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晚年為什麼要倒行逆施,逼死丞相,廢掉太子,賜死兒子?

熟讀三國歷史,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由此可見孫權雄才大略。然而晚年的孫權卻倒行逆施,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大搞「二宮之爭」。立孫和為太子,非要同時寵信個魯王,給予魯王的待遇與太子不相上下。弄得這倆各自結黨,紛爭不休。一堆「耿直」的臣子受了無妄之災,可憐的連名將陸遜受牽連被氣死了。最後孫權把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都廢了,立了個未成年人孫亮,導致東吳內亂不斷,國力衰落。

那麼孫權晚年為什麼要搞「二宮之爭」? 真的是人們常說的「倒行逆施」或昏聵嗎? 其實,說孫權晚年昏聵、倒行逆施,其實是不明白孫權面臨的困境:皇權不穩。要搞「二宮之爭」,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平衡。

怎麼說,這還得從孫策平定江東說起,孫策轉戰江東六郡時,身邊除孫氏宗族中人孫河、孫靜、吳景等宗族勢力之外,還有淮泗精英如張昭、周瑜、黃蓋、程普、周泰、諸葛瑾等跟隨外,同時有對江東大族的結好,重用了江東豪族人事,比如。如朱治,丹陽人;虞翻,會稽餘姚人;凌操,吳郡餘杭人;董襲,會稽餘姚人;全柔,吳郡錢塘人;賀齊,會稽山陰人;芮良,丹陽人等等,融入孫氏集團,到了孫權統治階段,孫吳政權逐步實現了和江東大族的全面合作,其標誌就是吳地士人大量進入孫吳政府並分享最高層權力。典型代表,吳國的最高文職丞相,顧雍,擔任丞相19年,最高武職上大將軍是陸遜,足以說明江東大族的勢力至此已發展到極盛。而且在基層州郡,孫吳和曹魏一樣,早在嘉禾年間(公元232年-公元238年)就已設立九品中正制,以選拔人才,州置大公平(後稱大公正),郡設中正。這一制度的設立,得利最大的當然是江東大族。如《三國志·吳書·朱治傳》稱,「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數」。由此,孫吳政權大部分的官職人員基本被江東士族控制。

淮泗集團代表人物

而孫吳政權除孫氏宗室外,另有兩股政治勢力,即南渡的淮泗集團和江東大族集團,這兩股勢力共同輔佐孫氏政權成就霸業,與曹魏、劉蜀相抗,但又互相約束、牽制,在政治上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但是,三國後期,,北方士人暫時不再南渡,南渡北士集團因為後備人才不足,日漸衰退。尤其是周瑜,魯肅,諸葛瑾等均已去世,此後南渡北士難以擔綱孫吳政權中的重要角色。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盤踞江東多年的江東大族,勢力深厚,影響深遠,因此後備人才源源不斷,又加上控制了吳國的官員仕進途徑,他們的政治上升勢頭有超過前者的趨勢,這自然會破壞已有的政治平衡。

江東大族代表人物

平衡被打破,意味著皇權不穩,因為東吳還實行世襲領兵制,東吳的這些豪門將領往往集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於一身。如《三國志·孫皓傳》「凡十一王,王給三千兵。」《韓當傳》「授兵兩千,騎五十匹.」周瑜死後呂蒙領其部眾四千。《全琮傳》「授兵數千人,使討山越。。因開募召,得精兵萬餘人,」《朱桓傳》「遷蕩寇校尉,授兵二千人,部曲萬口。」這種趨勢自然不是孫權願意見到的,晚年的孫權開始了為穩固孫氏皇權,所以開始對江東豪族開始進行打壓,並具體體現在暨艷案、呂壹事件和二宮之爭這三件事上。

所以,孫權要搞「二宮之爭」,絕不僅僅在於陳壽所說的孫權疑心過重,即「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既臻末年,彌以滋甚」,而是為了保護皇權,實現政治平衡。


推薦閱讀:

善於拔擢人材的孫權
別老說曹操盜墓了,孫權、董卓、呂布都干過這缺德事
孫權諸子女,數這位叫魯班的長公主最狠,殺妹毒侄不眨眼
孫權也是盜墓的行家,曾盜吳王墓只為給父親修廟
三國末東吳大亂序幕:孫權晚年痛失接班人

TAG:孫權 | 兒子 | 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