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人格、公德與道德建設

官德、人格、公德與道德建設 劉滿衡
[ 錄入者:本站編輯|時間: 2008-03-19 14:56:25 | 作者:本站 | 來源:原創 | 瀏覽:0次 ]
  [關鍵詞] 官德; 人格; 公德; 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 D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1962(2004)02-0044-02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關係到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興衰。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有了巨大的發展,不少地區和城市經濟發達,物質繁榮,社會有了長足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在中國經濟匯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在過去以「集體」、「大公」為主的社會生活形態進入多元化的現代社會生活形態下,商品經濟社會固有的道德弱點,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蝕,不少社會問題也給人們帶來了困惑。   歷史證明,一個穩定的社會,必須保持一定水準的道德風尚,一個文明的社會需要不懈地培育和維持較高的社會道德水準。      一、官德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的榜樣作用      中國古代便有「以吏為師」之說。古代社會,政治清明和社會穩定很大程度繫於大小官員的學問、人品、操守。清正廉明者,垂範社會,人稱「明君」、「青天」;貪贓枉法者,敗壞社會風氣,遭人痛恨,甚至遷怒朝廷。可見做官的道德修養水平是政治的權威不可缺的重要部分。   中國今日社會的各級領導幹部,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社會管理者階層,擁有人民賦予的權力,對社會生活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因此,領導幹部隊伍政治素質、道德水準的好壞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領導幹部隊伍建設的基礎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領導幹部隊伍的官德修養。   最近中紀委、中組部、中宣部聯合下發的《關於利用胡長清等重大典型案件對黨員幹部進行警示教育的意見》是一份很好的幹部道德教育材料。胡長清、成克傑等人身居高位,在政治上卻與黨和人民離心離德,經濟上瘋狂地收斂錢財,生活上腐化墮落,從一名副省長的高官墮落成為徹頭徹尾的貪官污吏,其原因就是放鬆了道德修養,忽略了世界觀的改造,背棄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個人謀取私利、滿足物慾的手段,最終落得可恥下場。   古今中外的腐敗幾乎都是與權力緊緊扣在一起,濫用權力就會使黨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最後失去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因此,共產黨人,尤其是領導幹部必須加強學習,提高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增強公僕意識,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思想上、行為上、作風上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立黨為公、勤政為民,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      二、人格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基本要素      人格即是人的尊嚴、品質、道德的集合。現實生活中,有人為作官卑顏屈膝,溜須拍馬,行賄買官,賣身求榮;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出賣朋友、損害他人;有人為了爭奪財產可以忘恩負義、棄父母不顧、六親不認;有人為了個人的生存,國難當頭叛變投敵,殘殺同胞……這些自私的病態表象,都是人格的缺失造成的,也是我們通常說的「缺德」。生為人者是要講一點精神的,堂堂正正的人講尊嚴、惜榮譽、知廉恥,珍愛自己的獨立人格。   江澤民同志在《大力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增強黨的創造力戰鬥力凝聚力》的報告中說到:「領導幹部必須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還必須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這些話對領導幹部的思想教育、對公民的道德建設,都是十分重要的提示。   廉恥,是大是大非的天平,是基本價值觀念的標準。廉恥在中國的傳統道德教育中有著很重的分量,古代許多治家格言和家訓都把廉恥作為蒙學家教的重要內容,不少古代君主把「禮義廉恥」當作治國常綱。   恥,是一種人的自我意識,是人的一種覺悟,是人的一種良知,也是社會對個人行為的一種評價。   孟子的「羞恥之心,義之端也。」教誨了無數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氣;「勿忘國恥」激發了多少英雄豪傑勇赴國難,以身殉國,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立自強的格言。   古人云:「人不知恥,百事可為。」只有寡廉鮮恥的人才無所不為、胡作非為。貪官胡長清之流,社會上的張子強、張君之流,正因為不知廉恥,淪為貪官污吏,淪為盜賊、殺人犯,個個成為無恥之徒;日常生活中,還有不少自私的人,只顧及自己的利益,損公肥私、損人利己,違背公德,男盜女娼,都始於不知廉恥。   對人格的修鍊,中國的傳統道德教育中還是有很多積極的教訓的,做人講知恥開始。歐陽修講過:「廉恥,是立人之大節」。康有為說:「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可見,我們現在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公民的道德建設施教上,吸取傳統道德的優秀成分,培養和提高公民道德修養和人格力量,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公德是社會現代文明進步的標誌      古代中國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文明,被世界稱為「禮儀之邦」。今日中國,共產黨又高舉起「三個代表」的旗幟,帶領全國人民走向民族復興之路,矢志再創中華輝煌。   社會公德的水準高低,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現代文明的進步和落後。因此,社會公德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這幾十年來,雷鋒還活在我們心裡,焦裕祿、孔繁森、張鳴岐、陳觀玉,還有無數扶貧濟困助殘的志願者們,他們的美好心靈,他們的博愛精神,他們的英雄事迹仍然被社會公眾敬仰而引為榜樣,仍然激發眾多的人們負起對社會的責任感。   社會公德是國家公民在社會生活交往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關係。《綱要》中「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方針,繼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提煉了我黨在革命鬥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借鑒了世界各國的先進文明成果。在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任務中,只要我們從嚴治黨,堅持共產黨員尤其領導幹部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提高官德修養,勤政為民,做好道德表率;只要我們的政府加大法制建設的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加大對社區生活環境的配套建設和社區文化建設,讓生活在社區的社會成員樹立「公民」意識,接受「公德」規範,提高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為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一個高度現代文明的社會離我們不會太遠的。   愛國主義、理想主義、人道主義是社會公德建設的三大支柱,是所有社會成員追求遵循的崇高境界,是推動和提高整個民族素質和社會道德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民族復興的力量源泉。   (本文作者單位: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部長)    官德、人格、公德與道德建設 劉滿衡

推薦閱讀:

大德立信 公德惠民 私德修己
如何走出公德困境
社會公德的基本涵義·從「公德態度」抽樣調查看市民公德水平
《公德與私德》文摘
陳曉平:關於公德-私德的二維倫理

TAG:道德 | 人格 | 公德 | 道德建設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