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創 ▏古今常用藥對匯聚

導讀:葯對,是在立方時所需要常常仔細選擇並謹慎布致的一個個小戰陣。本文以《施今墨對葯》為參考,再增加名方中代表葯對,並整理古今醫家常用藥對,極為全面。然而,藥用之法在於心,看透葯對背後的真義,方能用之如神,無往而不利。

麻黃、桂枝。《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實之葯,桂枝治衛虛之葯。桂枝、麻黃雖未太陽證葯,其實榮衛葯也。肺主衛(為氣),心主榮(為血),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臨證之際,欲發汗解表者,麻、桂二葯以等量(各6~10克),為宜,麻黃取其生品;欲平喘者,桂枝大於麻黃,麻黃宜用蜜炙。滕宣光云:用桂枝6克,麻黃3克,從未見發汗,反而見平喘止咳,可見里外所致的哮喘證,非桂枝助麻黃莫屬。

麻黃、附子、細辛。出自《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又可治風寒痹痛。

荊芥、防風。出自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二葯炒後,入血分,解表透疹,引邪外透,散風止癢更佳,善治「風疹」「癮疹」「皮膚栗疹」。

蔥白、淡豆豉。出自《肘後方》蔥豉湯。張璐:「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著,凡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後感冒,靡不隨手獲效。」可代麻黃湯之用。

梔子、淡豆豉。出自《傷寒論》梔子豉湯。傷寒汗吐下後(虛人),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心中懊惱者,用之。外感初熱,凡以銀翹散或荊防之類熱不退,而心下郁凡不適者,即應手取效。

金銀花、玄參。出自《石室秘錄》救肺敗毒至聖丹,治療肺癰初起,陳士鐸認為金銀花去火又能補陰,敗毒而不傷正,乃正人君子,用量宜大,原方用十兩。

桑葉、菊花。出自《溫病條辨》桑菊飲。風溫咳嗽。水煎外洗可治療急性結膜炎。

金銀花、連翹。出自《溫病條辨》銀翹散。溫病初起諸症,亦治多種熱性傳染病之初起諸症。治療瘡瘍腫毒、脈管炎諸症,用量宜大,15~30克均可。

鉤藤、薄荷。傷風感冒,初起或將愈時,有咽炎咳嗽等症,祝諶予常囑患者以此泡水代茶飲之。

金銀花、忍冬藤、甘草。出自《外科精義》忍冬湯。專治癰疽發背一切無名腫毒,無論發在頭項腰部等處,皆治之。未潰即散之,已潰敗毒收口,病重者不過數劑即愈,忌銅鐵器。楊作楳先生,治口腔扁平苔蘚時,取金銀花、連翹各30克,升麻15克,內服、含漱各半,連用10天,糜爛瘡面即可癒合,用升麻之因,職是昇陽解毒是也。

蘆根、白茅根。出自《千金方》,蘆根、茅根各60克,水四升,煮二升分服,治胃反上氣,食即吐出。另,施今墨經驗,無論外感、內傷之發熱,以及不明原因之低熱均宜使用。加入葛根,為三根湯,治嬰兒感冒發熱(37.5℃),煮水代茶,加糖少許,令頻頻飲之,無須飲水,渴即飲之,一日一夜即可退熱,並可預防小兒麻疹合併肺炎之功。

生石膏、知母。出自《傷寒論》白虎湯。

麥冬、天冬。出自《張氏醫通》二冬膏。治肺胃燥熱,咳嗽少痰,咽喉燥症。

麥冬、五味子、人蔘。出自《醫學啟源》生脈散。治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治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

青蒿、鱉甲。出自《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治瘧疾及溫病之暮熱早涼,汗解渴飲者,也治瀉熱留於陰分(即「低熱」)。

知母、黃柏。出自《蘭室秘藏》加肉桂,名通關丸,又名滋腎丸,治下焦濕熱,小便癃閉,點滴不通。二葯各等分,《萬氏女科》名曰補陰丸,瀉沖任之火,治一月而經再行。另,又可治「強中」即陰莖勃起堅硬,久久不萎而精液自泄的病症。

生地、熟地。出自《景岳全書》二黃散。二地各等分,研為細末,每服10克,治胎漏下血,或內熱晡熱,或頭暈頭痛,或煩躁作渴,或脅肋痛等症。

藿香、佩蘭。出自《時病論》芳香化濁法。治五月霉濕,並治穢濁之氣。口臭:口內有異味者,二藥水煎漱口即可,日行多次。

滑石、甘草。出自《傷寒標本心法類粹》,名六一散、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滑石180克,甘草30克,研為細末,每服10克,水調服。治暑邪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石淋沙淋,吐瀉虐痢,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施今墨喜用鮮荷葉包益元散,水煎服,適用於夏日時感之症,屢見顯效。

升麻、葛根。出自《小兒葯證直訣》升麻葛根湯。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痛身痛,發熱微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干不得卧,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疫證。二葯伍用,最善透達疹毒,對麻疹透發不暢,噴嚏輕咳,疹毒欲達未達,其病機向外者,可用之因勢利導。若疹毒內陷、銷鑠肺金,則非其所宜。

蟬蛻、薄荷。出自《景岳全書》二味消風散。治皮膚瘙癢症,風疹塊(蕁麻疹)。可與過敏煎何用。另,嬰幼兒夜哭不寧,一味蟬蛻,煮水飲之,確有實效。

防風、烏梅。出自《經驗方》,用於治療「風疹塊」「蓓蕾」而設。

二丑、香附、五靈脂。出自祝氏脫敏煎,治支氣管哮喘,證屬油煙子過敏者,其效更著。亦可用治皮膚過敏諸症。

桂枝、白芍。出自《傷寒論》桂枝湯。

柴胡、白芍。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逍遙散。治五郁及骨蒸潮熱最效。

柴胡、黃芩。出自《傷寒論》小柴胡湯。功在和解少陽,驅除病邪。

黃芩、半夏。出自《傷寒論》半夏瀉心湯。功能和胃降逆,開結除痞。《袖珍方》稱黃芩半夏丸,黃芩6克、半夏30克,主治上焦有熱,咳嗽吐痰。

黃芪、防風。出自《王旭高醫書六種》玉屏風散。治氣虛表弱,自汗不止者,風邪久留而不散者亦宜。《醫林改錯》稱黃芪防風湯,黃芪120克,防風3克,治療脫肛,不論十年八年者均可。

山萸肉、牡蠣。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來複湯。功在斂陰止汗,救亡固脫,寒溫外感諸證,大病癒後不能自復,寒熱往來,虛汗淋漓;或但熱不寒,汗出而熱解,須臾又熱又汗,目睛上竄,勢危欲脫,或喘逆,或怔忡,或氣虛不足以息。黃芪、山萸肉均可固脫,但適應範圍有異,黃芪固脫是從氣分入手,山萸肉固脫是從陰分入手,相互為用,固脫力更強,其效更著,但用藥分量宜大,30~50克均可。

麻黃根、浮小麥、黃芪、牡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牡蠣散。治體虛衛外不固,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短氣煩倦。

五味子、五倍子。收斂固澀之力較強,故凡固攝無能,有滑脫現象者,均可隨症配伍使用。

黃芪、附子。曰芪附湯,治脈微欲絕,四肢逆冷,大汗如洗諸症。

烏梅、五味子。酸以斂之,益陰止汗。配山萸肉、牡蠣,可斂脾精、止漏濁。

黃芩、黃連。出自《傷寒論》,仲景善用治濕熱中阻,胸膈痞悶。《醫宗金鑒》名二黃湯。治上焦火旺,頭面大腫,目赤腫痛,心胸、咽喉、口、耳、鼻熱盛,及生瘡毒者。

紫花地丁、蒲公英。治一切化膿性炎症,但用量宜大,30~60克均可。

板藍根、山豆根;板藍根、元參。同為治咽喉腫痛要葯。前者為急性咽喉腫痛,後者為慢性咽喉腫痛;前者為熱毒上攻,後者為陰虛火旺,虛火上炎。

細辛、乾地黃。出自《千金方》生地黃湯,治崩中漏下。又治腰痛。

黃連、細辛。出自《本草綱目》兼金散,治口舌生瘡、牙齦腫痛。李時珍:「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主輔相佐,陰陽相濟,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

升麻、桔梗。出自《赤水玄珠》升麻湯。治肺癰吐膿血,作臭氣。祝諶予用治咽喉腫痛、牙齦腫痛諸症。

淡竹葉、石膏。出自《傷寒論》竹葉石膏湯。治傷寒餘熱未清、氣陰兩傷的煩熱口渴、咳嗆嘔噦、身倦無力、舌紅少苔、脈虛數。

訶子(生煨各半)、桔梗(生炒各半)、甘草(生炙各半)。出自《赤水玄珠》訶子湯。治失音不能言語。又能治慢性咽炎、喉炎所引起的音嘶、音啞。

蒼耳子、辛夷。出自《證治準繩》蒼耳子散,治鼻淵。

前胡、白前。出自《中藥方劑學》二前湯。前胡對新感咳嗽效果極佳,白前對久咳不愈者更宜。

半夏、陳皮。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橘皮半夏湯。治痰飲、食積;傷寒時氣,噁心嘔吐,目眩昏悶,瘴瘧。

知母、川貝。出自《和劑局方》二母散,治陰虛咳嗽發熱。《驗方新編》名二母湯,治產後咳嗽。《藥品化義》:知母「與貝母同行,非為清痰,專為滋陰。」

人蔘、三七。可用治冠心病心絞痛以及各種出血疾患,用藥分量可隨症加減,一般用量:人蔘6~10克,三七3~10克。

阿膠、紫菀。出自《張氏醫通》紫菀散。治咳唾有血,虛癆肺痿。

麻黃、杏仁、甘草。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拗湯,用治風寒感冒,頭痛、身痛、咳嗽胸滿、痰稀白等症。干祖望用此對葯治「風聾」,即突發性耳聾,伴肺經癥狀如鼻塞、咳嗽者,即《溫熱經緯》云:「耳聾治肺」。

杏仁、葶藶子。出自《肘後方》葶藶散,治水腫、腹水。又於祝氏五子定喘湯中治支氣管哮喘。

五味子、細辛。蓋「肺氣陽中有陰,故能降,治肺氣以陰降為主,然氣之降先本於升,五味子合細辛升降皆備,所以陽邪傷陰,故宜清陽,以之收陽;陰邪傷陽,亦宜此辛溫暢陽,而寓收陰。」此即細辛合五味子治咳喘之機制也。

五味子、乾薑。鄒潤安:「《傷寒論》中,凡遇咳者,總加五味子、乾薑,義甚深奧,經雲『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是故咳雖肺病,而其源實主於脾,惟脾家所散上歸之精不清,則肺家通調水道之令不肅,後人治咳但知潤肺消痰,不知潤肺則肺愈不清,消痰則轉能傷脾,而痰之留於肺者究莫消也。乾薑溫脾肺,是治咳之來路,來路清則咳之源絕矣;五味使肺氣下歸於腎,是治咳之去路,去路清則氣肅降矣。合兩葯而言,則為一開一闔,當開而闔是為關門逐盜;當闔而開則恐津液消亡,故小青龍湯及小柴胡湯、真武湯、四逆散之兼咳者皆用之,不嫌其表裡無別也。」

萊菔子、白芥子、蘇子。出自《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治氣逆痰滯,以致咳嗽氣喘,痰多,胸脘痞滿,不思飲食,苔黏膩,脈滑者。

葶藶子、大棗。出自《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醫宗金鑒》名葶藶大棗湯。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滿不得卧,或面目水腫等症。孫一奎以葶藶子6克,大棗10枚,治肺癰胸膈脹滿,上氣喘急,或身面水腫,鼻塞聲重。

射干、麻黃。出自《金匱要略》射干麻黃湯,治水飲傷肺,咳而上氣,喉中鳴水聲。張璐:「上氣而作水鳴聲,乃是痰凝其氣,氣觸其痰,風寒入肺之一驗耳。」

山藥、牛蒡子。《醫學衷中參西錄》:「山藥與大力子並用,最善止嗽。」治咳嗽久已,咳聲不暢,胸悶,痰稠,咳吐不爽,證屬脾腎兩虛者。

桑白皮、地骨皮。出自《小兒葯證直訣》瀉白散,治肺熱咳嗽、甚則氣喘、皮膚蒸熱,或發熱、午後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景岳全書》用以治肺火,大腸火,喘急之症。

熟地、麻黃。不但可治久喘以及婦女經期哮喘,亦可治夙喘新發,未可以熟地「滋潤膠黏,斂邪而無出路」以非之。在麻黃、半夏、杏仁、射乾等溫散肺金之劑佐以熟地,所謂「陽盛陰微,陽借陰化。」另外,《外科全生集》陽和湯,治陰疽,熟地鹿角膠以陰陽雙生之中,佐以麻黃、肉桂以散營中寒邪。

熟地、當歸。所謂益腎納氣,金水相生,以治咳喘。施今墨治久咳久喘,常於咳喘方葯中加當歸一味而建奇功。

補骨脂、胡桃仁。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青蛾丸。治腎虛腰痛如折,俯仰不利,轉側艱難,以破故紙十兩(酒蒸),胡桃仁二十兩(去皮研),蒜四兩,姜四兩,杜仲一斤,煎湯。另,用治虛寒喘嗽,肺腎虛寒,減蒜姜仲,加蜜送。《傷寒保命集》通氣散,破故紙若干,置於瓦上炒香熟,研為細末胡桃肉一個細嚼,空心溫酒調下10克,以治妊娠腰痛,狀不可忍。

蒼朮、玄參。施今墨伍用,建中宮,斂脾精,止漏濁,降低血糖。

黃芪、山藥。施今墨伍用,降血糖。二葯補益脾腎,固澀腎精,充實腠理,又可防止尿蛋白滲漏。

葛根、丹參。用治氣滯血瘀、氣陰兩傷之糖尿病,及糖尿病合併血管病變者。

玄參、麥冬。治「上消」諸症。

熟地黃、山萸肉。李介鳴用二葯相合謂之「代參湯」,可大補元氣,尤其對久病虛弱之體,其效更佳。

烏梅、木瓜。出自《臨證指南》,葉天士:「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又:「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則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二葯合枳殼,名曰思食丸,善治納呆諸症。

厚朴花、代代花;玫瑰花、代代花。施今墨均以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諸症,前者以氣滯為主,後者兼見血瘀。

蒼朮、白朮。出自《張氏醫通》,用治脾虛痰濕不運。《本草崇原》:「凡欲補脾,則用白朮,凡欲運脾,用蒼朮,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朮多而蒼朮少,運多補少,則蒼朮多而白朮少。」呂景山:「大便干者用生白朮,大便溏者用炒白朮。」

白朮、雞內金。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健脾化痰丸,治脾胃虛弱,不能運化飲食,以致生痰。

枳實、白朮。出自《金匱要略》枳術湯,治水飲停滯於胃,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者。張元素名枳術丸,治胃虛濕熱,飲食壅滯,心下痞悶等症。李杲:「白朮苦甘溫,其味苦除胃中之濕熱,其甘溫補脾家之元氣,多於枳實一倍。枳實味苦溫,瀉心下痞悶,消胃中所傷。」《醫宗金鑒》:「枳實破結氣,白朮除水濕,李杲以補為主,然一緩一急,一補一瀉,其用不同,至此多寡轉換之間。」《張氏醫通》:「金匱治水腫心下如盤,故用湯蕩滌之;東垣治脾不鍵運,故用丸以緩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白朮、茯苓。出自《景岳全書》茯苓湯,治濕熱泄瀉,或飲食泄瀉。配伍桂枝甘草,為《傷寒論》苓桂術甘湯,治痰飲病,胸脅支滿,心悸目眩,或短氣而咳,大便溏,口不渴,舌苔白滑,脈弦滑等。《古今醫統》名術苓湯,治脾虛盜汗。

白朮、莪術。攻邪不傷正,可治閉經、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又可開胃消食。

半夏、竹茹。出自《千金方》溫膽湯(半夏、竹茹、陳皮、枳實、生薑、甘草),用治膽怯易驚,虛煩不寧,失眠多夢,嘔吐呃逆,癲癇等症。二者皆用姜制,則可增強溫中散寒止嘔之力。

黃連、吳茱萸。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6:1),治肝經火郁,橫逆犯胃,吞吐酸水,左脅作痛,少腹筋急為疝。《太平聖惠方》稱茱萸園方(1:1),治虛寒型下痢水泄。張景岳名為黃連丸,治腸紅便血、痔瘡腫痛等。

丁香、柿蒂。出自《濟生方》柿蒂湯,治胸滿嘔吐,呃逆不止。

橘皮、竹茹。出自《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治久病體弱,或胃中有虛熱、氣逆不降而致呃逆或乾嘔等症。《產寶諸方》名竹茹湯,有涼胎、退熱之功,又治妊娠瘧疾。張石頑:「呃逆在辨寒熱,寒熱不辨,用藥立斃。」丁香、柿蒂適用於偏寒性,橘皮、竹茹適用於偏熱性者。

烏賊骨、浙貝母。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烏貝散,治胃痛泛酸,胃、十二指腸潰瘍。本方能吸附胃蛋白酶,中和胃酸,保護潰瘍面。

大黃、芒硝。出自《傷寒論》大承氣湯,治熱盛便秘,腹脹滿,煩躁譫語,口乾,舌苔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柯琴:「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矢,大黃繼通地道。」《醫宗金鑒》:「經曰:熱淫於內,治以咸寒;火淫於內,治以苦寒。君大黃之苦寒,臣芒硝治咸寒,二味並舉,供熱瀉火力備矣。」張景岳二葯各等分,名曰二神散,研末調塗,治赤鼻久不瘥。

大黃、荊芥。出自《聖濟總錄》荊芥散,治風秘諸症。《赤水玄珠》曰倒換散,治癃閉大小便不通,少腹急痛,肛門腫痛。

大黃、肉桂。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秘紅丹,治肝鬱多怒,胃鬱氣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症屢服他葯不效者,無論因涼因熱,服之皆有捷效。

蠶沙、皂莢子。出自《溫病條辨》宣清導濁湯,治濕溫久羈,瀰漫三焦,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

當歸、肉蓯蓉。出自《景岳全書》濟川煎,治虛人便秘、老人便秘、習慣性便秘。

半夏、硫磺。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冷便秘,或寒濕久泄等。

大黃、附子。出自《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治腎虛寒結症: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逆,脈弦緊。

芡實、蓮子。施今墨常用語慢性腹瀉,久久不遇者。

山藥、扁豆。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參苓白朮散,補益脾胃,可治虛損諸症、慢性腹瀉、婦女帶下。

木香、黃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連丸,治濕熱痢疾,膿血相兼,里急後重等症。《壽世保元》取木香120克,黃連60克為丸,名曰觀音救苦丸,用治大便下血。

花椒、蒼朮。出自《普濟方》椒術丸,治飧瀉,惡痢不愈者。

補骨脂、肉豆蔻。出自《普濟事方》二神丸,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五更泄瀉,久泄不止。

赤石脂、禹餘糧。出自《傷寒論》赤石脂禹餘糧湯,治傷寒下利不止。《醫宗金鑒》用治久利不止,大腸虛脫,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金櫻子、芡實。出自《證治準繩》水陸二仙丹,治腎虛而致男子遺精白濁,女子帶下諸症。

茯苓、益智仁。出自《增補內經拾遺》益智子湯,治腎虛遺溺。

蒼朮、防風。出自《陰證略例》神術散,又名神藏神術散,治內傷寒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孫一奎名曰蒼朮防風湯,治水泄、飧瀉、頭痛、脈弦等症。

烏葯、益智仁。出自《婦人良方》縮泉丸,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等症。加入萆薢、石菖蒲等分,朱丹溪名萆薢分清飲,功固腎利濕,分清化濁。

青皮、陳皮;枳殼、鬱金。治肝氣犯胃,兩脅脹痛。前者以氣滯為主,後者兼見瘀血。

薤白、栝樓。出自《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

旋覆花、代赭石。出自《傷寒論》旋覆花代赭石湯,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桔梗、枳殼。出自《赤水玄珠》活人桔梗枳殼湯,治傷寒痞氣,胸滿欲絕。孫一奎兩葯各90克,治氣痞結滿悶。施今墨再伍薤白、杏仁,謂之上下左右,定名調氣湯,治梅核氣,功能性失語,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等症。

砂仁、白豆蔻。治濕濁內蘊,氣滯寒凝,升降失司,脘悶腹脹等症。

香附、烏葯。出自《韓氏醫通》青囊丸,治一切氣病。局方加甘草,名小烏沉湯,治氣逆便血不止。

延胡索、川楝子。出自《活法機要》金鈴子散,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

知母、連翹。治胃脘灼熱。

高良姜、香附。出自《良方集腋》良附丸,治心口一點痛,乃胃脘有滯或有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終身不瘥。孫一奎以二葯等分,名立應散,治寒痛氣痛腹痛皆效。

木香、檳榔。出自《衛生寶鑒》木香檳榔丸,治下痢腹痛。《本草約言》:「檳榔,能調諸葯下行,逐水攻腳氣,治利取其墜也,非取其破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後可耳。」

艾葉、香附。出自《壽世保元》艾附暖宮丸,治子宮虛寒不孕,月經不調,肚腹時痛,胸膈脹悶,肢怠食減,腰酸帶下。《陳素庵婦科補解》曰艾附丸,治婦人氣血兩虛,經行後腹痛。

桃仁、杏仁。出自《聖濟總錄》雙仁丸,治上氣喘急。

三棱、莪術。出自《經驗方》三棱丸,治血滯經閉腹痛。

乳香、沒藥。出自《證治準繩》乳香止痛散,治瘡腫疼痛。二葯與當歸、丹參伍用,張錫純曰活絡效靈丹,治氣血凝滯,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痛臂痛,內外瘡瘍,一切臟臟積聚,經絡湮淤。

蒲黃、五靈脂。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失笑散,治男女老少心痛、腹痛、少腹痛、小腸疝氣,諸葯不效者。

當歸、川芎。出自《普濟本事方》佛手散,又曰芎歸散。治妊娠傷胎,難產,胞衣不下等症。

桃仁、紅花。出自《醫宗金鑒》桃紅四物湯,治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前腹痛,或經行不暢而有血塊、色紫暗,或血瘀而致的月經過多、淋漓不凈。

大黃、蟅蟲。出自《金匱要略》下瘀血湯,治療產後腹痛,臍下瘀血;或瘀血而致經水不利。

海螵蛸、茜草。出自《素問·腹中論》四烏鰂骨茹藘丸,治血枯、血瘕、經閉、崩帶。

桂枝、丹皮。出自《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治婦人經閉腹痛,月經不調,或難產,或胞衣不下,產後惡漏不下,腹痛拒按。

荊芥炭、艾葉炭。施今墨治崩漏下血諸症,若出血過多,以米醋2~4兩與葯共煎,有立桿見影之功。

生棗仁、熟棗仁。出自《石室秘錄》安寐丹,「此方之妙,妙在生、熟棗仁各五錢,而以諸補心之葯為佐使。蓋棗仁乃安心上不寐之聖葯,生用使其日間不卧,熟用使其夜間不醒也。日夜既安,則怔忡自定,又何必用虎睛、琥珀、丹砂之多事哉。」

遠志、石菖蒲。出自《聖濟總錄》遠志湯,治久心痛。《千金方》加入龜板、龍骨,曰孔聖枕中丹,治心血虛弱,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症。

百合、知母。出自《金匱要略》百合知母湯,治百合病誤汗後,津液受傷、虛熱加重、心煩口渴。

酸棗仁、夜交藤。呂景山用治神經衰弱,證屬心肝兩虛,陽不入陰之失眠者。用量宜大。

半夏、夏枯草。治失眠諸症,凡半夜易醒,酸後不易再睡者更佳。

肉桂、黃連。出自《韓氏醫通》,治心腎不交,怔忡無寐。

夜交藤、合歡皮。治失眠,多用於心肝氣鬱證。

黃連、阿膠。《傷寒論》黃連阿膠湯,治陰虛火旺而致心煩、失眠,舌紅苔燥,脈細數。

女貞子,旱蓮草。出自《證治準繩》二至丸,治肝腎陰虛,症見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失眠多夢、遺精體倦者。也可治鼻衄、齒衄、陰虛吐血。

半夏、秫米。出自《素問》半夏秫米湯,治胃不和,卧不安之症。

龍骨、牡蠣。出自《傷寒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火逆證下後,又加燒針,心陽內傷,煩躁不安,以及心悸怔忡等症。

紫石英、紫貝齒;紫石英、石決明。皆可用於治高血壓病,證屬實證者。

磁石、硃砂。出自《千金方》磁朱丸。用磁石60克、硃砂30克、六神曲90克,製成小丸。能滋腎明目、鎮靜安神。

全蠍、蜈蚣。出自《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蜈蚣散,又名止痙散。治破傷風,手足抽搐,角弓反張等症。

鬱金、白礬。出自《外科全生集》癲癇白金丸、白玉化痰丸、礬郁丸,治痰阻心竅而致的癲癇痴呆,突然昏倒,口吐涎沫。

白芷、僵蠶。出自《青囊秘傳》姜芷散,治頭、目、齒、鼻諸病。

天麻、鉤藤。出自《雜病論治新義》天麻鉤藤飲,治高血壓、頭痛、眩暈、失眠等症。

天麻、刺蒺藜。治頭暈目眩。

仙茅、仙靈脾。出自上海曙光醫院《中醫方劑臨床手冊》二仙湯,治更年期綜合征、更年期高血壓、閉經,以及其他慢性疾病。

地錦草、分心木;丹參、檀香;五靈脂、降香。施今墨用治冠心病自覺癥狀,冠心病心絞痛,屬氣滯血瘀者。

地錦草、仙鶴草。施今墨用治心動過速。見心動過速者,急用地錦草、仙鶴草,龍眼肉合冰糖服之,少時即安。

人蔘、附子。出自《婦人良方》參附湯,能回陽、益氣、固脫,治元氣大虧,陽氣暴脫。

附子、乾薑。出自《傷寒論》乾薑附子湯,治傷寒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渴不吐,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羌活、菊花。祝諶予治冠心病心絞痛久治不愈者,由心陽不足,心陰虧損,氣滯血瘀所致,常合於葛紅湯中使用。

延胡索、冰片。李介鳴用以研末沖服,治心絞痛。

丹參、山楂。祝諶予用治冠心病之心胃同病。

車前草、旱蓮草。出自《赤水玄珠》二草丹,治淋及尿血等症。

萹蓄、瞿麥。出自《和劑局方》八正散,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血淋、熱淋。

黃芪、防己。出自《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又名漢防己湯,治風水脈浮,其人頭汗出,表無他病,但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亦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畏風;還治濕痹麻木。

白朮、車前子。出自《石室秘錄》分水神丹,治水泄,又治腰痛。

冬葵子、茯苓。出自《金匱要略》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惡寒,起即頭眩等症。

土茯苓、萆薢。治梅毒、尿路急性炎症,屬濕毒蘊結。朱良春用治痛風性關節炎(土茯苓30~120克、萆薢15~45克)

桂枝、茯苓。出自《傷寒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痰飲病,胸脅支滿、心悸目眩、或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者。

玄參、牡蠣。出自《醫學心悟》消瘰丸,治瘰癧。

海藻、昆布。出自《證治準繩》二海丸,治氣癭,多因勞傷肺氣,復被外邪所襲而成。瘤體軟而不堅,皮色如常,無寒無熱,喜怒時多增大或縮小。

鱉甲、生牡蠣。軟堅消癥。

杜仲、續斷。出自《赤水玄珠》杜仲丸,治妊娠腰酸背痛。《本草綱目》名千金保孕丸,治妊娠胎動,兩三月墮。

菟絲子、覆盆子、枸杞子。出自《懸解錄》五子守仙丸,治腎虛腰痛,尿後餘瀝,遺精早泄,陽痿不育。

蠶沙、夜明砂。治夜盲症,內外障翳等症。

枸杞子、菊花。出自《醫級寶鑒》杞菊地黃丸,治肝腎陰虛所致頭暈目眩、迎風流流淚、久視昏暗、眼乾澀病等。

羌活、獨活。出自《外台秘要》,治歷節風痛。

吳茱萸、木瓜。出自《千金方》茱萸湯,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直指方》名木瓜湯,治霍亂轉筋。

白芍、甘草。出自《傷寒論》芍藥甘草湯,治腿腳攣急,或腹中疼痛。《普濟方》曰神效散,治消渴。

蒼朮、黃柏。出自《丹溪心法》二妙散,治濕熱下注而致的筋骨疼痛,或足膝紅腫紅痛,或下肢痿軟無力,或濕熱帶下,下部濕瘡。《世醫得效方》曰蒼朮散。

党參、黃芪。治諸氣虛之症。

黃芪、當歸。出自《內外傷辨惑論》當歸補血湯,治血虛陽浮發熱證;又治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又治瘡瘍潰後,久不愈者。

升麻、柴胡。出自《脾胃論》補中益氣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升陷湯,治氣陷諸症。

桑葉、黑脂麻。出自《醫級寶鑒》桑麻丸、《醫方集解》扶桑丸,治肝經虛熱,頭眩目花,久咳不愈,津枯便秘,風濕麻痹,肌膚甲錯。又治頭髮、鬍鬚早白,脫髮諸症。

白朮、黃芩。出自《景岳全書》良方白朮散,治妊娠傷寒內熱等症。

蒲公英、夏枯草。治乳腺增生、經前乳痛,屬肝鬱火旺證。

海藻、白芥子、夏枯草。化痰軟堅,治卵巢囊腫、乳癖等,屬痰瘀互結證。

紅藤、敗醬草、薏苡仁。治急慢性盆腔炎,屬濕熱瘀滯證。

佩蘭、澤蘭。治閉經、經行浮腫,屬水血互阻者。

黃連、蒲公英。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金錢草、海金沙。治肝膽結石。

檳榔、南瓜子。治絛蟲病。

仙鶴草、白芨。治諸中上焦出血症,包括肺癌咳血。

半枝蓮、半邊蓮。治多種癌症。

莪術、豬苓。治多種癌症。

黃葯子、當歸。治多種癌症。

苦參、女貞子。治多種癌症。

青黛、雄黃。出自周藹祥青黃散,治血癌。

本文乃大象醫友會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推薦閱讀:

老闆員工與命運(中)原創
(原創)夢裡花又開,何日君再來
[原創] 芳草學詩有感 /吳焱金
原創天絲線小飛袖短款...
★宋詞古典文學--艷麗的奇葩★【原創】

TAG:原創 | 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