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徹底否定了進化論(十二 導讀)
本網導讀1:DNA編碼是人類遺傳信息的唯一載體
(導讀1和導讀2,是為了幫助讀者了解本網核心內容進行編寫的,建議讀者閱讀兩遍:一次在閱讀各節內容之前;一次在閱讀各節內容之後。)
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細胞中的DNA編碼,是存儲生命遺傳信息的唯一載體。
「DNA」這個代號,已經是耳熟能詳、卻又充滿秘密的辭彙。雖然它就存在於我們的體內,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DNA依然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它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如何能看見它呢?為什麼它能承載著生命的遺傳信息?它和人類的起源有什麼樣的關係?等等疑問,很少人能夠回答。希望從下面的介紹並結合本網第二節的內容,幫助您對DNA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並知道是如何從DNA上,看到了人類的起源。
一.生命遺傳信息的發現
1. 發現生命遺傳信息的歷史:
在很久以前,人類已經認識到生命中的信息是來自父母遺傳。然而,當顯微鏡的放大倍數達不到200倍時,就無法看到精子——這來自父親的唯一生命信息載體。
1677年,荷蘭顯微鏡製作家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用他製作的300倍顯微鏡,首次觀察到了精子。由此知道,父親的貢獻不再是單純的液體,而是液體中無數「小蝌蚪」樣子的精子。從此,開創了認識父系遺傳信息載體的歷史。隨著顯微鏡放大倍數越來越高,人們看到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個精子與母親的卵子結合,形成了新的生命。
上世紀50年代,高倍顯微鏡讓人們看到了,人類細胞核中包含23對(46條)染色體,其中23條染色體來自父親,23條染色體來自母親。還發現了卵子中的線粒體,進一步知道生命遺傳信息,完全承載於染色體和線粒體之中。
真正認識遺傳信息的實質,是藉助高倍顯微鏡和X射線衍射照片,發現在每一個染色體中,包含著一個雙螺旋結構的分子。這個長長的猶如旋轉樓梯形狀的DNA分子,可以簡化為一條A、T、C、G,四個鹼基字元表達的DNA編碼序列。線粒體的遺傳信息,則是16,569個DNA鹼基字元表達的環狀DNA編碼序列。(參看本網第二節)
結論:46條染色體的DNA編碼序列,以及線粒體的環狀DNA編碼序列,承載著全部的生命遺傳信息。而全世界人與人之間DNA編碼序列的差異,僅僅只有千分之一。
2.生命遺傳信息的傳遞
新生命的開始是源自一個卵子受精的過程。上億的精子,真正達到卵子周圍的,僅僅只有上千個。而最後進入卵子的,通常只有一個精子。
男人每一個精子中,都包含有22條常染色體和一條性染色體(Y染色體或X染色體)。包含Y染色體的精子,將決定受精卵是男孩的胚胎;包含X染色體的精子,將決定受精卵是女孩的胚胎。這兩種精子各佔總數的一半。精子中的Y染色體來自男人的父親,X染色體來自男人的母親;精子中的常染色體,是由那位男人的父母雙方(未來胎兒的祖父、母)的常染色體,通過「減數分裂」的「聯會」過程形成(參看第六節 DNA 解碼的鑰匙:P公式)。聯會後的常染色體,包含著未來胎兒祖父、母的遺傳信息。每一個精原細胞通過聯會產生4個不同的精子,幾千萬的精原細胞通過各自的聯會過程,產生上億個精子,而每一個精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它們的DNA編碼差異,卻都遠遠小於千分之一。
精子是一個個會「激流勇進」的小「蝌蚪」。每一個「蝌蚪」的頭部,都存儲著23條染色體的DNA編碼序列,其編碼總數有30億左右的字元。這些有序的編碼序列,承載著父系的全部遺傳信息,包含「物質的遺傳信息」和「非物質的遺傳信息」。小「蝌蚪」的頭部是那麼小,在長、寬、高都只有3微米左右的空間內,卻存儲了30億的編碼,以及其它一些組建DNA編碼結構的物質。這樣的存儲密度,即使在現代電腦存儲器的領域,也是難以達到的。(參看第9節第1頁的內容)
卵子之中,同樣包含有23條染色體,只是性染色體僅僅是X染色體。和精子的形成過程類似,卵子減數分裂的聯會過程,使聯會後的染色體,包含了未來胎兒外祖父和外祖母的遺傳信息。卵子受精後形成的胚胎,就得到了來自父系和母系雙方的全部遺傳信息。
二.兩個類型的生命遺傳信息
生命遺傳信息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物質的遺傳信息」(The physical information)和「非物質的遺傳信息」 (The intangible information)。
1.染色體中「物質的遺傳信息」
DNA中絕大多數的遺傳信息都包含在染色體中。每一條染色體都包含了一個DNA分子,這個分子可以看成是一長串的DNA編碼序列。最長的人類染色體,是1號常染色體,它是由249,250,621個DNA編碼組成。最短的是Y染色體,它由59,373,566個DNA編碼組成(參看第七節 染色體數目的差異是猿進化成人的鴻溝)。
DNA編碼包含的信息,表達在每一條染色體的DNA編碼序列的字元編織順序上。這一點不太好理解,我們還是用DVD上的電影來說明。承載著一部電影的一片DVD光碟,其信息完全是二近制的編碼0和1組成,幾十億的0和1的字元編碼,按照一定的序列編織,就存儲了一部有聲有形的電影。與此類似,染色體上A、T、C、G的4態編碼,按照特定的順序,就會編織出人身體的各個特徵。例如,這一段編碼確定了皮膚的顏色,另一段編碼確定了鼻子的高低等等。
從20幾萬年前的科學亞當、科學夏娃的染色體編碼序列起,經歷上萬代的遺傳,代代都是非常嚴格進行複製的。我們和他們DNA編碼的差異僅僅是千分之0.5。因此,他們非洲的子孫和歐洲、亞洲的子孫,DNA編碼的差異才會是千分之一(參看本網第2節,第3小節「 誰是線粒體夏娃的夫君?」)。
2006年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NHGRI)發布的報告說:「在2003年4月,當研究人員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最後分析,他們確認,人類基因組的三十億個鹼基對的遺傳字母,在每個人身上都是99.9%的相同。這也意味著在這個星球上個人的DNA差異,平均只有0.1%(千分之一)。」
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人的外形和生理才那麼一致,可以彼此輸血、通婚和繁衍後代。
染色體的DNA編碼序列,包含著被稱為基因的序列,也包含著更多的非基因序列。全部的這些序列,都承載著生命的「物質的遺傳信息」。當第一個受精卵形成後,一個新的生命就誕生了。現在的知識範疇內,認為是細胞中的三萬多個基因,決定了人的生理、體型和外貌。但是,還不能確定非基因序列所產生的影響。
一個受精卵細胞核內,來自父親的23條染色體和來自母親的23條染色體並存著,而這兩組染色體卻不互相結合。以後身體各部位,增殖出來的千千萬萬細胞核中,染色體的DNA都是一樣的。直到產生精子和卵子時,父方和母方的染色體才會發生「聯會」,將他們各自的遺傳信息加以融合後,再向下一代傳遞。
受精卵從一個開始,進行有絲分裂,一個變兩個,兩個變4個,4個變8個等等。開始的這些細胞完全是一樣地被複制出來。奇妙的是,進入「分化」階段以後,細胞核DNA仍然是一樣的,細胞質卻變成各式各樣的,形成了人身體中各個不同部位的細胞。
圖1 細胞核中的46條染色體
從圖1中可以看到,來自父方和母方的各23條染色體,是呈「雜亂無章」的分布著。然而,它們卻像管理細胞生長的兩個團隊,每隊有23個指揮員,極其有序的、共同地指揮著細胞的分裂、分化,使一個單一的胚胎細胞長為一個成人。而23對染色體也被複制到全身的40到60萬億個(不同體重的人,有不同數量的細胞)細胞中去。
染色體中DNA編碼,在人體生長過程中,表達出的編碼信息會對細胞的生長產生影響。DNA編碼信息通過轉錄和RNA(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的翻譯,指導合成了人體各部位特定的蛋白質,構成了人體的各個部分。新的他(或她)這個實體,是父、母雙方「物質的遺傳信息」的成果。同時,這個實體也包含著父、母雙方的 「非物質的遺傳信息」,使這個「實體」成為一個有靈性的活人。
讓我們看一個基因的DNA片段,使您了解什麼是DNA編碼:男人Y染色體的ZFY基因729個DNA編碼序列(參看本網附:基因銀行的DNA編碼資料)。
1 gtgagttccacaggggtgttatgatggagttttagctagtaggccacatgtatttttatg
61 tgttgaatttgaaagaaaaaatttcaaaattcagtgatattcatgaatggttttcttgga
121 taagaagaaacagttgtgcatcaaccattcaggaaaaagaattaaaatcctctggtgatt
181 ttagtgaaaaggaaaataaatttctaaaatgttacctaactttaagtgaacgaaattaca
241 tggatctacttatactagcataaagcaggtataatttaccgagaagtggaagaagtacct
301 aggttatttgtaggactgattactatcctatgttgttttgaatgctgctttgcatattaa
361 aatttatttataggtgcagttaagctttactgtttgcatatatttggcttggagtcagtc
421 accaaagcagaaatgctggacttgatttttatgagttatttgctacacatttctaaattc
481 atgttcttttgtcactgcttgattgattttttttttttaactggagggggtgagattggt
541 tcatacttaaccaaaccagttctctcgattaggacattattataactcttaacattgaaa
601 agcagtaaaaggaatgttaataatttaaaagtatttgcccactaatgttcagaacacaag
661 ctttaaaaaattcatgaggagaccagaagtttgattaagcactcatactgctttcttttc
721 ctttcttag
分子人類學就是基於這些編碼,去尋找人類的起源、繁衍和遷徙的歷史。DNA編碼病理學的意義,則不是這個學科的研究範圍。
2.染色體中「非物質的遺傳信息」(The intangible information)
每一個孩子從父母那裡,不僅得到了身體,也獲得了不能從肉體上看見的「非物質的遺傳信息」。無論你對一個黑猩猩進行如何的教育和培養,你絕不可能使它達到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取得小學的畢業文憑。這對於普通的人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是為什麼?因為人和黑猩猩除了在「物質的遺傳信息」上有截然不同外,人還從父母那裡得到了黑猩猩不具備的「非物質的遺傳信息」。人類具有任何動物無法比擬的智慧,這些智慧雖然絕大多數來自於成長後的學習,但是學習和取得這些智慧的「能力」,絕對是在胚胎時期就已經具備了。
對於「非物質的遺傳信息」,目前還討論得很少。但是,只要承認我們也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在肉體上看不見的一些「能力」,那些能力就是來自「非物質的遺傳信息」。這些信息不包含知識,卻包含著學習知識的「能力」。小孩很自然聽懂了媽媽的語言,學會了說話。逐步學會了讀和寫,進而也能表現出從父母那裡繼承的藝術、運動或其它才能。這一切都必須歸結於對父母「非物質的遺傳信息」的繼承。
既然「人類細胞中的DNA編碼,是存儲生命遺傳信息唯一的載體」,那麼「非物質的遺傳信息」,也必然承載於DNA編碼之上。可能在非常久遠的時間內,我們都不可能在DNA編碼上,識別出哪些編碼是承載這些信息的DNA編碼片段,但是,它們的的確確存在於我們的DNA編碼之中。
正因為如此,我們同樣可以用DNA編碼差異的比較,來判定人類「非物質的遺傳信息」的差異。正如美國基因組研究首席專家文特爾(Dr. John Craig Venter)所說的那樣:「我們全都分享著百分之99.99相同的遺傳密碼,並不存在我們的種族區別」,「種族只是一個社會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科學事實。」。
不同種族的「非物質的遺傳信息」差異也只會有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差異。人類學習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喜怒哀樂的情感,是不會因為種族的差異而區別。一個邊遠之地的小孩,只要認真培養,也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
從人類發展和繁衍的歷史長河來看,DNA編碼的差別是十分微小的。25萬年前的科學亞當、科學夏娃和我們的DNA編碼差異只有千分之0.5(見第2節第3部分 誰是線粒體夏娃的夫君?),比現代人族群之間差別的千分之一更小。因此,他們和我們的非物質遺傳信息,同樣比現代族群之間的差別更小。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夏娃比希拉里更像米歇爾,不僅僅是形體的相似,也應該是「非物質遺傳信息」的相似。
我們可以依據對DNA編碼的一些結論,推斷出有關人類「非物質遺傳信息」的幾個結論:
(1)不同個人之間的「非物質的遺傳信息」差異是非常小的,並不存在優劣之分。
(2)在「非物質的遺傳信息」上,人類共同祖先—科學亞當和科學夏娃,與非洲或歐亞族群現代人的差異,比非洲現代人和歐亞現代人之間的差異更小;或者說科學亞當和科學夏娃有著和我們同樣的「非物質的遺傳信息」。
(3)從人類DNA編碼上看不到物質遺傳信息的進化,人類在非物質遺傳信息上,也同樣不會有進化。
(4)人類與黑猩猩在DNA編碼上有巨大的差異,同樣在非物質遺傳信息上,也有著巨大的差異。
(5)「非物質的遺傳信息」差異,是人類和動物之間不可跨越的又一個鴻溝。
DNA編碼也是「非物質的遺傳信息」的必然載體,是我們在這裡第一次提出。
三.怎樣得到DNA編碼序列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DNA編碼序列的檢測方法,讓我們知道DNA編碼的序列是怎樣得到的。
DNA 的檢序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基於光譜分析的熒光法(fluorescence based DNA sequencing)。將4種「熒光顏色標試劑」(fluorescently labeled ddNTPs)加入到DNA樣本中,每一種DNA鹼基(A、T、C、G)將會對應一種顏色。在激光照射下,根據發出的顏色,就可以確定出檢測到的DNA鹼基碼的類型,由此,得到一個片段的DNA編碼序列。
圖2 DNA編碼序列的測定
人體的DNA樣本可以從血液、口腔粘膜、毛髮和體液等生物材料取得。經過裂解細胞、分離、提取DNA和DNA純化等步驟,得到符合要求的DNA樣品。使用生物學分子工程技術,將DNA樣品切割為許多小的DNA編碼片段,加入「熒光顏色標試劑」,再放入電泳緩衝液中。然後,置於DNA定序儀內,進行毛細管電泳分離。通過激光照射和光柵分光,撿測得到DNA鹼基信號和小片段的DNA編碼序列。再將各個小片段,通過端部DNA編碼的搭接,組合成大段的DNA編碼序列。於是,我們身體中的密碼,就呈現在了眼前。它可以作為親子鑒定、追查罪犯的依據,也可以用作人類起源、繁衍和遷徙的追蹤。
四.從DNA編碼上能看到些什麼
1. 基因DNA編碼中的檔案庫—GenBank
美國基因銀行(GenBank)是一個開放的序列資料庫,它對所有公開可利用的核苷酸序列及其翻譯的蛋白質進行收集、審查和注釋。基因銀行由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主管,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下屬機構。
該資料庫建立三十多年來,已經成為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生物領域資料庫,其數據正被全球數以百萬計的研究人員免費獲取與引用。
基因銀行從世界各地的實驗室,收集到超過10萬多個生物物種的DNA和RNA樣本,其數據量正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持續指數增長。在2013年2月公布的版本中,該數據庫包含有1.62億個序列,含有1500億個核苷酸鹼基(DNA 和 RNA編碼)。這些數據,是成千上萬科技人員的研究成果,也是數以億計金錢換來的現代生物學和分子人類學研究的堅實基礎。
本網所依據的DNA編碼全部是來自該資料庫,並提供了各編碼信息在基因銀行資料庫的網址,讀者可以進行查閱和對照。
2.不同學科對DNA編碼不同的關注
和DNA編碼緊密聯繫的現代科學,主要有分子生物學、分子醫學和分子人類學。
分子生物學是以基因為對象,解釋生命現象、疾病現象和生物學規律的學科。而分子醫學則是用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去認識、研究和診治疾病的學科。這兩個學科主要關注的是「構成基因的DNA編碼」。目前發現的兩萬多個基因DNA編碼總量,僅僅只佔人類基因組總數31億DNA編碼的3%左右。
而分子人類學是人類學的分支,利用人類基因組的DNA遺傳標記信息,去分析人類起源、民族繁衍和遷徙等多方面的問題,是一門DNA遺傳標記分析和人類學交叉的學科。研究方法是比較DNA序列,尋找出DNA中包含的原始序列標記,以及不同族群的特定突變DNA標記。根據這些序列和標記的繼承關係,尋找人類的起源、判斷不同族群的親屬關係,尋找他們的發源地和遷徙路線。分子人類學關注的是人類基因組全部的31億DNA編碼。
(1)線粒體上的突變標記和疾病
人類線粒體DNA編碼是一個環狀的序列,它有16569個鹼基編碼,其中包含著 37個基因的編碼。全世界人線粒體DNA編碼序列是高度一致的,由於在人類繁衍中DNA的突變,不同族群的線粒體DNA編碼,大約有百分之一的差異。1981年,劍橋大學的醫學專家們首次測定了一個歐洲人的線粒體DNA編碼序列——劍橋序列,這個序列一直是世界各國醫學上重要的參考標準(見本網第2節)。
醫學研究已經證明,線粒體DNA突變會產生一些疾病,而且還會通過母系遺傳給下一代。目前,已經明確了在一些位置上的線粒體DNA突變產生的疾病,如在第8993位點T突變為G(T8993G),改變了涵括該點基因的性質,產生「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疾病;G11778A突變,會發生「遺傳性視神經病」;A3243G突變,導致「線粒體腦疾病」;T7445G突變,會導致聽力喪失疾病等。這些都是分子醫學關注的內容。
和分子醫學不同,分子人類學首先關注的是:為什麼全世界人線粒體DNA編碼序列那麼高度一致?為什麼在至少16400多個位點上,不但鹼基字元是相同的,連位置的編號也是相同的?那麼,唯一的理由是全世界人出自一個母親(線粒體DNA是由母系傳承的),由此,誕生了「夏娃理論」。
而後,比較了非洲大陸內外,不同族群的線粒體DNA差異,發現非洲之外所有族群,在三個位點上,線粒體DNA發生了突變:A769G(第769位點上的A變成了G)、A1018G、C16311T。這就是分子人類學上有名的「L3線粒體DNA標記」,它表明非洲以外全部的人,都是一位女人的子孫,在這三個位點上,DNA鹼基分別是G、G、T。而非洲人在這三個位點上,絕大多數是A、A、C(以上見本網第二節)。
全世界人都是一位女人的子孫,非洲以外全部的人,都是一位女人的後裔,這些來自DNA編碼的結論,是進化論無法解釋、也無法接受的。
(2)基因DNA編碼的多態性(SNP)
分子醫學還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Judith E. Karp MD.和Samuel Broder MD.這樣描述分子醫學的任務: 發現決定細胞正常行為的基本分子;分析那些基因異常表達以及與疾病發生的關係;通過檢查和糾正畸變的基因,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和預防[英文原文見注釋 1]。
簡而言之,分子醫學就是從基因DNA編碼上去尋找病因,同時從改變、糾正基因DNA編碼的方向上,去尋找某些疾病治療和預防的方法。在這裡,識別出基因的DNA編碼序列,發現不同人群和個體在基因DNA編碼上的差異,就成為了最基本的工作。這個工作就是對基因SNP的研究。
什麼是SNP?研究發現,基因DNA編碼具有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這就是,不同人的基因DNA編碼,在某些位點上,會有差異。例如,在一個人身上DNA編碼是C,同一位點上,另一個人的身上卻是G。
下面是從本網附錄「基因銀行的DNA編碼資料」中摘錄出的一個實例,可以看到這種差異:這是從人的6號常染色體上,取得的ATXN1基因DNA編碼序列。這兩個樣本是取自不同的人,由不同研究人員在不同時期提供給GenBank的。
樣本2:VERSION S64648.1 PRI 13-OCT-1993
(1-序列起始位點編號)變化:兩個突變形成的缺失,兩個突變形成的差異
gatccccccaaccgccaaccccgtcaccagtgcagtggcctcgg-cgcaggggccaccac
tccatcccagcgctcccagctggaggcctattccactctgctggccaacatgggcagtct
gagccagacgccgggacacaaggctg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
gcagcatcagcat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
gctcagcagggctccggggctcatcaccccgggtcccccccaccagccc-agcagaacca
gtacgtccacatttccagttctccgcagaacaccggccgcaccgcctctcctccggccat
ccccgtccacctccacccccaccagacgatgatcccacacacgctcaccctggggccccc
ctcccaggtcgtcatgcaatacgccgactccggcagccactttgtccctcgggaggccac
caagaaagccgagagcagccggctgcag(506-end)
樣本4:VERSION X79204.1 PRI 07-OCT-2008
1375-序(列起始位點編號) 變化:沒有變化(假定是原生碼)
gatccccccaaccgccaaccccgtcaccagtgcagtggcctcggccgcaggggccaccac
tccatcccagcgctcccagctggaggcctattccactctgctggccaacatgggcagtct
gagccagacgccgggacacaaggctg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
gcagcatcagcat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gca
cctcagcagggctccggggctcatcaccccggggtcccccccaccagcccagcagaacca
gtacgtccacatttccagttctccgcagaacaccggccgcaccgcctctcctccggccat
ccccgtccacctccacccccaccagacgatgatcccacacacgctcaccctggggccccc
ctcccaggtcgtcatgcaatacgccgactccggcagccactttgtccctcgggaggccac
caagaaagctgagagcagccggctgcag(1882-end)
對比4號樣本,2號樣本有兩個位點的DNA字元缺失,缺失也是多態性(SNP)。另兩個差異是:樣本第5行第一個DNA編碼字元,2號樣本是g,而4號樣本是c;最後一行第10個DNA編碼字元,2號樣本是c,而4號樣本是t。同樣的基因,在這4個位點上,就表現出了多態性(SNP)。那麼,這樣的多態性在兩個人身上產生了什麼影響,就是分子醫學研究的範疇了。
上世紀80年代,有這樣一個案例:研究發現一個牙買加人(Jamaican)的家族中,大量的「胚胎血紅蛋白」在成人中依然存在。對他們的基因DNA編碼測序,發現在啟動血紅蛋白產生的基因DNA編碼上,有一個位點的鹼基字元是G,而其它正常人的身上,這個位點是C[注釋 2]。顯然,就是由於這個位點產生的突變,導致胚胎期運行的程序,在成人體中依然開啟(見柯林斯編寫的「上帝的語言」第5章)。對於這個疾病(「地中海貧血」),雖然有「通過校正致病的突變基因編碼」進行治療的研究,但至今還沒有看到成功的案例。
在柯林斯研究團隊發表的這個報告上說:DNA編碼序列的第「-202」位點上,正常人的DNA編碼是』C』,而患者的DNA編碼突變為』G』,因此形成了這種類型的「遺傳性持續性胎兒血紅蛋白綜合征」(hereditary persistence of fetal hemo- globin, HPFH)。報告還說:「測序顯示,在總共1500個DNA編碼上,僅僅只有這唯一的一個「異常」(SNP)(「The only unique abnormality encountered in a total of 1500 bp is that shown. 」)。1984年能有這樣的研究成果,在醫學研究上,的確是一個突破。也因此,年輕的柯林斯博士獲得了很大的榮譽。
分子人類學不會關注它的醫學影響,而是注意到:(1)人類的DNA編碼是多麼嚴格,在上萬代的繁衍中,依然保持了整體的一致性,否則,人類就會疾病叢生。(2)人類基因的DNA編碼是那麼高度的一致,在1500個編碼上,有1499個位點上的DNA編碼相同,僅僅只有一個差別。(3)這樣極其一致的編碼不可能是隨機形成的。
總得來說,SNP學說本身就是建立在DNA編碼高度一致性之上,如果人們的基因,每100個DNA編碼有幾十個碼不同,那就不存在SNP的問題了。正因為不同人的同名基因DNA編碼差異很小,才會有SNP的研究。那麼,不同人的基因DNA編碼差異(SNP)到底有多大?這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有兩個報告給出了參考依據:常染色體的SNP平均是千分之1.2,也就是說:大約平均每800個位點上,有一個位點存在多態性(SNP)(參看本網第6節,1092個人和100個人的DNA基因組報告)。也有資料說,平均200到300個位點上,有一個SNP。在本網附錄中,給出的24個基因DNA編碼樣本,其中19個樣本沒有多態性(沒有SNP)。24個樣本的總計19,664個DNA編碼中,有14個位點存在多態性(SNP)( 包含突變和缺失),平均每1400個位點有一個SNP。
(3)分子人類學注視的DNA編碼
和分子醫學不同,分子人類學關注的是全體的DNA編碼,既包括基因的DNA編碼,也包括那些佔97%範圍的非基因區的DNA編碼。
和分子醫學另一個不同的是,分子人類學首先關注的,不是不同人之間DNA編碼的差異,而是他們DNA編碼序列之間的相同。如果DNA編碼平均每800個點有一個點的SNP,那麼就應該有799個點的編碼相同;即便是在300個位點上有一點不同,也有299個編碼點的相同。SNP研究是為了尋求不同人群在DNA編碼的差異,另一方面,同樣也是SNP反證了人群在DNA編碼上的高度一致。
從分子人類學對DNA解碼的觀念,來看基因DNA編碼的多態性(SNP),可以歸結出3個結論:
1) SNP反證了人類基因DNA編碼的一致,一致的DNA編碼說明全世界的人出自唯一的一個源頭。
2) 人類基因SNP微小的差別使得全世界人在形體上極其一致,在「非物質遺產信息」上也極其一致。因此,不同族群人們才可以通婚和思想交流。如果人類沒有這樣基因DNA編碼的一致,將會有千奇百怪的人群。
推廣到其它生物的基因DNA編碼,同樣存在基因的SNP。因此,全世界各地的雞(鴨、牛、羊等動物)才能既有差別,又十分相似。全世界各地小麥(稻米等植物)的形態、成分才那麼一致,而不會有長得千奇百怪的品種(參看本網第10節)。
3) 因為人類基因有SNP微小的差別,才使得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互不相同,才能分辨出你和我。由於DNA編碼數量的巨大,雖然突變差異的比例很小,卻由於差異位置組合的不同,在世界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不會產生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一個你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
既有一致、又有差別,這是多麼奇妙又完備的結合!
人類染色體上的兩萬多基因,即使有一萬多基因是這樣的,這裡就有一些十分嚴肅的問題:這樣極其一致的DNA編碼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差異這樣小?這樣小的差異顯示了什麼?為什麼很多基因編碼沒有多態性?
形成這樣一致的編碼,有兩個選擇供思考:
(1)全人類來自一個共同的起始個體,隨著上萬代的繁衍,因為突變產生了DNA編碼的差異(千分之0.5);
(2)是在人類繁衍過程中,靠突變、「聯會」等隨機因素帶來的演化,形成了這樣一致的編碼。
我們知道,在人類繁衍過程中,能夠使DNA編碼改變的因素,有「減數分裂」過程中的「聯會」。在「聯會」時,父親和母親的同號染色體(Homologous chromosomes),會有DNA編碼片段的交換;另一個因素是在細胞增殖中, DNA編碼序列會發生個別DNA編碼的突變。而這兩個因素,都是隨機發生的。隨機發生的因素只會使原有的序列產生差異,而不會令全世界人的DNA編碼序列,在不同的繁衍歷史中,實現這樣高度的一致。因此,讀者在上述兩個可能中,選擇哪一個,應該非常明確了。全世界各族群的人們DNA編碼極其一致的事實,毫無疑問地證明了進化(或演化)論僅僅是一個錯誤的假想。
同時,極其相同、高度一致的基因和非基因DNA編碼序列,不但標誌著我們身體——「物質的遺傳信息」高度的一致;也標誌著DNA編碼載體上的「非物質的遺傳信息」高度一致。全世界人在這兩個信息的差別上,僅僅只有千分之一。而全世界人和他們的共同祖先(科學亞當與科學夏娃)的差別,僅僅只有千分之0.5。
最後需要我們去思考的是:為什麼常染色體上全部的DNA編碼,男女都沒有區別?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本網導讀2中,從編碼和數學上來回答。
另外,從本網第10節(DNA編碼與解碼之物種起源學)的內容中可以看到,上述分子人類學對人類DNA編碼的分析,也適合去分析其它動物和一些植物體內的DNA編碼。
注釋:
1. Judith E. Karp and Samuel Broder, 」Molecular medicine encompasses the discovery of fundamental molecular components that determine normal cellular behavior, the dissection of aberrant genetic expression or interaction, and the modulation or correction of those aberr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New Directions in Molecular Medicine , Office of the Director,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aryland 20892
2.Francis S. Collins,et al. , Gγβ+ Hereditary persistence of fetal hemoglobin: Cosmid clo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specific mutation 5 to the Gγ gene,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 81, pp. 4894-4898, August 1984 Genetics
推薦閱讀:
※我號召每一個在我這篇文章寫評論的人都@一下共青團中央
※基督徒如何理解「盡人事,知天命」這句話?
※《聖經》有什麼好看的?
※為什麼NDA終結了進化論(2)?
※在信仰中掙扎,我的境況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