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抑鬱症治療之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  郭卜樂 中國心理熱線 http://www.zgxl.net      [概述]    森田療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於1920年創立,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幾十年來,經森田的後繼者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成為一種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並被國際公認的、一種有效實用的心理療法。        [適應症]    神經質、強迫症、疑病症、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    森田療法主要適用於治療神經症、植物神經失調等身心疾病。森田療法專家高良武久認為,森田療法不可能治癒所有神經症,只有神經質才是森田療法的真正適應症。        [理論基礎]     森田對神經症的發生機制有獨特的見解,他認為神經症發生的基礎是神經質,其表現是精神內向,內省力很強,有疑病傾向,對自己心身的活動狀態及異常都很敏感過分注意、擔心自己的心身健康。生存欲強,求全欲也強。他們經常把人們司空見慣了的正常生理反應或輕度不適感視為病態,精神過度緊張、憂心忡忡,久而久之,導致疾病,並於身心之間造成惡性循環。使病症愈演愈烈。森田正馬認為:「神經質」癥狀純屬主觀問題,而非客觀產物。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質所引發的精神活動過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換句話說,疑病素質是神經衰弱、強迫觀念症、焦慮發作、各種恐怖症等神經症發病的基礎。具有疑病素質的人自下而上慾望強,希望健康、幸福、努力向上,但內省力也強,常為自己的健康狀況、生命安全的精神安寧擔心。他們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場合可能產生的感覺,如過度用腦時的頭昏,緊張時的心悸等,誤認為是病而恐懼、緊張。注意力越是集中在這些「癥狀」上,感覺越敏銳,「癥狀」也就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稱之為精神交互作用。在其影響下,患者陷入內心衝突狀態,形成神經衰弱和發作神經症。森田自己從小體弱多病,有明顯的神經質癥狀,12歲時還尿尿,16歲以後時常頭疼、心跳快、容易疲勞,還有其他神經衰弱癥狀,中學時曾思腸傷寒病,雖多方求醫,堅持治療,但收效甚微,老是對自己的健康擔心;直至他上大學一年級時因受其癥狀的折磨,學業都難以堅持,考試將至,感覺難以應付,抑鬱氣憤之下,產生了自殺的念頭,遂放棄一切治療,徹夜不眠地拚命學習。結果卻出乎意料:考試成績很好,而且多年纏身的各種癥狀竟不治自愈。由此,他悟到以前的病都是假想出來的,根本就沒有病。因此森田正馬認為,由神經質導致的神經症可以通過「聽其自然」的辦法切斷心身之間的惡性循環,指導病人把對病的過度重視的焦慮態度轉變為「聽其自然」的無視態度,情緒就自然得以放鬆,使各種不良感受自消自滅,直至病癒。    森田還認為,人的精神活動也存在著一種類似屈肌和伸肌的互相調節的拮抗作用。例如:在某種情況下產生的一種觀念、情感和意向,同時也會產生與此相反的觀念、情感和意向以調節人的行為。森田稱之為精神拮抗作用。比如:恐懼時常出現的不要怕心理;受表揚時反而湧現內疚的感情;出現對某人不敬的念頭的同時會想到,這個念頭是錯誤的而加以否定,這個想法說出來會招來不幸而不再想它。這種拮抗作用的存在,可以保證人的精神安定和恆定的安全感。因此,與自己理性不符合的觀念任何正常人都會有的,只是一閃即逝不留痕迹。而有疑病素質且拮抗作用過強的人,這些觀念一旦出現,便固執地重複,同時又反覆控制,形成拮抗對立。    通過精神交互作用,產生強迫觀念症。另外,森田認為,有疑病素質的人是「完善主義者」,他們往往在欲求與現實之間,在「理應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間形成「思想矛盾」,并力圖解決些現實無法解決的矛盾,對客觀現實採取主觀強求的態度,促使癥狀越來越嚴重。    (1)普通神經質:即神經衰弱,包括失眠症、頭痛、頭重、頭腦不清、感覺異常、易興奮、易疲勞、腦力減退、乏力感、胃腸神經症、劣等感、不必要的憂慮、性功能障礙、眩暈、書寫痙攣、耳鳴、震顫、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強迫觀念症(包括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赤面恐怖、對視恐怖、自己表情恐怖等)、不潔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全恐怖、學校恐怖、尖銳恐怖、高處恐怖、雜念恐怖等;(3)發作性神經質:心悸發作、焦慮發作、呼吸困難等。    森田療法專家高良武久認為,森田療法不可能治癒所有神經症,只有神經質才是森田療法的真正適應症。    由此可見,森田療法關於神經質癥狀的形成機制可概括為:由於疑病素質的存在,在偶然事件的誘因影響下,通過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經質癥狀。而造成神經質癥狀的根本原因則在於,想以主觀願望控制客觀事實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強。 森田療法的著眼點在於陶冶疑病素質,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兩點:    1.「順應自然」的治療原理。森田認為,要達到治療目的,說理是徒勞的。正如從道理上認識到沒有鬼,但夜間走過墳地時照樣感到恐懼一樣,單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實際體驗到才能有所改變。而人的感情變化有它的規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強;聽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漸消退;在同一感覺下習慣了,情感即變得遲鈍;對患者的苦悶、煩惱情緒不加勸慰,任其發展到頂點,也就不再感到苦悶煩惱了。因此,要求患者對癥狀首先要承認現實,不必強求改變,要順其自然。    什麼叫順其自然呢?森田把它看作是相當佛禪的「頓悟」狀態。所謂「頓悟」,就是讓患者認識並體驗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體驗到對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平常的事,看得很嚴重而產生抗拒之心,結果使自己陷入了神經質的旋渦。這就與上述規律的第四條及第五條相符合,即由於集中注意於令其感到厭惡的情感,並不斷壓抑這種情感而使之受到強化,經多次反覆而培養起他對人極度恐懼的體驗,而這一過程又違背了上述第一、二條規律。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使患者認識情感活動的規律,接受自己怕情感,不去壓抑和排斥它,讓其自生自滅,並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    (2)要認清精神活動的規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神經質患者常常主觀地認為,自己對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種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種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極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強烈的劣等感。要改變這一點,就得接受人非聖賢這一事實,接受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疾妒、狹隘之心的事實,認識到這是人的精神活動中必然會出現的事情,是一個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變和決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卻是一個人完全可以決定的。因此,不必去對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採取的行動,同時,還要認清精神拮抗作用,從心理上放棄對對立觀念的抗拒,認識到人有對生的慾望和對死的恐懼兩種相互對立的心理現象,並接受這種心理現象,而不必為出現死亡的恐怖而恐懼不安,也不必拼除這些令人恐懼的念頭,使自己陷入激烈的精神衝突之中。    (3)要認清癥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接受癥狀。神經質症患者原本無任何身心異常,只是因為他存在疑病素質,將某種原本正常的感覺看成是異常的,想排斥和控制這種感覺,使注意固著在這種感覺上,造成注意和感覺相互加強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是形成癥狀並使之繼續的主要原因,認清這一點,對自己的癥狀採取接受態度,一方面不會強化對狀狀的主觀感覺;另一方面,因為不再排斥這種感覺,而逐漸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著在癥狀之上,以這樣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癥狀得以減輕直至消除。比如:對人恐怖患者見人臉紅,越怕臉紅,就越注意自己的表情,越注意越緊張,反而使自己臉紅的感覺持續下去了,相反,接受臉紅的癥狀,帶著「臉紅就臉紅吧」的態度去與人交往,反而會使自己不再注意這種感覺,從而使臉紅的反應慢慢消退。    (4)要認清主客觀之間的關係,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人之所以患神經質症,疑病素質是癥狀形成的基礎,精神交互作用是癥狀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於人的思想矛盾。這一思想矛盾的特徵就是以主觀想像代蘟e客觀事實,來「理應如此」限定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應該放棄徒勞的人為拙策,服從自然。想依靠人為的辦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雞毛上天、河水斷流一樣,不僅不能如願,反而徒增煩惱。此皆力所不能及之事,而強為之,當然痛苦難忍。然而,何謂自然?夏熱冬寒乃自然規律,要想使夏不熱、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則人為的拙策;按照自然規律,服從、忍受,就是順應自然。」針對思想矛盾,森田提出了「事實唯真」的觀點,意即「事實即是真理」,並以此作為座右銘。他說:「吾人不要把情緒或想像,誤認為事實來欺騙自己。因為不論你是否同意,事實是不可動搖的。事實就是事實,所以人必須承認事實。認清自己的精神實質,就是自覺;如實地確認外界,就是真理。」只有使人的主觀思想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怪圈。    2.「為所當為」的治療原理。森田療法把與人相關的事物劃分為兩大類: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謂可控制的事物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主觀意志可以調控、改變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個人主觀意志不能決定的事物。    森田療法要求神經質症患者通過治療,以學習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還是注意為所當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動。即「為所當為」是指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行動,是對順應自然治療原則的充實。    忍受痛苦、為所當為。森田療法認為,改變患者的癥狀,一方面要對癥狀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另一方面還要隨著本來有的生的慾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通常癥狀不會即刻消失,在癥狀仍存在的情況下,儘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確定意義,且能見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應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任憑癥狀起伏,都有助於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從癥狀中解脫出來的信心。例如:對人恐怖的人,不敢見人,見人就感到極度恐懼。森田療法要求其帶著癥狀生活,害怕見人沒關係,但該見的人還是要見,帶著恐懼與人交往,注意自己要做什麼,而這樣做的結果,患者自己就會發現,原來想方設法要消除癥狀,想等癥狀不存在了再與人接觸,其實是不必要的,過去為此苦惱,認為不能做,是因為老在腦子裡想而不去做。而「為所當為」要求患者該做什麼馬上就去做什麼,儘管痛苦也要堅持,就打破了過去那種精神束縛行動的模式。    面對現實,陶冶性格。森田療法的專家高武良久指出:「人的行動一般會影響其性格,不可否認,一定的性格又會指導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僅僅看到這一方面,則是一個片面性的認識。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的行動會造就我們的性格』這一客觀事實。正是這一點,才是神經質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    神經質患者的精神衝突,往往停留在患者的主觀世界之中,他們對引起自己恐懼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鬥了又斗,但在實際生活中,對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卻採取了一種逃避和敷衍的態度,事實上,單憑個人主觀意志的努力,是無法脫神經質癥狀的苦惱的,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會使思維變得更加實際和深刻。實際行動才是提高對現實生活的適應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劑。對此,高武良久舉例說,要學會游泳,不跳入水中就永遠也學不會游泳,即使完全不會游泳,跳入水中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後再逐步學習必要的技術。與此道理相同,神經質症患者無論怎麼痛苦,也會在別人指導下做到,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自信的體驗。要想見人不再感到恐懼,只有堅持與人接觸,在實際觸中採用順其自然的態度,使恐懼感下降,而逐步獲得自信。前面已經談到,「為所當為」有助於使癥狀得到改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實際生活中將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這就減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內部的精神能量。而與外部世界的實際接觸,又有助於患者認識自身癥狀的主觀虛構性。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使內向型性格產生某種改變的過程。    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為所當為」,有助於陶冶神經質性格。這種陶冶並非徹底改變,而是對其性格的不同部分進行揚棄。即發揚神經質性格中的長處;認真、勤奮。富有責任感等,拼棄神經質性格中的致病之處:神經質的極端的內省及完善欲。    由此可見,順應自然既不是對癥狀的消極忍受,無所作為,也不是對癥狀放任自流、聽之任之,而是按事物本來的規律行事,憑癥狀存在,不抗拒排斥,帶著癥狀積極生活。順應自然、為所當為治療原則的著眼點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這活涌療原則還反映了森田療法對意志、性感、行動和情格之間的關係的看法,即意志不能改變人的情感,但意志可以改變人的行為;通過改為人的行為來改變一個人的情感,陶冶一個人的性格。        [治療原則]    具有神經質傾向的人求生慾望強烈,內省力強,將專註力指向自己的生命安全,當專註力過分集中在某種內感不適上,這些不適就會越演越烈,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療法就是要打破這種精神交互作用,同時協調慾望和壓抑之間的相互拮抗關係,主張順應自然、為所當為。        [操作實務]    森田療法的治療分為:住院治療和門診治療。無論是住院或門診治療,都應注意選擇那些除表現為神經質癥狀之外,還具有某種程度的反省心、自身也在積極作著努力的癥狀,有從癥狀中解脫出來的強烈願望的病人,如僅有某些癥狀,沒有強烈的求治動機,是不宜施行森田療法的。    1.住院治療。在確定依斷和適應症以後,要身病人講明病的性質,並將有關神經質心理病理學說介紹給他們,告訴他們沒有嚴重疾病,以消除他們不必要的擔心的顧慮。住院治療過程分為四個時期:    (1)絕對卧床期。一般為4—7天。病人獨居一室,除了吃飯,人廁外,其餘時間不得下床活動,禁止會客、談話、吸煙、讀書、寫字等等。在此期間,病人自然會出現各種想法,尤其是對病的各種煩惱和苦悶,因而可能使病痛暫時加劇和難以忍受,對治療表示懷疑,少數病人甚至要求中止治療而出院,當病人把所有煩惱的事情都想過之後,就沒有什麼可以再想的了,就會感到無聊。所以,第一期又稱無聊期。此後,病人自然要求下床做些什麼,便進入第二期。    (2)輕工作期。4—7天。仍然禁止讀書、交際,每天卧床時間保持7—8小時,白天可以到戶外活動。如在室外可做些諸如掃院子、擦玻璃等簡單、單調的勞動,在室內可進行書法、繪畫、糊紙袋等活動。一般從第3天開始,可逐漸放寬對患者工作量的限制,並要求患者開始寫日記,不許寫關於病的問題,只寫一天幹了些什麼、有什麼體會,施治者每天檢查日記並加評語,引導病人避開對病的注意,關心外界活動。    (3)重工作期。一般為4—7天。繼續禁止會客、娛樂,參加較重的體力勞動,如除草、幫廚、清理環境衛生、做家務、木工活、工藝勞動等。在這一階段,病人可以讀書,主要是森田寫的關於神經症學說的書,還可閱訊歷史、傳記、科普讀物等,每晚要求患者記治療日記。患者在醫院裡和其他病人一起勞動,互相不談自己的病。此階段的目的在於,通過努力工作,使患者體驗完成工作後的喜悅,培養忍耐力。在這之中學會對癥狀置之不理,進一步將精神活動能量轉向外部世界。    (4)生活鍛煉期,又稱回歸社會準備期。一般為1—2周。    此期為患者出院做準備,要指導患者回歸原社會環境,恢復原社會角色。此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允許他白天回到原來單位,或在醫院參與某些管理工作等較複雜的社會活動。無論參加何種活動,都要求每晚仍回病房,並堅持記日記。其目的是使患者在工作、人際交往及社會實踐中進一步體驗順應自然的原則,為回歸社會做好準備。    以上各期的情況,是對一般治療情況的描述,對每個具體患者而言,還要根據其情況來決定治療的進程。治療周期會因此長短不一,時間短的約三周即可,長的則可能需要60—70天,平均周期一般為40—50天。    住院治療的目的是,使病人對精神的自然流動及其演變有實際的體會,消除以前對病的臆斷和誤解,達到心理上的「自然流動、無所住心」的狀態。因此,對卧床期可能流露出的心理狀態,事前不能向病人說明,這點很重要。因為病人事前如果知道在此期間會產生無聊、悲觀的情緒,會使之採取預期的態度,心理的自然流動就會被歪曲。當然,在採用住院療法之前,施治者應先使患者對森田住院療法的過程有一大致的了解,患者可自己作出是否入院治療的決定。患者的求治慾望越強,越有利於治療。    2.門診治療。門診治療仍須遵循森田療法的基本原則。但由於門診治療沒有住院治療所具有的特定環境,不能採用卧床及作出布置方式進行治療,因此具有與住院療法的不同特點。    門診治療主要通過施治者與患者一對一的交談方式進行,一般一周一次或兩次。施治者應注意對患者的共情並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施治者應在掌握患者生活史的基礎上,儘可能理解患者的現實情況,不以癥狀作為討論的主要內容,鼓勵患者面對現實生活,放棄神經質的抵抗癥狀的立場,認識到事物不以自己的主觀願望而轉移,認識到接受癥狀的本來面目,不試圖去控制,癥狀就會改觀。最後鼓勵患者要承擔自己生活中應承擔的責任。在治療中,施治者應儘可能用提問的方式啟發患者對問題的理解,而不是過多地採用說服的方式。治療的關鍵是幫助患者理解順應自然的原理。    門診治療的要點是:    (1)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以排除嚴重軀體病的可能,消除患者的顧慮;    (2)指導患者接受癥狀,而不要試圖排斥它;    (3)囑咐患者不向親友談癥狀,也囑咐親友們不聽、不答覆他們的病訴;    我國學者曾採用門診治療方法,對16例神經病患者進行治療,並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其具體做法為初診30至60分鐘,複診為15至30分鐘,第一個月的治療每周一次,以後為1至2周1次。治療的主要方法為言語指導和日記批註。首先引導患者領悟其癥狀與人格特徵的關係,告之形成癥狀的有關因素,要求患者將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寫在每天的日記上,要求患者使用兩個日記本,施治者在複診時針對患者上次日記中暴露的問題進行批註,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言語指導,提出下一次的要求,與此同時,要求患者閱讀森田學說的有關材料。專家們認為,由於門診治療中,施治者不能親自觀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行為,因此,讓患者記日記,通過對日記的批註來對患者進行指導,是治療的中心環節。施治者在治療指導中特別要注意:第一,治療始終要針對患者的人格問題,不能被其癥狀所糾纏,對癥狀應置之不理,讓其自然淡漠;第二,在患者對治療要點理解的條件下,著重要求其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去體驗。        [與其他療法協調應用]    森田療法在某些時候,用的就是「非我」。非我療法與森田療法聯用,操作起來會更簡單,收效也會更大。        [效果和控制]            [評價]                參考資料:Withboy的中國式新森田教程    森田心理療法簡稱森田療法,是由已故日本東京慈善醫科大學教授森田正馬先生在1919年創立的,日本一直在使用,其價值已被充分證明和廣泛確認,並已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的評價。    森田學說的理論體系不是出自某種理論的延伸或實驗室的結論,而是來自森田先生自身的神經症體驗和他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下面我們先談談森田先生自己的神經症體驗。    森田先生小時侯由於家庭強迫學習導致"學校恐怖"。森田正馬先生1874年1月18日出生在日本高知縣農村一位小學教師的家庭里,他父親對子女要求很嚴格,尤其對長子森田正馬寄託著很大的期望,望子成龍心切,從很小就教他寫字,讀書,5歲就送他上小學,一從小學回家,父親便叫他讀古文和史書。10歲時,晚間如背不完書,父親便不讓他睡覺。學校本來功課就很多,學習已經夠緊張了,回家後父親又強迫他背這記那,使森田漸漸地開始很厭倦學習。每天早晨,又哭又鬧,纏著大人不願去上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校恐怖,"這與父親強迫他學習是有關係的。    森田先生在7歲時,祖母去世,其母親因悲傷過度,曾一度陷入精神恍惚、默默不語的狀態,接著第二年祖父又相繼過世。正當家庭連遭不幸時,森田偶爾在日本寺廟裡看到了彩色地獄壁畫之後,立即感到毛骨悚然。他看到地獄圖中人死後下地獄的慘狀,有的在上刀山,有的在下火坑,有的在進血池等等。這些可怕的場面在森田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直在他腦海里盤旋,這就是後來森田理論中關於"死的恐怖"一說的來源。    由於經常苦於神經質癥狀,森田自幼就有明顯的神經質傾向,他在《我具有神經性脆弱素質》一書中寫到:其表現是12歲時仍患夜尿症而苦惱,16歲時患頭痛病常常出現心動過速,容易疲勞,總是擔心自己的病,是所謂"神經衰弱癥狀"。幼年時患夜尿症為了不弄濕被褥,總是鋪著草席睡覺,有人故意問他"鋪上草席幹什麼?"他生氣的回答說"夜裡不尿炕!"這種回答帶有對大人的嘲筆挖苦的反抗,但其內心十分難歲,後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寫到"不要譴責孩子的夜尿症,越是譴責挖苦孩子,就會越惡化",這大概是自己的切身體驗吧。因有夜尿症而深感自卑,有強烈的劣感等。後來聽說當地很有名望的板本龍馬先生小時候也得過這種病,這才聊以自慰,心情稍微好了一點,中學五年級時,他在患腸傷寒的恢復期,學習騎自行車,夜間突然發生心動過速。在高中和大學初期,他經常神經衰弱,東京大學內科診斷為神經衰弱和腳氣病,經常服藥治療,大學一年級時,父母因農忙,兩個月忘記了給森田寄生活費,森田誤以為是父母不支持他上學,咸到很氣憤,甚至想到當著父母的面自殺,於是暗下決心,豁出去拚命地學習,要干出個樣子來讓家裡人看看,在這時期什麼葯也不吃了,放棄一切冶療,不顧一切地拚命學習,考完試後,取得了想不到的好成績,不知什麼時候,腳氣病和神經衰弱等癥狀不知不覺也消失了。    這些個人經歷,導致他後來提倡的神經質的本質論,包括疑病素質論。神經衰弱不是真的衰弱,而是假想的主觀的臆斷。神經質者本能上是有很強的生存慾望,是努力主義者,癥狀發生的心因性即精神交互作用,最重要的是森田先生在自己切身體驗中發現"放棄治療的心態",對神經質具有治療作用。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這些成為森田療法理論基礎的內容,全都是他自己痛苦體驗的結晶。然而僅僅是這些體驗是不夠的,更加重要的是,他多年來對神經質者的觀察,把握其癥狀的實際表現,密切注意其經過轉歸,把這些觀察自己的體驗相對照,閱讀國內外文獻,將當時認為有較強的治療神經症的各種治療方法一一進行實踐驗證,最後,森田先生把當時的主要治療方法,如:安靜療、作業療法、說理療、,生活療法等取其有效成分合理組合,提出自己獨特的心理療法。    下面我們談談森田療法的基本理論    1、疑病素質論。森田認為,神經質發生的基礎是某種共同的素質傾向,稱為疑病素質。所謂疑病素質是指一種精神上的傾向性,其表現是:    (1)精神內向,所謂精神內向,是指經常把活動目標拘泥於自身,偏重於自我內省,對自已軀體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快、異常疾病等感覺,特別注意關心,並為此而憂慮和擔心,以自我為中心,被自我內省所束縛。精神外向,是指精神活動趨向外界追逐現實,目的明確。有時表現輕率,這種人熱情,常因事業的追求,無暇關注個人身體疾病等。弗洛伊德也說過,「精神時常向內活動,從而封閉在自我身心內部的人,易成為神經症;精神經常向外活動的人,就不會得神經症。」    (2)疑病症。所謂疑病症,即害怕疾病的意思,是一種擔心患病的精神傾向。其實這是人人都有的一種表現,神經質的人只不過是程度過強而已。森田認為神經質是一種先天性素質,是一種側重於自我內省、很容易疑病的氣質。    2、精神交互作用和思想矛盾    (1)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種感覺偶爾引起對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麼,這種感覺就會變得敏銳起來,而這一敏銳的感覺又會更加吸引注意力,進一步固著於這種感覺,感覺與注意交互作用彼此促進,致使該感覺越發強大起來,對這種精神活動過程稱為精神交互作用。例如神經性頭痛,由於過勞緊張會因頭部有異常感覺而使本人的注意傾注於此,注意與感覺的相互作用越發引起敏感。即便是過勞或緊張情況早已消失之後,由於預期恐怖引起的注意固著狀態,會遺留下痛苦的感覺,形成習慣性頭痛。    (2)思想矛盾即心理衝突,主要指應該如此和事實如此之間的矛盾,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這裡的事實也包括自身的自然現象,例如從理智上認識到世界上是沒有鬼的,但夜間走過墳地照樣會感到害怕恐懼,所以單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成的,如果企圖用理性來克服這樣恐怖便會造成思想矛盾即心理衝突。    3、生的慾望和死的恐怖 森田認為生的慾望的含義至少有如下幾類:    (1)希望健康地生存;    (2)布望更好地生活,希望被人尊重;    (3)求知慾強,肯努力;    (4)希望成為偉大的幸福的人;    (5)希望向上發展。    這是人類本性的表現,是人人都有的一種表現。但是神經質的人想將自己生的慾望達到一種完美的境界,這種苛求完美的理想主義是神經質人格的又一特徵,其表現是:在完成自己生的慾望的同時,絕對不能容忍絲毫的心身異常的出現,出現一種強迫性求全欲,甚至對自己內在的性格,容易出現焦慮、神經過敏等傾向,也非常不滿,想成為個完美的人,由於克服這種焦慮的願望很強烈並由此形成的思想矛盾。由於神經質的人生的慾望非常強烈,所以死的恐怖也非常強烈,二者成正比例,死的恐怖中包含了對生的慾望追求的同時,還包括怕失敗,怕疾病,怕種種有價值的東西失去,怕死亡等,焦慮與死的恐怖具有相同的意義,可以說是神經質者所特有的病理學的概念。    4、精神拒抗作用    森田認為,人的精神活動也存在一種類似於屬神肌相互調節拒抗作用。例如當我們發生恐怖時,另一方面又出現不要怕它的相反心理;打算買東西時,先要考慮一下是否浪費的問題;要出門時,反倒先要回顧室內是否忘記東西。這是所謂相對觀念。這種對應作用也是精神領域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可以保證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全。這種精神拒抗作用過弱,如小孩或白痴,一旦產生慾望,就會毫無顧忌地行動。而神經質者精神抗拒作用過程,由於慾望和抑鬱之間的抗拒作用,常引起猶豫不決而精神痛苦,又如在某種情況下,出現對某人(尤其,是大家常崇拜的人)的不敬念頭,同時會想到這是錯誤的,不是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加以否定。這些在一般人只是一閃即逝,不留痕迹的想法,在疑病本質並且精神抗作用很強的人身上,會固執地出現,形成拒抗對立,再通過精神支交互作用而形成強烈觀念症。    以上論及的森田關於神經質發病的基本理論,簡而言之,就是具有疑病素質的人,由於某種契機,(疑病體驗)把人們普遍存在的一些身心自然現象如用腦過度時的頭痛、失眠、與生人交往時的拘謹不安,以及偶然出現的雜念、口吃等,誤認為是病症,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感覺愈敏銳,"病症"也就愈重。由於這種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急性循環的惡性狀態,結果成為神經衰弱發作的神經症。
推薦閱讀:

當你焦慮的時候,不妨試試這幾個方法
美國研究發現:有兄弟姐妹的人不容易抑鬱
請警惕「微笑」著的抑鬱症
患抑鬱症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為什麼會想到自殺?
The hours (2002) 絕望如海水蔓延

TAG:抑鬱症 | 抑鬱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