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丘之城到帝國廢都,這是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 400 年來的故事

  • 伊斯坦布爾:面紗下的七丘之城

    伊斯坦布爾:面紗下的七丘之城

  • 作者:[土]埃布魯· 寶雅& [英]凱特·弗利特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 年 4 月
  • 沒有一座城市像伊斯坦布爾那般命運多舛、飽經滄桑。她在世界歷史舞台上璀璨奪目,從七座山丘之城到眾城市的女王,從第二羅馬到帝國廢都。這不僅是帕慕克的呼愁之鄉,也是伊城民眾的樂土。 本書建立在豐富的現代土耳...

  • 城市

    曾夢龍昨天

    這是一本吸引人的作品,充滿了奧斯曼的聲音。作者使這座城市活了過來,他們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為我們揭下伊斯坦布爾的神秘面紗,那座城中人的喜怒哀樂也成了我們的。——Palmira Brummett(田納西大學歷史學教授)

    作者簡介:

    埃布魯·寶雅(Ebru Boyar)是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對土耳其的歷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她的著作包括《奧斯曼與貿易》《土耳其與巴爾幹半島:帝國的失落及關係轉換》。

    凱特·弗利特(Kate Fleet)系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斯科爾特奧斯曼研究中心(Skilliter Centre for Ottoman Studies)主任。她的著作包括《奧斯曼的投降:文本與語境》以及學術含金量極高的《劍橋土耳其史》(第一卷,拜占庭到土耳其【1071—1453】)部分。

    書籍摘錄:

    序言

    昨日,我從山上眺望,可愛的伊斯坦布爾啊

    我的腳步曾經踏遍每個角落,處處讓人愛憐

    在我有生之年,我願用全心,單單地去愛一個地方,

    甚至窮盡一生也是值得的,因這是你喜悅的。

    世上存在多少繁華都市

    唯有你的創造盡顯魔幻之美

    因我看見,生於斯、長於斯,又死而葬於斯的芸芸眾生

    他們的生活竟是那樣的美妙、長久,如夢如幻。

    曾有長達 470 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是奧斯曼帝國的都城。全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的國土,從西部的摩洛哥綿延到東邊的烏克蘭,南、北分別接壤伊朗和匈牙利。這裡是奧斯曼帝國的藝術和文化中心,也是全球商人云集的商貿之城,更是帝國的政治中心所在。在這裡居住的人們,身邊天天上演著權利的更迭和盛景奇事,既深陷大都會的暴力恐懼,又靠著維繫城市於一體的強大福利網而生生不息。這是一座活力與暴力並存、動感並開放味十足的大都市,本書將其世風圖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1453 年,被土耳其人稱為征服者的穆罕默德二世(1444—46, 1451—81)佔領伊斯坦布爾。自此,伊斯坦布爾成為不斷擴張的大帝國的都城。穆罕默德二世的繼任者們包括巴耶濟德二世(1481—1512)、塞利姆一世(1512—20)和蘇萊曼一世(1520—66)。對西方來說,他們是偉大的君王;對奧斯曼下轄諸國來說,他們是法律的制定者。這些統治者開疆拓土,佔領了安納托利亞東部、伊朗部分領土、敘利亞、埃及、北非沿岸直到摩洛哥、羅茲島、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西至維也納關隘的地方。至於維也納這座城市,他們兩攻未勝。在隨後繼任的各位蘇丹統治時期,擴張速度雖有減緩,但仍有新的領土不斷地歸於奧斯曼。 1570 年,蘇萊曼一世的繼任者塞利姆二世(1566—74)奪取了塞普勒斯。西方最後被奧斯曼帝國征服的領土是 1669 年佔領的克里特島。

    塞利姆二世的繼任者包括穆拉德三世(1574—95)、穆罕默德三世(1595——1603)以及艾哈邁德一世(1603—17)。在他們的統治時期,由於帝國對來自新世界的白銀流入應接不暇,面對本國貨幣無法保值的困境,作為都城的伊斯坦布爾,其經濟遭受了嚴重打擊。這一時期,還發生了與伊朗薩法維王朝之間的殘酷戰爭以及安納托利亞的起義和塞萊利叛亂。這些事件都導致人口向城市湧入,從而造成食物短缺。

    經濟困境在如下蘇丹統治時期一直持續:穆斯塔法一世(1617—18, 1622—23)、奧斯曼二世(1618—22)、穆拉德四世(1623—40)和易卜拉欣(1640—48)。隨著心智有缺陷的穆斯塔法一世的即位,並隨後廢黜和謀殺了奧斯曼二世,整個城市成了重大政治變革的舞台。這段時期被人們稱為女蘇丹時代,因為哈萊姆 的女人們在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影響巨大。穆拉德四世和易卜拉欣的母親考瑟姆蘇丹在國事處理上成為重要人物。

    在那個世紀後半段,這個富有影響力的角色被科普魯盧家族掌握,因為其中產生了數位大維齊爾 。軍事上,是以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為主。在這個時期,穆罕默德四世(1648-87)、蘇萊曼二世(1687—91)、艾哈邁德二世(1691—95),還有穆斯塔法二世(1695—1703),這些蘇丹都花了更多時間離開都城,而住在了帝國的第二大城市埃迪爾內。到穆斯塔法二世的時候,埃迪爾內已經成為蘇丹實際上的寢宮所在地。伊斯坦布爾市民對此深惡痛絕。他們開始造反,要求蘇丹回返伊斯坦布爾。這被稱為埃迪爾內事件(1703)。

    於是,艾哈邁德三世(1703—30)回到伊斯坦布爾的王位。他的統治開始了雷爾德芙利(鬱金香時代),這是一個奢侈品大展演和文化藝術生活異常豐富的時代,標誌著伊斯坦布爾作為帝國首都回歸到中心位置。艾哈邁德的統治到 1730 年時,在帕特羅納·哈利勒(Patrona Halil)反叛下戛然而止。蘇丹被廢黜,大維吉爾被處死。

    艾哈邁德三世的繼任者包括馬哈茂德一世(1730—54)、奧斯曼三世(1754—57)、穆斯塔法三世(1757—74)以及阿卜杜拉艾哈邁德一世(1774—89)。帝國遭受來自俄羅斯的一系列軍事失利,不僅是領土淪喪,還引發了經濟困難。伊斯坦布爾受到大規模移民潮的衝擊,城市穩定和內部秩序受到威脅。塞利姆三世(1789—1807)的登基,迎來了一個重要改革運動。相繼上任的蘇丹們努力解決軍事失敗和失去各省控制權的問題。

    塞利姆屢次嘗試重建軍隊,卻在 1807 年被推翻,並於 1808 年被謀殺。他的繼任者穆斯塔法四世(1807—1808)在位時間很短。由於各方爭權奪利,導致政治爭鬥頻發,京城充滿暴力,局勢完全失控。穆斯塔法於 1908 年被罷黜,取而代之的是馬哈茂德二世(1808—1839),他首先鎮壓了暴亂,並在開展了一系列長期、細緻的基礎工作之後,引進了各種紮實的、具有深遠意義的變化措施,使帝國在後來的幾十年里產生了巨大的變革。然而,領土繼續喪失的問題他沒能解決。

    伊斯坦布爾,來自:flickr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列強越來越多地干涉到帝國的內部事務,由於他們的支持,導致塞爾維亞在 1829 年獲得自治,希臘於 1830 年獨立。雖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埃及一直在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領土的一部分,但是由於 1798 年拿破崙的短暫入侵,馬哈茂德也失去了對埃及的實際控制權。

    1839 年,「坦志邁特」改革 開始了。這段時間裡,國家的方向主要掌握在三股官僚勢力手中,他們是穆斯塔法·拉吉德帕夏、阿里帕夏和福阿德帕夏。而蘇丹們,包括阿卜杜勒邁吉德(1839—61),以及阿卜杜勒阿齊茲(1861—1876)卻沒有什麼政治影響力。經濟上,帝國被越來越嚴重的債務所累,陷入帝國主義各國觸角的掌控中不能自拔。最後,在 1875 年,國家徹底破產。 1881 年,設立了由英國和法國輪流管理的公共債務管理機構,以保證帝國所欠債務能夠歸還。到二十世紀初,這個機構幾乎控制了帝國經濟的絕大部分,實際上已經將其淪為半殖民地。帝國還飽受領土失喪之苦。根據 1878 年的《柏林條約》,巴爾幹地區 的大部分領土獨立或者自治。這引發了湧向伊斯坦布爾的移民潮。 1912 — 1913 年的巴爾幹戰爭之後又一次發生了移民潮。這是因為伊斯坦布爾接受了成千上萬的穆斯林難民,他們是在巴爾幹各國的入侵過程中逃離出來的。

    穆拉德五世的統治極其短暫。他 1876 年登基,僅僅幾個月之後就被宣布精神失常而遭廢黜。阿布德勒哈米德二世(1876—1909)登基。儘管他執政期間世事興衰,既有列強的敵對,又有充滿敵意的反對派「年輕土耳其黨」的肆意發展,但是他的在位時間仍然長達三十餘年。在 1909 年才被廢黜。繼任者是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以及後來的穆罕默德六世(1918—1922)。但是這個時候,權利已經是在聯合與進步委員會(CUP) 的手裡了。委員會組織和領導了 1908 年的青年土耳其革命 。在恩維爾帕夏、塔拉特帕夏和傑馬爾帕夏三人執政的領導下,該委員會執掌帝國大權一直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其盟國德國戰敗,而帝國也隨之崩潰瓦解。

    整個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發生了很大變化。與歐洲發生了密切而頻繁的交往,在融合和摒棄中引進了大量的西方元素。有關國家角色的新概念、新的政治理論以及個人身份的理念,在人們討論這些話題的過程中,很多事情都改變了。時尚變了,引入了長篇小說,婦女地位得到徹底改變。到一戰爆發的時候,伊斯坦布爾已經與一個世紀以前大不相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伊斯坦布爾被獲勝的盟軍佔領,由英國掌控。聯合與進步委員會的領袖們逃到柏林,之後不久被暗殺——塔特拉 帕夏是 1921 年在德國,傑馬爾帕夏是 1922 年逃亡莫斯科的路上,恩維爾帕夏是同一年在塔吉克的塞振,臨死前仍然在做著回鄉夢。最後的蘇丹,穆罕默德六世,在新的英國主子手裡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小人物,無條件地接受任何命令。根據 1920 年簽署的《塞夫勒條約》,協約國瓜分了中東地區,將安納托利亞西北部剩下的一小部分留給了土耳其人。伊斯坦布爾由協約國控制,而所有海峽變成了聯合管制的航道。這個條約對成為英國人手中木偶的蘇丹來說可以接受,但卻遭到土耳其抵抗運動的拒絕。英國人對土耳其人的國家是否強大、是否獨立完全沒有興趣,是他們導演了 1919 — 1922 年那場不成功的希臘對安納托利亞的入侵。土耳其抵抗運動是由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在安納托利亞的心臟地區安卡拉興起的。經過與希臘人艱苦卓絕的戰爭,抵抗運動成功收回失地、驅逐外強並促使協約國於 1923 年重簽協議,即《洛桑協定》 。新的土耳其共和國將首都定在安卡拉,這是中東唯一一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灰燼中興起獨立自主的國家。

    題圖來自:維基百科


    推薦閱讀:

    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絕的推理橋段?
    《寢室樓下·付雨瀟》
    Sam有了麻煩
    保護神是我妹

    TAG:城市 | 故事 | 伊斯坦布爾 | 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