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賞析《搗衣》 演奏:劉赤城

(一)琴曲溯源

琴曲《搗衣》由唐代潘庭堅所創作。當時正值秋涼颯爽時節,描寫閨婦為客居異鄉的遊子以及常年在外征戰的戰士製作冬衣。經後世加工整理後,山東琴派的版本是當下最流行的一種,並在後世琴譜中廣泛傳彈。創作背景大概是取自於當時「平胡虜」這一群體感情得以發酵,琴曲《搗衣》便油然而生。

(二)派別梅庵琴派,是諸城派的一個小的分支別系。

位置坐落在今南京雞鳴寺。琴派在演奏風格上與諸城派格調完全不同。梅庵派的音樂風格多採用於民間音樂,重視技巧和演奏的過程,因此便形成了梅庵派的風格在音韻上比較寬厚風格如同行雲流水般。其中琴曲《搗衣》經錢占壽先生再創作,打譜修改廣為流傳,存於《錢氏十操》中,曲調悠然婉轉、婀娜多姿,再次將《搗衣》得以重現。

(三)演奏賞析(審美)

琴曲搗衣的審美,追求有調清聲直、韻疏味淡,視恬淡平和之音—「始則感秋風而搗衣」,「繼則傷魚雁之杏然」,「終則飛魂於塞北」。其中以琴曲開頭第一段為例,以泛音6123561為主打的吟唱娓娓道來,恬靜而美好述說了寒夜深秋萬籟俱靜的長安城,不淺不弄、恰到好處。頓時眼前便融入「深清泠由木性,恬淡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響余群動息,曲罷秋夜深。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沉沉。」的畫面。那份恬靜與美好漸漸襲來,悄無聲息。猶如心底暗潮湧動,亦淺亦深,姿態萬千,在人的主觀意念中默然樹立一片祥和的印象。

琴曲二至七段步履急促且穩健猶如「玉軫朱弦瑟瑟徽,吳娃徵調奏湘妃」。曲調結構有快有慢,猶如一幅閨閣淑女的畫面,恬淡且嬌羞,玲瓏剔透的少女心,且讓人摸不著頭腦,只靜靜的看著覺著那份美好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她一不小心就溜走了。「分明曲里愁雲雨,似道蕭蕭郎不歸。扣舷不能寐,皓露清衣襟。彌傷孤舟夜,遠結萬里心。幽興惜瑤草,素懷寄鳴琴。

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的景象,表現了深閨婦女搗衣的急切心情節奏與頻率,無不恰到好處惟妙惟肖,同時也體現對遠方在外心上人的備至體貼關愛,此刻的砧聲與心聲是一致的。無論是在演奏手法上還是從琴樂的速度、指法、音色、氣度,都相得益彰的精彩呈現。加之以清、淡、恬、切四象的輕描淡寫,從而「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其演奏方式窺見一斑,多則「動人心」、「感神明」,令人心曠神怡,心情爽朗。

曲目中常見指法抹、挑、勾、踢也不乏有輪、跪指、雙彈等;再加之以吟、揉、綽、注、進、退、撞等手法的彰顯表達無不將琴曲繪聲繪色於眼前。現今琴家更是繼承發揚了唐人的演奏方式另之熠熠生輝層出不窮。

在樂曲的第八段,按音和跪指得以層層體現其趣味無窮旋律姿態奔放爽朗,彈之則是歡快明朗絡繹不絕心情爽朗,速度更是層層遞進正像是「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直到推向全曲的最高潮。結尾第九段則是已再現部展開由意向回到現實景象中來。

圖文源於網路,本網轉載出於傳播古琴文化和分享學習之。如有異議,請聯繫我們,給予稿酬或刪除。

推薦閱讀:

古琴教程 學會看古琴譜中的五線譜 實例學習
彈奏《高山流水》的古琴是怎麼傳承下來的?| 趙曉霞
教琴30餘年分文未收:金陵名家劉正春
【推薦】能放琴的木桌子就叫琴桌?真正的琴桌長這樣~
金智泉古琴曲名篆刻(2)

TAG:古琴 | 演奏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