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屯堡文化:明代戍邊者後裔的精神家園

在黔中腹地的大山深處,距貴陽市50餘里的安順縣附近,稀稀疏疏地座落著一座座石頭的城堡。城堡石牆高聳,垛口屹立,槍眼深邃,整個城堡壁壘森嚴。城內石板鋪路,路兩邊是一座座四合院。走進院內彷彿走進江南水鄉的院落。在城堡進出的人裝束奇異。婦女身著寶藍色的大襟長袍,寬衣大袖,袍長至膝下。闊袖和偏襟上滾著彩繡的寬邊,腰間束著黑色滾邊的圍裙。未婚的姑娘頭梳獨根長辮,已婚婦女頭髮向後挽成髻,四周圍著黑色的長帕。腳穿鳳頭繡花鞋。貴州有眾多的少數民族,但她們的裝束既不像戴滿銀飾的苗家女子,也不像頭頂雙角細格布帕的布依族婦女,更不像當地的漢族居民。他們是什麼民族呢?導遊小伙兒笑著讓我們問當地人。沒想到的是,他們自稱「南京族」,家鄉在「南京的應天府」,是純粹的漢人。這些屯堡里的居民說,他們的老祖宗是明太祖朱元璋「調北鎮南」時,從南京遷來的,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他們將其籍貫當作族名,是為了區別後來從北方和江南各地遷來的移民。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30萬明朝軍隊調北征南,進入雲貴高原,亦守亦屯。駐軍即為屯軍,駐軍之地名為屯堡。這些征南軍隊在這裡世代居住下來,戍邊墾荒屯田,成為歷代統治者鞏固邊防,綏靖一方的重要力量。明朝軍隊征服南方以後,為了鞏固南方的統治,還從中原、湖廣和兩江地區,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強行遷至今日的貴州安順一帶居住,壯大了貴州安順一帶漢族統治的勢力。走近一個名為「天龍屯堡古寨」的地方,只見屯堡寨門兩旁鐫刻的對聯「滇喉屯甲源自洪武十四年黔中寓兵流長華夏千秋史」。這便是屯堡悠久歷史的真實記錄。六百多年來,屯堡人固守著明朝的祖制和文化習俗,過著相對封閉的生活。在歷史的變遷中,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過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斷吸收當地的先進生產方式,又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習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屯堡文化」這樣一種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由於農耕經濟發展的相對緩慢,加之地域的僻遠,使文化的傳承十分穩定,某些事象可曆數十幾代人大體未變。它既執著地保留其先民們的文化個性,又在長期的耕戰生活中,創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近年來,市場經濟大潮將屯堡人從夢中驚醒,他們打開大門歡迎來自全國乃至世界的遊客。我們一進屯堡,便受到屯堡人的熱情款待。他們用屯堡醇香的熱茶款待我們,為我們表演屯堡人幾百年來沿??呂吹那?邪納吉的祭神儀式。屯堡人表演的儺戲尤其受大家歡迎。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員們額上戴的「臉子」,即木雕面具,雕飾誇張簡潔、拙樸粗獷,極具特色。屯堡人以村寨門前或寨中空地為戲台,演員們身著長衫,背插小旗,腰系戰裙,手舞木製短刀長槍,唱著、舞著,頗具氣勢。在鑼鼓的擊奏下,一人領唱,眾人伴唱,極具韻味。他們以人物上下更換時空變換,借長槍、竹鞭為金戈鐵馬,以桌椅象徵高山要塞,在唱、念、做、打之中,盡顯緊張、激烈的古代戰爭景象。他們以拙樸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表現《封神》、《楚漢相爭》、《三國》、《薛剛反唐》、《精忠傳》等中國古代忠義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導遊說,屯堡儺戲被稱為地戲。你們別看它土,它還飄洋過海登上國際舞台,在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國演出,引起轟動,還捧回了一個大獎。儺戲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表現形式,被稱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引起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者們的注意。走進屯堡古寨院落,看到的大多是石頭建築的民居,石牆、石門、石窗,連屋頂上蓋的都不是瓦,而是薄薄的石板。居民的院落保留著江南四合院的特點,最突出的特點是全封閉的格局。院落內的結構,分為朝門、正房、廂房。一進門中間是小小的天井,天井是厚厚的的石板鋪成,四周有雕刻著「古老錢」的水漏。正房高大周正,石頭或木頭的窗欞和門上雕刻著許多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正房的兩邊緊挨著廂房,前面為照壁,形成四合院。朝門成雄偉的「八」字型,兩邊巨石勾壘,支撐著精雕的門頭,門頭上雕有垂花柱等裝飾品。走進院落,似乎走進了江南的一家普通人家,既親切又熟悉。不熟悉的是,今日的屯堡民居仍保留著當年積極防禦備戰的痕迹:一進古寨城門,是寬寬的青石板街道。街道兩旁,房屋緊挨著房屋,小巷連著小巷。青石板鋪地的巷子狹窄、細長,巷道縱橫交錯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了嚴密的防禦體系。靠巷子的房屋牆體上留著的窗戶既高又小,既可以採光,又是一個個防禦的槍眼;低矮的石門,具有易守難攻的軍事功能。屯堡村寨中的一些高地和要衝,至今殘存著許多垛口、炮台,無聲地傳遞著古老的歷史足音,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最令人吃驚的是,屯堡人多年來固守著自己的語言,經過數百年變遷未被周圍的語言同化。我以自己多年走南闖北善於識別各地方言的自信,仔細聆聽屯堡人的話語。它奇異而難懂,語言中帶著許多捲舌音,既不像今日的南京話,也不像當地的貴州話,聽了半天也聽不懂片言隻語。他們自己說???們說的是「明代的官話」。我不由地發出感嘆,浩如煙海的史書,也僅僅記載了人類文明的極為有限的一部分內容,猶如滄海里掬起的幾捧清水,星海里擷取的幾顆星辰。歷史上多少生動鮮活的生命,多少繁華豐富的生活,多少驚心動魄的事實,都被時光之手輕輕抹去了,不見蹤影!如2400年前,曾經擁有迄今為止世界上考古發現的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恢弘的「編鐘之王」的曾侯乙,在我國的古代史書上都無一字記載,更何況百姓的生活習俗及語言!要知道,當年有如此恢弘的樂隊、精美的樂器的諸侯,該有多大的權力和威嚴!而偏於西南一隅、尚為蠻荒之地的屯堡人的習俗、服飾、建築民居和語言,雖歷經600年,卻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該是多麼的不易啊!彷彿有魔力鑿穿時空隧道,讓時光倒流,使六百年前明朝的江南風物在這裡被定格。參觀者無不為屯堡人600年來遺存的古風和鮮明的特色所驚嘆、震撼。難怪人們將它稱作是「明代歷史的活化石」。導遊小伙兒說,2002年在七眼橋鎮出土了明代率軍南征將軍傅友德、沐英將軍捐資建廟的石碑,證實了專家學者的論斷:七眼橋鎮為明代初年的屯堡。2002年七眼橋鎮以」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屯堡』」被列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1年國務院將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屯堡村落雲山屯、本寨古建築群批准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安順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屯堡文化風景名勝區;目前,雲山屯、本寨正在向建設部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回望屯堡,回望那逝去的歷史雲煙……走出屯堡古寨,回望石砌的寨牆,600年前的屯堡人的生活又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高聳的碉樓里,殘存的炮台前,猶見當年屯堡人積極武備的身影;古老民居中的木頭雕花的門窗里,石板鋪成的天井中,猶聞當年屯堡人日常勞作後的交談、吟唱;古寨城外精耕細作的稻田中,密如蛛網的水渠旁,如見屯堡人世代開荒屯墾的艱難勞作的身影……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滄桑。歲月悠悠,日月匆匆,不由地讓我陷入沉思:六百年前,征南的官兵和江南、中原的移民,告別了故鄉和親人來到邊遠、蠻荒的黔地鎮關、屯墾,飽飲了多少離愁別恨,付出了多少血汗辛酸,經歷了多少艱辛磨難……就是屯堡人世世代代的浴血奮戰和頑強苦幹,才有了屯堡的今天,才有了祖國的統一和邊疆的發展。其業績萬世流傳,其功績天地可鑒。走出屯堡,和熱心的導遊依依告別。導遊是一位質樸的當地小伙兒,一路上,他耐心地給我們講解屯堡的民俗風情,熱情地給我們表演「明代官話」的俚語,尖著嗓子給我們唱儺戲的戲文,忙得滿頭大汗。他的敬業精神和工作熱情深深打動了遊客的心。他說他就是屯堡人的後代,曾到廣東一帶打工幾年,但那裡的生活環境過不慣。農家人吃苦不怕,主要是想家,想屯堡的山水、家園和親人,想家鄉的儺戲、糕粑、臘肉、干豆鼓……當地的旅遊業發展起來了,他回來當了一名導遊,心裡挺滿足的。他們在故土篤篤定定地生活、工作,絲毫不受外界物慾的誘惑。這抑或是在物慾求取與靈魂持守的拉鋸中的一次舍取?還是一種文化定力的吸引?我不得而知。但我清楚地感到:屯堡文化,是明代戍邊者後裔的精神家園。從導遊小伙兒的身上,我們看到:回到家鄉的日子真好,只要心靈不再飄泊。
推薦閱讀:

中國人的憂樂精神
【記者節特刊】中國記者職業精神素描
橫渠易說與乾坤兩卦精神 張世敏
這麼好的社會還不滿,肯定是精神病|大象公會
《佛陀精神是生命中最好的資糧》《學誠師父文集》【答疑解惑】連載

TAG:文化 |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