是毫不傷人。到了人生末年,他動真格地上諫,卻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文章來源:《文史天地》第160期

作者:劉振修

分享:

3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1646) 評論 (1) 收藏(1) 轉載(6)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北方佳人」李夫人 評論 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 [發評論]

  • 評論載入中,請稍候...
  • 發評論
    推薦閱讀:

    你沒看錯,我用100塊在長樂路吃了七家店!
    星雲法師和劉長樂的「智慧對話」
    知足者長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國學咀華】
    長樂公主(後梁太祖女長樂公主)—搜狗百科

    TAG:長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