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

    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    在燕山山脈東段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有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山川秀美,沃野無邊,它因有八千年的歷史文化遺存,而被考古學界稱為華夏第一村;因有優美的生態環境,而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全球環境五百佳。更令人矚目的是這裡是世界旱作農業的發源地,現已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要候選地。

  敖漢旗歷史文化悠久,史前文化厚重。興隆窪遺址被考古界譽為「華夏第一村」,出土的1500多粒粟和黍碳化顆粒標本,經C14等手段鑒定論證距今8000年,認為是人工栽培形態最早的穀物,由此推斷敖漢旗有近萬年的農耕文明歷史,是中國古代旱作農業起源地,也是橫跨歐亞大陸旱作農業的發源地。

  八千年的風風雨雨,時代的變遷,粟和黍這一古老的物種不但沒有在敖漢這片土地上滅絕和消失,而且繁衍不息代代傳承,時至今日仍保持著牛耕人鋤的傳統耕作方式。敖漢的氣候條件決定了根植於敖漢旱坡地的粟和黍耐乾旱、品質優良等特點,其品質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所以有「敖漢雜糧,悉出天然」一說,贏得了「優質雜糧出赤峰,綠色雜糧在敖漢」的美譽。正是由於敖漢的小米適口性好、營養豐富,金黃馨香的小米粥成為女人哺乳、老人患病、嬰兒斷奶的首選食物。

  目前,敖漢旗原始地理環境和自然風貌沒有大的改變,尚且保留原始農業種植形態,是旱作農業系統的典型代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面臨著被拋棄的危險。

在燕山山脈東段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有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山川秀美,沃野無邊,它因有八千年的歷史文化遺存,而被考古學界稱為華夏第一村;因有優美的生態環境,而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全球環境五百佳。更令人矚目的是這裡是世界旱作農業的發源地。敖漢旗歷史文化悠久,早在一萬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全旗境內有古文化遺存3000多處,尤其是以當地地名命名的小河西、興隆窪、趙寶溝、小河沿四種史前文化,以其豐富的遺存,填補了中國北方考古編年的空白。在興隆窪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石器、骨器等,其中石杵、石斧、石鏟、石刀等,則大多為原始農耕生產用具。有專家推斷,這裡是世界農耕文明的源頭。目前,敖漢旗原始地理環境和自然風貌沒有大的改變,仍保留原始農業種植形態,是旱作農業系統的典型代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面臨著被拋棄的危險。赤峰市敖漢旗政府編製了專門的保護與傳承規劃以及管理辦法,使這一重要農業生產系統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為當地帶來了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本世紀初,在赤峰市敖漢旗境內的興隆溝文化遺址驚現8000年前的粟和黍碳化顆粒震驚考古界,經研究考證,這些標本證實了敖漢地區是我國旱作農業的發源地。今年的9月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指導委員會有關人員在北京向敖漢旗頒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牌匾,該旗成為我國第6個、全球第18個農業文化遺產之一,由此也標誌著敖漢旗有著悠久歷史的旱作農業系統被世界所認識。這是塞北小城敖漢旗繼生態環境「全球500佳」之後獲得的第二個世界級大獎,也使其成為全國縣級唯一同時擁有聯合國授予的兩個世界級品牌的地區。就此,記者對興隆窪文化遺址的粟和黍發現過程、申報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以及敖漢旗對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採訪。

  1500粒粟黍穿越8000年

  敖漢旗有著近萬年的農耕文明,享有龍祖聖地,世界玉文化的源頭之美譽。這裡地處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位於燕山山脈與松遼平原的過渡帶上,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匯處。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這裡古老的歷史文化,近年來,一系列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大批文物珍品,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4種史前文化均在敖漢旗發現、命名。

  1982年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的興隆溝遺址,與興隆窪遺址毗鄰,屬於興隆窪文化聚落址。興隆溝遺址位於敖漢旗寶國吐鄉大窩鋪村西南500米的緩坡地上。2001~200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漢旗博物館及部分外國研究人員,對興隆溝這處重要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遺址總面積4.8萬平方米,發掘面積5000多平方米,揭露房址約37座,居室墓葬26座,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及文物標本。其中5號房址出土了一組擺放規整的獸頭,包括12個豬頭和鹿頭,多數獸頭前額正中鑽有長方形或圓形孔,具有鮮明的宗教祭祀性質。再加上在興隆窪遺址出土的人豬和葬墓,充分說明了養殖業在當時已很發達。在發掘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趙志軍博士組織、指導了浮選工作。在房址內提取了1500多個土樣,並在實驗室進行識別鑒定,發現了1500多粒碳化穀物標本,其中糜子(黍)佔90%、穀子(粟)佔10%。加拿大和英國的專家鑒定後認為,這些糜子和穀子是人工栽培形態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了C14鑒定後認為這些穀物距今7700至8000年,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子早2700年。由此專家們推斷,西遼河上游地區是這兩種穀物的起源和中國古代北方旱作農業的發源地,興隆溝遺址發現當今世界上所知最早的人工粟和黍的栽培遺存。這些古老的穀物出土自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遺址,該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專家認為,這些碳化的粟和黍證明這裡是橫跨歐亞大陸旱作農業的發源地。

  漫長的申遺之路

  敖漢旗博物館館長田彥國回憶說,8000年前遠古先民耕種的粟和黍能夠保留至今,這讓考古專家異常興奮。經過認真研究,專家們一致認為:敖漢旗興隆溝文化遺址出土的碳化黍和粟具備申報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條件。

  聽了專家們的建議後,敖漢旗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並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申遺」事宜,積極準備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資料準備工作,制定全旗粟、黍種植規劃並組織實施,製作宣傳牌、宣傳單,大力開展宣傳活動。

  敖漢旗政府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2010年6月,由敖漢旗政府旗長、分管副旗長和有關部門、鄉鎮負責人組成的敖漢旗考察團前往北京,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考古中心主任劉國祥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趙志軍先生、北京莫高絲路文化有限公司總裁、敦煌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陳建軍先生等有關人員先生進行了座談,「申遺」工作由此正式開始。2011年4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動態與適應性管理會議召開後,旗政府向中科院進行了口頭申遺;5月份,向中科院項目辦遞交了申遺報告;6月份,敖漢旗被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要候選地」。為確保「申遺」工作順利開展,敖漢旗政府將旱作農業系統申遺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由旗政府旗長為組長的申遺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申遺」辦,配備得力工作人員具體負責申遺工作的協調與開展,拔付專項經費,健全工作機制,完善工作流程。2011年6月9日,敖漢旗政府應邀參加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北京舉辦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11月份,旗政府派人參加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在雲南紅河州舉行的農業文化遺產與旅遊發展國際論壇。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敖漢旗又精心籌備並參加了由國家農業部和中國社科院舉辦的中華農耕文化展,展出了一批敖漢旗綠色農產品,擴大了敖漢旗「申遺」工作的影響力。在今年8月份舉辦的首屆中國興隆窪文化節期間,敖漢旗人民政府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項目辦又聯合舉辦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攝影作品展」和以黍、粟等綠色雜糧為代表的「敖漢旗農業地工產品展」。同時,還註冊成立了敖漢遠古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積極籌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博物館。在中科院資源與地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順利完成申報文本的撰寫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申遺」工作終於順利完成。

  傳承數千年的農耕文明

  歷經8000年風雨變遷,粟和黍等古老物種不但沒有在敖漢旗這片土地上滅絕和消失,而且繁衍不息,世代傳承。今天8300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到處都有它健美的身姿。遠古先民們用石耜耕種,用石刀收割。由於粟和黍多生長在旱坡地上,且株型較小,不便於機械化作業,時至今日仍保持著牛耕人鋤的傳統耕作方式。敖漢旗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有效積溫高,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這些條件決定了根植於敖漢旱坡地上的粟和黍,耐乾旱、抗倒伏,適應性強,品質優良等特點。

  敖漢旗是農業大旗,產糧大旗,歷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0萬畝,糧食常產8億公斤,穀子是敖漢旗除玉米之外的第二大作物,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品種有赤谷四、赤谷八、赤谷十、山西紅谷和部分農家品種,種植面積約50萬畝,正常年份平均畝產200公斤,總產量近1億公斤。敖漢旗小米成了當地有名的綠色生態有機米,是受縣級保護的地理標誌產品。悠久的農耕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傳統的種植方式,樸實的鄉土人情,鑄就了敖漢穀子的綠色品牌。穀子施用農家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大多採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再現了敖漢雜糧的天然特性,也贏得了「優質雜糧出赤峰,綠色雜糧在敖漢」的美譽。隨著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視,敖漢旗開展了穀子無公害生產,制定了《穀子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農民按照規程要求生產。同時,敖漢旗加強穀子無公害生產基地的申請認證工作,認證無公害穀子品種8個,有機小米品種1個,已認證面積30萬畝。

  粟和黍享譽國內外

  據介紹,敖漢旗自然環境適合穀子生產,近幾年來,該旗建設以林家地為中心的穀子產業帶,穀子集中產區的南部丘陵山區,幅員廣袤,土壤礦物質含量高,微生物元素豐富,污染少,生態環境良好,穀子病蟲害少,籽粒個大飽滿,產量高、品質優,利於發展綠色保健無公害穀子產品。獨特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土壤類型,使敖漢穀子生產更具地方特色;穀子生產發揮地方優勢,逐漸形成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格局。

  如今,敖漢旗大面積的粟、黍種植催生了相應的加工企業,該旗依託獨有的農耕文化,打造了一部分穀子知名品牌,年加工能力在1000噸以上,建起了多家雜糧種植合作社,成立了敖漢遠古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穀子加工企業遍布全旗各鄉鎮,「公司+農戶」的運作方式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目前,敖漢旗已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供銷分會、中國農產品加工專家評價中心、北京農爸爸合作社產品專賣中心、內蒙古綠谷清禾雜糧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簽訂了基地種植和產品供銷合同,敖漢品牌小米經過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技術研究中心的專家指導,北京東方嘉禾認證中心的有機認證,中國有機農業產業發展聯盟的推廣,已經進入全國各大中心城市和東南亞地區。敖漢小米正以綠色的品質、「全球500佳」的效應、健康的標誌享譽國內外。

  敖漢旗以穀物種植為代表的旱作農業,保持了連續的傳承,時至今日還有古老的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和耕作機制,呈現了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千百年來支撐著敖漢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百姓的生存需要。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後,在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部和中科院專家的指導下,提出了保護可持續發展,保護與造福地區、造福百姓的工作思路,將本著尊重歷史與尊重現實相結合的原則制定今後的保護和發展規劃

推薦閱讀:

徹底卸妝是護膚過程中的重要步驟
面相重要部位——印堂觀面相
肝病不能光吃藥,這些也很重要
懂,比愛更重要
每日一禪:人活一世, 心態比什麼都重要。

TAG:中國 | 文化 | 農業 | 內蒙古 | 遺產 | 系統 | 文化遺產 | 蒙古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