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樂評、影評和書評?
本文由豆友@塔希提的歌 授權發布
長久以來的每日必需聽歌的我,大概在三年前,萌發了一個念頭,當一個樂評人。
愛好也好,兼職也罷,少則五年,長則有生之年,總之一定要成為一個樂評人。這幾年來,也寫過幼稚的幾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也開過小號專門推薦音樂,然而粉絲並沒有衝破三位數大關,但好在期望時長夠長,愛音樂至深,成績裊裊也依舊殘存著這個念頭。但從有這個念頭開始以來,一直有個疑問存在,那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樂評?真的有意義嗎?
樂評,書評,還有影評到底有什麼卵用?我們真的需要嗎?
後來我仔細思考了一下,他們可能真的有點卵用,至少有三點:
1去陌生化從人的本質來說,沒有人是不需要安全感的,沒有人是不需要信任感的,沒有人是不需要傾訴欲和分享感的。但即便一個堅強獨立的人格,從自身身上獲取的安全感依然是不夠的,所以會需要從別處尋找,有人覺得soulmate 必需是個實實在在的人,有人覺得我痛書中的理想人物對話就夠。
在面對一個完全的新事物時,極少的人能在完全陌生的情況去嘗試,因為安全感不是百分之百的足,潛意識的防禦心裡還佔據上風,這個時候如果有前人告訴你,這是怎樣一種體驗,哪怕是一句話,就可以把原有的陌生感打破,按下play鍵開始閱讀開始聆聽了,我們好像總是需要別人來推一把。
樂評、書評、影評或許就是這樣一股力,推你一把,稍稍的告訴你前方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個心理準備,讓你知道前方並非完全的陌生。
2幫你選擇當你打開一個音樂平台時就開始面臨選擇,今天,晚上,此時,下雨了,我聽點什麼歌好呢?
在海量又免費的歌曲面前,萬千歌手面前,聽誰的歌,哪張專輯,這是個問題。
如果你之前有看過一些樂評,腦海里就會有印象,比如誰誰誰曾推薦哪張專輯不錯,比如誰誰誰吐槽了哪首歌太難聽了,好壞與否,都會在那一瞬間,幫助你滑鼠點擊某一個位置。
免費的音樂是如此,需要花錢買本書,買張電影票更是如此。
開玩笑,老子花錢了總不能買本爛書,看場爛電影,獲得一場爛體驗吧。
於是在消費之前,就會大略的看下評論,小到一句話,大到一篇書評影評。
我有個習慣,在看一部電影或書之前,我會先去看評論,也不怕劇透,如果評論有意思有價值,我會立馬去看。可能我太缺乏安全感要去除的陌生感太多。
3驗證體驗比如你喜歡一個人,但他並不喜歡你,你並不會放棄,反而一次又一次的去驗證這個不好的結果,這其實是中本能。簡單的說就是犯賤,這個例子不好。
前面我們說,沒有人是不需要傾訴欲和分享感的,當我們看完一部電影一本書,如果覺得非常棒,自己會有模糊的幾點覺得它哪哪好,但還沒有成系統。於是去看評論,尤其是好的評論,然後一拍即合,對呀!就是這個理,和我的感受一樣!
如果是部爛片,那就更需要看評論了,真的只有我覺得這很爛嗎?還是在去找認同感。
所以,歸根到底,我們本能的通過電影,音樂,書籍這樣的精神產物,去尋找認同感,去增強安全感。
推薦閱讀: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扇羅生門 (王的盛宴 影評)
※《新龍門客棧》:豐碑屹立十五年 (新龍門客棧 影評)
※《異度空間》影評-天殘所以抱缺
※縱橫四海——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