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正念觀法 練習19 克服內疚和恐懼

練習19克服內疚和恐懼

彼有掉悔,心中了了分明,「我有掉悔」。彼無掉悔,心中了了分明,「我無掉悔」。尚未生起之掉悔云何會生起,心中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掉悔如何棄捨,心中了了分明。已棄除之掉悔如何令未來不生,心中了了分明。

在佛教心理學中,「悔」(梵文:kaukrtya ,「 remorse」或「 regret」)是心的一種作用,它既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當它被用於辨認出我們所犯的錯誤、並且提醒我們將來不要犯同樣錯誤的時候,「悔」就是一個善心所(wholesome mental formation)。如果「悔」使我們心中產生了負罪感,這種負罪感追隨纏繞著我們,那麼它就是我們修行的障礙。  我們大家過去都犯過錯誤。但是這些錯誤可以被清除掉。我們也許以為,因為過去已經消失,所以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去修正我們的錯誤。但是,是過去產生了現在,如果我們現在修習正念,那麼我們自然就能夠接觸到過去。當我們轉化現在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就是在轉化過去。我們的祖先、父母和兄弟姐妹,都與我們緊密相連——我們的痛苦和快樂與他們的痛苦和快樂息息相關,就象他們的痛苦和快樂與我們的痛苦和快樂息息相關一樣。如果我們能夠轉化自己,我們也就轉化了他們。我們自身的解脫、安祥和喜悅就是我們祖先和父母的解脫、安祥和喜悅。為了轉化現在而去把握當下,這是給我們所愛的人帶去安祥、喜悅和解脫的唯一方法,也是治療我們過去所遭受的創傷的唯一方法。 在佛教中,懺悔是建立在這樣一個事實基礎之上,即我們是通過心犯錯誤的,所以通過心,這些錯誤又可以得到糾正。如果我們為了轉化自己而把握住當下的生命,我們就能為自己和其他每一個人帶來喜悅。這種轉化既能在現在、也能在未來為我們和別人帶來真正的喜悅和安祥。它不僅僅是一個許諾要做得更好的空頭諾言。如果我們能夠把握自己的呼吸,以一種正念的方式去生活,從而當下給我們自己和別人帶來喜悅和快樂,那麼,我們就能夠克服自己的負罪感,就會不再因它們而感到氣餒。 比如說,某人曾經無意中導致了一個孩子的死亡,縈繞在她心中的負罪感是很強烈的。但是,如果這個人修習正念,能夠真正接觸到當下,知道當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那麼她就能夠拯救很多孩子的生命。很多小孩因為缺少醫藥而死。很多孩子因為事故或缺乏適當的照料而死。所以,她可以為拯救瀕死的小孩而工作,而不是囚禁自己,在悔恨的枷鎖中慢慢地死亡。 在我們很多人的心中,恐懼也是一個主要的結使。恐懼的基礎是無明,即不能理解我們「無我」的本性,唯恐有什麼事情會發生在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親友身上,這種顧慮和擔憂,是我們大家普遍都有的感受,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這些顧慮和擔憂卻佔據了他們的整個意識。在大乘佛教中,觀世音菩薩被描述成一位超越了一切恐懼的人。他布施給眾生無畏(梵文:abhaya,「non-fear」)的禮物,這種無畏來自於他對一切存在著的事物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本性的正念觀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個關於無畏的規誡。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地觀察一切事物緣起和無我的本性,我們就會明白,無生亦無死,並且超越了一切恐懼。作者有一本書,是對《心經》的註解,書名叫《般若之心》(The Heart of Understanding),內中有關於這一點的更完整的解釋。 既然每一件事物都是無常的,那麼疾病和事故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或我們所愛的那些人的身上。我們必須接受這一事實。如果我們正念地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刻,與我們周圍的人保持良好關係,那麼即使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危機,我們也沒有什麼可畏懼的,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如果我們知道,生、死都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們就會明白,如果大地母親曾經生養過我們一次,她就會再生養我們一萬次,這樣,當她伸出胳膊歡迎我們回去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害怕或痛苦。騎在生死的浪峰上,覺者是泰然自若的。 有些人因為在童年時代心中形成了很多結使,所以現在他們總是被不安全感所纏繞。他們的父母曾經恐嚇過他們,或者曾經虐待過他們,使他們的心中充滿了負罪感。對於這樣的人,接受五戒、持守五戒是一個最好的保護方法。通過持戒,他們將能夠重建自身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受戒和守戒是一個有效的方法,能夠治療過去的創傷,使現在和未來的社會越變越好。為了守護六根、安住於當下和感受生命而修習正念,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安全感的妙方。此外,如果我們有朋友也持守戒律、修習正念,那麼我們的修行就會得到堅定有力的支持。


推薦閱讀:

對恐懼要怎麼辦?
男人為何如此恐懼婚姻
人的一切痛苦,都源於恐懼.
心理治療師正在用VR治療恐懼和焦慮,它也許是有用的
老之恐懼的原因,如何消除?

TAG:練習 | 恐懼 | 正念 | 克服 | 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