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連載】《草原文化史論》第七章(一)
著作信息:
《草原文化史論》,曉克 主編,何天明 副主編,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註:本公號推文僅供一般閱讀,引用請參考原著。
第七章 控制局部地區的北方民族政權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諸政權概述
公元3至6世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草原,是一個各游牧民族縱馬馳騁,相互拼殺,互相兼并、融合和彼此交流的場所。同時,各游牧民族繼續程度不同地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深淺不一地經歷了漢化的歷史過程。同樣,游牧文明也給中原文明注入了新鮮內容,形成一幅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
316年(晉建興四年),匈奴貴族劉淵率兵攻克長安,滅亡西晉。從此,我國北方進入舊史習稱的「五胡十六國」割據時期。這一時期,鮮卑宇文、慕容、段、拓跋、乞伏和禿髮等部,都曾與漢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統治階級結成雄據一方的政治勢力,參與了相互間的爭鬥。期間,匈奴建立漢、前趙、北涼,拓跋鮮卑建立代國,慕容鮮卑建立前燕,乞伏鮮卑建立西秦,禿髮鮮卑(與拓跋同源,乃同音異譯)建立南涼,羯人石勒建立後趙,氐族建立前秦等割據政權。南北朝時期,北方草原地區的割據國主要有後燕、後秦、後涼、西涼和北燕等。
一、匈奴所建諸政權
3世紀初至6世紀末,即中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匈奴有了很大變化,除南匈奴外,這時分解出名為「屠各」 的一支活躍起來。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甘肅、陝西、內蒙古和山西一帶,其中以聚居在山西的為最多最強。這兩部分匈奴人,在304~329年聯合起來,先後在山西和陝西建立了「漢—前趙」政權。從匈奴分解出來的另一支──臨松盧水胡,居於今甘肅河西走廊與青海之間,於397~460年在河西走廊一帶建立了「北涼」政權。由匈奴與烏桓、鮮卑等族融合而產生的鐵弗匈奴,原先居於今內蒙古河套一帶,407~431年,他們在今陝北及鄂爾多斯南部一帶建立了「夏」政權。隨著上述各政權的先後被消滅,匈奴的名字在南北朝後期也逐漸消失。
漢建立者劉淵,系內遷南匈奴單于後裔。漢初高祖以宗女為公主妻匈奴單于冒頓,雙方約為兄弟。所以匈漢南遷後,冒頓子孫冒姓劉氏。曹魏時把內遷南匈奴分為五部,劉淵父劉豹任左部帥,勢力最強。劉淵代父為左部帥後,又任北部都尉。不久,晉楊駿輔政,以劉淵為五部大都督,獲得直接統帥五部匈奴軍事權。晉八王之亂時,統治階級內部互相殘殺,各地反晉農民起義爆發。左賢王劉宣等匈奴貴族積極籌備復國運動,於304年上劉淵「大單于」號,都離石。同年十月,劉淵從離石遷於左國城。劉淵復國不僅「興我邦族,復呼韓邪之業」,而是要像漢高祖一樣統一中國。他說:「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王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后主,以懷人望」,[1]遂以漢為國號。劉淵以漢為國號的主要目的,是想得到中原漢人的支持以便推翻晉政權。308年十月,在劉宣等64人勸進下,劉淵於蒲子即皇帝位,改元永鳳。309年正月,劉淵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劉淵死後,子劉和即位。不久,劉淵四子劉聰殺劉和,即漢皇位。劉聰為了擴張勢力,大舉進攻洛陽,於311年六月攻陷。至此,在黃河以北能與漢政權對抗的勢力,只剩下并州刺史劉琨和幽州刺史王浚。劉琨和王浚雖為同朝臣子,但各懷鬼胎,均想吞併對方,之後稱王稱帝,雄踞一方。雙方彼此間不和睦,漢政權有了可乘之機。314年三月,劉聰屬下石勒誘殺王浚,輕而易舉地佔據幽州。316年,劉聰率軍攻克長安,滅西晉。317年,劉聰又把劉琨趕出并州地區。這樣,黃河中下游地區盡被漢政權所控制。劉聰死,子劉桀繼位。劉桀以妻靳氏為皇后,以靳准為大將軍、錄尚書事,以靳准弟靳明和靳康分別為車騎將軍和衛將軍。劉桀「荒耽酒色,游讌後庭」,不理國家大事。所以漢政權的大權盡被靳氏所掌握。318年,靳准發動政變,劉氏男女無少長皆被斬。靳准自稱大將軍、漢大王,置百官,劉氏漢政權遂亡。
前趙 前趙建立者劉曜是劉淵族子,因少孤被劉淵收養。靳准政變後,一些大臣逃出平陽,擁立坐鎮長安的劉曜為帝。靳明因恐劉曜報復,殺兄靳准,率平陽士女萬五千歸附於劉曜。劉曜下令誅靳明,靳氏男女無少長皆殺之。之後,劉曜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劉曜建前趙後,首先對內鎮壓了關隴巴、氐、羌等族的反抗,在政治、經濟方面進行改革,使政權逐漸鞏固。322年初,前趙政權初步鞏固後,開始向外擴張。時前趙的東面是日益強盛的後趙石勒,向東發展暫時不可能。所以劉曜把擴張目標首先鎖定為西部,即河西張氏政權和仇池(今甘肅成縣)氐族楊氏以及秦州陳安的割據勢力。322年二月,劉曜親率軍西進,攻仇池楊難敵,難敵遣使稱藩。323年七月,劉曜攻破秦州陳安。劉曜繼續進攻河西張氏政權,張茂被迫遣使稱藩。前趙通過一系列戰爭基本穩定了西部地區,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東邊,與石勒圍繞爭奪河南洛陽一帶展開激戰。劉曜在同石勒爭奪地盤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於329年被石勒所擒,前趙滅亡。
北涼 401年,匈奴人沮渠蒙遜佔領張掖(今甘肅張掖),自稱張掖公,建立北涼。412年,占姑臧,自稱河西王。420年,佔西涼七郡之地,轄地包括今額濟納流域和阿拉善左、右旗部分地區。439年,被北魏滅亡,地入北魏。
大夏 鐵弗匈奴是南匈奴與他族融合產生的部落集團,原居於新興郡慮 縣(今山西五台縣東北)以北。310年,鐵弗部被晉并州刺史劉琨和鮮卑拓跋部的聯兵擊破,西渡黃河,進入朔方(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境內。391年(晉太元十六年),劉衛辰攻拓跋魏,大敗,單騎遁走,被部下所殺,勃勃投奔鮮卑薛幹部。後附後秦姚興,受到信用,經常參議軍國大事。407年,勃勃叛後秦,聚眾至數萬。六月,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建元龍升,自以匈奴為夏後氏苗裔,國稱大夏。置百官,有丞相、御史大夫、司隸校尉、尚書令、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射仆等官職。勃勃取「徽赫與天連」之意,改「鐵弗」為「赫連」氏;又取「宗族剛銳如鐵,皆堪伐人」之意,稱宗族為「鐵伐」氏。建國之初,夏與後秦、南涼禿髮傉檀等頻繁攻戰,屢屢獲勝,俘獲大量人口財物,勢力不斷壯大。413年,改元鳳翔。以薛干阿利領將作大匠,徵發各族民工十萬,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築都城,取「統一天下,君臨萬邦」意,定名統萬。統萬城清人擬定故址為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以南白城子。又以長安(今陝西西安市)為南都。置幽州、朔州、并州、涼州等,盛時佔有今陝西北部、內蒙古中南部和甘肅部分地區。轄地北達黃河,置幽州於大城(今鄂爾多斯杭錦旗東南),佔有今鄂爾多斯高原及烏加河地帶。417年,東晉大將劉裕入長安滅後秦,遣使與勃勃通好,約為兄弟。次年,勃勃乘劉裕東歸,率大軍攻克長安,得關中之地,遂於灞上築壇,即皇帝位,改元昌武。勃勃還師統萬,以子赫連璝為雍州牧,管領關中一帶事務。以統萬城宮殿竣工,大赦境內,改元真興。命名城南門為朝宋門,東門招魏門,西門服涼門,北門平朔門,亦可見勃勃抱負。425年八月,勃勃死,在位約十九年,子赫連昌繼位,改元承光。426年,統萬城被北魏圍攻,旋即長安失陷。次年,夏試圖奪回長安,派大兵進攻,北魏兵乘虛攻擊統萬,赫連昌出戰大敗,逃奔上邽(今甘肅天水),攻長安夏軍聞訊亦退。428年四月,夏與北魏戰於安定,赫連昌被俘。昌弟赫連定率餘眾數萬至平涼(今甘肅平涼西南)稱帝,大敗前來追擊的魏兵,並一度復取長安。430年,北魏太武帝親率軍攻夏,圍破平涼,赫連定奔上邽,長安等城夏守將或逃或降,關中悉為魏有。431年赫連定擊滅西秦,擄其民十餘萬口避魏西遷,途中遭吐谷渾襲擊,被俘,夏亡。
二、鮮卑所建政權
魏晉南北朝時期,東部鮮卑興起了宇文、慕容、段三部,西部鮮卑興起了拓跋部、禿髮部、乞伏部等,它們紛紛仿效中原制度,建立了割據一方的統治政權。
前燕 建立前燕的是東部鮮卑慕容氏。晉武帝時,慕容廆率部遷居遼西,遣使與晉通好,晉命他為鮮卑都督。以後,慕容廆經常活動於徒河(今遼寧錦州)和棘城(今遼寧義縣)一帶。慕容廆死後,第三子慕容皝襲遼東公位,並於337年自稱燕王,置百官,立王后太子,建立前燕。初建的前燕為了鞏固政權,與後趙合擊段部鮮卑,於338年佔領段部都城令支(今河北遷安縣)。341年,前燕把都城遷至柳城(今遼寧省朝陽縣),改稱龍城。344年,前燕以二萬騎伐宇文鮮卑,宇文部兵敗逃往漠北。燕兵乘勝追擊,佔領宇文部都城紫蒙川,從而控制了今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至此,燕國東滅高句麗,北並宇文部,西平段部,開地三千里,成為東北的唯一強國。慕容儁於349年繼父慕容皝為燕王后,把擴張勢力的矛頭指向黃河以南地區。當時,冉閔滅後趙,建立魏政權,都鄴城。352年,慕容皝遣軍攻冉閔,攻克鄴城,斬冉閔於龍城。前燕佔領了冉魏所統治的領土,勢力延伸至黃河中下游地區。這時,在關中地區氐人所建的前秦,也虎視眈眈的注視著黃河中下游地區,雙方遂在黃河流域發生了激烈的衝突。360年,慕容儁第三子慕容暐繼燕王位。365年,燕將慕容恪率軍攻陷洛陽,並向西掠地,時刻威脅前秦。370年,苻堅為了扭轉這種頹勢,率大軍兵分兩路進攻前燕,一路由王蒙率領渡黃河攻下壺關(今山西壺關縣)和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另一路由苻堅親自率領出關東征,攻下安陽和鄴城。前燕未能抵擋住前秦的強大攻勢,是年亡於前秦。
後燕 後燕建立者是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前燕慕容暐時,慕容垂與慕容評不和,投奔秦王苻堅。當苻堅南征東晉時,垂率軍攻鄖城(今湖北沔陽縣南),沒有參加淝水之戰,所以他率領的三萬人部隊完好無損。垂聞苻堅敗,立即退兵至洛陽。前燕舊臣不滿苻堅殘忍統治,聽說垂率兵退至淮北,紛紛投奔垂並共奉為盟主。384年,慕容垂叛前秦,在滎陽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燕王,建元燕元,建立後燕。386年,慕容垂遷都中山(今河北定縣)。 392年,垂消滅割據河南的丁零翟魏政權,佔領其地。394年,滅西燕,基本上恢復了前燕版圖。盛時有今河北、山東及遼寧、山西、河南大部,包括今內蒙古赤峰市南部地區。後燕建國初期,與拓跋魏友好,兩國貴族世為婚姻,曾聯兵攻打過匈奴獨孤部劉顯。但當兩國勢力日益強盛時,矛盾衝突也隨之而來。後燕以戰馬貧乏,屢求於魏,魏人不予,故生怨隙。395年,垂以此為由命太子寶率軍8萬進攻北魏,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縣岱海)大敗。396年,垂親率大軍往攻,一度取得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同年四月垂病死於沮陽(今河北懷來縣南),子慕容寶繼位。北魏步騎四十萬來攻,奪取晉陽,進圍中山。397年,寶突圍北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市),十月北魏攻下中山,河北郡縣盡為魏有,後燕被分截為兩部分。此後,後燕鮮卑貴族互相間殺伐不止,實力迅速削弱。407年,慕容寶養子高雲與馮跋等人結盟殺燕主慕容熙,高雲自稱燕王,馮跋為其謀主。高雲立不久,為臣下所殺,馮跋遂於409年即燕王位,史稱北燕,至此後燕亡。
南燕 南燕建國者為慕容德,是慕容皝之少子。398年,北魏攻破後燕,慕容德率領一部分人南徙滑台,自稱燕王。次年,德出兵西征,部下以滑台降北魏。德被迫進兵攻下廣固(今山東益都縣),以為都城,於400年稱帝,史稱南燕。盛時南燕的疆土,北至黃河,南至泗水,東至於海,西至巨野。410年,東晉劉裕發兵伐南燕,拔都城廣固,斬鮮卑王公以下三千餘人,南燕遂亡。
西燕 苻堅滅前燕後,為了解除後患,把慕容鮮卑四萬多戶遷至長安城內或近畿各地,慕容儁一家就在其中。當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失利後,引起了國內被征服的各族首領的復國運動。慕容儁子慕容沖於385年在阿房城自稱燕王,改號為更始元年,建立西燕,後遷都於長子。西燕初期,國內局勢較為混亂,無常主,隨立隨殺,至慕容永時局勢有所改觀。慕容永是慕容廆之弟運的裔孫。西燕在慕容永時最為強盛,轄地包括今山西及河南的部分地區。但這種好景沒有維持多久,393年,早有吞併西燕野心的慕容垂決定出兵征伐西燕。垂分兩路進兵,一路以中山步騎七萬攻西燕之晉陽,另一路以駐鄴大軍攻西燕之沙亭(今河南陟縣東南)。次年,垂又增司、翼、青、兗四州兵直攻西燕都城長子。慕容永情急之下遣子弘求救於東晉,又告急於拓跋魏。但東晉和拓跋魏軍未到之前,西燕國內發生變亂,永之部下開城迎垂兵,垂斬永及公卿大將三十餘人,得西燕所統八郡七萬多戶,西燕遂亡。
代 拓跋鮮卑所建。拓跋鮮卑發祥於大興安嶺北段的嘎仙洞一帶,之後經過幾次遷徙,至首領詰汾時「始居匈奴故地」,即陰山北麓一帶。詰汾子力微又率領部落遷居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力微子祿官時拓跋鮮卑分為三部,祿官統領一部居東,力微孫即沙漠汗長子猗 統領一部居中,猗弟猗盧統領一部居西。4世紀初,祿官和猗相繼死去,猗盧總攝三部。時匈奴人劉聰及羯族人石勒在西晉北方地區形成強大勢力,并州刺史劉琨為了利用拓跋勢力對抗劉聰、石勒,於310年請求晉朝封猗盧為代公。同年,猗盧以助擊騷擾西晉郡縣的白部鮮卑和鐵弗匈奴有功,被封為代公,並得到西晉劃給的陘嶺以北五縣之地。315年,猗盧以盛樂為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為南都,自稱代王,建立政權,今內蒙古中部包括呼和浩特平原、烏蘭察布高原和錫林郭勒高原部分地區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部都在其勢力範圍之內。次年,猗盧被其子六脩所殺,六脩又被猗子普根所殺,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勢力一度衰弱。自316年至338年期間,先後出現了六位君主。直至338年,什翼犍即代王位,設置百官,分掌眾職,制定法律,內亂才告終止,正式建立代國。340年,什翼犍定都盛樂,在故址南八里築新城,以此為政治中心,並開始從事定居的農業生產。什翼犍經過一段休養生息後,也萌生進入中原的想法,他說:「石胡衰滅,冉閔肆禍,中州紛梗,莫有匡救,吾將親率六軍,廓定四海。」[2]然而,在中原地區前燕和前秦火拚地盤,什翼犍進入中原意圖未能實現。前秦於370年滅前燕,376年滅前涼,佔領了除代國以外的北方地區。376年,前秦苻堅進攻代國,什翼犍被擊敗,部落離散,什翼犍為其子所殺。代國滅於前秦,土地被分割。
西秦 隴西鮮卑乞伏國仁所建。最初,乞伏鮮卑從漠北遷至大陰山一帶,至國仁五世祖祐鄰時部眾稍盛,約達五萬,遷居高平川(今寧夏清水河流域)。國仁父司繁時,乞伏鮮卑降於苻堅,苻堅拜司繁為南單于,留之長安。385年,國仁乘苻堅在淝水戰敗之機,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領秦河二州牧,建元建義,建立西秦,築勇士城而居。388年,國仁死,其弟乾歸繼位,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西)。乾歸時西秦政權日益鞏固,四周的一些鮮卑、羌、休官等部不斷歸附,甚至南邊的吐谷渾政權也向西秦稱臣納貢。乾歸又戰勝隴西地區的氐王楊定,從而盡有「隴西、巴西之地」。400年五月,後秦幾乎用了全國力量,從南安峽(今甘肅張家川西)向西攻西秦。乾歸雖然因屢戰屢勝而有些驕色,但也知道此役乃決定西秦存亡的關鍵一戰,所以他說:「存亡之機,在斯一舉,卿等戮力勉之。若梟剪姚興,關中之地盡吾有也。」[3]在此役中西秦失利,都城被後秦佔領,乾歸投奔禿髮利祿孤。利祿孤待以上賓之禮,處之於晉興城。同年十一月,乾歸叛南涼,投奔後秦。姚興為了借乞伏氏影響統治隴右,把乾歸署為鎮遠將軍、河州刺史、歸義侯,遣還鎮苑川,盡以部眾配之。409年,乾歸返回隴西後,重新稱秦王,改元更始,置百官,復建西秦政權。412年六月,西秦國內發生內亂,乾歸及諸子十餘人被國仁子公府所殺,公府逃至大夏。乾歸長子熾磐繼位,改元永康。熾磐繼位後,西秦進入極盛階段,西攻南涼、北涼,南征吐谷渾,東擊後秦,不斷擴張勢力。但是,西秦的連年征戰,使國內矛盾急劇尖銳起來,加之北涼、吐谷渾、大夏等外敵的不斷進攻,西秦很快又衰弱了。431年,西秦被大夏國所滅。
南涼 河西鮮卑禿髮烏孤所建。禿髮鮮卑與拓跋鮮卑同源。烏孤八世祖匹孤時,禿髮鮮卑從塞北遷至河西地區,至烏孤父思復鞬時部眾稍盛。但這時河西鮮卑諸部仍未統一,各自統帥,被後涼呂光所控制。烏孤繼父位後統一了河西鮮卑,以廉川堡(今青海樂都東北)為基地。397年,烏孤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年號太初,建立南涼。之後,烏孤乘後涼衰弱之機,取得了姑臧洪池嶺南五郡之地(廣武、西平、樂都、澆河、湟河),烏孤並改稱「武威王」,遷都於樂都,目的是要奪取姑臧,取後涼而代之。不過,烏孤未能如願,在位三年即於399年死。其弟利祿孤繼位,遷都西平。利祿孤為了奪取姑臧,對內、外都進行改革,又為了藉助後秦力量臣屬於姚興。稍後,利祿孤改武威王為「遼西王」,表明兼并整個河西之志。但利祿孤與烏孤一樣,在位三年又死,其弟傉檀繼位。403年,姚興發兵滅後涼,佔領姑臧。這對於早已窺伺姑臧的南涼而言,無疑是一個打擊。404年,傉檀為實現密圖姑臧之志,討好後秦姚興,乃去其年號,罷尚書丞相官,遣參軍關尚聘於姚興。406年,傉檀利用後秦因連年征戰,勢力衰弱,無力顧及姑臧之機,奪取姑臧,並遷至此。這樣,南涼一時成為河西霸主。然而,使傉檀始料未及的是,佔據姑臧恰好成了他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因為在河西地區的北涼、西涼和西秦的割據勢力,懼怕南涼的勢力繼續擴張,故南涼成為諸勢力所攻擊的共同目標。首先,北涼沮渠蒙遜從北邊進攻,佔領姑臧,南涼退至樂都。這時,日益強盛的西秦乞伏熾磐逐漸佔據了隴西地區,也開始向南涼進攻。此時南涼處在「連年不收,上下飢弊,南逼熾磐,北迫蒙遜,百姓騷動,下不安業」的處境。[4]使南涼更雪上加霜的是,414年四月,聚居在青海湖一帶的乙弗、契汗等部叛南涼,傉檀遂擊乙弗、契汗等部。熾磐乘南涼都城樂都空虛之機,佔領樂都。傉檀無奈之下投降了西秦,之後被熾磐毒死。南涼遂亡。
三、羯人所建政權
後趙 後趙建立者羯人石勒,先居上黨郡武鄉,其祖耶奕於,父周曷朱,均為部落小帥。晉太安中,并州遭饑荒。并州刺史司馬騰為了克服饑荒,捕捉諸胡人賣到山東(太行山之東)充軍糧,石勒也被捕賣到山東。後來石勒因能相馬,被魏郡汲桑所賞識信用。晉八王之亂時,汲桑自稱大將軍,以誅東海王越、東贏王騰為名起兵,以石勒為前驅。汲桑、石勒與晉軍戰大小三十餘回合,被晉軍打敗,汲桑死,石勒投奔劉淵。石勒奔劉淵後,戰功顯赫,先是斬翼州刺史王斌,之後誘殺幽州刺史王浚,又於318年消滅西晉在北方的殘餘勢力并州刺史劉琨。這樣,翼、幽、並等州縣地盡被石勒所佔有。同年,劉聰死,大臣靳准發動政變,盡誅劉聰子孫,石勒率軍為劉氏漢政權討靳准。不久,靳准被部下所殺,部下共推靳明為盟主,而靳明遣人把傳國玉璽送於劉曜,劉曜和靳明聯手。石勒大怒,反而率軍攻劉曜。次年,石勒自稱趙王,建立後趙,都襄國。329年,劉曜圍洛陽,石勒反擊得逞,並擒劉曜殺之,滅前趙,佔領其地。330年,石勒自稱皇帝,與東晉以淮水為界,成為關中地區唯一強國。333年,石勒死,子石弘即位。石勒侄子石季龍早有繼承王位的野心,遂於335年殺石弘繼位,遷都於鄴。350年,石季龍死,子石世即位。石世母是劉曜之女。當初石季龍與諸大臣議立太子之事,太尉張舉說石斌、石遵二子文武出眾,應選其一為太子。而張豺說太子應該是「母貴子孝」者,勸立石世為太子。石勒聽從張豺之諫,立石世為太子。對此,石遵不滿,當他聽到石季龍死訊,以殺張豺為名發兵,攻殺石世,自己即位。石遵攻石世時,說好事成之後要重賞冉閔。但石遵即位後不履行諾言,激起了冉閔的憤怒,冉閔遂攻石遵,盡殺石氏子孫。冉閔是石季龍的養孫,故又叫石閔。351年,冉閔滅後趙,改元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次年,前燕慕容儁擊冉魏,俘冉閔斬於龍城,滅其政權。
四、氐族所建政權
前秦 352年,氐族首領苻健佔據關中,稱帝,建國號秦。357年苻堅即位後,相繼吞併前涼、前燕等國,在今內蒙古西部置五原郡、朔方郡和西海郡。五原郡,屬并州,領九原縣,故址在今烏拉特前旗三頂帳房古城。朔方郡,屬并州,領臨戎、沃野、朔方等五縣,郡治可能沿用西漢舊址。西海郡,屬涼州,領居延縣,沿襲漢代舊址。在內蒙古東部,前秦承繼了前燕昌黎郡等對今赤峰市南段的統治。前秦政權盛時一度控制和統治了今內蒙古大部分地區。383年,(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在與東晉的淝水之戰中,前秦戰敗,所轄地區又為後燕、後秦、後涼所割據。
五、羌族所建政權
後秦 384年,羌人姚萇自稱秦王,次年稱帝,建立後秦。轄地包括今鄂爾多斯高原及烏加河地區。403年,滅後涼,又控制了阿拉善高原。不久,後秦北部地區地入西涼、北涼和大夏。417年亡。
六、氐族所建政權
後涼 386年,氐族人呂光佔據涼州,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建立後涼。置西海郡,領居延縣,轄地幾乎囊括阿拉善全境。403年,被後秦滅亡。
南北朝時期的割據政權,最後逐步被北魏消滅,北方地區實現了統一。
[1]《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
[2]《魏書》卷1,《序紀》。
[3]《晉書》卷125,《乞伏乾歸載記》。
[4]《晉書》卷126,《禿髮傉檀載記》。
推薦閱讀:
※維摩詰經原文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
※誡伯禽 :周公(周)原文與譯文
※《易傳·說卦傳》原文及註解
※酒箴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