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毛澤東晚年聽讀中國古典詩詞內情

  [導讀]毛晚年常吟誦或聽讀一些中國古典詩詞,大多是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們的詠唱,它們或激昂豪放,或悲愴凄婉。這些詩詞成為毛澤東用來排解內心複雜而又難以言狀的情感的一種寄託。由此,毛澤東指示文藝界為一批古詩詞譜曲和演唱,為保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古代優秀文化做了有益工作。近日,央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持續引發關注,古詩詞熱頗有風靡之勢。故特從朱永嘉著作中摘選毛晚年聽讀中國古典詩詞一節,以饗讀者。

  「豪放而又沉鬱」的詩詞風格

  1975年3月21日,我們(上海市委寫作組)接到毛澤東要求標點和注釋南宋洪皓《江梅引》的任務。當時北京方面催得很急,不僅注,還要譯成白話文。我們於4月4日上送了五份,4月11日又要我們上送兩份,以後又要求再送兩份。1975年的3、4月間,毛澤東在杭州,4月13日才離開杭州回北京。此時毛澤東的身體很不好。他離開杭州汪庄一號樓時,是在工作人員攙扶下才緩緩走出來,登車去火車站的。那時因為老年性白內障,毛澤東的視力很差了。原來大字本用的字型太小,正文為二號老宋,注文是三號老宋。這時正文和注文都改為特大字型,三十六磅的長宋體,每頁面只有98個字,一頁正反兩面是196個字。他實際上不完全靠閱讀,而是用耳朵來聽了。他讓人把詞作曲,唱給他聽。根據蔡瑤銑的回憶,她是在1975年2月接到任務去北京參加詞的錄音工作。她接受的第一項任務便是唱洪皓的《江梅引》。全詞共四首,是傅雪漪先生配的曲,用簫和古琴伴唱。這件事情實際上是江青與文化部的於會詠具體組織的。上海是徐景賢與其秘書張家龍組織這項工作的。毛澤東聽和讀這首詞的時間,應該是1975年4月上旬。

  洪皓是南宋初年的人,字光弼,鄱陽人。高宗建炎三年(西元1129年)他奉命出使金朝,在北方被扣留長達十五年之久。他始終懷念故國,寧死不屈。這首《江梅引》是他被扣留的第十四年所作。洪皓在燕(今之北京)參加張揔的家宴,有侍妾歌《江梅引》。這是宋王觀《江城梅花引》的簡稱。《江城梅花引》共有八體,亦有稱《梅花引》的,我們標點注釋蔣捷的《梅花引》便是。其中有「念此情,家萬里」的句子,勾起了洪皓的故國鄉里之思,感到這首詞好似是為自己而作。回到家便用其韻腳賦四闋。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江梅引》。這首詞是《江城子》的詞調,加上《梅花引》的序曲而成。

  《梅花引》是一曲鼓吹樂。吳自牧《夢梁錄》卷一云:「向紹興年間,賣梅花酒之肆,以鼓樂吹《梅花引》曲破賣之。」曲破是大麴中最精彩的部分,節拍緊張,可單獨演奏。「引」是導引的意思,唱歌前先吹奏其中的一段序曲。這首詞既可以吹奏,也可以演唱,聲調悲壯而高昂。《江梅引》的詞調是從《江城子》演變而來的。詞的韻腳,是每一段末一個字押一個「吹」字,每句都要有一個「笑」字。而且,每一句都要有來歷,即前人在詩詞中曾經用過。洪邁在《容齋隨筆》卷三,《先公詩詞》中講到他父親洪皓當時在北方,只有《初學記》及韓愈、杜甫、蘇軾、白居易等人的文集。因此,所引用的句子就出在那幾本書里,並且在每段末章節附註明它的出處。當時北方沒有梅花。《江梅引》在北方廣泛流行,也許與在北方的南人借梅花寄託故國之思有關。江梅,即泛指江南地區的梅花,因此這四首詞的題目都落在「梅」字上。第一段的題目叫《憶江梅》,第二段叫《訪寒梅》,第三段叫《憐落梅》,第四段叫《雪欺梅》。洪皓在詞中大量引用舊詩中詠梅的詩句,曲折地表現其熱愛故國的深厚情感。我們先看第一首吧:

推薦閱讀:

古典詩詞修辭手法鑒賞
從古典詩詞中借鑒寫作技法
古典詩詞塑造形象的常見手法
有人把李白杜甫一生的旅行足跡做了地圖,忽然發現了不得了的事情……

TAG:中國 | 詩詞 | 古典 | 古典詩詞 | 晚年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