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大畫家齊白石的故事
[轉]大畫家齊白石的故事本文摘自: 爸媽網(www.ebama.net) 詳細出處請參考:http://www.ebama.net/home.php?mod=space&uid=515&do=blog&id=732
昨晚媽媽把這期《東方娃娃.創意美術》中走進大師齊白石作品《烏鴉》貼在書桌旁牆上,今早你吃好早飯看到了,就讀起了配的文字。之後媽媽
幫你讀了《來一起認識齊白石吧》,順便又把上月的齊白石作品拿出來一起欣賞。你最喜歡《蚱蜢》這幅,說畫得像真的。
媽媽幫你讀的《來一起認識齊白石吧》後,想到在網上再找些故事來了解:
視頻《水墨齊白石》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8089563/此次系列講座將以齊白石的人生重大事件為主線,分為七講,呂立新採用「緊扣矛盾」的講述風格令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中,
第一講「木匠生涯」談及齊白石26歲之前的木匠生活;
第二講「貴人相助」講述了齊白石27歲開始學習書畫,受到當時很多大文人幫助的情景;
第三講「五齣五歸」是齊白石用8年時間走遍大半個中國,對自己的畫藝進行再思考;
第四講「定居北京」則談到齊白石57歲背井離鄉、拋家舍業來到北京;
第五講的「衰年變法」,描述了齊白石到北京後畫賣不出去,後用10年時間徹底否定自己的畫法,藝術開始轉型;
第六講「變法成功」,齊白石於68歲變法成功,藝術達到最高峰,而此時中國進入戰爭時期,令老人一度十分苦悶;
第七講「齊白石的藝術」除了談及解放後齊白石受到的政府禮遇外,主要概括了齊白石一生的藝術成就。
美術星空: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67782245671886
那是光緒14年(公元1888年),24歲的齊白石還是個雕花木匠,叫齊純芝,人稱芝木匠。附近有個會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又喜結交朋友的秀才胡沁園先生,從芝木匠的一舉一動中看到了他天賦才氣過人,且有剛直不阿的品格,認為他是個非凡之人,若有名師栽培,定會前途無量。於是,胡沁園決定將他收為門生。胡問:「你願不願意讀讀書、學學畫?」芝木匠答:「願意倒是願意,只是家裡窮,年歲又大了,怕學無所成。」胡沁園說:「怕什麼!《三字經》裡面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你正當此年齡,只要有志氣,什麼都學得好,我有意收你為徒,你可以在我家一面讀書,一面賣畫養家。」芝木匠聽了,激動萬分,立即向胡沁園深深地三鞠躬,九叩首,行了大禮。從此,純芝在胡家住下,「燒松煙以夜讀,步落月而晨吟」,潛心鑽研詩詞書畫。胡沁園是書香門第,教育子侄外甥和家人不得對純芝有任何怠慢、冷落的表現,並準備了15擔谷、300兩銀子,著幾個力夫送到他家,解除其後顧之憂。
胡沁園為便於純芝將來作畫題詩,給他取了幾個名字。胡沁園對為純芝授課的陳少蕃先生說:「按照老習慣,在授課前需要給純芝取個名、取個號,是不是取個璜字,斜玉旁的璜。」陳說:「好,有意思,半璧形的玉。取個什麼號呢?」「你看,瀕生如何?」「不錯,湘江之濱生,湘江之濱長。」胡沁園說:「畫畫恐怕還要取個別號。純芝的家離白石鋪近,就叫白石山人吧!」從此,「齊白石」這個名字,伴隨著他輝煌的藝術生涯,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傳遍了五洲四海。
齊白石自稱在詩書畫印中其「詩第一」。齊白石很愛詩,作畫從學詩開始,從學詩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培養自己的想像力和創作力。齊白石開始攻讀唐詩,不到半年就把《唐詩三百首》基本讀完。一次,胡沁園詢問他學唐詩的情況,他對答如流,把唐詩背得滾瓜爛熟。又過了2個月,他讀了《孟子》、《春秋》,然後攻讀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硬是把一部164卷的《唐宋八大家文鈔》攻下來了。齊白石在胡家日夜吟詩作畫,進步神速。
一年一度的詩會到了,詩友們歡聚一堂,吟詩作賦,大家在吟誦自己的得意之作。胡沁園來到齊白石身邊悄悄地說:「你也吟誦一首吧!」齊白石走上前去,深深地向大家行了鞠躬禮,然後吟誦自己的第一首詩:「盛名之下豈無慚,國色天香細品香。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餘甘。」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詩友們報以熱烈掌聲。胡沁園說:「盛況難再,是不是還要瀕生畫幅畫,助助興。」齊白石答:「試試吧。」十來分鐘後,一枝傲霜鬥雪的臘梅出現在宣紙上。這是齊白石拜師後的第一幅畫,表現得是那麼有詩情、有畫意,又獲得一陣陣掌聲。有人提議胡沁園題上款以作留念。胡先生揮筆寫下七言詩:「藉池相聚難逢時,丹青揮灑抒胸臆。寄意臘梅傳春訊,定叫畫苑古今奇。」落款是「瀕生作畫,沁園題詩並書」。
齊白石全家7口,4代同堂,全靠他維持家庭生活。每當想到貧寒的家境,總是徹夜難眠。胡沁園看透了他的心事,說:「把畫學好了,還怕沒飯吃!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你有了這支筆,什麼都可以改變。」齊白石決心按照恩師的指點,走賣畫養家之路。
首先,在胡沁園的引薦下,齊白石為胡的姐夫、一位70多歲的長者雲山居士畫像。傍晚時分,一張高3尺多、寬2尺多的巨幅畫像完工了,大家稱讚他畫得傳神。此後,請齊白石畫像的越來越多了。每畫一張像,人家就送他一二兩銀子。齊白石走上了賣畫養家之路,家庭生活有了轉機。
一次,齊白石精心畫了兩幅畫:一幅是《耕牛圖》,意思是像牛一樣老老實實耕讀在硯池裡;一幅是《蘭竹園》,蘭氣飄溢,意思是虛心學習永不驕傲。他將這兩幅畫掛在室內,又寫了一個條幅,上面寫著「甑屋」兩個大字。意思是說可以吃得飽了,不像以前那樣鍋里總是空空的了,心裡也踏實了。齊白石61歲定居北京後,為了永遠不忘這段艱辛學畫生涯,他又在自己的住處布置了一間屋,取名「甑屋」,在匾額上寫著:「余未成年時喜寫字,祖母嘗太息曰:『汝好學,惜來時走錯了人家。俗語云:三日風,四日雨,哪見文章鍋里煮!明朝無米,吾兒奈何!』後二十年,余嘗得寫真潤金買柴米,祖母又曰:『哪知今日鍋里煮吾兒之畫也。』匆匆餘六十一矣,猶賣畫於京華,畫屋懸畫於四壁,因名其屋為甑,其畫作為熟飯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同餐也。」這是齊白石賣畫養家的真實寫照。
1895年,31歲的齊白石被詩友們推選為龍山詩社社長,向他求畫的也越來越多。一天,齊白石正在裱畫以便送人,開始上漿時,胡沁園來了,他看到那幅畫很滿意,覺得題詞落款也好,但總感到這幅畫中還缺點什麼,就問:「瀕生,你怎麼不落印呢?不要以為只要把畫畫好就是好作品,印在每幅畫中能起關鍵作用,中國畫是以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姐妹藝術,印在藝術中也是一個門類,學問深著呢!」後來,胡沁園送給齊白石几方壽山石,要他去陳家壠找長沙來的那位刻印的名家丁可鈞刻方印自備。齊白石把 壽山石送去時,丁可鈞愛理不理,齊白石把石頭放在刻桌上就走了。第二天他去接章,連叫三聲「丁師傅」也不見答話,齊白石氣了,大聲叫了一下,丁才回過頭,把那方壽山石往齊白石身上一扔,說:「拿回去磨平再來。」齊白石為這方石磨磨送送已是5次了,他再也忍不住,一氣之下把石章拿了回去。晚上,他用修腳刀自刻一方印,叫「死不休」閑印章。
1914年5月22日,被齊白石稱為「半為知己半為師」的胡沁園不幸逝世。噩耗傳來,齊白石失聲慟哭。他參照舊稿,畫了20多幅為恩師生前賞識過的畫,並親手裱好,拿到胡沁園靈前焚化,還作了14首七絕、1篇祭文和1副輓聯,表達對恩師的深切哀悼。輓聯寫道:「誘我費盡殷勤,衣缽信真傳,三絕不愁知己少;負公尤為期望,功名應無分,一生長笑折腰卑。」這既是對恩師的悼念,也是自我勉勵。
畢加索畫了將近五十幅同樣的作品後,魯賓斯坦不耐煩地問:「每天都描繪同樣的靜物,難道你不厭倦嗎?」
畢加索反問道:「你不覺得自己在說廢話?難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鐘都是不同的我,每一個鐘頭都有新的光線,每天雖然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從中看到不同的個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樣的桌子,不同的世界裡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裡,這一切都是不同的。」從此以後,魯賓斯坦在重複彈一首歌時,皆可彈出不同的韻味。
唐代有一位擅長畫牛的畫家戴嵩,是畫牛的專家。戴嵩在畫牛方面注意從實際生活中去深入觀察牛的動態、神情和習性。他將正在角斗著的牛眼睛畫成紅色(因為斗的兩眼充血),或者在牧童牧放著的牛眼裡畫上牧童的影像,這些都出於他對牛的細緻觀察和獨特感受。戴嵩能表現牛群在野外草地上放牧時的各種動態,所以畫史上認為他畫牛能「窮其野性筋骨之秒」。
像戴嵩這樣有成就的畫牛名家所畫的牛應該是比較接近於牛的真實情態的,但有時因為在觀察方面的某些疏忽大意,還是會出現一些漏洞。戴嵩有一幅名作《鬥牛圖》就是在某一細節的刻畫上不符合客觀真實,本人末能認識到,收藏家也看不出來,卻磁到一個牧童——這個對牛的生活習性最為熟悉的專家,一眼就看出來了。四川有一位書畫收藏家杜處士,收藏了很多名貴的書畫作品。其中有一幅戴嵩的《鬥牛圖》,他認為這是自己收藏中最好的名作,非常珍惜,並引以為自豪。有一次,杜處士恐怕這幅《鬥牛圖》受潮便拿到室外晾曬,引來了不少觀眾,大家都圍著觀看,讚賞不已,杜處士當然感到很得意。正在這個時候,一個牧童路過,也擠進來湊熱鬧,一看是幅雙牛斗架的畫,更生髮了興趣,津津有味地看起來。看著看著,突然間牧童拍著手掌,哈哈大笑。杜處士正沉醉在得意之中,受到這意外的打攪,不禁發起怒來,喝問道:「你這無知的小孩兒在這裡瞎吵什麼?」牧童不慌不忙地說:「我笑這幅畫上的牛尾巴畫錯了。我看牛斗架時,全身力氣都用在牛角上,尾巴緊緊地夾著,哪裡會像這幅畫上的牛尾巴,還在搖來擺去的!」在場的觀眾聽了都感到有道理,杜處士也不得不點頭稱是。
一位畫家,即使一輩子專畫某一題材,但客觀對象是千姿百態的,在這一持定題材範圍內的生活面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深入生活中,對細節的觀察分析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完全準確。有時會由於一時的疏忽大意,產生錯誤的結論;有時會因為某些條件的限制而不可能了解到某些細節,只好憑空臆造。
http://blog.edudown.net/u/25506/archives/2009/200996204453.html
齊白石,一八六四年一月一日出生於湖南湘潭白石鋪杏子塢星斗塘一個貧苦農民之家。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卒於北京,享年九十四歲。原名純芝,號渭清。
齊白石之大寫意花鳥畫,可謂是繼吳昌碩之後又一座高峰,為其諸藝術成就最高者。其題材之廣泛,筆墨之獨創,意境之親切,作品數量之多,均可謂前所未有。
白石花鳥畫之題材,大約有以下諸類。
一為花卉草蟲。其畫草蟲,蜻蜓、蝴蝶、甲蟲、蚱蜢、蟋蟀、螳螂等,或工或寫,或兼工帶寫,均天趣昂然,妙奪天工。工筆草蟲與寫意花卉融為一圖,粗與精、虛與實、詳與略對比,奇趣橫生。
二為蔬菜瓜果農具。凡農家所見,均入其畫。白菜、蘿蔔、茄子、南瓜、扁豆、茄枝、柿子以及竹婁等等,無不悉心寫之,平凡中寓新奇,撲淡中見真情。
三為蝦蟹魚蛙。尤以畫蝦得人喜愛。其於一九三八年題畫曰:「予年七十八矣,人謂只能畫蝦,冤哉。」可見其畫蝦影響之廣泛。四為禽鳥動物,亦多表現農村常見題材,如豬、牛、貓、雞、鴨、魚鷹、麻雀、八哥、喜鵲等,尤以畫牛、魚鷹為其獨出心裁。
白石曾作《蟋蟀蝴蝶蘭圖》團扇,絹本水墨設色,直徑二十厘米。款題:「碧環兒媳。」約作於三十年代晚期。其畫寫意蝴蝶蘭兩枝、瓢蟲一隻和蟋蟀兩隻,該草蟲極為傳神,兼工代寫,多求意到,正是白石畫風。白石之花卉草蟲,雖有代筆現象,然寫意花卉和款印皆真,亦有收藏價值。
白石之山水畫,意境清遠開闊,筆墨沉著深厚,構圖簡潔凝練,設色明朗大方,多求其畫外詩意。白石三十九歲至四十六歲五齣五進,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五齣五歸後,潛心詩書畫印,將歷年所游畫為《借山圖》五十二幅,並為胡廉石作《石門二十四景圖》。一九一七年陳師曾讀其《借山圖》,欣然題詩勝贊其畫格之高。徐悲鴻曾在一九三一年出版《齊白石畫冊》中序稱:「具備萬物,指揮若定,及其既變,妙造自然。」齊白石早年山水,意境清雅,筆墨秀潤,頗多含蓄蘊籍。其畫石門二十四景圖之一《松山竹馬圖》,紙本水墨設色,縱三十四厘米,橫四十五厘米,款題:「墮馬揚鞭各把持,也曾嬉戲長安時。如今贏得人誇譽,淪落長安老畫師。」畫松山數兒童戲騎竹馬,有童嬉戲正酣,有童撲地,有童新至,有童為母所止,不令同玩。山間松風清潤,地面明潔柔和,披圖可見。白石中、晚年山水,參以二米法,喜寫桂林山,山巒渾厚,樹木矯健,意境空闊,其曾曰:「余近來畫山水之照,最喜一山一水、或一丘一壑。」齊白石山水畫,早期作品筆墨秀潤,意境蘊籍明朗,行筆速度緩慢;中期山水,多作圓渾之「饅頭山」,加以米點,用墨深重,顏色濃艷;晚期山水,用筆雄健簡練,意境宏闊,有縱橫之意,暖色與冷色強烈對比,筆線闊大,偏中見正。畫坡岸平地,多平塗,不私早期勾線再平塗。
齊白石畫像,文少可法,並創精細畫法,一時深得鄉人讚許。齊白石之中、晚期人物畫,多取法八大山人、金農等,並以舊瓷器等民間器物上之畫為稿本,多作魚翁、鐵拐李、鍾道、達摩、不倒翁、壽星等,闊筆大寫,簡潔生動。其畫《童戲圖》、《鄭家俾圖》、《東方朔偷桃圖》,多重童趣;其畫《罵誰》、《挖耳圖》、《醉飲圖》則多人生況味。白石晚年畫有《葫蘆何葯圖》,紙本水墨設色,縱八十八厘米,橫三十三厘米。款題:「予老年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總覺人非,故嘗作畫問之。今畫此幅問曰,先生此葫蘆內是賣何葯也。八十七歲白石丁亥。」該畫作於一九四七年,為其晚期人物之精品。人物面容衣袍均數筆寫就,粗放中寓意精當,樸實中蘊深意。鑒定其中、晚期人物畫,當從其立意入手,見真致、見童趣、見憤世嫉俗和樸實生活之意,再觀其筆墨、構圖、色彩、款印、紙張諸類,並注意其中期人物畫之代筆現象。
齊白石畫蝦,生動傳神,喜愛者甚眾,以至於人謂齊白石,必曰畫蝦者。故齊白石在畫中題名:「予年七十八矣,人謂只能畫蝦,冤哉。」白石畫蝦,處師八大山人、鄭板橋等,結合生活觀察,後數其變形,而至於神似。齊白石《群蝦圖》,紙本水墨,縱一百六十厘米,橫三十五厘米。款題:「靜問先生雅屬。壬申借山老人齊制。」該畫於一九三二年齊白石六十九歲時所作,為其畫蝦中期風格。白石早期畫蝦,尚拘於形似,蝦身用筆繁複,蝦須蝦鉗尚未延長。中期畫蝦,蝦腰減為五筆淡墨,蝦頭一筆重墨,蝦眼橫出兩筆,蝦須蝦鉗皆延長,用筆流利。此幅群蝦,聚散有法,中期風格明顯,可見白石華蝦已趨精熟。齊白石晚期另一幅《群蝦圖》,紙本水墨,縱六十八厘米,橫二十三厘米。該畫作於一九四四年,為其畫蝦晚期風格。畫中群蝦遊動,各具生態。畫蝦頭一筆更加濃重,橫出兩筆濃墨蝦眼,更粗更長;畫蝦鉗蝦須用筆更加蒼勁有力。畫上之蝦,似乎亦隨白石晚年心手雙修愈加老健。
縱觀齊白石一生,從一農家孩子而成為一代畫壇大家,其中有其自性清邁和湘潭山水滋養,有他本人勤勞上進毅力,有師友悉心協助和其成長之時代背景。其繪畫和纂刻藝術風標獨出,成就斐然。在繪畫中,其大寫意花鳥畫,墨華滋潤凝練,設色明朗奔放,造型簡潔質樸。善於將寫意花卉與工筆草蟲融為一圖。創紅花墨葉新畫法。其山水畫亦脫去古人窠臼,意境空闊,筆墨簡練。其人物畫早年工於寫像,晚年則闊筆簡寫,得其神趣。在現代書畫家中,齊白石詩、書、畫之創穫極為突出,無愧為一代藝林大家。其藝術成就之高,作品數量之多,為一代之冠也!
齊白石畫蝦的故事
大名鼎鼎的齊白石早已是家喻戶曉了,但一提起他,我們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他畫的活靈活現的蝦。靈動而呈半透明質感的蝦在水中嬉戲,或急或緩,時聚時散,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情態各異,著實惹人喜愛。然 而 白石 老人取得這樣前無古人的成就卻是來之不易,據說他畫蝦先後竟歷經八十六年, 真是千錘百鍊才打造了「白石蝦 」。 齊白石老家有個星斗塘,塘中多草蝦,幼年的白石常在塘邊玩耍,從此與蝦結緣。兒時歡樂的情景也成了他每每題畫的素材,如「兒時樂事老堪誇......何若阿芝絮釣蝦」。 白石畫蝦開始學八大,板橋等人,因時代關係那些古人畫蝦並不成熟,所以白石的蝦只是略似的階段。 為了畫好蝦,他在案頭的水盂里養了長臂青蝦,這樣就可以經常觀察蝦的形態並寫生,能更好的了解蝦的結構和動態。這時他的蝦畫得很象,依樣畫葫蘆,但墨色缺少變化,眼睛也象真蝦一樣 畫 成 小黑 點 只 是 像 歸像,卻沒有蝦的動感和半透明的質感,刻劃不出蝦的神,僅僅逼真罷了。 再以後,他在觀察蝦的過程中,將蝦的進退,游的急緩,甚至鬥毆,跳躍等等情態統統收於筆端。更於筆墨變化上增加變化,使蝦體有了透明感。他在畫蝦的頭胸部時先用小勺舀清水滴在蘸了淡墨的筆腹上,使 之有了硬殼般的感覺。通過觀察,強調腹部第三節的拱起, 很好地表現了蝦體的曲直 ,彈 跳 的姿勢, 因蝦的跳躍全靠腹部,這樣蝦就畫得更生動了。他又將蝦鉗的前端一節畫粗,筆力得以體現。最令人叫絕的是他在蝦的頭胸部的淡墨未乾之際加上一筆濃墨,立刻增加了透明感,也使中國畫的筆墨味道更濃了。蝦的眼睛也由原來的小黑點兒變成橫點兒,這是為了更好的表現蝦的神情而加以誇張的。但是運用的恰如其分,大家見了並不以為怪。 深諳藝術規律的白石老人將軀體透明的白蝦和長臂青蝦結合起來,創造了「白石蝦」,其實這種水墨蝦在自然界並不存在,但是在符合蝦的共性的前提下白石鬼斧神工地將他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的理念演繹的巧妙致極。 七十歲以後白石老人畫蝦已基本定型,但仍在不停的改進,使其趨於完美,八十歲以後他的蝦畫的已是爐火純青。活靈活現的蝦配上蘆葦,水草,慈姑,奇石,翠鳥等等,更以剛勁古拙的書法題上自作的詩句,加上充滿力感的印章,成就了千百幅給我們高雅藝術享受的珍貴作品,極大的激發了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愛。 畫蝦僅僅是白石老人的雕蟲小技,在他的藝術寶庫中千百幅藝術珍品靜待我們去觀賞學習。
本文摘自: 爸媽網(www.ebama.net) 詳細出處請參考:http://www.ebama.net/home.php?mod=space&uid=515&do=blog&id=732
推薦閱讀:
※藝術解秘: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並非他們最高水準之作
※齊白石:只上過半年私塾的畫壇巨擘 – 木木文摘
※齊白石等大師畫說端午
※草蟲集 齊白石國畫
※齊白石:草間生活氣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