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規》課堂答家長問,第三十四個問題 小孩為什麼會懶惰?
07-22
《父母規》課堂答家長問,第三十四個問題 小孩為什麼會懶惰? 記得我在前面我回答過家長一個問題「孩子懶惰怎麼辦?」而今天要回答家長的「是孩子為什麼會懶惰?」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因為父母幫孩子貼「懶惰」、「教不會」的標籤很容易,但大人很少會回頭去想:是不是自己「不會教」或「懶得教」。《父母規》里說:人之初,性本空。如白紙的小孩,到底是如何學會「依賴」和「懶惰」? 我常常在想,這世上到底有沒有天生「懶惰」的孩子? 不管在超市、公園、或是學校,我們總會看到那一、兩歲的小孩,像有不可抗拒的驅力支使著他們,他們孤注一擲的想要自己走、自己推車、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畫畫……既然這麼小的孩子,凡事都想自己來,其實表示人天生就具備著「勤勞」的本質。勤勞,能使個體更適應環境,更有利生存。但在學校或公共場所仔細觀察,你不難發現,不少才三、四歲的幼兒,就已經開始表現凡事依賴他人、很快就放棄的無助、甚至懶惰的行為。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以前在開辦幼兒園的幾年中,曾與一千多個幼兒相處、也密切的與他們的家庭互動後,我清楚看見了一個事實: 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沒有天生「懶惰」的孩子,只有「懶得教」的父母。而這個「懶得教」,並不代表父母不愛孩子,只不過可能是沒時間、太費事、不忍心……等大家都很熟悉的理由。 但這個懶得教,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慢慢轉成懶惰,讓孩子錯失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我來」媽媽造就「你去做」如有很多小孩開始上幼兒園時,父母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長輩們就抱著他們去上學,抱他們回家,幫他們提書包。更換室內鞋時,只要孩子負責把腳抬起,父母們就負責幫他換鞋。放學時,小孩子的事情,就是一看見父母,或爺爺奶奶來了,就把書包丟在地上;父母或爺爺奶奶則是撿起書包,並且幫他們提著。 我如果去問這些孩子,為什麼你不自己拿?他們會說那是大人的事情,因為他們天天都幫我提書包,他們不讓我提。其實這些父母們,不只是給小孩子提的書包,也還提著上小學孩子的書包。我問這些父母為什麼不堅持讓孩子自己做?他們說孩子還小,怕累著他們。 這樣一來有很多孩子無法自己穿衣服,無法自己穿鞋子,甚至連吃飯都要喂,更不會整理午餐桌。然後等著老師來幫忙 。這類孩子他們會背很多詩歌,卻無法自己想辦法剪圖形、黏造型。他們的手指頭像是不聽使喚的管家,弄得他們這個做不成、那個也做不完,所以他們總是說:「我不會,請幫我。」超齡的數學表現和閱讀能力,並沒有讓這些孩子快樂、沒有讓這些孩子擁有自信。 無能基礎+依賴習慣→懶惰性格就自然成形。 這類孩子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讓他們變成了自己的負擔,他們只「相信」自己不會做,他們「確信」別人必須幫他們做,所以他們只好總是依賴他人。慢慢的,「依賴」成了習慣。而習慣,會像是織布機一樣,慢慢織成了「懶於行動」、「惰於嘗試」、「都是別人造成的」行為舉止、思考模式、甚至是人格的一部分。 反觀我六周歲的兒子,不管是我還是我愛人不管是誰送他去上學,從上學的第一天起,我們就讓他自己走,自己提書包、自己換室內鞋。自己脫衣服,自己穿衣服,並且還幫我主動做家務。學習照顧自己、幫忙做家事,是我們家庭環境的重要價值。來到學校,同樣的,他不但很擅長照顧自己,更把這樣的能力,運用到照顧環境中去。他經常幫小朋友收拾餐具,擦桌子,幫老師分飯菜。換句話說,他很會「做家事」,而擁有這樣的能力,你們說是為啥嗎? 是我們父母平時的對他的教導 而成。 做家務,孕育自信也能滋養出想辦法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能孕育孩子對他自己的信任。孩子的懶惰是父母慣出來的。「幼一染,長十效。」從小父母什麼都包辦代替地幫孩子去做,孩子長大了就啥也不會做。不會做當然就不做了,就養成了懶惰的習慣。沒有天生「懶惰」的孩子,只有「懶得教」的父母! 要相信勤快的孩子是我們父母教出來的,懶惰的孩子也是我們父母教出來的!你如果不想讓孩子變懶惰,那你就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教他(她)學做適當的家務。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不要對小孩子說反話
※適合四五歲小孩的小裙子
※為什麼小孩子都喜歡玩泥土和沙子呢?
※我的心裡住著一個小孩
※愛幻想的「死小孩」,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