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卷八十五

陳贊慶-------------------------------------------------------------【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本經已兩次出現【希有】二字。贊語雖同,但贊意卻不相同。因前者是剛剛悟到〖本地風光〗,好象人們忽然看到難得之寶,所以讚歎希有。而現在則是在深解真實義趣之後,就好象人們已經獲得意外之寶,萬分慶快,所以讚歎希有。因為前者是〖外睹宏規〗,而後者則是〖內窺堂奧〗。

這【希有】二字,不僅是贊佛,同時也贊法,並有自慶之意。其中又含有四種意義:〈一〉難說能說。甚深般若,只有佛和佛能究竟證得,也只有佛和佛能究竟說。而一佛出世,必定要經過多劫,所以說希有。〈二〉時至方說。這《金剛經》是在〖般若會〗的第九會上說的,若沒有當機的長老,將向誰宣說呢?因為說法必須當機,若機緣不成熟,就是說了也是無益之故,所以說希有。〈三〉無說而說。如來是無所說的。但佛之所以說了這些,原是為了使眾生見如來。而且般若本來是不可以用言說來表達的。因此,佛如今表示了熾然而說,應當知道:般若實在是無說之說,說而無說的,所以說希有。〈四〉大悲故說。佛看待眾生本來都是佛,是因為他們的本性被無明所昧而成為眾生的。因此說,眾生是可憐憫者,但這無為之法,雖不可說,但佛卻用種種假設、種種方便來宣說,使眾生聽了,都能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豈不是希有嗎?

所謂兼贊法的意義:在【希有】下說【佛說如是甚深經典】,這【甚深】二字,便是讚辭。稱經典甚深,說明它超過其他經典,所以有〖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的贊偈。如本經所說的:【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等句。由此可見法的希有。再如在本經中還有:【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說】等句,莫不都是讚歎法的希有。

怎樣才是含有〖自慶〗的意思呢?如在【希有】之下,有【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正是須菩提由於如今能得聞是經而深解,深感自慶之意。過去他為什麼道眼不開,如今卻能見地深入,豈非希有之事呢?什麼叫做【甚深經典】呢?本經所說的是佛法的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的中道第一義,是第一義空的義,是教令信、解、受、持者成佛的義,並且本經的一言一字,含義無窮,它的深度也是無底的,所以本經甚深。就拿第一離欲阿羅漢的慧眼來說,還未曾聽說過,可見本經是甚深了。我們知道【般若波羅蜜】已經很深了,而本經乃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可見本經是甚深了。其他,如以上的【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等引述,更可知本經的甚深了。

【昔來】......是指須菩提自從證得阿羅漢果,並得到慧眼以來。【慧眼】......『眼』是見地的意思。佛經上有五眼:〈1〉肉眼,凡夫的見地。〈2〉天眼,天人的見地。天人也是凡夫,但天人所見,超過人道以下的見地,所以叫做天眼。〈3〉慧眼,能見到人空之理,名叫慧眼,是阿羅漢的見地。〈4〉法眼,既見人空,更見法空,所以叫做法眼。這是菩薩的見地。〈5〉佛眼,是佛的見地,超勝一切的見地。

自從須菩提證得阿羅漢,得慧眼以來,僅空人我,而本經則講空法我,所以他對於這種道理,還未曾契入。所以說:【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其中的含義很多,也極為重要。今分析說明如下:〈1〉上面說【眼】,下面說【聞】。眼和聞毫無關係,便可證明所謂『眼』,乃是指見地而言,不能把它作為眼耳的眼來領會,也不能作為眼見的見來領會。〈2〉眼和聞既沒有關係,那麼所謂聞,也不能呆板地作為耳聞的聞來領會,應是【返聞聞自性】的『聞』,那就是所謂聞慧。〈3〉既是聞慧,則說聞便是說解。但所說的【昔未曾聞】,並非說他一點兒不聞,而是說他雖聞而未能得解,所以說等於未曾聞。〈4〉對【昔未得聞】感到慚愧,正說明對【今已得聞】而感到慶幸。那麼如今怎會聞呢?是由於他深解的緣故。〈5〉長老嘆惜過去【未曾得聞】,大有聞道恨晚之慨,這就是剛才所以悲泣的原因。長老又為大眾請了這部大法,可知他是發了大智、大行、大悲、大願之心的。由於他的見地已經不同於前了,因此,對於這甚深的經典才能契入。〈6〉本經是在佛說《大般若經》第九會時說的。長老怎麼說【昔未曾聞】?又在前八會中,而且長老還在轉教菩薩,又怎麼能說【昔未開解】呢?要知道,長老現在所以這樣說:【昔未曾聞】,無非是勸導眾生趕快讀誦本經,信解、受持本經吧了。〈7〉長老在前八會中,雖已得聞;他轉教菩薩,雖已開解,而金剛般若,卻到第九會時才說,所以說甚深,說【昔未曾聞】。〈8〉由此可見,上文所說的深解,乃是甚深之解。因為般若已是深經了,在第八會中已教菩薩,是已經早開深解了,而在這第九會中說本經,則是甚深的經,因此,今日的解也是甚深的解。長老不禁要撫今思昔,而知道必能這樣去了解,才是徹底。這便是他所以有聞道恨晚之感的原因,也是他所以涕淚悲泣、廣勸信解的原因。〈9〉長老所以這樣陳述,還有他的微妙之意。這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開示大眾對這樣一部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於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應當攝耳會心,返照自性,才能開其見地,並了解經中甚深的義趣。〈10〉不但如此,其中還存有一層深義,那就是既然是人空之眼(見地),卻不能見法空之理。可見人們的學佛之道,淺深次第,是絲毫勉強不得的。而長老的道眼,也必定要到第九會時才剛剛開。又可見時節因緣,也是絲毫勉強不得的。不但如此,世尊的出世,原是為了要使眾生證般若智,到達涅槃岸。
推薦閱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義要釋 第一章 破五蘊 第二節 性相不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句解(釋智諭)
敦煌寫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蓮花金剛藏班智達 吳潤江居士講授

TAG:波羅蜜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