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 | 美國原油產量居冠 地緣政治格局或將巨變

國際能源署(IEA)2月27日表示,隨著美國頁岩油繁榮繼續顛覆全球市場,最晚於2019年,美國將取代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2018年底前美國產量將超過1100萬桶/日,俄羅斯目前的產油量略低於1100萬桶/日,屆時美國取代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

截至2017年11月,美國原油日產量為1003萬桶,超過了沙烏地阿拉伯。美國歷史上1967年到1975年的石油產量一直維持在1000萬桶以上。在1974年以前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產油國,1970年的原油產量達到5.33億噸的歷史最高值,此後產量一直在下行,一直跌到2008年的3.02億噸。1975年前蘇聯超越美國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石油輸出國,1977年沙特也超越了美國。

此後,美國的原油產量一直呈下滑趨勢,而石油需求卻直線上升,這種需求形成的巨大變化,引起美國政治家的高度警覺,為此後為國際政治巨變形成極大的動能,直接影響了全球的政治格局和歷史進程。

1968年競選美國總統的尼克松,第一次提出了「美國能源獨立」的口號,當年美國的石油需求超過原油產量4174萬噸;1969年缺口3570萬噸。新建的高速公路系統和汽車的不斷普及,使美國的石油需求成為無法抑制的新「毒癮」,戒掉這個癮成為最時髦的競選口號。

今天,我們在研究尼克松「破冰之旅」這段歷史的戰略動機中,石油因素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彌補美國石油需求的缺口自然是石油資源豐富的中東地區,而在中東地區很多國家與蘇聯關係非常密切。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不少地區軍事強國,都與蘇聯存在非常密切的軍事合作關係,而蘇聯是全球當時僅次於美國的產油大國,對於在中東給美國搗亂頗有熱心。如果沒有更多的力量幫助美國牽制蘇聯,美國和西方國家在中東的利益將很難維持。與蘇聯矛盾深刻的中國,若在東線牽制蘇聯,勃列日涅夫就很難有精力在中東與美國針鋒相對。

尼克松在訪華希望會見的名單中,特別提出希望見一見「鐵人」王進喜,可惜鐵人當時已經去世,他未能如願。1959年中國發現大慶油田,實現了能源的獨立自主。於60年代就開始向日本出口石油,從法國引進石油化工成套裝置,中國的石油資源是美國非常希望了解的一個機密。如若中國能夠增加原油向美國或其盟國的出口,將減輕西方的石油壓力,也有助於抑制國際油價。

1970年以前,美國的原油進口量一直在2億噸之內;1971年進口量首次突破2億噸,基辛格1971年訪華和尼克松1972年的破冰之旅相繼成行;1973年美國進口突破3億噸,當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最後演變成為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而產油國對西方的石油禁運,最終竟然演變成為沙特等主要原油出口國接受美元作為石油交易和結算的貨幣,同時成為各國的外匯儲備貨幣的唯一選擇;1977年美國石油進口超過4億噸;進入到80年代由於西方經濟危機和節能技術的發展,美國的原油消費持續下降,進口也回落到1983年的2億噸多一點的水平。整個80年代全球石油出現長時間的供需平衡,國際油價持續低迷,讓依賴原油出口的蘇聯經濟蒙受了很大壓力,有人認為這是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1988年美國的原油進口再次超過3億噸,1990年伊拉克的薩達姆突然侵佔科威特,在阿拉伯世界吞併別個國土的事情極為罕見,薩達姆的突發奇想至今都是一個謎。1991年老布希總統利用盟國的錢發動了「沙漠風暴」戰爭,實現了美軍在沙特、科威特等主要產油國的長期駐軍的戰略目標;1994年美國進口超過4億噸;五年後的1999年超過5億噸,此後2001年爆發了「911事件」,2001年10月美國進攻阿富汗,並在中亞實現軍事立足。2003年美國在中東地區開始「反恐戰爭」,直接進軍伊拉克;2004年美國原油進口超過6億噸;2005年美國的原油進口達到歷史的最高峰,6.29億噸。而石油消費量也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的9.38億噸,產量卻滑落到歷史最低點,產量跌倒2006年的3.04億噸多一點。

2006年美國石油工業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點,在頁岩氣之父喬治·米歇爾的持續努力下,頁岩油氣的開發技術實現了大突破。就此,美國國內的原油產量進入了持續上升的快車道。同時節能技術進步,特別是汽車的燃油效率不斷提升,頁岩開發中的天然氣,對冬季採暖油形成了顛覆性的替代,以及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使美國的石油需求在此後幾年中減少了1億噸左右,而原油產量增加了2.5億噸左右,進口減少了3億多噸,同時成品油出口超過了1億噸。美國的這一供需變化直接影響到國際油價的走勢,使油價維持在一個較低的區位,為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復甦做出了極大貢獻,也為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形成了助力。

美國不再依賴中東石油將帶來地緣政治的變局。美國的主要進口石油來源,將會集中在北邊的加拿大和南面的墨西哥,美國「能源獨立」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美國將不再受制於能源安全的制約,可以更加大膽地運用其優勢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有這樣一個優勢,美國一定會加以利用,這是世界非常擔心的一個問題。

石油危機之後,美國一直是維護全球石油供應安全的警察,既保證了美國的利益,也保障了石油消費國的利益。大家使用美元結算石油,用美元作為貿易貨幣和儲備貨幣,併購買美國國債作為補償。如果美國顛覆了這種秩序,將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

美國已經明確將中國和俄羅斯作為戰略「對手」,而主要的對手就是中國,美國為遏制中國利用石油作為武器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強。比如威脅切斷中國的石油供應通道,推升石油價格打擊中國經濟等。同時,美國也會積極尋求打開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市場,獲得更多的直接經濟利益。

美國儘管原油產量激增,但是美國依然還是原油的凈進口國,國內產量與需求仍保持3億噸的差距。相比之下,沙特和俄羅斯能夠向國際市場出口的原油都超過了4億噸。我們知道,不同的原油組分存在很大的差別,不同的原油適合生產不同的化工原料或成品油。不同的煉化系統也是針對不同原油作為原料,生產不同的化工產品和油品。美國新增產的頁岩油比重很大,儘管美國還要大量進口原油,但自身生產的頁岩油也必須需求新的市場。

美俄沙特原油產量、消費量和出口量比較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2017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為840萬桶/日,首次超過美國的790萬桶/日,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840萬桶/日相當於3.95億噸/年,2018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突破4億噸應沒有懸念。

美國原油需求向中國市場出口將成為一種趨勢。中美之間的貿易給美國製造了巨大的逆差,這是美國一直抱怨的問題。儘管,這些逆差主要是在中國建廠,針對美國出口的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和香港企業造成的。但是,消除中美貿易的不均衡也是中國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於中國而言,能源多元化也是維護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中國對於中東、西非和俄羅斯的石油依賴度比較大,這些地區都存在某種供應穩定的不確定性,中國不能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增加對美國的石油進口,不僅可以減少貿易部平衡,更大的意義在於加深兩國的利益融合,加大貿易相互滲透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雙方利益摩擦,對於美國的極右翼勢力形成一定的戰略制衡。

觀影:2018未來能源大會宣傳片


推薦閱讀:

普京拉中國玩轉地緣政治遊戲
日本為什麼要侵略中國?
馬航MH17空難與地緣政治變局 
地緣政治(19):如何看待中國開發商租借斯里蘭卡港口,租賃期99年│脫苦海
地緣政治(22):如果蒙古國有幾千萬人口,會怎樣影響世界格局?│脫苦海

TAG:美國 | 政治 | 地緣政治 | 地緣 | 格局 | 產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