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幸福感矯正社會發展
由北京大學等機構發布《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研究報告》覆蓋了全國一、二、三、四線共計劃20個城市,調研收集超過2000樣本量,最後結果顯示:在各省市幸福感排名中,遼寧省居民生活最幸福,其次是天津市及山東省,而北京居民在居住成本、物價水平、就業、社會發展預期和社會保障力度方面的評價很低,成為我國「幸福感窪地」。
之所以作為首都的北京,成為難以感受到幸福的「幸福窪地」,與大城市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信息接收的廣泛、迅速有直接關係。一份調查顯示,由於相對落後封閉,不丹成為全球幸福感最強的國家之一,但是在電視、網路傳入後,那裡的幸福感下降了。。。。。。傳統的幸福感與現代化,與城市發展之間確實是矛盾的。這就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肯定不能為了保有幸福而停止發展,怎樣在科學技術的背景下感受幸福,追求幸福?這就成了一門學問。
之前有的幹部培訓,要求受訓者一定要去三個地方,醫院、監獄、火葬場。去醫院能看到生病的人,回來就會為自己尚且擁有健康而慶幸;去監獄可以看到失去自由的人,提醒人們為了自由而不做違法的事;去火葬場自然要看到逝去的人,每個生者都會知足,活著才是王道。。。。。。
這樣的培訓,無非是教會人們懂得知足,所謂「知足常樂」,會知足的人才會感受到幸福,而這,恰恰是現今人們最欠缺的能力。在繁複的生活中失去了自我,成了隨波逐流的葉子,在漂泊中怎麼可能擁有幸福感?
其實,讓人們擁有幸福感,本身也是對社會發展的一種矯正,至少可以避免工業化的發展中,對溫暖人性的忽視乃至缺失;避免因為追求始終不能到手的所謂幸福,盲目甚至荒唐地發展,對於社會來說,那可能是一種永遠無補於幸福的畸形。
推薦閱讀:
※職場顏值決定事業發展!
※我國改革發展的趨勢和未來的政策走向
※李天一案件的發展過程是什麼?
※歷史長廊丨阿片類鎮痛藥物發展歷程
※古畫的簡介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