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數學」(二十五)——話說長城

長城(Great Wall)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

現存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共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共計8個省、市、自治區。1987年12月,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在2015年8月和9月我先後帶著兒子遊覽了長城的東(老龍頭)、西起點(天下第一墩)。

長城是人類歷究上持續修築時間最久的建築工程。它的修建,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遼、金及明代等10餘個朝代,持續近2000年的時間。

歷史

01

先秦長城

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楚國最早修築了防禦別國入侵的"楚方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長城修建的帷幕。

戰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

楚方城

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

以後歷代君主幾乎都有加固增修。為了將此時修建的長城與後來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相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02

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

公元前215年,為了鞏固帝國的安全,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並築起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

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03

漢長城

漢初,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秦長城當時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

漢武帝登基後,連續發動多次針對匈奴的戰爭,將匈奴驅逐至漠北,並修復了蒙恬所築的秦長城,又修建了外長城,從而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此時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被放棄,其軍事防禦作用隨之終結。

04

「唐代無長城」

長久以來,「唐代無長城」在學術界已成定論,但唐代確實修過長城。唐長城位於山西省榆社縣,與傳統意義上的「拒胡長城」不同的是,當時李世民建築這條長城是為了剿滅割據政權。

此外,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境內還有三段古老的古代邊牆,始建於唐代渤海國時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此段古邊牆未見於任何歷史文獻記載,但根據考古調查,斷定該邊牆是古代的一條軍事防線,與長城的性質一樣,屬長城型山城。

牡丹江邊城

05

宋長城

山西省宋長城西起岢嵐縣青城山,東至荷葉坪山。岢嵐境內現存的38公里宋長城牆體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處高約4.2米,頂寬約1.6米,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些段落保留著30厘米左右的女牆,有的地段還有炮台遺迹。

寧夏發現的宋代長城遺迹,位於固原市原州區戰國秦長城南北兩側。雖然該段長城的保存狀況較差,但考古人員根據其構築特點和現場遺物,認定為宋代修築。時間跨越千年以上的戰國長城與宋代長城在同一地區並存,充分說明了這一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06

金長城

金長城始築於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災及張萬公等大臣的反對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顏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線開築,於承安三年(1198年)築成。金長城北起內蒙古莫旗七家子村東南1公里處嫩江岸邊,經扎賚特旗額爾吐村北至吉日根,再經阿勒坦浩特嘎查至林西凌家營子,折向西行,經達里諾爾北岸至商都縣上二股地,再至四子王旗白音希勒,終止於武川縣上廟溝。

金長城全長約1650公里,設有副壕馬面、烽燧、邊堡和屯兵城。

07

明長城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

明初期,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明朝在200多年的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

天下第一墩

明朝除了修築「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長城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延伸,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延伸,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大致成南北走向。

老龍頭

「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在有些地方,兩段長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明朝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僅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08

清長城

在清朝,康熙雖頒布過頗為有名的「不修邊牆」令,但實際上,清長城修築的規模是相當大的,其地域跨度之大為歷朝罕見。清長城的修築範圍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黃河以北尤為密集。

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軍記》卷十六《平捻軍篇》中曾記載:「清長城之築,蓋三晉、燕、齊以至秦築長城限胡騎之禦敵方略之延用。」

建築方法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兩千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重要經驗,接著司馬遷又寫入《史記》之中,之後的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

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迹。

隨著社會生產力進步,制磚技術不斷發展,明代磚製品產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築水平。

長度

由於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說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的是明長城的長度。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

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2009年測定的明長城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

影響與意義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對我國的邊帶發展、民族融合、軍事防禦、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01

邊帶發展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修築長城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02

民族融合

長城的修建和戍守,使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融合。

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南匈奴歸漢,實現了中原農業區的華夏漢族與北方畜牧民族的匯合。

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軍後,使數十萬降眾居住在邊境長城沿線一帶,突厥人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經濟和文化,進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明朝在長城沿線開放「馬市」,表現了漢蒙互相依存、漸趨融合的密切關係。清政府採取懷柔政策,進一步促進了長城一帶的民族大融合。

03

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是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長城的產生和發展與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前進,對於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因被阻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

游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04

文化意義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中的壁畫和單于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爾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里,還遺留下來眾多的名勝古迹,諸如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萬佛堂石窟、居庸關雲台、盧溝橋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輝煌。

05

詩詞

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歷代文人名士,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其中以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

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文人墨客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於長城的修築規模和影響意義或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毛澤東 清平樂·六盤山

「悅讀數學「


推薦閱讀:

長城腳下的白衣美人
八達嶺長城一日游(良心攻略)
以遺產價值作為文物古迹保護方法合理性判斷的基本依據——以「最美野長城被抹平」事件為例
長城芭蕾
梁鵬飛:《長城》,中國電影不可少的炮灰

TAG:數學 | 長城 | 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