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點進那些鬼扯的在線人格測試?
(原標題:為什麼你老是點進那些鬼扯的在線人格測試?)
多數人應該都有做過類似於「測測看你的人格陰暗面?」、「根據性格看看你是《愛情公寓》里的誰?」或是「3個問題告訴你在感情里是什麼角色」這種類型的在線人格測試,而且很可能不止一次。
沒有人知道你和《精靈寶可夢》裡面妙蛙種子到底是如何地在性格上相似,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當我在森林中遇到大雨後選擇「原路返回」而不是「繼續往前走」,這怎麼就會被認為是「在愛情中缺少安全感。」 這些因果機制模糊,結論以模稜兩可的場面話居多的測試,它只會讓你清醒過來後覺得「缺不缺安全感我不確定,我感覺我可能是缺腦子。」
所以它們當時到底是為什麼那麼吸引你,是什麼讓你控制不住地去點開這些莫名其妙的鏈接,bustle認為有三個原因:
1.首先是每個人內心的自戀情節
每個人的自我認知都不能做到完全的清晰沒有偏差,正如同很多人覺得自己特別美,只有出現在別人給自己拍的照片上時才特別丑。但仔細想來,每一條測試的結論基本上沒有揭露什麼事實,它只是迎合了人們內心的自戀情節,就像通常以「巴納姆效應」來攻擊星座之說:即人們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人們仍然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所以與其說它真正描述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不如說它更強化了你心中對於自己的認知。
2.看上去更顯客觀
但就算你再怎麼認同這些測試的結論,你都是無法把它說出口的,試想把這一段話轉換成第一人稱用來自誇——
「我擁有無敵的熱情,給人一種很有活力的樣子,像是一個正能量傳播源,源源不斷地往外散布正能量。很多人都會為我的這一魅力點贊,跟我在一起總是很舒服,因為我帶給別人的永遠都是歡樂與激情,而不是沮喪和悲傷。」
......光是看文字都讓人羞恥到後背發涼。
但是這些在線測試,卻可以通過一種(強行)客觀中立第三方的堅定口吻,更合法地固化你對自己本來的認知,讓你覺得「是的沒有說錯,我就是這樣子!」,並在測試者將它分享到朋友圈時,隱蔽地完成告訴所有人「大家來看!我是這樣的小可愛!」這樣一個任務。
3.無論如何一定會讓你覺得開心的「分享」機制
在線測試一般都有設置「分享」功能,所以這為每個人把測試結果轉發到朋友圈並大呼「告訴我不是一個人!」提供了便利。和同樣未經世事的朋友們,一起快樂地被貼上同一個標籤,這是人們尋求群體歸屬感的手段之一。
說起歸屬感這件事,它可能是人在群體中生活的某種精神寄託,在好奇心研究所之前的某項主題為「你都如何尋找群體歸屬感」的調查中,「通過十二星座給自己分類」、「在社交網路為自己貼標籤」都獲得了很多人次的反饋。可見在尋求歸屬感這件事情上,大家都是一樣的,你應該不是一個人。
但如果,你並沒有收到意料之中的反應,即沒有任何一個你的朋友回復你「哈哈哈我也是」,你分享到朋友圈之後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人…….別著急,你的內心也會給予這個小型事故一個動聽的解釋——我是獨行俠,一個在「吃起司麵包蘸芥末醬」領域真正的開拓者,是故事在第一章就被欽定的主角,聽上去也很讓人心神激蕩。
這麼說來,絕大多數的在線人格測試都沒有為人們真正地了解自己提供到實際的幫助,它們更多程度上只是迎合了人們內心中對於自己所持有的信念,所有原因歸根到底都是出於「自戀」和「中二」。
本文來源:好奇心日報 作者:龔鑒 責任編輯:齊亞倫_NT4779
推薦閱讀:
※趣味測試:你的桃花在哪裡
※姓名測試打分越高名字就越好嗎?如何判斷名字好壞
※緣分、心裡、愛情、等測試
※賓得DA16-45&DA17-70比對測試
※心理測試:4場煙花,哪場最浪漫?測TA愛的是你還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