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慢工出細活,慢慢養大的孩子,必定也不同凡響

文 | 胡運玲

圖 | 花瓣網

一進門就聽到了哭聲

周末,我帶陽陽去他的小夥伴悠悠家玩,一進門就聽到悠悠歇斯底里的哭聲。原來,媽媽讓他練琴,他死活不肯練。媽媽只好強迫他練,但被強迫的孩子怎會練得用心呢?媽媽嫌他敷衍了事,狠狠地批評了幾句。悠悠乾脆不練了,以哭威脅媽媽,此刻正趴在鋼琴旁邊的地上打滾耍賴!

雖然感覺有些尷尬,但我還是勸起了悠悠媽:「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當被強迫做一件事的時候,怎麼能用心做好呢?孩子也有情緒,可能就是想玩一會兒,說不定什麼時候又想練了。」

悠悠媽批准悠悠先跟陽陽玩,下午再練琴。兩個小夥伴溜到陽台看寵物倉鼠去了。看到小傢伙快樂的樣子,再回想之前不願練習而被批評的可憐樣,真不知該怎麼對他才好。

現在很多家長都很看重啟蒙教育,所以不少孩子在上學前就學會了很多技能,比如彈鋼琴、英語、識字、背古詩等。但學會了這些,就真能保證孩子將來成才嗎?恐怕家長自己也不確定吧。家長這麼跟風,不過是讓自己求得心安,想著讓孩子從小多學點東西,多掌握一門技能總是好的。

教育不能拔苗助長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這樣說,「我打心眼裡羨慕這些孩子,甚至埋怨父母將我生早了。回想我的兒時,除了撒尿和玩泥巴,什麼也不會。說來慚愧,《詠鵝》是我到四十多歲才知道的。英語的26個字母至今不能認全。假如我小時候像今天的孩子那樣什麼都會,恐怕諾貝爾文學獎早被我拿到懶得拿了。」

但是緊接著,他話鋒一轉:「我曾經在開一輛新車時,在高速上速度經常保持在每小時一百二十公里,後來汽車進入中年時,速度反而跟不上。專家告訴我,新車初駛時要中速行駛,這樣才能保證它在中青年高速行進。如果在汽車的兒時就提速,它到了中青年就跑不動了。人生的童年相當於汽車的初駛,現在我有點兒慶幸父母早生了我。如果我在四歲就知道《詠鵝》,今天能寫出千萬字的作品?答案不樂觀!」

翻閱很多典籍發現,有成就的古人和現代科學家,他們的起學年齡一般都在7歲至9歲,很少有像現在概念意義上的超前教育和超前學習。

托爾斯泰說:「從新生兒到5歲的孩子,是令人震驚的一段時間。」但是,從5歲到成年人只是「一步」之遙。在幼兒時期,是一段奇妙的成長階段,有它自身的成長規律,所以要遵循孩子的自然生長節奏。自然生長,是從1歲、2歲、3歲……的生長過程,4歲的兒童不能跨過5歲就到6歲,兒童生長沒有跨越式發展。家庭教育也要讀懂孩子,觀察孩子的生長過程,尊重生命的生長路徑,教育不應該跨越兒童生命的本位,不能拔苗助長。

孩子的學習應該像海綿

鄭淵潔的話值得思考:如果他四歲就會背《詠鵝》,他還能成為一位童話大王嗎?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是有必要的,合理的智力開發也是有益的,但是,教育也要把握一個度,結合孩子自身的興趣和智力來開發,教育的啟蒙內容應與孩子的年齡段相吻合。不能強迫孩子,不能過度超前,不然這樣可能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過早地死記硬背,反而抹殺了孩子最珍貴的想像力。

孩子的學習,應該像海綿,是個自主吸收知識之水的過程。不應該把孩子當作玻璃瓶,一味地往瓶子里灌輸知識,只為了瓶子從外觀上看起來整體好看,而不管他是否自願,是否需要家長塞給他的這些東西。或許,這一點值得家長細細思量一番。

百師君有話說

急著給孩子上輔導班的家長,心中想必也明白這個道理: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是必要的,合理的智力開發也是有益的。但是,教育要把握一個度。但唯獨這個「度」是什麼,怎樣把握這個「度」,很難衡量,也鮮有人能說明白。

原創作者:胡云玲,筆名:胡蝶,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會員,在多家幼兒刊物開設專欄。創作家教類文章以及低幼童話、成長故事、兒歌。作品見於《中國教育報》、《為了孩子》等報刊。改編出版《安徒生童話》。

推薦閱讀:

如何教育六歲未成年孩子 父母必看
爸媽恩愛,對孩子有多重要
女子為救白血病兒子,跪求前夫在和她生個孩子
如何讓孩子不生病少生病,三歲寶媽的一點心得
生完孩子三個月後就上環了,15年後取出的環讓現場醫生嚇懵了

TAG:孩子 | 慢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