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古典音樂大師簡介

部分古典音樂大師簡介  瓦格納 WAGNER  理查德·瓦格納是十九世紀歐洲最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同時又是一位影響巨大的歌劇改革家。他一生所作的大量藝術探索與實踐,給後代作曲家帶來了不可泯滅的影響。  瓦格納於1813年5月22日出生在德國萊比錫的一個小官吏家庭。他出生後才五個月,父親便去世了。瓦格納的繼父是一位戲劇家、演員和業餘畫家,他對瓦格納很關心,培養了他對繪畫和戲劇藝術的愛好,這使瓦格納從小就具備了良好的藝術修養,也是他後來創作歌劇時能自寫劇本和歌詞的原因之一。瓦格納的藝術才能顯露得很早,在上小學時,他就對古希臘神話、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德國民間傳說以及詩歌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音樂方面他也同樣天賦過人,八歲時就能熟記韋伯的歌劇《自由射手》的片斷,並能在鋼琴上彈奏它的序曲和其它音樂片斷。瓦格納上中學後開始創作悲劇劇本。十五歲時,當他聽了貝多芬的交響樂後,受到了很大的震動和鼓舞,並決心從事音樂事業。  1830年,瓦格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管弦樂作品《降B大調管弦樂序曲》,可是演出卻遭到了失敗。從此他便決心致力音樂理論的學習。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音樂,得到了著名教師萬里格的悉心指導,掌握了嚴格的作曲理論知識。在這期間,他寫了不少作品,但上都是屬於學生時代的實習創作,其中較為著名的有《C大調交響曲》等。   瓦格納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在歌劇改革與創作方面。他一方面對當時德國歌劇舞台上的義大利和法國式歌劇那種膚淺輕佻的內容與風格抱有反感,一方面也看到了德國民族歌劇的許多弱點,於是他便以大膽的手法對歌劇藝術實行改革。他以歌劇應綜合戲劇、美術和音樂為一體的觀點為原則,創作了他稱之為「樂劇」的新型歌劇。在這些歌劇作品中,音樂和戲劇等藝術形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一種整體的藝術美感。另外,他在歌劇音樂的寫作中,加強了管弦樂隊的表現力,並獨創了「主導動機」的新手法,使音樂形象變得更具體、更鮮明。  瓦格納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大多充滿宗教和神秘主義色彩。瓦格納一生共寫了十餘部歌劇,其中最著名的有《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羅恩格林》、《湯豪賽》、《紐倫堡的名歌手》、《尼伯龍根的指環》四部曲、《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等。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許多管弦樂序曲和鋼琴奏鳴曲等作品。  瓦格納的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具特殊意義,他的作品影響巨大,許多後代的作曲家都以他的創作力為榜樣。現代「十二音體系」的創建者勛伯格的許多現代音樂寫作手法,就是受瓦格納的音樂、特別是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影響創作而成的。  1883年2月13日,瓦格納因心臟病在威尼斯逝世,終年七十歲。維瓦爾第 ANTONIO VIVALDI  義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巴洛克音樂的傑出代表。1678年生於威尼斯,1741年逝世於維也納。  維瓦爾第的父親是義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幼年便從父親那裡得到音樂的熏陶,並且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資。維瓦爾第熱衷於宗教與神職,並於1693年削髮作了神父,後來竟生出一頭紅髮,遂被人稱為「紅髮神父」。  維瓦爾第在小提琴演奏與作曲技巧上素負盛名。他先後在教堂、慈善院的音樂學校任職,1718年任菲利甫親王宮廷樂長,172年在維也納任查理六世的樂長。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維瓦爾第還先後訪問過德國、荷蘭等地的音樂名城。積極從事音樂活動,給當時歐洲各地的音樂界以很大的影響。  維瓦爾第確立了協奏曲的音樂體裁形式,並嘗試交響樂的寫作。這些都給後來的巴赫、亨德爾等音樂家以重大的影響。他的創作範圍很廣,早期以聲樂、歌劇為主,中後期以器樂、協奏曲等作品為主。其中著名的小提琴12部協奏曲《和聲與創意的嘗試》是傳世的佳作。  維瓦爾第一生窮困,他在維也納逝世時已是一個被遺忘的人。直到死去一個世紀後,他的作品才被人們發現。當他的音樂再度在世界樂壇上競放異彩的時候,這位死於窮困的音樂大師已在維也納的貧民墓地里躺了一百餘年了。斯美塔那 SMETANA  捷克民族樂派的創始人貝德里赫·斯美塔那,1824年3月2日生於萊托米希爾,1884年5月12日逝於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終年六十歲。  斯美塔那是捷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他出生在一個釀酒商的家庭里,很小就顯露出了非凡的音樂才能。他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六歲舉行鋼琴演奏會,八歲開始作曲。他的啟蒙老師是捷克卓越的音樂家約瑟夫·普羅克什,斯美塔那從他身上得到了很深的教益。1843年,斯美塔那參加了反抗異族統治和推翻封建專制的革命運動。革命失敗後他被迫流亡國外。1856年,他擔任了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的指揮。1861年又回國擔任了布拉格合唱團的指揮,並且頻繁地從事各種社會音樂活動,領導和扶植捷克的民族音樂事業。1874年不幸雙耳全聾,最後因患精神病而死。  斯美塔那畢生辛勤創作,寫出了許多具有高度價值的作品。如著名的交響套曲《我的祖國》,自傳體的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由於對捷克民族音樂所作出的傑出貢獻,被後人譽為「捷克音樂之父」,「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者」。  斯美塔那的創作風格先後受到德國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的深刻影響,後來又深受李斯特交響詩的影響。晚年在創作上著意汲取具有濃郁鄉土風味的波西米亞素材,提倡發展和體現民族音樂風格,成功地把通俗題材加以美化和藝術化。他的創作範圍廣泛,有歌劇、合唱、交響詩、室內樂和鋼琴曲等等,其中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一劇於1866年上演,使他名聲大振,從此奠定了他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  此外,他還創辦過音樂學校,致力於音樂教育事業。有許多有成就的音樂家都曾受益於斯美塔那,其中包括著名的捷克音樂大師德沃夏克和雅那切克等人。西貝柳斯 SIBELIUS  芬蘭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楊·西貝柳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芬蘭最偉大的作曲家。在世界音樂史冊中,西貝柳斯的地位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西貝柳斯於1865年12月8日出生在芬蘭的塔伐斯特胡斯。他的父親是一個外科醫生,雙親都十分喜愛音樂。西貝柳斯九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十四歲學習小提琴,並經常在鋼琴上創作一些小小的旋律與和聲,漸漸顯露出非凡的音樂才能。十歲時,他寫出一首供小提琴和大提琴撥弦演奏的樂曲,這是他創作的第一首樂曲。  1885年,二十歲的西貝柳斯進入赫爾辛基大學法律系,但他對於法律課程不感興趣,卻常去音樂學院教師西拉格那裡學習小提琴,並向該院院長魏哲柳斯學習音樂理論。後來,他終於按照自己的意願,離開赫爾辛基大學法律系而進入音樂學院。1888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赫爾辛基音樂學院。1889年至1891年,赴柏林和維也納深造。1893年學成回國,擔任赫爾辛基音樂學院的教授。  西貝柳斯的作品具有十分強烈的芬蘭民族氣息。他從芬蘭民族史詩卡列瓦拉中提取素材,並廣泛動用芬蘭民歌旋律作為自己作品的主題。由於西貝柳斯從小熱愛大自然,故對祖國那迷人的北歐風光懷有深沉的鄉情。因此,他作品中大自然的氣息十分濃郁,聽報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覺。他的旋律迷人、流暢,人們聽著他的音樂,就彷彿看到了那冰雪瀰漫的北歐風光。他的音樂使人彷彿置身在那蒼茫無際的大森林和恬靜清澈的湖泊之中,如詩如畫,誘人神往。  西貝柳斯一生,對於芬蘭民族音樂作出了寶貴的貢獻,對於世界音樂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浪漫主義交響音樂的傑出繼承者和捍衛者,在自己的交響樂作品中,把古典主義的優秀傳統、浪漫主義的豐富情感和強烈濃重的民族風格有機地融為一體、獨具一格,達到了高超的藝術境界。  西貝柳斯留下的作品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七部交響曲:交響詩《芬蘭頌》、《圖奧涅拉的天鵝》、《冰川古史》、《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弦樂四重奏《內心之聲》等。 1914年,西貝柳斯訪問美國,逗留期間,曾在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短期任教,還獲得過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回國後,西貝柳斯隱居鄉間,1929年終止創作。1957年20日,九十二歲高齡的西貝柳斯因患腦溢血在艾諾拉逝世。舒曼 SCHUMANN  羅伯特·舒曼於1810年6月出生於德國茨維考城一個出版商家庭。他的父親是個小說翻譯家,小舒曼自幼便受到父親在文學方面的影響。他從小就寫詩作劇,中學時代便可獨自寫古典著作。他在音樂方面顯露出的才華也不同凡響:六歲開始接觸音樂,七歲時就寫出一些鋼琴小品,並能在鋼琴上即興演奏。十三歲便能出色地指揮管弦樂隊與合唱團的音樂會。他的父親因他的多才多藝而遲遲不能決定他未來的道路。  1826年,父親去世,1828年,舒曼中學畢業。母親強烈要求他去攻讀法律,於是他只好忍痛順從母親的意願,去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  萊比錫是全德音樂文化中心,這裡聚集著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各種藝術活動都非常頻繁活躍。具有強烈藝術家氣質的舒曼,一到萊比錫就被這裡活躍的藝術空氣所吸引。在學校里,教授枯燥的法律課程命他感到索然無味,而音樂卻使他感到格外的親切。他幾乎每天都在從事音樂活動。為了達到高超的鋼琴演奏水平,他拜當時著名的鋼琴教師里希·維克為師。兩年後,舒曼在音樂藝術上的造詣與成就使他聲譽大振。他公開舉行的演奏會得到了音樂界的普遍承認與好評。於是他終於說服母親,選擇了音樂藝術的道路。1830年,他搬進了維克老師的家中潛心學琴。他時時抱怨老師的授課速度太慢,為了迅速提高技能,他別出心裁地用一根細繩把手指弔掛在天花板上偷偷練琴,試圖以此加強手指觸鍵的靈活性與力度。但是,錯誤的方法使他的手指受到了嚴重損傷,他想成為偉大的鋼琴家的理想從此破滅了。這個意外的不幸對他的心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挫折並沒有把他的精神與毅力摧毀。不久,他把目標轉向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方面,在新的音樂領域中開拓自己的藝術道路。  三十年代是他鋼琴創作最活躍的全盛時期,許多鋼琴小品與曲集都是這時期的作品。1834年,他創辦了音樂評論刊物《新音樂雜誌》並任主編。四十年代他不斷擴大音樂創作的範圍,寫了不少聲樂曲、交響曲、室內樂重奏曲、清唱劇、歌劇等,如著名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列德序曲》、聲樂套曲《詩人之戀》、《女人的愛情與生活》及第一、二、三、四交響曲。同時應門德爾松的邀請,任教於萊比錫音樂學院。  舒曼同維克老師的女兒克拉拉相戀多年,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維克的堅決反對。維克在這一方面對舒曼十分殘酷,以至使他患了精神憂鬱症。直到1840年8月1日,萊比錫法庭才終於裁決了他們的婚姻懸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舒曼的音樂創作十分注重於人物內在感情的描寫。他喜歡標題音樂,並經常描寫一些夢幻的世界。他的鋼琴作品形式短小。但在旋律、和聲上、節奏上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獨到之處,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音樂詩人」。  1854年,他因精神病惡化而喪失了理智,甚至連妻子也認不出了。一個嚴寒的冬日,他竟跳進冰冷的萊茵河裡企圖自殺,幸而被救並送進了精神病院,但他始終未得到完全的恢復。1856年7月29日,舒曼在愛妻克拉拉的懷中安然逝去,終年46歲。舒伯特 SHUBERT   「歌曲之王」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茲·舒伯特於1797年1月31日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一個教師家庭。由於家境貧寒,年僅十一歲的舒伯特進入了當時一個供給食宿的教會兒童合唱團。在那「地獄」(舒伯特語)般的生活里,舒伯特歷經了艱難和困苦。然而,憑著個人的努力和對音樂的強烈熱愛,他卻掌握了許多音樂技能和理論,同時,還接觸到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特別是維也納古典派音樂家的作品及演奏。其中最使他敬仰和崇拜的是貝多芬。1813年,舒伯特到父親所在的學校里擔任了教師,但他並不喜歡這個職業。1818年,二十一歲的舒伯特終於辭掉了教師的職務,開始專心從事作曲。他一生從未任過公職,也沒有得到過王公貴族的幫助。他只是通過自己的作品在藝術家中結交了許多患難與共的朋友。舒伯特一生貧困,沒有結婚。1828年11月19日,年僅三十一歲的舒伯特,由於貧病交加,在維也納的哥哥家中與世長辭。  舒伯特一生創作豐富多彩,留下了六百多首委婉動聽的藝術歌曲。此外,他還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器樂作品。他的音樂風格獨特,旋律猶如泉水般涌流不止,其強烈的歌唱性可與莫扎特媲美;而歡快明朗的維也納鄉土氣息又與海頓息息相通;他的器樂曲中宏大的組織結構,繼承了貝多芬交響曲的傳統。但更加奔放、富於幻想性,尤其是他那歌謠般的主題旋律和色彩性和聲的使用,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嶄新道路。   舒伯特的創作生涯雖然短暫,卻給人類留下了一千多部音樂作品。其中除六百多首藝術歌曲外,還有九部交響曲、六首序曲,九部歌劇、二十四首室內樂作品、二十一首鋼琴奏鳴曲和許多鋼琴及其它器樂小品等等,在他的九部交響曲中,最傑出的是《b小調第八(未完成)交響曲》和《C大調第九(偉大)交響曲》。這兩部作品使舒伯特作為交響樂作曲家在音樂史上放射著燦爛的光輝。遺憾的是,舒伯特生前從未聽過自己這兩部偉大作品的演奏。   舒伯特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在世界音樂史上,他是作為早期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出現的。他生前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歧,從未被人注意,死後才得到了很高評價,成為和莫扎特、貝多芬並列的傑出音樂大師肖斯塔科維奇 SCHOSTAKOVIC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是二十世紀蘇聯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由於在音樂創作方面的超人才能和傑突出貢獻,他被譽為二十世紀蘇聯音樂的三大巨星之一。  肖斯塔科維奇於1906年9月25日出生在俄國彼得堡的一個工程師家庭里。他的父親十分熱愛音樂,是一個業餘鋼琴家和歌唱家。他的母親也是一位鋼琴家。家庭良好的音樂環境,使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熏陶與影響。九歲時,母親開始教他學習鋼琴,他神速般的進展使家人震驚。為了使他的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父母把他送進了格拉瑟爾音樂學校。就在入學後的第一年,他便創作了鋼琴曲《主題與變奏》,以後又寫了《自由頌》等作品,顯示出了很高的創作天賦。   1919年,十三歲的肖斯塔科維奇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跟隨尼古拉耶夫、什坦伯和格拉祖諾夫等名師學習。由於他傑出的音樂天才和異常刻苦的學習精神,很快便受到了音樂權威們的高度重視。1925年,十九歲的肖斯塔科維奇以《f小調第一交響曲》而轟動世界樂壇。這部作品受到了國際音樂界的高度讚揚,公演後立即成為許多指揮大師們的重要保留曲目。   肖斯塔科維奇是一位具有創新精神的天才作曲家,他在自己的創作中,努力將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優良傳統、現實主義的內容以及現代音樂的作曲技法結合起來。這些特點在他的許多重要作品中反映得很突出,例如《第五交響曲》、《第七交響曲》、歌劇《馬克白夫人》、舞劇《黃金時代》等等。   肖斯塔科維奇是二十世紀現代音樂中具有獨特影響的作曲家,在他創作的音樂中,經常可以聽到大膽新穎的和聲手法和絢麗多彩的配器效果。他曾反對過勛伯格創立的「十二音體系」,但在他的一些晚期作品中又採用了這種技法,反映出他在藝術上的矛盾性與探索性。   肖斯塔科維奇是一位多產作曲家,一生寫有各種體裁的眾多音樂作品,其中包括兩部歌劇、四部舞劇、十五部交響曲、六部器樂協奏曲、十一部組曲、十五部弦樂四重奏以及電影音樂、清唱劇和大量的歌曲等。在大量的作品中最被人們熟悉的有第一、五、七、十一交響曲,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歌劇《馬克白夫人》,舞劇《黃金時代》,清唱劇《森林之歌》等等。  1975年8月9日,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交響樂大師」的偉大作曲家在克里姆林醫院逝世,終年六十九歲。勛伯格 SCHOENBERG   奧地利作曲家阿諾爾德·勛伯格於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維也納,二十世紀著名的現代音樂作曲家之一,「表現主義」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勛伯格是一個自學成才的作曲家,小時候家境貧寒,十六歲時父親去世。這些不利的環境並沒能阻止他熱愛音樂和學習音樂的決心。他八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以後又自學大提琴,參加業餘樂隊,而且自己嘗試著作曲。他經常如饑似渴地去聽音樂會和歌劇,從中得到學習和熏陶。父親去世以後,由於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銀行當了辦事員,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這個時候,他偶然結識了作曲家亞歷山大·策姆林斯基,並跟他學了幾個月的對位法,而這就是後來成為現代音樂傑出作曲家的勛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規音樂教育。從此,他開始了音樂創作生涯。1897年,他的處女作《D大調弦樂四重奏》問世。1901年他來到柏林,執教於斯頓音樂學院。後來又回到了維也納,於1910年擔任了音樂學院的和聲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勛伯格參加了奧地利軍隊。戰後在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任教。1933年勛伯格離職赴美,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音樂教授。1941年他取得美國國籍,在那裡定居,直到逝世。   勛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膽創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經引起過很大的爭議。他首創了「十二音體系」的無調性音樂,並且培養了許多「十二音體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學生貝爾格、威伯恩被合稱為「新維也納樂派」,即「表現主義」音樂流派。他對音樂所進行的重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作曲家,如達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維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響。  勛伯格的音樂創作一般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大約從1897年至1908年。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帶有晚期浪漫主義的特點,深受瓦格納的影響,這時的作品還沒有完全拋開調性。第二個時期大約從1908年至1912年,這個時期的作品已是「勛伯格風格」特點的作品了。這時期的音樂具有表現主義的特徵,「十二音體系」他已完全成熟,他的許多重要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寫出的。  勛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光明之夜》、《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室內交響曲》、歌劇《期望》以及為朗誦、男聲合唱和樂隊而寫的《一個華沙的倖存者》。此外還有幾首弦樂四重奏和許多鋼琴、聲樂作品等。  勛伯格除寫有大量音樂作品外,還有許多音樂理論著作,其中有《和聲學教程》、《和聲的結構與功能》和《風格與思想》等等。1951年7月13日,勛伯格在美國的洛杉磯逝世,終年七十六歲。拉赫瑪尼諾夫SERGEY RACHMANINOV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羅斯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和傑出的鋼琴家。他的創作與演奏活動,都在世界音樂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其中更為突出的成就,則體現在他的作曲方面。  拉赫瑪尼諾夫於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國奧尼加城的一個富庶的地主家裡,他的家庭有著很好的音樂環境,這使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音樂熏陶。他四歲開始學習鋼琴,九歲就進入了彼德堡音樂學院。1885年他又經人介紹來到莫斯科,跟隨著名的鋼琴演奏大師茲維列夫學習鋼琴。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樂學院,從此開始接受更為嚴格、正規、系統的教育和訓練。他跟隨著名鋼琴家齊洛蒂學習鋼琴,還跟隨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連斯基學習作曲。1891年和1892年,他先後以優異的成績在鋼琴和作曲班畢業,從此開始了他獨立的音樂生涯。  拉赫瑪尼諾夫早期是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躍於國際樂壇的。他的鋼琴演奏造詣很深,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輩諸鋼琴大家之長,創建了自己所獨特的演奏風格,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傑出鋼琴演奏家。  拉赫瑪尼諾夫很早就開始了在作曲方面的嘗試,1892年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時就已創作了畢業作品——獨幕歌劇《阿列科》。後來,為舉辦音樂會的需要,他創作了許多鋼琴曲,同時還創作了交響幻想曲《懸崖》、《茨崗主題狂想曲》等大型樂隊作品。1895年,拉赫瑪尼諾夫創作了他的《第一交響曲》。這部作品,1897年在彼得堡由格拉祖諾夫指揮首演,但遭到了失敗。為此拉赫瑪尼諾夫陷入異常的苦惱之中,他的創作也開始減少了。  1897年,拉赫瑪尼諾夫被聘為莫斯科馬蒙托夫私立歌劇院的助理指揮,從此開始了他的指揮家生涯,1899年,他第一次赴歐旅行演奏,受到了歐洲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由於心境的好轉,他從1900年起又恢復了音樂創作活動,先後創作了《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鋼琴前奏曲》和《春天大合唱》等,其中《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以它那特有的抒情和詩意,贏得了人們的普遍讚揚,至現在,它已成為拉赫瑪尼諾夫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拉赫瑪尼諾夫這個時期的作品,帶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基調都是真摯的抒情主義,受柴科夫斯基的影響很深。1917年俄國革命開始後,拉赫瑪尼諾夫流亡到瑞士,後來又到美國,擔任了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指揮。他在國外寫的最重要的作品是《e小調第二交響曲》。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抒情性和突出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贏得了廣泛的世界聲譽,成為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富有民族性。作品旋律流暢優美,感情真摯動人。有些作品,帶有一些憂鬱情緒。他的後期作品帶有晚期浪漫主義的特點,手法比較繁複,陰暗的色彩也較多地出現在音樂中,這與他長期旅居國外、遠離祖國有著很大的關係。   拉赫瑪尼諾夫一生創作的作品很多,其中包括三部交響曲,四部鋼琴協奏曲,三部歌劇以及交響詩《死島》、《懸崖》、《波西米亞隨想曲》和大量的鋼琴前奏曲、變奏曲、練習曲等。除此之外,他還作有大量的室內樂和藝術歌曲等作品。   1943年3月28日,拉赫瑪尼諾夫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逝世,終年七十二歲。普契尼 PUCCINI  賈科莫·普契尼是十九世紀義大利繼威爾第之後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是「真實主義」的歌劇樂派的代表人物。   普契尼於1858年12月22日出生在義大利路卡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親是一位宗教音樂作曲家,同時還是一所音樂學校的校長。但在普契尼五歲時,他便去世了。因此普契尼的家境十分貧困,這使得他幼年沒有受到很好的音樂啟蒙教育。但他還是顯露出了不同尋常的音樂才華。少年的普契尼曾經寫過一些短小的經文歌,十八歲時創作了一首彌撒曲。這一切都對他後來的音樂創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後來,他進入了當地的路卡音樂學院,從師安傑洛尼學習作曲。在這期間他還參加了教會合唱隊,後又得到了一個教學的管風琴師職位。二十二歲時,年輕的普契尼因得到皇后瑪格麗塔的獎學金而進入著名的米蘭音樂學院,在著名作曲家蓬齊埃利的指導下繼續深造。1883年他創作了畢業作品《隨想交響曲》,隨即又完成了他的兩部早期歌劇《群妖圍舞》和《埃德加》。1893年,他完成了堪稱他一生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曼儂·列斯科》。這部歌劇由當時年僅二十六歲的著名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指揮,在都靈歌劇院舉行了首演,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此開始奠定了他作為著名歌劇作曲家的牢固地位。此後,他陸續創作了許多歌劇作品,最著名的有《波西米亞人》、《托斯卡》、《西方少女》、《蝴蝶夫人》、《燕子》、三聯劇《修女安傑麗如》(第一)、《賈尼·斯基基》(第二)、《外套》(第三)等等。晚年普契尼又根據中國故事創作了歌劇《圖蘭多特》,遺憾的是這部歌劇沒有寫完,作曲家便去世了。遺留的部分由作曲家阿爾法諾續寫完成。普契尼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首要人物之一。他在自己的創作中,繼承和發展了義大利傳統歌劇的表現技法,並以他對歌劇藝術形式本質上的深刻理解,使得歌劇在戲劇性的表現以及劇情與音樂的貫穿發展上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一切都體現在他那富有創造性的、優美流暢的旋律和對多聲部音樂那豐富多彩的、技巧超群的藝術處理上。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藝術實踐,使歌劇的戲劇效果和音樂效果達到了完善的統一,使演員和觀眾之間達到了十分融洽而又易於理解的交流。他創作的歌劇,內容大多表現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以及悲歡離合的故事。在音樂語言及風格方面,他積極汲取和採用富有民間地方色彩和風格的旋律,使之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生命力。如歌劇《圖蘭多特》,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蝴蝶夫人》採用了《美國國歌》和日本民謠《櫻花》的旋律等等。這種追求異國情調的創作,也激發了作曲家創作上的不斷探索和創新。  1924年11月29日,普契尼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不幸逝世,終年六十五歲。莫扎特 MOZART  沃爾夫岡·阿·莫扎特於1756年1月27日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逝世於維也納,十八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音樂史上少有的「神童」和多產作曲家。莫扎特在幼年時就顯露出了超人的音樂才華,父親和家人的一切音樂活動,都觸動了他那幼小的心靈,他經常自己爬到椅子上去彈鋼琴。莫扎特的父親是一位傑出的小提琴家,他以藝術家敏感的洞察力發現了小莫扎特的音樂天才,於是開始培養兒子學習音樂。小莫扎特的音樂接受能力驚人,五歲時他已彈得一手好鋼琴,還學習了演奏小提琴,而且開始嘗試作曲。八歲時,他已寫出了幾首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莫扎特六歲時曾隨同父親和姐姐到歐洲各地旅行演出,他去過歐洲的許多國家,到處演奏自己的作品。他的驚人的音樂天才,震驚了整個歐洲音樂界,從而獲得了「神童莫扎特」的名聲。莫扎特童年時代的旅行演出,使全對祖國的山川和歐洲各國的優美風光留下了強烈的印象。這些風景如畫的自然景色,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美麗的種子,這對他後來的音樂風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莫扎特的音樂優美、秀麗、典雅、熱情,像泉水一樣清澈透明,充滿了愉快的生活氣息和青春活力。他一生創作了七百多部作品,體裁廣泛,幾乎所有的音樂形式都有所涉獵。他在歌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和室內樂等多個領域內都作出了重大貢獻。莫扎特共創作了二十二部歌劇、四十多部交響曲、大量的器樂協奏曲、室內樂及各種不同形式的聲器樂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D大調(加冕)鋼琴協奏曲》、《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著名的《安魂曲》等等。莫扎特大量的、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大大豐富了世界音樂文化寶庫。他用自己的天才與勤奮為世界人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寶藏。帕格尼尼 PAGANINI  尼克洛·帕格尼尼於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義大利的熱那亞。他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師和浪漫主義作曲家。他畢生刻苦努力,將小提琴演奏技術發展到了驚人的高度,並因此獲得了「小提琴之王」的稱號。  帕格尼尼年幼時家境十分貧困,父親是一個賣書的商人,但卻很精通音樂,會彈曼陀林。帕格尼尼從五歲起開始隨父學習曼陀林。七歲時開始學拉小提琴。他先後師從賽威多、柯斯塔和巴埃爾,很快便熟練地掌握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1797年,他開始在歐洲旅行演奏足跡遍及奧、德、法等多國,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人們為他那出神入化的、如同魔法般的演奏技巧所驚嘆、佩服。他的演奏技巧大大超越了當時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範圍。由他首創的飛斷弓、雙泛音和大量複雜的雙音及和弦演奏技巧,大大豐富小提琴音樂的表現力,而他那火一樣浪漫的熱情和強烈持久的精力,更是深深地感動著每一位聽眾。  帕格尼尼不僅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大師,而且還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早在八歲時,他就能創作樂曲,成為令人驚嘆的神童。以後,他在自己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為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音樂作品。其中,包括六首小提琴協奏曲,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還有小提琴變奏曲《威尼斯狂想曲》、《摩西》以及《女巫之舞》、《無窮動》和多首小提琴奏鳴曲等等。此外,由於帕格尼尼還是一位傑出的吉他演奏家,因此他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吉他曲。  帕格尼尼對小提琴演奏藝術進行的創造性勞動,大大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他的演奏藝術對同時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柏遼茲、舒曼和李斯特等人的創作產生了較大影響。在他之後,柏遼茲和李斯特對交響樂和鋼琴演奏藝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這些作法都與帕格尼尼的藝術有著必然的聯繫。許多作曲家,如舒曼、李斯特和拉赫瑪尼諾夫等還將他的小提琴曲改編成鋼琴曲演奏,使他的作品獲得了更多更廣的聽眾。  1840年,帕格尼尼因喉頭結核在法國的尼斯逝世,終年五十七歲。門德爾松 MENDELSSOHN  菲利克斯·門德爾松·巴爾托迪是十九世紀歐洲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在世界音樂史中,門德爾松佔據著十分顯赫的地位。他和舒曼同為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   門德爾松於1809年2月3日出生在德國的漢堡。他的祖父是一個具有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想的哲學家,父親是一個大銀行家,母親是一個具有高度音樂修養的人。全家都是音樂愛好者,這對門德爾松在音樂方面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幫助。他四歲開始隨母親學習鋼琴,後來又轉到巴黎跟馬利亞比高特學習。由於超眾的音樂天才,門德爾松九歲時已能登台舉行鋼琴獨奏會。與此同時,他的創作才能也開始顯露出來。1817年他開始跟隨作曲家捷爾特學習作曲。他在十七歲時寫下的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具有高超寫作技巧和完美藝術性的傑作,並最終成為門德爾松一生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   門德松是位十分幸運的作曲家。他一生過著相對舒適的生活,在世時就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他不象貝多芬和舒伯特那樣一生同貧困的生活作頑強鬥爭,而是在平靜和愉快的環境中度過了一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恬靜的情感,輕鬆愉快、優美如歌。   門德爾松和舒曼一樣,他一生致力于振興和發展德國古典和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1829年,門德爾松在萊比錫指揮演出了巴赫的著名樂曲《馬太受難樂》,使這部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偉大作品重見天日。通過這一活動,使人們對巴赫得到了真正的重視和了解。1843年,他和舒曼一起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並擔任了該院的第一任院長,為培養青年音樂家和發展民族音樂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門德爾松一生寫作了大量的作品,其創作體裁也涉及得很廣。其中最著名的有管弦序曲《仲夏夜之夢》、《路易·布拉斯》、《芬格爾山洞》、《a小調第三(蘇格蘭)交響曲》、《A大調第四(義大利)交響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g小調鋼琴協奏曲》、清唱劇《聖保羅》等等。此外,還有大量的聲器樂和室內樂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獨特的韻味,它們那豐富的內容、優美的旋律、新鮮的風格和感人的情調,使之凝練成為浪漫派音樂的重要代表作品。   門德爾松的一生雖然幸福美滿,但卻十分短暫。因大量的工作和繁重的事務而操勞過度,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日益惡化。1847年,他接到姐姐不幸病故的消息,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心力交瘁,於同年11月4日因腦溢血長辭人世,終年三十八歲。馬勒 MAHLER   馬勒(1860-1911),1860年7月7日出生於波西米亞,是個釀酒場老闆的兒子,10歲那年他在家鄉舉行一場鋼琴獨奏會,隔年他被送到布拉格念書,但念了兩年就因為他身體虛弱便休學返家,在1885年,一位聽過他演奏的農場經理覺得他的天份非凡,便建議且帶他至維也納音樂院接受當時有名的鋼琴教授Juilius Epstein的指導。但在他獲得學校鋼琴比賽的冠軍後,他反而想轉往作曲方面發展,同時他也在維也納大學修讀哲學課程並私下研讀Bruckner(布魯克納)的文章。兩年後,他在學校一面教授鋼琴,也一面在為他第一個作品寫劇本,而這第一個作品就是「Das klagende Lied」(悲傷之歌)。   他指揮生涯的開始是從1880年,在奧地利北部的小劇院。1883年至1885年他又換到另一個地方,在這裡他與一位女歌手有一段沒結果的戀情,黯然離開到布拉格工作,這時他還為這位歌手女友寫下一組歌曲,連歌詞也是他寫的。而在布拉格時,他演出Mozart(莫札特)及Wagner(華格納)的歌劇深獲J.Brahms(布拉姆斯)的讚賞。在他三十一歲時便擔任了漢堡歌劇院交響樂團指揮,之後又曾在萊比錫擔任當時最負盛名的指揮家Arthur Nikisch的助理指揮,以及維也納歌劇院的指揮達十年之久,而這十年是他一生中最燦爛活躍的時期,但因為他廣大的名聲加上大力改革,引起樹大招風,使得他不得不離開維也納歌劇院。1909年他獲聘為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並在同時也指揮大都會歌劇院。後來因為心臟病加重,1911年2月回到他的故鄉,5月18日便過世於維也納。   他重要的作品包括多首交響曲,他的作品和聲並非很和諧,主題也變化多端伏很大,並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許多民謠,像在第二、三、四號交響曲皆有出現)、聖詠調般的樂句,第八號則採用一首拉丁讚美詩,他的作品中的「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甚至還使用了一組聯篇的中國詩(cycle of Chinese poems)。   目前現存的交響曲中最長的有幾首都是馬勒的作品。在第三首交響曲便有六個樂章,而第一樂章就有45分鐘長。第八首有「千人交響曲」之稱因為當時在慕尼黑首演時台上就是這麽多人。而有幾首交響曲樂團的規模,也較當時其他作曲家所使用得龐大。因此在音色變化、情感處理也顯得比其他作品家的作品來得不尋常。李斯特 LISZT   「鋼琴之王」李斯特,十九世紀初歐洲浪漫主義傑出的作曲家之一。他和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同為歐洲「標題音樂」的倡導者和創立者。李斯特在他的一生中,努力探索並發展了浪漫主義音樂,把浪漫主義音樂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在音樂創作上,他打破傳統的形式,大膽創造新的音樂形式和風格,尤其是他在鋼琴演奏技術上的探索與追求,為現代鋼琴演奏技術奠定了基礎,開闢了現代鋼琴演奏的道路。   弗朗茲·李斯特於1811年10月22日生於匈牙利雷丁市埃斯特哈齊公爵莊園一個管家的家裡。他的父親是一個具有相當水平的業餘音樂家。李斯特六歲時開始跟父親學習鋼琴,由於父親嚴格要求和李斯特所具有的超人的音樂天才,他在鋼琴演奏技藝上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1820年,九歲的李斯特在厄登布爾格舉行了他的第一次公開演奏會。在那次音樂全上,年幼的李斯特以他那超群的天才技藝震驚了整個厄登布爾格。因此,他獲得了幾位貴族的資助,來到了歐洲文化名城維也納繼續深造。他拜當時歐洲著名的鋼琴家車爾尼(貝多芬的弟子)為師學習鋼琴,同時向薩里埃里(貝多芬的老師)學習作曲。1823年,李斯特來到巴黎,準備報考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但當時巴黎音樂學院院長、著名的作曲家凱魯比尼卻以他的外籍身份而拒絕他入學。這一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使頑強的李斯特喪失信心,反到使他變得更加堅強。他依靠其他關係,私下裡跟隨雷特和帕耶爾繼續學習音樂,同時在巴黎頻繁舉行演奏會。刻苦的學習與磨鍊使他很快成為了當時歐洲屈指可數的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1824年,李斯特首次訪問英國,獲得了具大成功。在以後的幾年裡,李斯特頻繁來往於歐洲各國,廣泛進行旅行演出。同時他還結識了當時歐洲的許多著名的作曲家如肖邦、柏遼茲、帕格尼尼等,這些會見對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和李斯特以後的創作活動都有很大幫助。1847年,李斯特就任魏瑪宮廷樂長,從此聲名大振,成為歐洲音樂界的權威人士。   1865年,李斯特進了修道院,至死身著僧衣。從1870年起,他經常往來於羅馬,魏瑪,巴黎,貝魯特之間。這段時間,他一面教學、傳教,一面從事創作。1875年,李斯特創辦了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並任院長,積極從事教學活動。他的弟子達五百多人,其中包括著名的鋼琴家兼指揮家漢斯·馮·保洛等一些音樂英才。1886年,李斯特因肺病逝於貝魯特。   李斯特的創作在十九世紀音樂藝術上具特殊代表性,屬於較為激進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和柏遼茲一樣,他也是標題音樂的支持者和推動者。他首創了標題交響詩這一新體裁。為標題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斯特一生留下了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許多在今天的音樂舞台上仍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大約分為兩類:鋼琴音樂和交響音樂,此外還有許多歌曲和室內樂作品。李斯特的鋼琴曲技巧輝煌,旋律具有濃郁的匈牙利民族風格,形式上也具有鮮明的獨創性。他的鋼琴代表作品有兩部鋼琴協奏曲,二十首匈牙利狂想曲和《b小調鋼琴奏鳴曲》等等。在交響音樂方面,李斯特寫下了二十首交響詩和兩部交響曲,這些作品的文學內容和色彩都非常強烈,它們大都是取材於當時一些浪漫派作家如雨果、拉馬丁、席勒等人的文學名著。其中著名的有《前奏曲》、《瑪捷帕》、《塔索》等等。霍爾斯特 HOLST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是現代最傑出的英國作曲家之一。霍爾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於1807年移居到了英國。霍爾斯特出身於音樂世家,他的家族中曾出現過不少優秀的音樂家。1874年9月21日,霍爾斯特出生在英國的切爾特漢。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霍爾斯特很早便對音樂發生了興趣,他的父親也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優秀的鋼琴家。他在幼年時一直跟隨父親學習鋼琴。1893年,十九歲的霍爾斯特考取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後因手指患神經炎而改學長號,從音樂學院畢業以後,他曾在幾家劇院里擔任長號手和合唱指揮;1905年,他擔任了聖保羅女子學校的音樂教師;1907年又擔任了倫敦莫利學院的音樂教師;1919年,霍爾斯特受聘擔任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1923年,他到了美國,在密執安、哈佛等大學講學。晚年的霍爾斯特辭去了一切教學職務,專心於自己的音樂創作。  霍爾斯特是一個成績卓著的作曲家。他的創作不乏現代的表現手法。但卻沒有那種炫耀式的空洞與怪誕。在他的作品中,民間音樂的因素佔有很大的比重,音樂含蓄、意境耐人尋味。1900年,他創作的《芭蕾組曲》獲得了巨大成功。1916年,他根據朋友巴克斯為他講解星占學的印象,寫成了管弦樂組曲《行星組曲》。這部作品是他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成功的作品,曲中運用了大膽的藝術想像力和新穎的管弦樂和聲與配器技巧,表現了宇宙間那種神奇莫測的境界。   霍爾斯特一生創作過多部歌劇和舞劇,還有二十多首管弦樂作品。其中除著名的《行星組曲》外,較著名的還有歌劇《十足的傻瓜》、交響詩《埃格敦荒野》和為弦樂隊而作的《聖保羅組曲》等。   1934年5月25日,霍爾斯特在英國倫敦逝世,終年六十歲。柴科夫斯基 TCHAIKOVSKY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獲得廣泛世界聲譽的俄羅斯作曲家,在俄羅斯文化史和世界音樂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沃特金斯克的一個礦山工程師的家庭里。他的童年時代就是在這個邊遠的烏拉爾山區度過的。柴科夫斯基幼年時就對音樂十分敏感和喜愛,當地流傳的許多優美的民歌、漁歌給他留下了最初的音樂記憶。他的母親是一位音樂愛好者,經常為他唱一些古老的俄羅斯民歌、浪漫曲和當時的一些流行歌曲。柴科夫斯基從母親那裡得到了最初的音樂啟蒙教育,而音樂也開始在他那幼小的心靈深處逐漸孕育和萌芽,並開始接觸一些歐洲著名作曲家的作品。  1850年,十歲的柴科夫斯基進入彼得堡的法律學校學習法律。雖然如此,他對音樂的熱愛卻有增無減。他常利用課餘時間努力學習鋼琴、參加合唱,熱心於各種音樂活動。1859年,十九歲的柴科夫斯基從法律學校畢業,到當地司法部門當了一名小官吏。這時,他再也按捺不住獻身音樂的願望,於是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業餘學習作曲理論。1863年5月,他終於辭去了官職,毅然投身於音樂藝術道路。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彼得堡音樂學院,並應尼古拉·魯賓斯坦邀請擔任了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著巨大創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獨樹一幟。他的音樂旋律優美感人,有時催人潸然淚下,有時又令人熱精洋溢,但他的作品中總帶有一種孤獨壓抑感。在他的音樂中,處處充溢著深沉悠遠、壯美動聽的俄羅斯民歌的旋律。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很多,內容和體裁也十分廣泛。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還有《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第一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隨想曲》等等。  1893年11月6日,這位為世界音樂藝術作出巨大貢獻的作曲家在彼得堡逝世,終年僅五十三歲。海頓 HAYDN  約瑟夫·海頓於1732年4月1日出生於奧地利的羅勞村,1809年5月1日逝世於維也納。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頓的父親是一個馬車製造匠,母親是個廚娘,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這使海頓從小有機會受到音樂的熏陶。他的家境貧苦,為了學習,六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八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台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後來長大後,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他流落街頭,嘗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並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強活了下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爾·艾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這位侯爵的宮庭樂師。此後,海頓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於他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而不象貝多芬的音樂那樣具有強烈的鬥爭性。   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由於他對於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海頓的性格善良,誠懇而質樸,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的這些性格在音樂中得到了十分明顯的體現。他還熱心關懷青年音家,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頓求教,並且尊稱他為「我們的父親」。   海頓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他的音樂就象優美的田園詩一樣。他總是用這種筆調來歌頌大自,歌頌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還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樂曲中充滿了愉快而別緻的情趣。   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範圍也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劇、神劇、清唱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內樂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午別交響曲》、《時鐘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繫,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樸、明朗、幽默和樂觀主義音樂風格,並對後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海頓晚年兩次訪問倫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創作了《倫敦交響曲》。海頓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樂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亨德爾 HANDEL  格奧爾格·弗雷德里克·亨德爾是十八世紀德國著名的作曲家和管風琴演奏家,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世界音樂史上一位少見的天才多產作曲家之一。  亨德爾於1685年2月23日生於德國的哈勒。他的父親是一位理髮師兼外科醫生,他的母親是一位牧師的女兒。亨德爾從小就喜愛音樂,在這方面他有著超乎尋常的聰慧和敏感。七歲時,已彈得一手極為出色的風琴。但亨德爾的父親一直希望他學習法律,將來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然而,當魏森費爾斯的一位公爵聽了年方七歲的小亨德爾彈風琴後,立刻對他的父親提出正告,囑咐他注意不要妨礙這個孩子顯著的音樂才能。從此,他的父親對亨德爾學習音樂的態度有了轉變。他為亨德爾請了當時哈勒城中最好的音樂教師——風琴家察豪。在察豪的精心教育下,亨德爾在音樂上逐漸地成熟。他努力學習管風琴演奏技術和音樂理論課程,並寫下了初期的大量作品。亨德爾十七歲時,開始擔任哈勒一個教堂的風琴師。與此同時,他也開始在一個學院里教授音樂課程。這時的亨德爾已寫下了幾百部清唱劇。1703年,亨德爾遷居漢堡,擔任了當地一家歌劇院的小提琴手。此時他的第一部歌劇完成並上演了。1706年他離開漢堡周遊歐洲,在漢諾威擔任宮廷樂長。1711年和1712年,他兩次訪問英國,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久便成為英國音樂界的領袖人物。後來亨德爾加入了英國籍,成為德裔英國作曲家。  亨德爾雖然與巴赫同為巴洛克風格作曲家,但他又與巴赫有著明顯的不同。巴赫是一位著名的復調音樂大師,而亨德爾則比較偏重於主調音樂。他喜歡創作戲劇音樂,曾創作了五十餘部歌劇。後來他捨棄了歌劇創作而研究神劇,寫下了大量的神劇和清唱劇作品。這些神劇和清唱劇的劇情大多取材於《聖經》故事,作品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民主精神,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彌賽亞》、《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等等。  亨德爾除創作戲劇作品外,還寫作了大量的器樂作品,這些作品旋律純樸、流暢,風格莊嚴而有氣勢,其創作手法在當時是十分大膽的。其中著名的有《水上音樂》、《焰火音樂》、大協奏曲、管風琴曲和小提琴曲等等。這些作品雖然已經歷了幾百個春秋,但今天聽起來還是那樣的鼓舞人心,那優美動聽的旋律仍然獨具魅力,扣人心弦。  亨德爾是世界音樂史上一位非常重要而又顯赫的人物。他具有很強的時代代表性。在他以後的許多大作曲家無不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示和影響。1791年,亨德爾雙目失明;1759年4月14日,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歐洲古典音樂的先驅在倫敦逝世,終年七十四歲。格里格 GRIEG  愛德華·格里格是十九世紀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作曲家。他是挪威民族樂派的主要創立者,同時也是一位頗有聲望的鋼琴演奏家。格里格於1843年6月15日誕生在那威卑爾根城的一個商人家庭里。他的父親雖是個商人,但卻非常喜歡音樂;他的母親是一個 很有修養的鋼琴家。格里格從小受到家庭音樂環境的熏陶,很早便顯露出了驚人的音樂才能。他五歲時就在鋼琴上發現了九和弦,並開始對和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六歲起,他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通過母親的嚴格教導,他的音樂才能迅速增長。他在學習中大量接觸了莫扎特、門德爾松、肖邦、舒曼等人的音樂作品。1852年,九歲的格里格創作了鋼琴曲《德國主題變奏》。這首樂曲是他的處女作。  1858年,他在著名小提琴家奧列·布爾面前演奏了自己的作品。這位著名音樂家一眼便看出少年格里格的超人音樂才華。奧列·布爾說服格里格的父母,送他到萊比錫去繼續深造。1853年至1862年期間,格里格一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在這期間,門得爾松及舒曼的作品對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863年,格里格在丹麥會見了作曲家加代,他們之間的接觸使格里格受到很大的啟發。1865年至1870年的五年間,格里格兩度訪問義大利,並在那裡結識了大音樂家李斯特。李斯特聽了格里格的作品後對他大加讚賞,並親自演奏了他的作品,這對年輕的格里格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鼓舞。1879年,他在萊比錫格萬特豪斯音樂會上演出自己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獲得成功。   格里格的早期創作風格受門德爾松和舒曼的影響很深,但自從他與挪威國歌作者、作曲家諾爾德拉克結識後,便逐漸對挪威民族音樂產生了新的認識。諾爾德拉克鼓勵他鑽研民族音樂,從挪威民歌中挖掘素材去創作富有那威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格里格對諾爾德拉克的觀點十分贊同。此後他便刻苦地鑽研挪威民族音樂,創作出多部具有北歐獨特風格的優秀音樂作品。在格里格一生最成功的作品中,都能夠感覺到那清新動人淡雅恬美的北歐特色,其美麗的旋律和別緻的色彩令人感嘆不已。  格里格創作的鋼琴和歌曲富有特殊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以「小」為特點,因此有「小品大師」的美稱。但是格里格也寫過幾部非常成功的大型音樂作品,如《a小調鋼琴協奏曲》、《培爾·金特》第一、二組曲等作品。除此之外,他還寫有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一首大提琴奏鳴曲和鋼琴組曲《霍爾堡》以及大量的藝術歌曲和室內樂作品。他的作品已成為挪威乃至世界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因而他被人們譽為「北歐音樂的巨星」。   1907年9月3日,格里格在自己的家鄉卑爾根逝世,終年六十四歲。格什溫 GERSHVIN  喬治·格什溫是美國現代作曲家和鋼琴家。1898年9月26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1937年6月11日逝世於加利福尼亞的好萊塢。格什溫少年時曾隨查爾斯·漢別澤學習鋼琴,跟愛德華·克蘭伊學習作曲理論。十六歲時,他被生產音樂影片的萊密克公司僱用,成為一名專寫「電影插曲的人」。在這期間,他寫了大量流行歌曲,贏得聽眾的好評,並逐漸成為百老匯和好萊塢的著名作曲家。1924年,他為保爾·懷特曼的爵士音樂會創作了鋼琴與爵士樂隊的《藍色狂想曲》。作品演出後大獲成功,格什溫一舉成為全世界知名的作曲家。此後,他又拜魯賓·戈德馬克為師,學習樂隊配器法,接著他寫了《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等著名作品,1935年又創作了描寫黑人生活的歌劇《波基與貝絲》。這段時間是他短短一生中的創作黃金時期。   格什溫的音樂,幾乎完全採用美國黑人舞曲和爵士音樂風格的獨特旋律以及配器手法來進行創作的。他憑藉自己的天賦,把爵士音樂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並使爵士樂這種通俗音樂和交響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格什溫是美國第一位民族作曲家。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只留下為數不多的作品,但他卻創立了美國所獨具的音樂風格,成為美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德沃夏克 DVORAK  安東·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於1841年9月8日誕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個貧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隨著辛勤的勞動度過的。十三歲時,他便沿襲父親的道路,當了屠戶學徒。但是少年德沃夏克是一個十分上進,他刻苦自學,並逐漸顯露出音樂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樂師學習小提琴,十六歲時進入布拉格風琴學校學習。這所音樂學校是他成為音樂家的搖籃。1859年,德沃夏克以優異的成績從布拉格風琴學校畢業,此後他便開始在捷克國家劇院里擔任中提琴師。在此期間,他廣泛地吸取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努力學習西歐古典主義和浪漫樂派作曲大師們的創作經驗,並且邁上自己的音樂創作道路。他是一位富有強烈民族感和熱愛祖國民族藝術的音樂家,對捷克民族樂派的偉大創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導和致力發展的民族音樂文化事業由衷地讚賞和擁護。在捷克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下,他為發展民族音樂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貢獻。   作為作曲家,早在1859年,十八歲的德沃夏克就發表了自己的作品。1865年,他的第一交響曲《茨洛尼斯的鐘聲》問世,此後便開始了他源源不斷的音樂創作。1878年,他創作的《斯拉夫舞曲》獲得很大成功,從此奠定了他作為作曲家的地位。1892年,德沃夏克來到美國,擔任了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當時德沃夏克已經六十歲高齡了。   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樂創作中,始終把民族性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無論在歌劇、交響樂或室內樂作品中,他都努力把將民族性、抒情性和歐洲古典音樂傳統緊密結合起來,達到儘可能完美的境地。他在美國任教期間,以美國黑人音樂為素材,創作了著名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黑人四重奏)和他那光輝的代表作《新大陸交響曲》。   德活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體裁也很廣。他共創作了十二部歌劇,十一部神劇和清唱劇,九部交響曲,五部交響詩,六部協奏曲,三十二首室內樂重奏曲,此外還有大量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狂歡節序曲》、《F大調弦樂中重奏》和歌劇《水仙女》、《國王與煤工》等等。   1904年5月1日,德沃夏克因中風在布拉格逝世,終年六十三歲。德彪西 DEBUSSY  克勞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德彪西於1862年8月22日出生在巴黎近郊的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雖然他並非出身音樂世家,也沒有良好的音樂環境,但他卻十分熱愛音樂,幼年時就顯露出顯著的音樂才能。他七歲開始學習鋼琴,十一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   德彪西在音樂學院學習時,就顯露出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他在自己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種打破陳規、探索新領域的強烈願望。為了尋求一種新的音響組合,他常常在鋼琴上連續彈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階等等。   他彈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傳統規則予以預備和解決。為此,他常常遭到教師們的責備。   1880年,德彪西到俄國擔任了柴科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鋼琴師。這個機會使他受益非淺。他由此開始接觸到許多俄國音樂大師的作品,特別是穆索爾斯基的作品。這位大師的極富特色的新穎和聲,對年輕的德彪西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他後來所開創的「印象主義」音樂奠定了基礎。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蕩兒》榮獲羅馬大獎。從此,他的創作活動逐漸頻繁起來,同時,他還廣泛結交當時歐洲最活躍和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並對瓦格納的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90年以後,德彪西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結識,他加入了以馬拉美為   首的巴黎文藝沙龍。在這裡,德彪西結識了許多青年藝術家。他經常參加他們的藝術討論聚會,這些藝術家們的一些全新的藝術觀點和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德彪西。他開始欣賞他們的詩,並為這些詩歌譜曲。這時,他的音樂已開始帶有「印象主義」色彩,並逐漸發展成為他最後總的藝術風格。   德彪西的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相去甚運。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結構、深刻的思想性和邏輯性,也看不到浪漫主義音樂的豐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則是奇異的幻想因素、朦朧和感覺和神奇莫測的色彩。他的和聲細膩、繁複,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帶冷漠飄忽的感覺,這都是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所不具備的。 德彪西一生創作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典範,其中著名的有:歌劇《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管弦樂曲《牧神午後》、《夜曲》,三首交響素描《大海》,鋼琴曲《版畫集》等,此外還有一些聲器樂和室內樂作品。   德彪西的音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他那獨特的「印象主義」風格,對二十世紀現代音樂起到了直接影響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開創人物。1918年3月15日,這位偉大的印象派音樂大師,因患癌症於巴黎逝世,終年五十五歲。肖 邦 CHOPIN  波蘭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於1810年生於華沙。他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很小就表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他六歲開始跟隨契尼學習鋼琴,七歲便在私人音樂會上演奏;九歲在慈善音樂會上演奏羅維支的鋼琴協奏曲而使聽眾大為震驚,被譽為鋼琴演奏的天才;十歲創作一首進行曲獻給了康斯坦丁大公;十二歲跟艾爾斯納學習作曲。1826年,16歲的肖邦進入了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這時他在鋼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已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肖邦對祖國波蘭懷有深厚的感情。1830年11月,他懷裝祖國的泥土,和朋友一起到歐洲各地旅行演出。1831年10月,他在旅途中聽到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後萬分悲慟,憤然寫出了《革命練習曲》這一充滿激情的偉大作品。此後他定居在巴黎。儘管在這裡他贏得了歐洲一流鋼琴家的聲譽,但他卻時刻思念著自己的祖國。肖邦後半生在自己的許多作品中抒發了對家鄉的思念和亡國的悲憤之情。1837年,他拒絕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堅強性格。1849年10月17日,年僅37歲的天才音樂家肖邦在巴黎病逝。臨終前他囑咐姐姐,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   肖邦被譽為「鋼琴詩人」。他通過鋼琴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詩意,把鋼琴的表現力發揮到了精彩絕倫的境界。   肖邦一生創作了大約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鋼琴曲,著名的有:兩部《鋼琴協奏曲》、三部《鋼琴奏鳴曲》、四部《敘事曲》、四部《諧謔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練習曲》、《十八首波蘭舞曲》、《四首即興曲》等等。   舒曼曾稱讚肖邦的音樂是「隱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莊嚴地宣告:「波蘭不會滅亡。」勃拉姆斯 BRAHMS  在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發展史中,勃拉姆斯是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繼貝多芬以後的德奧古典音樂的直接繼承者,同時也是浪漫主義和德國民間音樂的傑出代表。約翰尼斯·勃拉姆斯於1833年5月7日出生在德國漢堡的一個市民家庭里。父親約翰·雅克是一位職業樂師,他能夠演奏多種管弦樂器,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勃拉姆斯受父親影響,自幼便喜愛音樂,向父親學習小提琴、大提琴和圓號,在父親的教導下走上了音樂事業的道路。   勃拉姆斯童年生活貧困,十三歲時就在酒店裡為人伴奏,以幫助父親增加一些家庭收入。這時的勃拉姆斯已經開始顯露出不同尋常的音樂才華,就在這一時期,他開始嘗試作曲,並寫下了一百五十多首樂曲。這些作品雖然是勃拉姆斯為生活所迫而寫,但它們卻鍛煉了勃拉姆斯的寫作能力,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勃拉姆斯在十四、五歲時,已能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並開始了以音樂為職業的獨立生活。作為一個青年作曲家,他已寫出了一些有價值的作品。1853年,二十歲的勃拉姆斯離開了家鄉漢堡,同小提琴家雷門尼一同前往歐洲各地旅行演出。在這次旅行中,經雷門尼介紹,勃拉姆斯結識了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約阿希姆,接著又在魏瑪結識了李斯特,在杜塞爾多結識了舒曼。這些會見,對勃拉姆斯以後的創作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從這些前輩音樂家那裡得到了許多幫助。特別是舒曼,他首先發現了勃拉姆斯的驚人音樂天才並向公眾熱情地介紹這位天才青年音樂家。   勃拉姆斯的創作生涯較為曲折的。在十九世紀中期,新的浪漫主義藝術思潮已開始蓬勃發展,勃拉姆斯的藝術觀點則傾向於古典主義,他努力保持和繼承貝多芬式的古典音樂傳統,在創作上也力求形式的完整。   勃拉姆斯音樂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風格也較為莊重嚴肅。他的寫作技巧極為高超,和聲和配器手法豐富多彩。他的交響曲氣勢宏偉,而抒情小品又極為優雅動聽。   勃拉姆斯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創作幾乎涉及到音樂形式的各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部交響曲、兩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協奏曲、幾首管弦樂序曲、二十多首匈牙利舞曲以及《德意志安魂曲》和許多室內樂。   勃拉姆斯的作品中處處存在著德奧民間音樂的因素,這種純潔、質樸的民間音樂元素在他的筆下達到了神化的境地。  勃拉姆斯是一位影響深遠的作曲家,由於他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德奧古典音樂,音樂史上常把他和巴赫、貝多芬並列,稱為近代音樂發展史上的「三B」。   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患癌症在維也納逝世,終年六十四歲。鮑羅廷 BORODIN  亞歷山大·波爾菲里耶維奇·鮑羅廷是十九世紀俄國著名的作曲家,「強力集團」的主要成員之一。他不但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還是一位卓越的化學家。他一生從事科學研究和音樂創作,在兩種截然不同的事業領域內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創作的音樂對整個俄羅斯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他本人也是俄羅斯乃至世界音樂史上的一位突出人物。   鮑羅廷於1833年11月11日出生在俄羅斯的彼得堡。他原本是高加索的喬治亞親王蓋地諾夫和一位軍醫夫人的私生子,為此,他只能作為親王的農奴包里斯·鮑羅廷的兒子。他從小由母親帶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資聰穎,能精通幾國語言,並很快在科學與音樂方面顯露出超人的天才。他九歲時開始音樂的啟蒙,學習演奏長笛和大提琴。十四歲時開始作曲,並發表了一首長笛協奏曲和一首弦樂三重奏。1850年進入彼得堡醫藥學院學習化學。1855年畢業留校任教。三年後,二十五歲的鮑羅廷獲得化學博士學位。1862年,鮑羅廷結識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對這位作曲家所倡導的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的主張十分讚賞,從此他便利用業餘時間積極從事音樂創作,並加入了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的五人「強力集團」。   鮑羅廷的創作中英雄性和史詩性是他作品中的主要內容。他的音樂民族性很強,有的作品還帶有迷人的東方異國情調。在自己的音樂中,努力表現和歌頌俄羅斯人民的生活與精神,歌頌俄羅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氣慨。通過他的音樂,可以加深對俄羅斯民族及其音樂的了解。   由於鮑羅廷的專業是化學,因此作曲只能在業餘時間裡進行,他自稱是「星期日作曲家」。在鮑羅廷為數不多的作品中,最為著名的有歌劇《伊戈爾王》、《第二交響曲》、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的草原上》。他的《第三交響曲》沒有寫完,後來由作家格拉祖諾夫配器出版,因此稱之為《未完成交響曲》。   鮑羅廷的全部作品加起來不過幾十部,因此另一位俄羅斯作曲家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曾遺憾地說道:「象這樣一位音樂天賦極高的人,不能專心致於作曲事業,實為樂壇的一大憾事。」但歷史上唯有他這位作曲家能以這麼少的作品在音樂史上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1887年2月27日,鮑羅廷在彼得堡逝世,終年五十三歲。比才 BIZET  喬治·比才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他的創作,特別是他的歌劇創作,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音樂史中佔有十分顯赫的地位。   比才於1838年10月25日出生在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是一位聲樂教師。比才從小就顯示了突出的音樂才華,九歲就考入了巴黎音樂學院,師從著名作曲家阿列維等人學習作曲。他在音樂學院學習期間成績十分突出。十七歲時完成《C大調第一交響曲》,此外還寫過輕歌劇等許多作品。十九歲時獲得了羅馬大獎,隨後又到義大利學習了三年。在這期間,他十分醉心於瓦格納的作品,並立志一生從事歌劇寫作事業。1863年,他的第一部歌劇《採珠人》問世,此後又相繼寫成了《培爾茲城的美麗姑娘》、《扎米雷》等歌劇和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等作品。   1872年,比才創作了歌劇《卡門》。這部根據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寫成的歌劇,是比才一生創作中最優秀、最偉大的作品。這部歌劇以其生動鮮明的音樂語言、豐富巧妙的和聲配器手法以及強烈感人的戲劇性發展,把作品的主題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在歌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卡門,比原作更加突出了她的熱情、爽直和放蕩不羈的性格。歌劇《卡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豐富內容的偉大作品,這部作品現在已成為世界各國歌劇舞台上經久不衰的保留劇目。可是在當初這部歌劇初演時卻遭到了慘痛的失敗,比才因此而卧床不起。在歌劇初演後的三個月——1875年6月3日,這位偉大的作曲家便與世長辭了。貝多芬 BEETHOVEN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離法國國境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  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  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常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交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地位。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  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與海頓的音樂中成長,以致開始創作時風格也酷似兩位前輩。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係備受痛苦。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出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深深地打動了他,使他初步確定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曾在自已的札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麼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界里,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造里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芬創作的誓言,他的創作實現了這些誓言,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實現了他的「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走向勝利」革命英雄主義理想。這集中地表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裡,特別是《第九交響曲》宣告了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類的團結友愛。 樂聖貝多芬是最富於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  儘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於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  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兩部彌撒(C大調和D大調)、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第九交響曲》等。 戲劇作品有歌劇《菲德里奧》、戲劇配樂《愛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廢墟》、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內樂有七重奏、鋼琴和管樂五重奏、弦樂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賦格曲》、弦樂三重奏四首,長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鋼琴三重奏六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大提琴奏鳴曲五首和圓號奏鳴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等。  歌曲有聲樂套曲《致遠方愛人》,女高聲和樂隊場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聲樂與鋼琴曲等。  從樂派歸屬來說,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後期明顯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該歸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響曲(Op.55、67、68、92、125),序曲《愛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奧蘭》(Op.62)、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Op.7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C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59-3)、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Op.27-2)、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Op.24)、F大調第二浪漫曲(Op.50)。  貝多芬的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  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著他的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  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顯著惡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和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佔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藉以聯繫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鬥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巴赫 J·S·BACH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於他一生傑出的創作活動和對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世界音樂史上,巴赫素有「音樂之父」的美稱。他的作品是歷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學習的榜樣。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德國的埃森納赫城的一個音樂世家。大約從十六世紀開始,巴赫家族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在這個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樂家中,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親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風琴師。他早年喪父後,便在哥哥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幼年的巴赫對音樂興趣濃厚,學起音樂來異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風琴、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方法,同時也開始在作曲方面暫露鋒芒。他在上中學時就開始廣泛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以後又在呂奈堡的教學裡擔任歌手。這個時期,他在呂奈堡圖書館裡閱讀了大量的著名的音樂作品,大大開闊了視野,學到了許多知識。中學畢業後,巴赫開始了自己艱苦的音樂藝術生涯。從1708年開始,他一直在魏瑪、阿恩斯塔特和謬爾豪森的宮庭和教堂里擔任樂師。當時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困窘,在這種狀況下,他還是創作出了許多具有很高價值的作品。   巴赫一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祖國,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當時德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風貌與特點。在這一點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樂大師亨德爾大相徑庭。亨德爾一直僑居國外,其作品風格受義大利等國音樂風格的影響較深,在創作上偏重於主調音樂,   而巴赫的音樂是徹底的德國風格的音樂。他是一位著名的復調音樂大師。他的作品風格莊重而嚴謹,純潔而虔誠。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內容深刻。他對許多音樂形式都作了重要的發展了創新,如協奏曲、管弦樂曲和鋼琴曲等等。   巴赫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體裁形式也十分多樣,其中有風琴曲、鋼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長笛曲、康塔塔、管弦樂曲及許多宗教內容的聲、器樂作品等。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平均律鋼琴曲集》、《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賦格的藝術》、《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六首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布蘭登堡協奏曲》以及《農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馬太受難樂》和《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一生對音樂藝術貢獻巨大。他繼承和發展了前輩曲家的創作手法。把復調音樂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對小提琴協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貢獻。他的《布蘭登堡協奏曲》為交響音樂的產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的鋼琴音樂也十分突出,為後來貝多芬鋼琴音樂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巴赫不但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演奏家和優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時生活貧困,作品無人過問。死後數十年才得到人們的重視,被推崇為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大師。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萊此錫逝世,終年六十五歲。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小約翰·施特勞斯,老施特勞斯之子,奧地利小提琴家、指揮家、圓舞曲及維也納輕音樂的作曲家。其創作以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稱為「圓舞曲之王」。  小約翰·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所取得的成就超過他的父親。他作有五百餘首作品,主要是生活舞蹈性音樂,包括圓舞曲、波爾卡舞曲、進行曲及一些輕歌劇等。他的創作核心是圓舞曲,以民間舞曲的節奏和其它表現手法為依據,旋律酣暢,節奏自由,音樂語言真摯而自然。他還將源於德國南部性格溫和的連德勒舞,改造成為結構簡單、節奏靈活、旋律優美、感情奔放的音樂體裁,在市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小約翰·施特勞斯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  小約翰·施特勞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藍色多瑙河》、《藝術家的生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美酒、愛情和歌曲》、《皇帝圓舞曲》等,其中《藍色多瑙河》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此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推薦閱讀:

【演出前瞻】國內11月份古典音樂會
專題:音樂學習引領美好人生(一)——藝術學習的意義
20世紀音樂資源(持續更新)
古典音樂知識(漫畫) |那首男默女淚的卡農(上)
天國禮讚——「榮耀上帝」的彌賽亞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大師 | 古典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