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與火燒圓明園始末

————————戰爭緣起————————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是 清方簽訂了《南京條約》 ,條約中有一條是:

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 。英國人據此進入條約中規定的幾個城市。但在廣州事情進行的很不順利,當地居民強烈抗議洋人進城,廣州地方政府也以民意為由反覆採取拖延政策,拒絕英方進入,這一拖就是十幾年。

期間

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 」撫夷派「大臣耆英等被罷免。

1855年2月巴麥尊內閣上台,英方外交政策趨於強硬。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結束,獲勝的英方開始把關注點投向遠東。

1856年10月8日發生」亞羅號「事件,時任廣州領事的巴夏里借題發揮威脅兩廣總督葉名琛,再次要求廣州當局允許英國人進入清國南方重要的貿易口岸——廣州。

葉名琛對英方要求置之不理。

1856年10月23日英國海軍轟擊中方炮台。

1856年10月27日英國海軍轟擊廣州城。

1856年11月6日英軍佔領廣州炮台,擊沉中方師船20艘,先後照會十幾次強烈要求進入廣州城。

但葉名琛不為所動,並沒向朝廷求援,反而向朝廷虛構了一系列並不存在的「勝利」:

糾約二三百人扒(廣州)城,經參將凌芳與紳士歐陽泉等迎擊跌斃。英夷……攻東定炮台,經我軍擊沉船隻殲斃多名復因該夷放火,欲燒西關民房,轉風自燒夷樓,巢穴一空。並我兵屢次擊毀該夷輪船,又將勾串股匪擊敗。經兵勇轟壞兵船,並斃其水師大兵頭哂嗎糜咯厘,夷匪傷亡四百餘名

咸豐皇帝覽奏大喜,擺出一副天朝上國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態度,指示廣州方面可以接受英方投降嘛:

(我方已大勝)此時若專利攻剿,原不難盡殲醜類……如果該酋自知理屈,悔罪求和,並罷議進城,只可俯如所請,以息兵端,但不可意存遷就,致該夷故智復萌,肆行要挾。

英國海軍少將西馬糜各厘:我什麼時候死了,我咋不知道???

四百餘人:???

參將凌芳:其實是我死了……

在這期間英方實際並未做好全面開戰的準備,投入的兵力很少,僅有英軍1000多人。在轟擊廣州後半年左右英軍未再發動大規模進攻。不是英軍仁慈,而是因為英國的在野黨對巴麥尊內閣在遠東的行為十分不滿,認為不應該挑起戰爭。直到1857年3月大選勝利,巴麥尊才壓制了國內的這些反對派。

在此期間葉名琛繼續上報朝廷虛構了更多勝利:

防禦英夷獲勝,英夷船隻,自退出省河後,復經官兵連旬擊剿,迭次焚船斃匪,堵御尚為嚴密。該夷被剿後,兩旬之久,既無動靜。三月以來,與逆夷按仗多次,與逆夷接仗多次,先後擊壞火輪船多隻,傷斃夷匪無數,並先後奪獲匪船夷船五十多隻。督臣葉名琛早已知其詭計,復疊次欽奉訓諭,愈見堅定不移。並屢傷兵勇,轟壞夷船多隻,復傷斃夷匪一千餘名。…… 察訪近日英夷情形,窮蹙已極,諒不日即可就範。

咸豐一聽又贏了,馬上對葉名琛做出高度評價:

該督於夷務情形,索所熟悉,諒能慎密妥籌,不負委任也。

戰爭間隙英方試圖通過兩江總督怡良 、閩浙總督王懿德、 江蘇巡撫趙德轍向清廷反映實際情況,但均遭到拒絕。 所以清廷對廣州實際情形一無所知。確切的說咸豐皇帝只知道情形好的不能再好。

1857年4月20日,法方借」廣西馬神甫事件「加入英國陣營。

1857年6月,得到增援的英方重新恢復軍事行動,英軍17艦轟擊清軍百餘艘水師戰船。英方參戰人數增加到將近3000。

葉名琛則向朝廷繼續發送「捷報」。

1857年7月2日英方代表額爾金抵達香港,但當時法方代表未到,又恰逢印度土兵起義( 1857年初,英國殖民當局發給印度土兵一種塗有牛脂和豬油的紙包裝的新子彈,使用時必須用牙咬開。信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土兵認為這是對他們宗教信仰的侮辱遂起義),額爾金及英方軍隊撤回印度。

葉名琛雖未能見到額爾金,但繼續向朝廷表示形勢一片大好,因為:

1、聽說額爾金已經被孟夷兵追至海邊,差點被殺。

2、聽說俄國在向英國索取克里米亞戰爭的賠款。

3、聽說英國女王要求英軍要保持和平,不要輕啟戰端。

4、聽說法國專使葛羅奉國王明示,不可相助英國。

5、聽說美國政府已經知道己方軍艦炮擊清方獵德炮台的事,認為純屬多管閑事。打算將駐華委員撤回。

實際情況和葉的報告完全相反:

事實上英國成功鎮壓了印度土兵起義。

事實上克里米亞戰爭俄方大敗,英法大勝。這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事實上英國內閣告知額爾金如清方不答應要求則立即發動戰爭,根本沒有英國女王要求和平的事。

事實上葛羅是法方的戰爭特使,法軍遠征軍已經在路上。

事實上美方軍艦被清軍誤以為是英軍軍艦遭到炮擊,遂實施報復還擊清方獵德炮台。美方根本沒打算就此算了。

————————廣州戰役————————

印度土兵起義被平息。

1857年12月12日英國的額爾金和法國的葛羅終於回來了。

額爾金面見葉名琛,提出:

1、進城

2、賠償亞羅號事件以來的損失

3、由清國皇帝派遣特使修改1、2項中未盡事宜

法方要求與英方基本一致,只不過要求增加賠償馬神甫事件。

美國公使一看有機可乘也要求修約,只不過葉名琛只關注英方動向,把美國公使的要求當做放屁。

對於英法的以上要求,葉名琛打著官腔一概拒絕,並大度的表示:

今既來粵,貴國所倚重原為在此了事,斷非到此生事。

同時還給額爾金提供了個下台階,表示額爾金的照會

似出於旁人慫恿,並非貴公使本心。

英法看了這麼一篇根本胡扯八道的回復表示葉總督不可理喻。額爾金稱葉名琛:「一派胡言」,「愚昧、荒誕」

葉名琛並沒有意識到情況已經極度危險,反而極為得意的向咸豐皇帝表功:

據密探由香港回省函察,額酋葛酋接閱後,大為驚愕,相顧失色,據稱我各國情形,中國何以盡知底蘊,為從來十餘年照會中所未見,即各國夷商聞知均已准其照常貿易,無不心服首肯。……不獨當前之錮憂須加意察看,悔罪是否出於真誠,妄欲果聽從此止息,然既當此功虧一簣之際,臣尤應密為防範,明示懷柔,斷不敢稍涉大意,頓乖全局。各國貿易開艙有期,一切皆覺可靠,即行飛速奏報,以期早慰聖廑。

1857年12月24日英法專使致信葉名琛表示此事已交由軍方處理。

英法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清軍撤離廣州城(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也發出過這種最後通牒),葉名琛則奏報朝廷

英夷現已求和,記日准可通商。

1857年12月28日英軍5000餘人攻打廣州。

1857年12月29日廣州城陷落。

1858年1月5日兩廣總督葉名琛被英軍逮捕,押往印度加爾各答。

葉名琛被捕後咸豐的500里加急諭旨才抵達廣州,文中稱:

葉名琛既窺破底蘊,該夷伎倆已窮,飭續有照會,大局即可粗定,務將進城、賠款,及更換條約各節,斬斷葛藤,以為一勞永逸之舉。

不曉得葉名琛在英軍監獄中與誰「大局粗定」?這道諭旨更像是一個絕大的諷刺。

和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情況毫無區別。上次道光皇帝也是聽聞清軍一路凱歌然後突然廣州就陷落了,這回輪到他兒子咸豐了。

進攻廣州的聯軍只有5000多人,其中只有3個翻譯,完全無力管理廣州城,英方全權大使額爾金在致克拉蘭敦的信函中寫道:

我使整個省失去了政府,從而置千百萬生靈於無政府狀態之中。

於是聯軍要求廣州巡撫柏貴復職,前提是柏貴要聽從聯軍指揮。

說白了是要讓柏貴當廣州傀儡政權的負責人。

柏貴考慮一天後答應了,然後他與廣州將軍穆克德訥聯合上奏朝廷彈劾葉名琛。

英軍:????

讓英軍更為驚訝的是之前慷慨激昂的廣州市民在幾乎沒有抵抗的情況下就接受了現實。廣州的秩序很快恢復了。

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在日記中評論道:

看到自己的城市淪陷,廣州人似乎無動於衷,他們談起自己的父母官時語氣充滿了怨恨。

英方公使額爾金也驚奇地發現,聯軍軍隊得不到補給時,也有大量的買辦和當地的人民來幫助他們。在一次交戰中,英軍的一艘炮艦擱淺了,指揮官找來了岸邊的一些人幫忙,這額爾金在寫給妻子的信中提到這件事說:

這些人二話沒說,立刻幹了起來!你想想看,這仗還用打嗎?

但是城外未曾遭遇打擊的團勇依然積極準備驅逐洋人,先後兩次攻擊廣州城,但均被挫敗。之後由於英法北上北京談判,朝廷攝於英法威脅不再撥發軍餉,這種進攻也就停止了。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兩廣總督葉名琛貌似一個精神病人,完全生活在自己虛構的世界裡。兩江總督怡良 、閩浙總督王懿德、 江蘇巡撫趙德轍拒絕與英方溝通,拒絕將實際情況稟報朝廷也是完全的瀆職。

但最可憐的是咸豐皇帝,他對廣州的實際情況一無所知,感覺就是大清正從勝利邁向勝利,英法被逼無奈正在屈辱求和。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廣州城就被英法攻破了!

聽聞廣東陷落後咸豐一臉懵逼,然後狂點差評:

該督(葉名琛)……實屬剛愎自用,辦理乖謬,大負委任。葉名琛著即革職。

其實咸豐革不革葉名琛的職已經無所謂了,葉名琛此時已經被抓到印度了。

————————聯軍北上————————

佔領廣州之後不久,聯軍從海路北上,前往天津。

因為英法的真正目的是——公使駐京!

這件事情也已經拖了很多年了。

相對於進入廣州城,英法美等國更希望在北京建立大使機關,直接和清帝溝通。畢竟通過這麼多年的接觸,列強發現清廷大臣對內對外都是一嘴瞎話,根本沒的聊。前面這位兩廣總督葉名琛就是一個典型,完全無法溝通。

但公使駐京恰恰是清廷最為懼怕的,為了維持天朝上國的面子,避免大清皇帝陛下親自會見各國公使,多年來清廷專門讓兩廣總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處理外交問題,洋人不許進京,任何外交事宜只允許去廣州處理。而兩廣總督(比如葉名琛)又往往推脫自己許可權不夠,無法處理外交事宜。一趟皮球踢下來,列強活活被清廷折磨的沒了脾氣。

1858年 4月13日至 20日,攜廣州勝利餘威,英、法(含美)使節先後到達大沽口外,要求清政府迅速派大員來進行談判,核心要點在於派公使駐京。其中美國總統( 詹姆斯·布坎南 )的信是這樣寫的:

朕選拔賢能智士,姓列,名衛廉,遣往駐紮輦轂之下,任以亞美理駕合眾國便宜行事全權大臣之任。

咸豐看完美國的信件後後對這個「朕」字大為不滿,表示:

閱所進國書內,該國王竟自稱朕,實屬夜郎自大,不覺可笑。

然後很禮貌地拒絕了美方這一要求。

美國第15任國王詹姆斯·布坎南:???

1858年5月20日英法不再等了,開始進攻大沽口炮台。

聯軍戰死10多人,傷57人。清軍陣亡291人,受傷170人。

大沽口炮台失陷。

1858年5月26日英法聯軍佔領天津。

清方派出直隸總督 瓜爾佳·桂良 (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的老丈人)和烏米.花沙納前往天津斡旋。期間求助俄國公使調停,作為報酬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

1858年6月18日與美方列衛廉簽訂《中美天津條約》

簽約過程中整個條約原文被桂良隱瞞,並未告知咸豐,連條約大致內容都沒說……

現在知道為什麼列強死活要求駐使北京了吧。聯軍都到天津了,這位些滿清重臣依然滿嘴跑火車。簽的這種條約未經中央政府認定,豈不是廢紙一張?

當然桂良如此隱瞞也不是因為他準備帶全家集體自殺,而是因為他根本不敢說。

5月20日桂良稍微透露列強「希望駐使北京」就引起北京高層的大騷動,女婿恭親王奕訢先跳出來要求去抓英方談判代表李國泰(Horation Nalson Lay):

近日往來公所,咆哮要挾,皆系李國泰從中煽虐,為其謀主,俱可灼見。聞李國泰系廣東民人,世為通使、市井無賴之徒,膽敢與欽差大臣覿面肆爭,毫無畏憚。…… 擬請飭下桂良等待其無禮肆鬧時,立刻拿下,或當場正法,或解京治罪

參與談判的英方人員李國泰表示:我一個英國人,怎麼變成廣東無賴了????什麼你們還想在談判時給我「就地正法」了?

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刑部尚書等人紛紛上書表示不可讓公使駐京。

並總結出8大危害:

1、有利於洋人迅速知道中方舉動。

2、洋人會建立高樓偷窺皇宮大內。

3、建立使館會拆除民居、官署造成拆遷問題。

4、洋人四處觀察,沒人能阻止。

5、洋人傳教、傳播文化會損害我方禮樂制度。

6、民夷雜居沒法判案。

7、洋人會到處稅收,導致政府沒有收入。

8、琉球朝鮮會因此瞧不起我國。

翰林院、御吏等士大夫也紛紛上奏幻想出各種可怕的可能,堅決阻止這項提議。咸豐看完這麼多奏摺也蒙了,表示奕?說的比較有道理,「要不先考慮一下捕捉李國泰的問題?」

李國泰:?????

桂良左右為難,只好兩頭瞞,繼續撒謊。

而聯軍已經越來越不耐煩,這時候的額爾金已經一反在戰爭開始前對中國的悲憫之情,在給妻子的信中額爾金表示:

中國人是那樣愚蠢,假如我們在任何一項條款上讓步的話,那麼,很難說他們不會在所有其他條款的實施上設置重重障礙......假如他們試圖拖延或反悔的話,那我就只能認為談判到此結朿,那我就將直接開進北京。要對付這幫人,你跟他講道理一點沒用,加以恫嚇,馬上又服服帖帖。同時,他們對所議問題及自己的真正利益一竅不通。

1858年6月26日桂良簽署了《中英天津條約》其中關於公使駐京一節是這麼約定的:

英方可派公使駐京(清方也可派公使駐英)、中英平等不要跪拜,可以西式禮節覲見皇帝、外交人員信件、行李不可以隨便拆啟。

1858年6月27日桂良簽署了《中法天津條約》沒說公使常駐,但是寫了如果有其他國家常駐法國也可依此辦理。總的來說英法覺得清廷突然懂事了,其實這一切都是桂良擅作主張。咸豐皇帝還屁也不知道呢。

6月28日咸豐還在指示桂良:「」不要讓公使駐京,一切跪拜禮儀悉遵中國制度。」那邊條約早都簽完了。

1858年6月30日桂良回稟咸豐說條約簽完了。

1858年7月1日咸豐接報之後一下蒙圈了,表示怎麼這就簽完了,什麼時候簽完的?我怎麼沒看到原文。趕緊給我來一份啊!

同日英法也覺得太過順利,心裡打鼓,詢問桂良皇帝到底看過沒看過啊。

桂良表示:「大皇帝業已看過。」

英法說:「我們怎麼沒看到硃批呢,當年簽南京條約不是有硃批么?沒有硃批我們可不會退兵的。」

桂良這才把真實的內容上報咸豐。

1858年7月3日咸豐才看到這份5天前就已簽訂的條約。

咸豐:??????????

事已至此,咸豐徹底無語,只好御批「依議」先把洋人哄走。

洋人興高采烈的撤走了。咸豐悄悄和桂良商量,桂良表示:這些城下之盟條約不算數的,不如就推翻了吧。

咸豐:!!!

這可是條約啊,哪有這麼容易推翻。為了讓「貪利」的英國人滿意,咸豐創造性的開出了新條件。

1、取消公使駐京。2、取消長江通商。3、取消內地遊歷。4、取消賠償付清前聯軍繼續佔領廣州的約定。 作為交換條件免除對英一切關稅。

原兩江總督,新任兩廣總督何桂清比較開明,聽說此事之後覺得皇上失feng察le,堅決抵制。說以上四條不如減一兩條就完,這關稅還是別免了。咸豐聽奏後很不滿意,覺得怎麼這個總督這麼小氣啊?把相關談判人員的思路都帶歪了,批駁道:

朕諭卿等為一勞永逸之計,若逐款與較,何異授該夷以柄,嘵瀆不休。況抵償兵費一節,全括於免稅之中,此時初入手,即作此下策,徒令該夷氣驕意得,反似有所畏忌,勉強而然。

同時大度的寬慰何桂清稱:

何桂清受聯厚恩斷,不致別有他意,特恐屬員慮及免稅後,無可沾潤,因而設詞淆惑,亦事所必有。

你看皇帝陛下和葉名琛的思路一模一樣,表示這事應該不賴你何桂清,肯定是手下的臨時工為了貪污稅款出的壞主意。朕還是信任你的。

何桂清等人反覆向咸豐表示不可取消關稅,至於公使駐京我們儘力解決就是了。咸豐這才吐口,可以不取消關稅,但要讓何桂清他們打包取消前面4條合約條款。

何桂清:??????????

面對咸豐皇帝的無理要求,何桂清的辦法是,假裝一切沒發生,拖……

事情轉了一大圈,又回到廣州入城事件一開始的狀態。條約簽了如同廢紙,中方根本沒想遵守,事實上這些條約也可以看做根本沒簽,因為咸豐從頭到尾都沒同意那四條,都是桂良發揚清朝官場的傳統欺上瞞下,私自簽訂的「桂良版條約」啊!

只不過英法還以為條約很有法律效力,畢竟有皇帝陛下的「硃批」嘛。

但眼看一年期滿,就要到交換條約的時間了,桂良開始頻繁騷擾英方新任公使卜魯斯(額爾金的弟弟),吞吞吐吐的開始說修約的事。英方也納悶了,有什麼可修改的,大皇帝不都同意了嗎?你一個大臣表示反悔,你算老幾?

這事還是直接找皇帝老兒問吧。

1859年5月10日新任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致信法國駐華公使布爾布隆表示要開軍艦帶士兵護送使團北上,威懾清政府,以防有變:

要知道,我們帶著這些兵力去白河口可比帶著炮艦不帶軍隊去天津更具威脅,而去天津又比去北京更有威脅,因為去了北京只能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我想如果有麻煩,我們應該會意料到,最好馬上解決掉。也就是說提前解決。因為這樣在換約之前。我們就處在一個更加有利的位置上。

儘管暗地裡已經做了軍事上的準備,英法對與清政府還是抱著熱火罐的。

1859年5月18日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先生致函桂良:

欽差大人,我持有拿破崙三世陛下寫給大清國皇帝的親筆信。作為友好邦國按照慣例,我須親自呈交給大清國皇帝。這樣做也合乎禮僅。我授命為法蘭西駐華全權代表,得到了大清國皇帝的承認。 另外、還要告知尊敬的欽差閣下,我會把手中這份皇帝陛下已正式簽署生效的合約帶到北京。按照條約約定,與大清國皇帝簽字生效的條約進行交換,只有這樣這份莊嚴的條約才算得到了兩國皇帝的認可,兩國間和平友好的關係才會建立在持久穩定的基礎上。我亦欲告知閣下,國內命令已到,令我按時抵津。不得延誤。關於我及隨行人員進京的時間,我將聽從欽差閣下的安排;出於對皇帝陛下代表的尊重,在我暫居北京期間,請為我安排體面的居所。

法方的這封信也是綿里藏針,提點清方:

1、我們的合約是有法律效力的。只有交換了合約,兩國才會有穩定的和平。

2、換約時間不能再拖了。

3、我們得親自去北京面見皇帝,別再玩上回那一套。

6月6日左右,桂良與卜魯斯、布爾布隆會面探討覲見流程。桂良繼續拖延,推諉搪塞,希望拖延覲見。英法均極為不滿,法方公使再次提醒桂良:

現在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決,堅決完成使命;就在《天津條約》規定的期限內換約,不得有半點推遲;我要面見大清國皇帝,親自呈上拿破崙三世陛下的親筆信,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完成使命。

另外我深感痛心,據我的觀察。赴京計劃的通知不會像我期待的那樣得到回復,我得到的回復不是清廷方面保證真誠熱情地接待使團,而是不明不白的沉默,早在去年條約便已訂立而這沉默昭示著無視當時莊重的諾言,無視條約之宗旨乃坦誠相待鞏固邦交,不去積極為會談做準備!我要提醒欽差,儘管我此行赴京沒有任何歡迎儀式,但不管是一路上還是抵京後。鑒於兩國之間的情誼。且考慮到我不是個人而是代表法蘭西皇帝和國民,還是應該予我於此身份相符的接待,我提前向大清國政府說明,對於任何過失引起的嚴重後果。任何有違條約慣例中規定的文明國家之間必要禮儀約行徑貴方需負全責。

雖然對清方的信依然保持著表面的客氣,但法方其實已經喪失了對桂良的信任。布爾布隆對內表示:

在我看來,這些卑鄙的欽差再也想不到別的方法了。只是待在上海,一味耽擱著,眼看著換約的最後期限過去。

但在新的一輪磋商中,桂良突然態度轉變允許公使北上。布爾布隆一下興高采烈起來:

他們這麼晚才同意。雖迫不得已,也算心甘情願執行條約,至少是履行換約……從此以後再無擔憂,通往北京之路暢通無阻,任務定能圓滿完成。

1859年6月17日,英軍何伯少將到達白河口,隨後派遣艦長康米利爾和翻譯蒙根登陸向清政府宣布公使將要到來的消息。僧格林沁命清方武官化裝為平民,拒絕代表上岸,並稱岸上無任何官員接待。要告知天津官方才能回復。英方詢問河道中為什麼有障礙物,回答是為了抵禦太平天國的。因為根本找不到負責人,英方只能留下一封信。雙方約定三天為期回信。

1859年6月20日英國公使卜魯斯抵達白河口。

同日下午,何伯少將發現防禦工事被加強了。這時候見到清方几個人,告知英方:

靜候數日,會議一切。

英方晚上再來談判,清方化裝為平民的武官表示:

官員因爾等出言不遜,已回天津。

1859年6月22日咸豐表示可以從使節北塘登岸,到天津等候。但這封最為關鍵的回復卻遲遲沒遞交到英方手上。

英國公使卜魯斯和法國公使眼看清方拖延毫無誠意,決定一切交給何伯少將處理,不行的話就採取軍事方式解決。在戰前咸豐和英法公使都要求己方不要先開炮。

1859年6月25日早晨9時,聯軍突然收到直隸總督恆福的信,說在北塘等公使到達並赴京城。但聯軍定的是當天10時展開行動,英方決定不予理會。

1859年6月25日上午英軍開始大規模拆除清方障礙物。

下午退潮時戰鬥突然打響,清英互射(茅海建傾向於認為不是英方先開炮)。英軍試圖在火力掩護下強行登陸,遭到僧部猛烈反擊死傷400多人。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英軍前所未有的慘重損失,也是清軍在軍事上空前絕後的「偉大勝利」。

大勝之後咸豐讓直隸總督詢問:這回洋人願不願意從北塘登陸了?

英法不置一詞掉頭南下。美國一想死的反正不是自己人,既然還有機會,也就不管英法自己去北塘登陸了。咸豐見到美國大使帶來的條約這才發現《中美北京條約》里並沒有公使駐京、長江通商等內容。

咸豐:??何桂清,咱們對英法的條約也仿照中美條約改吧。

何桂清:????????

英法掉頭就走,不是因為他們慫了,而是因為他們被徹底激怒了!一場規模空前的侵略戰爭將在不久的將來爆發。

————————北京之戰————————

由於英法聯軍在1859年6月第二次大沽口戰役中遭受前所未有的大挫敗,死傷400人, 英法制定了大規模的報復計劃。

1859年9月,英國政府接連舉行四次緊急內閣會議,決定發動對清戰爭。法軍則於1859年12月正式下達了對清作戰的命令: 法軍方得到指令,攻佔天津即可,應該可以威逼北京方面屈服。但如果必須進攻北京才能達成屈服清廷的目的,則可繼續進攻北京。

新的英法聯軍的組成如下:

召回額爾金作為英國全權大使,格蘭特將軍則替代西馬糜各厘作了英軍的陸軍總指揮。

在大沽作戰受傷的何伯少將依然負責調度英國海軍。

法國方面葛羅繼續擔任法國全權大使,蒙托邦則是法軍的總司令。

聽到這個消息額爾金十分沮喪,因為他不想再和那個:

讓人發瘋的、欺軟怕硬的中國朝廷打交道……如果我不是世界上最蠢的傻瓜,我就不會變成現在這樣。我活該遭此折磨,毫無疑問我命該如此。

1860年3月蒙托邦率領法軍繞過半個地球達到上海吳淞口,與英國政府代表額爾金、法國政府代表葛羅會晤。 在前期準備中聯軍調集了英、法、印度、南非等各地的物資,建立了綿延萬里的補給線。在封鎖渤海灣期間,建立了大連、煙台、上海等軍事基地進行補給。是的,從北京戰役開始到結束都沒有人去攻擊聯軍的這幾個補給點。在上海當地請政府官員還和聯軍組成了共同防禦太平天國的軍事同盟。這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無數怪事之一吧。

至此英法聯軍總計3萬人,艦船144艘進入中國。

1860年8月,英軍第三次出現在大沽口。

對於這次聯軍進犯,清廷倒是並不怎麼害怕。

咸豐命令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聯軍:

令其照美國之例,少帶從人,由北塘進京換約……若謂先給照會,即示之以弱,不知上年該夷挫敗,其辱已甚,此次現行委員給與英、法、美照會,正見中國寬大,並非畏懼求和。聯思僧格林沁海口布置雖已周妥……不難使該夷再受痛懲,惟年決裂之後,從此兵連禍結,迄無了期。

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你們學習美國人從北塘換約嘛,我大清上回羞辱你夠嗆,這回對你寬大處理,可不是怕你哦。我們現在準備的挺好,再照樣打你一次也不難。就怕你們被懲戒之後還是不依不饒,搞得沒完沒了。

不過這次聯軍小心多了,制定了嚴密的攻擊計劃。

先是穩紮穩打登陸12天(期間未遭到任何騷擾,因為清方認為洋人不擅陸戰,所以不怕聯軍登陸,正好聚而殲之),然後聯軍11000人自北塘從容出發攻擊清軍,僧格林沁的布防被一波捅穿。

1860年8月14日聯軍攻擊塘沽,僧格林沁還不忘吹牛哄騙咸豐:

該夷炮車二百餘輛,夷人五六千名,實系眾寡不敵,然亦斃賊無數。我兵每發一炮,該夷成行倒斃,余賊不顧屍身,仍向前進。收隊以後,是日晚間,奴才恆福給與英、佛二夷照會,尚未接准照復。

都「斃賊無數」了,咸豐還不美壞了。不知道的還以為聯軍油盡燈枯,靠玩人海戰術贏的。實際戰況是

8月14日……聯軍死傷輕微,法軍1人死亡,約12人受傷;英軍僅傷3人。

明明是2000守軍被聯軍打的四散奔逃好嗎?!

同日塘沽陷落。

1860年8月21日聯軍攻擊北炮台,炮台炸藥中彈爆炸導致英法傷亡大增。此戰聯軍傷亡300人,其中死亡60人。清軍死傷1000人。

僧格林沁繼續向咸豐奏捷:

奴才在炮台瞭望,我兵槍炮一發,該夷紛紛倒斃。……三次擊斃夷匪三四千名,而石縫一戰為最多。

1860年8月26日聯軍佔領天津,並採取廣州模式建立傀儡政權進行管理。

咸豐再次派出桂良進行談判。聯軍要求除了無條件接受去年擬定的《天津條約》外,還必須開天津為通商口岸,並增加賠款。只有在得到清廷徹底同意後,談判的全權公使才會進京換約。

這次桂良看到英法氣勢洶洶,徹底老實了,如實彙報,英法將帶兵進京換約,並派巴夏里先期看房。

咸豐依然活在幻想中,大罵桂良:雙目已盲。指示:

務令該夷先將兵船馬隊,全行退出海口,並不准多帶從人,方准來京。

桂良:?????

聯軍也不再在天津耽誤時間了。

1860年9月初英法聯軍從天津出發進軍北京

1860年9月9日、11日,咸豐兩次表態御駕親征以激勵士氣、安定人心,實際上卻準備逃往熱河行宮。

1860年9月10日清政府載垣親王到通州準備談判,英軍則派出巴夏禮進行談判。

咸豐在14日手諭載垣,認為巴夏禮是聯軍「謀主」有重要價值,指示可以羈押一行人等,但如果實在抓不住那也算了。

在前往北京的路上,聯軍軍紀日益敗壞,開始出現搶劫甚至殺人的情況。

1860年9月15日巴夏禮一行進入通州開始談判。雙方談判取得重大進展,清帝同意了聯軍絕大多數要求。但巴夏禮突然在談判中提出要由額爾金面交清帝國書,且不可行跪拜禮,清方談判人員認為此舉

關係國體,萬難允許。

巴夏禮則認為這根本無關尊嚴,只是平等的表示,談判由此破裂。而巴夏禮還渾然不覺,以為已經談的差不多了,可以換額爾金和葛羅來了。

1860年9月18日晨載垣根據咸豐之前的指示命令僧格林沁俘獲巴夏禮等39人(其中一名法國士兵似為搶劫中被捕,並非外交人員)。

晨巴夏禮被僧格林沁部俘獲,當場被按倒在地,被迫向僧格林沁跪拜。

巴夏禮回憶道:

(僧格林沁說)「寫信告訴你們的人讓他們停止進攻。」

「這根本無濟於事」,我答道,「因為我根本無權控制或影響軍事行動。我不能欺騙閣下,讓你以為我寫的信會有如此效果。」

「我看你是死不改悔」,他說,「你這小子對我也沒有什麼用處。」

載垣旋即「報捷」:

頃接探報,知巴夏禮業已就擒,大兵亦已開仗獲勝。……該夷巴夏禮善能用兵,各夷均聽其指使,現已就擒,該夷兵必亂,乘此剿辦,諒可必操勝算。

事實上巴夏禮只是一個外交談判人員,而不是什麼「軍師」、「謀主」,這種人清軍就是抓100個也沒有用。英方的「謀主」在唐寧街,法方的「軍師」在凡爾賽宮。

同日中午因談判破裂,英、法聯軍近4000人與清軍在張家灣展開激戰,僧格林沁部近萬人的的防線被瞬間突破,聯軍死傷35人,清軍死傷1350人。

同日中方少量文字記載被俘人員被短暫羈押在圓明園,但因清政府內部鬥爭巴夏禮等人未及面見咸豐就轉赴北京刑部扣押,占被俘人員的一半。另一半人員從圓明園出來後被關押在房山等縣。

英法則在事後多次強調被俘人員被羈押在圓明園。

1860年9月21日英法聯軍6000人於八里橋對戰清軍3.4萬人,聯軍死亡個位數,清軍死傷2000人。

僧格林沁乘騾車出逃,清軍全線崩潰。

1860年9月22日咸豐從圓明園出逃熱河,留下奕繼續與聯軍交涉。

奕:???

9月底奕提出自己手上掌握重要人質「謀主巴夏禮」,妄圖要英法先退兵至天津再談,奕表示一切都可以允許,但絕對不可以親遞國書。

英法聯軍要求清政府釋放被俘外交人員,否則炮轟北京。

額爾金表示必須得親自遞交,要不然就別談了。

至於我大君主親筆國書一節,呈大皇帝御覽之禮,除親遞外,別無他儀。不盡此禮,則國書不便呈上。

奕?表示皇帝已經去「秋狩」了,國書給我就成。

此後至10月5日英法聯軍等待補給,駐紮通州。

1860年10月6日晚聯軍再次於安定門、德勝門擊敗清軍,並追擊清軍到達圓明園。

1860年10月7日英法軍開始大肆搶劫圓明園。

隨軍中國苦力及海淀當地人(或土匪)趁火打劫劫掠焚燒了一些房屋,但規模不大。

1860年10月8日巴夏禮被釋放,其本人雖然受了一點羞辱但並未遭到嚴重虐待。同日聯軍發現被俘人員在圓明園遺留的衣物、肩章、記事本、旅行箱。同時知曉《泰晤士報》記者遭分屍,當地人指引聯軍至一院子告知此人的屍體在此被餵了豬。英法士兵出於憤怒燒毀部分房間。

1860年10月9日聯軍滿載而歸退出圓明園,清軍進駐搜查周邊土匪。

1860年10月13日 豫親王義道未通知咸豐即接受聯軍最後通牒, 將安定門清軍撤出。聯軍未費一槍一彈佔領北京城。

1860年10月12-16日其他被俘人員陸續返回軍營,聯軍得知其中20人死亡。

1860年10月14日額爾金致信恭親王奕訢 ,要求清政府對虐殺使團的背信行為負責(因為之前清方稱使團居住舒適並未受到虐待)提出要焚毀圓明園。巴夏禮表示贊同,並認為:

火燒圓明園只會傷害到清廷。

1860年10月16-17日英法商議焚燒圓明園問題。法國首席代表葛羅和法軍蒙托邦將軍均表示不贊同,但是原因截然相反。蒙托邦覺得焚園會導致談判破裂,葛羅表示要搞就搞紫禁城,先把紫禁城搶了,再一把火燒了紫禁城才算報復。

蒙托邦進一步認為焚燒圓明園無法震懾清政府的話,聯軍勢必再攻擊紫禁城,這就會導致顛覆清政府,這就違反了英法政府的事先要求,不妥。額爾金表示不會攻擊紫禁城。

額爾金在北京公開張貼告示宣傳計劃火燒圓明園的原因,內容如下: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行為,即不能逃其所應受之責任與刑罰也。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言及違反合約起見,決於十八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舉動,人民既未參與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於清室政府,不能不一懲之也。

1860年10月18日英軍開始大規模焚園,圓明園遭毀。

1860年10月19日額爾金繼續對法國首席代表葛羅解釋焚燒圓明園原因:

1、索款估計清政府出不起,而且讓人感覺花錢就可以買命,不妥。

2、要求清政府交出僧格林沁等涉及逮捕、虐殺被俘人員的高級官員,清政府肯定不幹,最多交出一些小吏,沒有用。

3、焚燒北京宮殿——容易嚇跑所有官員,不利於繼續談判。

而焚燒圓明園既可以充分威懾清政府,向清政府施以重大壓力,又可以出一口惡氣。

1860年10月19日咸豐同意和談,當日晚奕訢表示同意英法一切要求。

1860年10月24、25日清政府與英法聯軍真正交換了《天津條約》又簽訂了《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給英國。

對英賠償從400萬兩增加到800萬兩。對法賠償從200萬兩增加到800萬兩。

賠款付清前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大沽炮台、登州和北海、廣州。

開闢天津為通商口岸。

准許華工出國。

歸還沒收的天主教教產。

最為可笑的是並未出兵的俄國假借調停之名,簽署了《中俄北京條約》從恭親王奕手中詐騙走40萬平方公里土地,獲取了遠超英法的巨大利益。

該條約使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簽約後奕以個人名義請額爾金吃飯,額爾金拒絕了。

葛羅倒是赴宴去了,還贈給奕拿破崙三世和歐仁妮皇后的簽名照,順便為火燒圓明園這件事致歉。

1860年11月3日額爾金明確表示放棄面見咸豐大皇帝。

最終清政府贏了,額爾金、葛羅到底沒能見到咸豐。

總結: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第一次鴉片戰爭一樣,從頭到尾都稀里糊塗,清廷從皇帝到大臣都昏庸無比。帝國的愚昧和落後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英法聯軍通過長達4年的戰爭才最終讓清帝回到現實世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在戰爭的最後階段聯軍通過火燒圓明園,在震懾清帝的同時出了一口惡氣,在獲取有利的談判條件後才結束了戰爭。使團成員被虐死是火燒圓明園的誘因,達成合議,震懾清廷簽署條約才是英法的最終目的。畢竟北京已經是十月中旬,英法勞師遠征缺乏後備。孤軍深入清帝國幾百里也很危險。進入10月,內河眼看就要封凍了,到時候輪船運輸勢必停止。甚至可能出現大海封凍,渤海灣內的補給點也可能無法繼續提供補給。如果聯軍的後勤得不到補充,再被大量勤王人馬抄了後路不及退回,這大勝就變成慘敗了。因此英軍必須逼迫清廷簽署條約,火燒圓明園正是最有效的辦法。燒完圓明園,英方還自鳴得意,覺得只是燒了皇帝的花園,沒有給中國老百姓造成危害,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英法都知道圓明園只是個行宮,相對而言紫禁城的意義要大的多,而當時北京的城門已然大開,聯軍已有部分人員進入北京,英法的確有能力焚燒紫禁城。所以英法要想震懾清政府時即可以選擇燒紫禁城,也可以選擇燒圓明園。額爾金沒敢燒紫禁城,而蒙托邦覺得燒紫禁城就屬於直接顛覆清政府了。

最終額爾金選擇燒毀圓明園,他賭贏了。清廷屈服了,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來。但是如果清廷依然不予回應呢,額爾金會不會出爾反爾繼續焚燒紫禁城?還是退回天津像廣州一樣進行長期佔領?

誰也說不準。

在清政府內部則發生了各種欺上瞞下的滑稽劇,出現了大量讓人哭笑不得的奏摺和御批。從葉名琛到桂良、僧格林沁、奕,清政府中絕大多數官員都絲毫沒有「外交」的概念,且又妄自尊大。各種處置失當導致戰爭步步升級,為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跪拜禮」「面交國書」等問題耽誤了談判的有利時機。又由於其少數民族統治的特點不能(敢)發動群眾共御外辱,最後導致北京之敗。

最為可笑的是都到了戰爭末期,清還以為巴夏禮是類似軍師的重要人物,自以為撿到寶,起先以為抓住他之後英法聯軍就會大亂,後來又想繼續用這個「大官」討價還價,謀取達成和議的有利條件。卻不知道英法這種准現代國家就是主帥陣亡都不會潰散,何況區區一個外交官巴夏禮。

在整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帝國的三國演義政治遭遇殖民者制定的的國際新秩序,整個清廷從上到下都不清楚實力對比,以致禦敵失敗,被打的頭破血流,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很多人以現在的國家體制,國際關係套用到150年前,然後說如何如何,其實大謬。1860年代的清國並無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也無國際法、國際條約的概念(國際法本身也只有雛形,正在列強的爭鬥中逐漸創立和完善)。由於科技不發達,體制落後,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能力很弱,聯軍與其說在和帝國戰鬥不如說是在和高度獨立的各地方政府打交道。所以就出現了英法在北京打成一鍋粥,在南方卻是官員座上客的奇怪場面。東南互保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有歷史發展脈絡的。從居民角度看更是有華夷之辨無民族主義,而清帝國上層顯然不願意(可能)搞什麼民族主義,只能把英法斥為「夷」,遲遲不肯接受自己才是「夷」的客觀現實,阻礙了近代化的歷史進程。而這個華夷之辨……很容易演變成惡性排外,是惡性排外事件的歷史淵源。

清末禮儀問題背後映射的是傳統儒家思想(至少是清朝奉行的儒家思想)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和殖民者制訂的,以列強統治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格格不入。清帝國不過是個「中古時代」的列強,充其量也就鎮壓鎮壓周邊的琉球、朝鮮、緬甸、越南。都到了19世紀,還想強迫列強接受那套「君臣—朝貢體制」就純屬做夢了。列強溝通不成,自然擎起槍炮,踐行昭和青年最喜歡的「用真理說服人」了。150年前的清帝國和現在我們生活的共和國完全是兩個世界,其行事邏輯完全不同。貌似荒誕瘋狂的官員表現背後蘊含著整個帝國的運行秘密。跪拜禮在現在看來不值一提,清帝堅持愚不可及。是因為我們的世界觀已經被西方改變。而在當時,跪拜禮是帝國執行儒家倫理,維持天朝幻相的重要一環。如果取消,則「國體盡失矣」,故而清廷對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海關關稅都不甚惜,對跪拜禮卻無比痴迷。這就是所謂「歷史的局限性」,正是充分認識到清帝國的腐朽與沒落。中國人民才開始了漫長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從而塑造出一個全新的中國。

————————————————————

最後不要背誦雨果寫的的段子了,他只是討厭拿破崙三世,逮著機會就噴一噴法國政府而已。他本人後來還專門從遠征軍軍官手中購買了搶來的圓明園遺物。雨果罵遠征軍是強盜他算什麼,買賊贓的人?批判聯軍應該從聯軍表現違背了自己的文明程度這個角度來說,背雨果的老段子沒有任何意義。

「買下一大批中國的絲織品,賣主是個參加過遠征軍的英國軍官,東西是他從中國皇帝的宮殿圓明園中搶來的。「——摘自雨果手記1865.3.30

附錄:所有人的結局

咸豐皇帝:因為懼怕洋人,咸豐皇帝表達了遷都西安的瘋狂想法,但被朝臣勸止。咸豐帝再也沒敢返回北京,最終於1861年8月22日憂懼而死,時年30歲。

恭親王奕:先前還準備逮捕英方談判人員李泰國的奕經北京戰役後急劇轉向,成為清廷洋務派領袖。並於1861年咸豐皇帝死後發動辛酉政變,廢除「顧命八大臣」,擁立兩宮皇太后共同統治清廷,故國號改為「同治」,慈禧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奕死於1898年。

僧格林沁:因抵禦聯軍不利被革去爵位,但旋即恢復爵位,派往山東清剿捻軍,因剿殺有功被賜世襲罔替王爵。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軍圍殺,所部蒙古騎兵被殲滅。

桂良:成為洋務派成員,出任總理衙門大臣、軍機大臣,於1862年老死。

何桂清:統帥十萬清軍進剿太平軍,不戰而潰。丟失常州、常熟、蘇州等重地。後逃入上海租界,經奕交涉,何桂清被押解回北京。1862年被處決於北京菜市口。

英國公使額爾金:1862年被任命為印度總督,1863年過木橋時心臟病發作死亡。

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後歷任英國駐日、駐韓大使。1885年在北京患病死亡。

英國外交人員李泰國:任清國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後返回英國,1898年老死。

英軍司令格蘭特:戰後調任印度馬德拉斯任總司令,中將軍銜。1872年晉陞上將,死於倫敦。

法軍公使葛羅:戰後返回法國繼續擔任參議員,死於1870年。

法軍司令蒙托邦:受封八里橋伯爵,後普法戰爭法方慘敗。蒙托邦受命臨危組閣出任首相。但蒙托邦沒能挽救法蘭西第二帝國衰亡的命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蒙托邦死於1878年。

1911年清帝國滅亡,末代皇帝溥儀遜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1917年張勳復辟試圖恢復清政府的統治,12天後失敗。

1932年滿洲國成立,遜帝溥儀登基成為傀儡皇帝,1945年滿洲國被蘇軍摧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參考資料:

《巴夏禮與中英關係 1841——1861》王雷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冀滿紅

《額爾金眼中的中國形象》劉禮飛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茅海建

《孟斗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新公布的檔案文獻揭露英軍焚毀圓明園之真相》耿昇

《再論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圓明園被焚毀之因:基於宏觀視角的考察》裴廣強

《 再論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主要目的》吳繼軒; 李勝斌

《英軍焚毀圓明園原因辨析》王開璽

《英法聯軍第一次火燒圓明園諸問題再考》 裴廣強

《從扣押巴夏禮看咸豐帝的「天朝」夢 》趙占清

《英法被俘者圓明園受虐致死說考謬》王開璽

《1860年對華戰爭紀要 外交史、照會及公文》亨利·柯迪亞


推薦閱讀:

圓明園開幕了,遊客可以體驗、演出、講座的方式交流觀光!!
圓明園十二獸首銅像下落之謎~~
圓明園的正門到底在哪兒
今昔圓明園
圓明園被燒前的翻譯插曲:清廷滿城找人譯夷文

TAG:戰爭 | 鴉片戰爭 | 圓明園 | 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