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文化要築牢科學精神根基

創新文化要築牢科學精神根基謝小軍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力弘揚創新文化,厚植創新沃土,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企業家精神,調動全社會創業創新積極性,匯聚成推動發展的磅礴力量。」我覺得,這段話是對創新與文化關係的一個很好的概括。歷史經驗也表明,文化是發展的根基,創新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和引領。只有催生富有理性、活力和創新意識的民族文化精神,才能實現蓬勃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成就常態化、規模化的科技創新。創新文化必須回歸到文化的創新,這是邏輯的必然,也是現實的需求,而科學精神的弘揚無疑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為關鍵的角色。

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實證、求是、理性和批判,這是一切創新創造的精神源泉。科學精神是科學發展最具價值的成果,它源自科學活動,但又超越科學本身,它使科學具有了重大的大眾文化價值。由於近代中國未能經歷科學革命的洗禮,缺乏科學精神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大缺陷,科學精神的匱乏產生了創新乏力等諸多問題。當前緊迫和重要的任務就是讓科學精神嵌入傳統文化的基因,滲透到人的心靈並成為人性的組成部分。

科學傳播與普及無疑在科學精神的弘揚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任務和目標就是追求全面實現科學的工具價值和文化價值,從而啟迪民智,提升國民素質,建構民族新文化。學者指出,科學傳播與普及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實用型,它普及實用科技知識,促進人的生活和工作質量改善。第二種是公民型,它讓公眾理解和運用科學,民主地參與科技決策過程。第三種是文化型,它引導普通大眾欣賞科學及其科學文化。遺憾的是,我們生活中的科學傳播普及活動有意無意地過多局限於第一層次——當然這裡有針對不同人群科普內容輕重緩急的考量,但也有認識和策略上的誤區。

例如,在我們的科普工作中常常聽到一個口號——以公眾需求為導向,這無疑體現了科普以人為本的理念,但卻不能由此自我設限。科普不應僅僅只為滿足公眾現實需求而存在,它還有引導公眾的責任。因為,現實社會中把科學看作一種沒有功利色彩的純粹愛好的人還為數尚少,普通公眾的需求不可避免帶有個人實用特點,也偏愛娛樂和消遣層次上的東西,而這些顯然不是科學的全部。科學中更多的是樸實的觀念、思想、邏輯乃至崇高的科學精神,它們不可能總能轉化成喧囂和熱鬧,如何讓公眾自覺地欣賞科學實在是個重大的課題。

要讓科學精神內化於人心,科學必須要有感染力,如神父佈道般的道德宣教顯然是行不通的,那樣的科學恭而不親,敬而不愛。只有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科學才是可親可愛的科學。科學精神很難脫離人類其他精神而獨立存在,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只有融合傳播,不分彼此,才能最大限度滿足公眾的全部心理期待和精神需求。

科技是強國之用,文化精神方乃立國之本,科學傳播與普及的崇高境界在於將科學的精神氣質融入民族文化的血液。這需要科學傳播普及者高超的技藝,不斷超越自我。唯有寬廣的人文視野才能成就科學傳播與普及的成功,才能將科學精神鑄成大眾文化的鋒芒,成為創新發展最牢固的文化根基。

推薦閱讀:

張衡一位享受孤獨的科學家
什麼是「叫魂?」「叫魂」是迷信還是科學?
反流性食管炎的科學治療
Nature:科學家發明「分子誘餌」,不用抗生素也能除掉細菌
科學家17年研究 曝光440萬年前女人相貌[組圖]

TAG:科學 | 創新 | 文化 | 精神 | 科學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