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紅利到人口負債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路在何方?

2016年必然會在中國人口史上留下濃重一筆:這一年,實行了三四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宣告終結,全面二孩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這一歷史性轉變將如何影響中國人口的數量和結構,又將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曾經有著耀眼光環的人口紅利,還能推動中國經濟列車快速賓士嗎?

告別人口紅利

多年來,人口紅利成為中國學者津津樂道的話題。即使不懂人口與經濟的普通群眾,不少也有一個模糊的認知:人口紅利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影響巨大。

人口紅利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從而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人口紅利只是一個機會窗口期,能不能把紅利收割到自己籃子里還需要體制改革等多方面因素。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確受益於人口紅利,但是實際影響並沒有媒體廣泛報道的那麼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曾測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GDP增長率中有27%的貢獻來自人口紅利。這一研究結果廣為傳播,但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王豐與夏威夷大學教授安德魯·梅森的聯合研究發現,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沒有這麼高,只有15%左右。

中國的人口紅利還有一個特點,由於嚴格的生育限制政策迅速壓低了生育率,中國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轉變過程,使得人口紅利的窗口期大大變窄。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5年,中國人口總量為13.67億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2.2億人,佔總人口的16.1%。0~15歲的少兒人口2.4億人,佔比為17.6%。中國雖然仍是一個人口大國,但是人口結構扭曲,快速老齡化與嚴重少子化並存,勞動年齡人口老化,遠遠算不上一個人口強國。

王豐認為,人口紅利是有效生產者與有效消費者年增長率之差,它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根據王豐的研究,2013年,兩者增長率水平相同,之後,有效消費者的增速快於有效生產者的增速。這意味著,從2013年以後,中國的人口紅利就已消失,不再存在了。

蔡昉的結論是,2013年到2015年前後為中國人口紅利的轉折點,從這時起,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將使人口紅利轉為人口負債。

此外,人口學者陳衛、彭希哲、陳友華等認為,中國的人口紅利期可能到2025年或2030年結束。但是由於類似觀點主要是依據總撫養比(0~14歲少兒人口、65歲以上老年人口之和與15~64歲人口之比)來確定人口紅利期,還存在較多質疑。

質疑主要集中在,按15歲到64歲人口作為分母來計算總撫養比,沒有對其進行細分,導致結果在較大程度上偏離實際。從青年人口來說,由於高等教育普及,進入職場的年齡明顯推遲,大大超出15歲;而中國目前平均退休年齡只有54歲,比64歲小十歲之多。為數眾多的勞動年齡人口處於退休後未就業的狀態,這必然導致對總撫養比以及人口紅利期的推算不準確。

與推算不準確相比,更為關鍵的是對人口紅利認識存在誤區。人口學者黃文政認為,由於人口紅利是生育率從高往低降低過程中導致撫養比下降造成的,這很容易形成一種誤解,即生育率降低有利於經濟發展,事實上從長遠看來,恰恰相反。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同,所謂的通過降低生育率促進經濟只是暫時降低了撫養負擔,但這個效果與其說是人口紅利,不如說是人口高利貸,孩子減少在當前減輕了撫養負擔,會導致未來的勞動力減少,老齡化加劇,巨大的人口負債必然要還的。中國正在加速的老齡化就是一個明證。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已經享受了可觀的人口紅利,現在需要應對的新問題是,如何在人口負債期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

全面兩孩難改人口頹勢

2016年1月1日,中國開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在雙獨二孩、單獨二孩政策先後實施之後,全國近2億非獨夫婦也正式走進二孩時代。

根據中央及衛計委官員對全面兩孩政策的表述,實施這一歷史性生育政策調整主要來源於三大動力:滿足群眾生育意願、增加未來勞動力供應和緩解老齡化。

從理想的狀態來說,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年出生人口增加,這些孩子未來成長為勞動力和納稅人,同時,新增加的出生人口又可以稀釋老齡化程度,並成為養老保險繳納者,減輕未來的養老負擔。

全面二孩政策無法改變我國老齡化的趨勢,從全面二孩目標人群的年齡結構和生育意願綜合看,緩解老齡化的效果也將十分有限

但根據不同學者對全面兩孩政策效果進行的測算,這一意在增加未來勞動力供應的改革措施,其效果可能並不樂觀。

此前,有學者預測,中國放開全面二孩之後,最高每年可增加出生人口數千萬。這一預測讓不少人陷入可能出現「巨大生育堆積」的恐慌。

按2015年10月29日全面二孩政策公布計算,目前新政公布已經一年有餘。從各機構進行的二孩生育意願調查和各地匯總的出生人口數據看,形勢並不樂觀。

2016年3月,騰訊進行了10萬人的二孩生育意願調查,發現有二孩生育意願的僅有三成,絕大多數因為時間精力不夠、經濟壓力等原因表示不生二孩。

中國社科院人口學者鄭真真曾在江蘇省進行五年跟蹤調研,她發現,明確表示生育二孩的,後來只有三成左右真的生育了二孩;明確表示不生二孩的,則基本上都沒有生。

騰訊的調查跟官方調查發現的全國性生育意願走低相吻合。據衛計委調查,目前我國城鄉群眾的生育意願為1.93個孩子。這已經明顯低於全面二孩的政策生育率。考慮到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的落差,實際的生育行為更低。

人口學者陳友華認為,「調整政策就是盼望出現一個出生堆積,如果沒有明顯的出生堆積,反而不正常,就更需要反思和警醒了。」

今天出生的孩子如果低於預期,也就意味著未來增加的勞動力低於預期。同時,全面二孩減緩老齡化的程度可能也將低於預期。

根據衛計委的估計,到2050年,因為全面二孩政策,老年化的程度會降低2個百分點。一位不願意具名的人口學者告訴第一財經,這一預期過於樂觀。

他分析,老齡化的趨勢已然如此,全面二孩政策無法改變這種趨勢。至於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所緩解,從全面二孩目標人群的年齡結構和生育意願綜合看,效果將十分有限。

三舉措應對人口新常態

王豐與安德魯·梅森在2006年合著的《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人口因素》中判斷,在經歷了人為加速的人口轉變之後,中國將有很長一段時間面臨勞動力供給萎縮以及老齡人口迅速膨脹。而這種趨勢難以在短期內被扭轉。事實證實了他們的判斷。從2012年開始,中國的勞動力規模已經連續四年下降,與此同時,老齡化程度迅速提升。

伴隨著這一人口轉變的,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下降。今年前三個月,中國GDP增速為6.7%,繼續處於「L型」底部。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周天勇剖析了人口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人口增長率過快下滑,人口結構過快少子化、經濟主力人口規模(22到44歲)萎縮和老年化,由此形成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中等收入陷阱不同的、特有的中等收入「人口坑」陷阱,並使中國經濟產生排浪式下行波動。人口變化影響了勞動力供應、消費、投資等多方面,再加上人口遷移中的梗阻,共同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下行。

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人口對經濟發展的促動作用?多位人口學者提出,當前一方面是迅速出台鼓勵生育的政策,使得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有效增加出生人口。另一方面是儘快放開對三孩以上生育的限制,因為這批人口數量有限,對其繼續進行限制不僅減少了出生人口,而且耗費了巨大的行政成本。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亞洲人口學會副主席顧寶昌認為,中央對少子老齡化的人口大勢認識得很清晰,繼續追罰三孩以上其實是有悖於人口大勢,應該儘快加以改變。

黃文政認為,人口影響經濟不僅僅在結構,更在規模。根據他的測算,人口規模萎縮對經濟的影響遠遠高過人口結構。他通過對遼寧等地區經濟人口數據的計算髮現,當人口相對減少時,人均GDP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統計數據顯示,從1980到2015年,遼寧的人口增長大大低於全國水平,其人均GDP增速也比全國平均速度低20%。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經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規模巨大的勞動力轉移在中國式經濟奇蹟中起到重要作用。學者認為,下一步通過進一步打通城鄉勞動力流動的障礙,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將可以提升人口對於經濟的促動作用。

蔡昉認為,過去人口紅利的主要實現手段是藉助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從農村、農業這些生產率低的部門轉向生產率高的城市和非農產業。目前看,城鎮化趨勢下的新移民,其年齡構成上更具生產力人口性質,所以,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可以有效推動生產力的提高。

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勞動力質量是發揮人口促動經濟正向作用的第三個對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包括就業比較充分,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如果這些目標可以順利達到,將可以充分挖掘勞動力資本的創富源泉,推動經濟增長。

從人口紅利到人口負債,中國正在經歷這一無法逆轉的重大轉變。與其無奈嘆息人口紅利的消逝,不如立即採取行動,通過相關改革,努力釋放人口作為消費和生產主體的潛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的良性互動。


推薦閱讀:

2010中國經濟——過熱的與過冷的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
簡評中國經濟:近期流動性收緊的主要推因素
曹德旺的一席話讓大家都該反思了
鉛墨縱橫:大國的十字路口

TAG:中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 人口 | 人口紅利 | 口紅 | 負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