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古玩、藝術品收藏與經營困局

徵文啟事

投稿要求:

1.文章須個人原創且未在其它媒體公開發表;

2.文章要突出推動祖國文物保護、促進民藏健康發展這個主題;

3.堅持客觀中性、實事求是的原則;

4.文章要體現正能量,嚴禁涉及政治內容和反動言論;

5.文章後面請提供作者的基本信息,文章一經選用,可為作者免費宣傳;

如要投稿,請在微信公眾平台留言~

微信公眾號:zgyqhwhq

如何走出古玩、藝術品收藏與經營困局

by藝鳴軒

2016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同時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李克強總理、文化部、文物局都重點強調與傳達指示精神,而且也是政府多年來的戰略高度。

收藏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水平的體現,也是社會高度文明的必然歷程。文物藝術品是文化的載體,是由低級趣味轉向高級品位的時代產物。小到家庭與企事業單位,沒文化素養那就會出現暴力與管理混亂;一個國家、社會沒有自己的文化、信仰、精神追求那是可怕的也是危險的,就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樣,他們為了物質、一樣東西、一個女人、一塊土地…就會發動戰爭,社會動蕩,這種社會沒有文明更談不上文化。

然而今天中國的收藏是改革開放後經濟富裕,民間從自然形成的收藏市場衍生到高度發展的文化產業。最近一二十年更是人為的因素助長其任意膨脹。導致古玩藝術品市場跌入寒冰,那麼造成今天的原因是什麼?

偽專家盛行,對市場的傷害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文物鑒賞本無專家,只是人們為了迎合時代的需要而套用的一個代名詞,今天體制內的「專家」屢屢出錯,他們破壞了市場,更是傷害了藏家的心。但這種現象本身就是無知的表現,一個民間收藏行為非要讓沒有經歷過市場的人來鑒賞,就如一個中醫去把西醫關一樣,你說是不是笑話?有的人說,拿錢買貨就是專家,這更是謬論,更是誤人子弟,害人不淺,很多人買著滿屋假貨,有的節衣縮食,有的傾家蕩產。如果連國家培養的專家都不能相信了,藏友們還信誰?我也親眼目睹一些偽專家、老資派,由於眼力不能適應現在市場,真的看假,假的看真,在2000年初期,當時在廣東(具體就不說了),博物館舉辦古陶瓷展及鑒定,我拿了一件五代-宋天青瓷去鑒定(圖1-3)

▲圖1-3 雨過天青色 薄如紙 五代-宋

旁邊當時有幾十人在場,我一個朋友在旁邊錄像,在我慢慢打開時,這時的專家是否有點急躁,當我打開完時,他上了一下手就叫我包起來,我同樣慢慢慎重包裹的同時問:專家這是什麼年代的、那個窯口的?由於當時人太多沒聽到他說一個字,他當時也可能看到有人在錄像,等了一二十秒也沒看見他發聲,就看見他汗水長流,滿臉汗珠,幾十雙眼睛在盯著他,看到他那種尷尬的場面,旁邊有一個老者開口說了應該是五代的,當我抬起頭對專家說謝謝的時候,而此時專家卻跑到人群外面去了。

有時「專家」老資派如果看不懂、不能忽悠你時,可能就對藏友們說,不要藏了,現在假貨泛濫。這種到底是良心的譴責還是想有所企圖破壞市場?我覺得收藏不需要每個人參與,但可以了解中華文化,文物古玩是文化的載體,收藏應該力所能及,或者有計劃性的收藏,比如一年拿收入百分之多少去合理安排。如果說沒有收藏,也就沒有了買賣,更沒有了文化的傳遞,那麼文化也就斷層了,這是文明社會不可能出現的,也是任何國家經濟高度發展都不能阻擋的自然產物。

偽專家、老資派等培養扶持了一大批跟隨者與崇拜者,成倍增的趨勢發展。這裡面既有不懂裝懂的(真的鑒成假的,假的看真,或者一律高端品否定來體現自己的高人一等的.....)、亂鑒的(沒有得到利益、嫉妒),有頭銜及文博的等。有的還時不時的出來走秀,口無遮攔,說話隨意,沒有一點的嚴謹性,把藏家的家傳也看假或貶低其價值、有的是經過藏家或商家、行家血的教訓拿去檢驗他們的,可也信口開河。

事情源於2009年9月,在某鑒寶節目的海選現場,朱雲兄弟倆帶著家傳的乾隆御筆《嵩陽漢柏圖》和劉岩不期而遇。朱云:「劉岩說,這東西是個老東西,但不是真跡,所以也就值3萬元,他說過個十天半個月他可以找人來,這個人對他很信任,你們可以多要個三五萬元。」

半個多月後,劉岩果然帶來了一位叫程功的收藏家。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劉岩從中撮合,朱雲兄弟倆最終以17萬元的價格把這幅家傳的乾隆御筆《嵩陽漢柏圖》賣給了程功。贗品能高價出手,讓朱雲兄弟感覺很值。但時隔一年,他們吃驚地看到一則新聞,發現以17萬元售出的那幅《嵩陽漢柏圖》在北京保利公司的拍賣會上居然拍出了8736萬元的天價。朱雲當時就意識到被騙了。

劉岩卻堅稱交易過程合理合法。(注兩個同名同姓的)劉岩說:「這種事在藝術品市場里有很多,藝術品拍賣都是天上一腳地上一腳的。」

前兩天我也親眼所見一件開門的藏品,而且藏品經過多方驗證,所謂省博、市博的人東摸摸西瞧瞧,最後那種表情一眼就看出,這種人怎能在文博里吃著國家的、用著國家的,這就是所謂的體制內的專業人士,本來你看不懂不要裝,而且這樣的結果會嚴重影響到藏家,其實我很不想寫這樣的文章,這樣亂鑒的例子太多了,由於篇幅有限不一一列舉,也已經很多年了。 我也很想包容一下,可如今是整個市場出現這種局面,讓這個行業面臨絕境,「專家」錯鑒、誤鑒、亂鑒、不懂裝懂的鑒定激化社會矛盾,他們表現為賣家與藏家的矛盾、藏家給予的希望和期望遭受打擊後,會把真貨當假貨處之,假貨或贗品鑒真後會激發藏家傾其所有去收藏、最後傾家蕩產。這種現象也更造就了制假、賣假者的有機可尋及利用。

▲清代玻種翡翠市場價值應該在300萬左右

這只是朋友清代家傳手鐲,全國大型鑒寶活動來重慶,「專家」給她鑒定為水沫子,大家要知道,水沫子流行的時間不長就近一二十年的事。後面朋友說我這是家傳的,還過了機檢的,是翡翠,此時專家馬上改口說那以機檢為準。如果有的人沒過機那不害慘了人家。

近年來由於媒體、互聯網、專業網站及微信等的普及,民間收藏認知與眼力飛躍式的提升。以前行家、藏家、真正的古玩商沒有發聲,導致這個行業的邪惡勢力助長。如今藏界整體水平上升,民間高手如雲,他們已經無法再忍受傷害這種市場了,這種偽專家現象已經引起了全國藏友的公憤。記得劉益謙在拍得雞缸杯後的一次研討會上,專家們要上台發言,劉先生硬是把話筒拿了過來,說:「要是雞缸杯不上拍或私下拿給你們專家鑒定,一定會說新的仿的」。在目前高端藏品浮出水面之際,大家更應該提升自己的認知與鑒賞力、同時應該理性看待,特別是專家更應該謹言慎行。

現在假機構、藝術館、公眾號眾多,有些更是利用人們的貪婪與無知更加攪和市場,新入行的藏家及道行不深的更應該擦亮眼睛。藝術館與偽專家、政府官員勾結騙取國家財政資金,這是另一種貪腐,對真正的假貨肯害要給予嚴重打擊...... 國內拍賣機構、藝術機構亂象,如今這麼多藏家湧向國際性大拍,這說明藏家或投資機構及很多個人對國內專家及藝術機構的嚴重不信任有關。偽專家及他們的隨從乃至有些善良的形成一股強大的毒瘤,如不割掉,可能傷害的不但是百姓,乃至國家都會受到嚴重傷害,這種主要表現在從成長就引入了邪道,就如一個人從小就被壞人引路一樣,想回頭那是艱難的。雖然今天這個行業從改革開放後收藏進行了二三十年,但以前是隱蔽性的,而且古玩藝術品不是簡單的文化趣味體現,是綜合素質高度展現。拔出毒瘤勢在必行。

▲2016年3月負責人被抓

市場放縱,沒有約束,任其發展,這是導致病變的又一個誘因。任何人都可進入,賣者只要把東西賣出就行,這種就會催生很多不良現象乃至犯罪,讓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誠信、親情價值觀越走越遠。再有就是不良商家、藏家,想到攪合越亂自己越得利,這種表現在有人買了藏品叫商家鑒賞時,由於有所企圖,明明值錢的藏品說不值錢或說別人買貴了,有的更惡劣,就是把別人真的說成假的,最後好讓自己得利,導致在市場中真貨有時賣不起工藝品的價,這是行業嚴重的畸形。如今中低端市場病態已經顯現,即使以前的不良商家、藏家收到的真貨也難以出手。最後害了自己也影響了這個行業。各地應該成立各自的監督體系以致研究機構,規範市場發展,對高價賣出的仿品可以追究其刑責,藏家以前高價買到的假貨有證據也可追究。

國家機構沒能很好發揮自己的職能,導致亂象叢生。上層應該注重整體調控,有了政策的支持還更應該注重市場的培養。在各地進行百姓收藏及鑒賞意識的推廣,提升民間的整體文化與認知。監管好自己的職能部門,特別是文博機構人員,沒有市場及實戰經驗也出來走秀,這是嚴重誤導和影響市場發展的。加強擔責機制,誰鑒定誰負責,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文物藝術品與金融掛鉤,讓民間真正的藏品有出路乃至歸宿。這是社會發展乃至高度文明的必然趨勢。


推薦閱讀:

中國古玩,宅在首爾待人識
」文玩「 and 」 古玩「 你分的清么?
辨文玩與古玩
淘盡古玩【清宮舊藏古玩(四)】
「熟視無睹」的看古玩

TAG:藝術 | 收藏 | 藝術品 | 經營 | 古玩 | 藝術品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