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詩經·齊風》與東西周地域文化 – 國學網

  內容提要:《詩經》中的國風是產生於周代各諸侯國地域的文學作品。不論從其生產的地域範圍,還是詩歌本身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都代表著所產生地區獨特的地域風格。其不僅具有周代詩歌的一些共同特點,同時也具有較明顯的地域文化色彩。本文以《齊風》為例,粗淺地解讀《齊風》的思想內容與齊地的地域特徵,以便更好的把握《齊風》的特質。

  關鍵字:齊風;地域文化;淵源;特點

  在《詩》三百篇中,最能體現西周、春秋時期區域文化色彩的自然首推《國風》。無論從其產生和收集的地域,還是它們在音樂和詩歌藝術形式上的表現,都代表著各自生產領域,表現著較為強烈的地域色彩。這一點,古人也早就注意到了。如在內容上,《鄭風》和《衛風》多情歌,多言男女之事,《陳風》多靡靡之樂和巫鬼的舞詩,多神秘夢幻,《秦風》則多金戈殺伐之音,粗獷強悍。而《齊風》為《詩經》十五國風中姜姓部族的風歌,《齊風》中女子對愛情幸福的追求上表現大膽而熱烈、齊地的尚武精神以及物質生產力極其先進等。《齊風》中各詩篇所表現出來獨特的地域文化氣質,是我們因該重視的,只有對其在地域文化上所表現的特點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和了解,最後才能使《齊風》回歸自己本來的面貌。因為作為文學作品,總是要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並且帶有普遍性。

一、《齊風》獨特的地域文化淵源

  在周初分封的眾多諸侯國中,齊和申、呂等式姜姓國。姜者羌也,他們原本是羌人的一部分,和姬姓部族世代聯姻並進入中原。姬、姜兩個部族是從兩個通婚的胞族發展而來。《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魯頌·閉宮》:「赫赫姜嫄,其德不回。」姜姓部族在殷末周初發生了一個大轉折,一部分隨著周人向東方的征服擴張而進入中原,另一些姜姓羌人則留在原地,至東周初年又掀起一場東遷運動。但羌人東周初年的東遷與西周初年的姜姓東遷截然不同。先入中原者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與姬姓及當地文化融合而華夏化;後入者還保持著原先的風俗,卻被周人視為「姜戎」,視為戎狄異族。所以顧頡剛說:

  然者申、呂、齊、許者,戎之進入中國者也;姜戎者,停滯於戎之原始狀態者也。抑申、呂、齊、許者,於西周之世東遷者也;姜戎者,於東周之世東遷者也。由其入中國之先後,遂有華戎之判別。

  另外,齊國所居之地,在遠古即為一些著名的部落舊居,到春秋時代,齊國周圍仍然有譚、紀、任、宿、句須等不少小國,都為太皞和少皞等古族的後裔,因此齊國實際處於異族文化的包圍之中。《史記·魯世家》曾經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記載:

  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鳴乎!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

  所謂「從其俗為」,便是有意促進作為統治者的齊國上層姬姜舊族與當地土著文化的融合,而這一段記載,正說明了齊國與魯國的差異所在。《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太公以下三世丁公呂及、乙公得、葵公慈母,均以天干為號,明顯地是以姜姓而襲用殷人子姓的命名習慣。到後來,齊地的各種神仙信仰也和土著信仰交融在一起。因此,我們要理解《齊風》諸詩所反應的齊國風俗,可以從羌人和齊地土著族部落的風俗中找到某些根據的。《後漢書·西羌傳》載漢代的羌人之俗云:

  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性為種號。十二世後,相與婚姻,父沒則妻後母,兄亡則納釐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殺人償死,無它禁令。

  這一段記載,正可以和《齊風》所反映出的齊人之尚武和貴族婚姻上的亂倫風氣相連接。獨特的齊地地域特徵展現了獨特的齊國社會風尚和人文風貌。

  齊文化是構建在東夷文化基礎之上的。在姜太公立國之前,齊地主要是東夷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東夷民族是我國歷史上分布很廣、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民族。太公構建齊文化,在意識形態領域保留了東夷文化的基礎,又在經濟上保留了東夷海文化的特點。齊人尚武,尚功利,注重直接的經濟利益,因此他們具有開拓性,從地理文化講,則融合了鄰近海洋和內陸文化的特點,所以他們兼具農業、漁業之所長。在弄清了齊地獨特的地域文化的淵源之後,再來看《齊風》所表現的文化特點及其文化根源。其主要體現在對愛情熱烈的追求、耕織、漁獵等各個方面,獨特的地域人俗風情進入了人們的審美感受之中。

二、齊地地域文化影響下的齊風特點

  從《齊風》反映的社會風尚方面考察,有著獨特不同於《國風》其他詩篇的特點,特別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幾個方面,今結合作品作簡要分析。

  1、女子對愛情與婚姻的追求熱烈而大膽

  愛情詩在《詩經》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齊風》中愛情詩不少,涉及到的就有《著》、《東方之日》、《莆田》等。通過這幾首我們就可以看到那個時代那個地域齊人的戀愛情懷。

  《著》是以一個女子的口吻來回憶女子出嫁時夫婿來迎接時的情景,字裡行間流露了她的喜悅之情:

  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於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我們從中看不到羞澀,看到的只是盼望和喜悅。詩傳神地表現了新娘此時的心理活動。當她緊隨著迎親車輛踏進婆家大門的那一刻,其熱鬧的場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場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誰不想一睹新娘的風采,然而新娘對著這稠密涌動的人叢,似乎漠不關心,視而不見,映進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風前的夫婿——「俟我於著」,從「俟我」二字能品味出她對他的綿綿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其他《國風》中也有寫結婚場面的詩,如《周南.桃夭》、《召南.鵲巢》等,但這些詩都是他人所唱,或讚美新娘美貌,或描寫婚禮場面的盛大熱鬧,或祝福新人婚後生活的幸福,都不像《著》那樣是出嫁者本人吟唱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齊國女子對愛情幸福的嚮往和憧憬。

  同姓不同婚,是姬姓貴族嚴格遵守的準則。《齊風·南山》篇,《毛詩》云:「刺襄公也。鳥獸之行,淫乎其妹。大丈夫遇事惡,作詩而去之。」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盪,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緌雙止。魯道有盪,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蓻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根據史詩考察,《毛詩》不無根據。齊襄公與文姜之事至明至顯,魯桓公沒能依「禮」來防禦文姜,結果導致齊、魯兩國交惡。為何在魯桓公慘遭情敵的毒手後,文姜還能依然故我,沒有受到任何牽連,我想與此相關聯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是齊國女子地位較他國高,而且夷族婚戀自由開放,受周禮影響較小。這一點也屢見於史籍。據《晏子春秋》記載,晏子車夫的妻子主動與車夫離婚。可見,在齊地的夫妻關係中,還存在著男尊女卑的情況。齊國男女之自由,實不亞於鄭、衛。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出巡東方,刻石於會稽,其文有曰:

  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潔誠。夫為寄猳,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可見這種原始婚姻遺風不僅流行於姜姓部族,而且流行於東夷較為落後的部族中間,抑或是姜姓部族與當地土著之間互相影響。齊國是我國上古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在《齊風》中寫愛情的詩,多「女奔男」的題材。《東方之日》中女子熱情、大膽,其主動性在《國風》中是少見的。《雞鳴》中寫妻子催促丈夫去上早朝,詩人沒有流露出大男子主義,倒是有褒揚妻子、貶斥丈夫的傾向。《載驅》中文姜的得意和歡喜,都印證了齊地女子地位較高這一風俗。

  2、東夷族人尚武善射在《齊風》中的體現

  《齊風》中描寫狩獵的詩篇所佔的篇幅不少,如《還》、《盧令》、《猗嗟》等篇。篇中跳動著愉悅歡快、欣喜快樂的音符,獨具地方特色。

  《還》詩一開始即展現出一幅動人的狩獵場景:「子之還兮,遭我乎(左山右農)之間兮。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詩句字裡行間充溢著對山間狩獵的神往和喜悅,對矯捷善射的讚歎和思慕。語調是多麼地輕快、歡愉,兩人都充滿了自信,甚至有些洋洋得意。《盧令》為《詩經》中最短之詩,24個字,卻對一位攜犬出獵的獵人進行了最充分的刻畫和頌揚,歡愉之情和尚武之情溢於言表:

  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盧重環,其人美且鬈。  盧重鋂,其人美且偲。

  全詩各句,由犬及人,以犬襯人,以人帶犬,共同構成獨特的典型形象,聲情並茂,表達出齊人的尚武風習,以及對英雄獵手的尊崇。《齊風》反映了齊人尚武善獵的風習,這在前人解《詩》中,已經早被注意到。《毛詩序》認為由於齊國統治者好田獵,「國人化之,遂成風俗」,強調齊人尚獵,卻是對的。此後,解《詩》者多作此解。清代學者方玉潤更強調「齊俗以弋獵矜尚」,「遊獵自是齊俗所尚。」

  又如《猗嗟》篇也是描寫獵人的英武神勇,但中心主旨更加突出了齊地特徵。詩歌三章十八句,前十七句主要描寫射者的威儀之美、技巧之高,而最後一句卻點明了練習射藝的目的——「以御亂兮。」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抑若揚兮,美目揚兮。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孌兮,清揚婉兮。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御亂兮。

  詩歌描繪了他修長的身材(欣而長),秀美的容貌(抑若揚)、神采飛揚的雙目(美目揚)、超群的射藝(射則藏、不出正、四矢反),反覆渲染他的體格貌美、能射善舞,但這一切描寫都是為了突出一個中心:御亂。周王朝建立後,實行分封制,而齊國是周公的封地,用以保衛周王室,地位相當重要。在齊人看來,練習射箭、學習射禮,都有既定目的,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防禦各種可能發生的動亂、叛亂、暴亂。齊國之所以禮國八百年,在眾多的東夷少數名族中成為東方大國,齊人這種對家國誓死捍衛的情感而融入平時的生活中也是一大原因吧。

  3、齊地漁業和農桑業十分發達

  姜太公封齊之初,國土還十分狹小。此地過去雖有爽斑鳩氏、蒲姑氏等東夷先民居住過,但多數土地資源沒有開發出來。《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為鹵,人民寡。」太公到來以後,因地制宜,「勸其女工,極技巧,通魚鹽。」太公制定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齊國的魚鹽業和農桑業發展很快,並且發展水平很高。

  《齊風》寫到了齊人的漁獵,譬如《敝笱》。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雲。  敝笱在梁,其魚魴鱮。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敝笱在梁,其魚唯唯。齊子歸止,其從如水。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寫齊人用「笱」來捕魚。具體做法是:把「笱」這種只能進不能出的竹籠置於流動的溪流中,溪流中築一個壩,壩中留一個口子放「笱」,魚游進去即被抓獲。這是一種簡易用,又很科學的漁具。雖然齊人用「敝笱」很難抓住「魴鰥」這樣的大魚,但我們可以推測齊人把捕魚做為生活資料的一種來源。《邶風.谷風》「毋折我梁,毋發我笱」也提到了用「笱」捕魚的這種方法,可見這種方法在當時是較普遍的。

  其次,從《齊風》來看,當時齊國的農業也較為發達,齊人種植的農作物有麻、蔬菜等。齊人種麻的水平很高。《南山》詩中說:「藝麻如之何?橫從其畝。」就是說齊人種麻,先要把田地整理齊整,這樣有利於麻的生長和收穫。齊人還種植蔬菜。《東方謂明》中說:「折柳樊圃」《毛傳》曰:「圃,菜園也。」朱熹注曰:「種蔬菜曰圃」齊人很早起來折柳做菜園的籬笆來看,齊人對蔬菜的種植是比較重視的。

  農耕桑業的發達,一方面與齊人的勤勞,重視直接的經濟效益有關,另一方面,與齊地沃野千里的自然條件有關。《漢書·地理志》云:

  古有分土,亡分民。太公以齊地負海為鹵,少五穀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

  司馬遷在述齊地之風尚武、物質富饒時云:

  齊帶山海,膏壌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魚鹽…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

  《齊風》為《詩經》十五國風中姜姓部族的風歌,《齊風》中女子表現大膽潑辣追求愛情幸福的生活、耕織羽獵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風貌,彷彿使我們看到了齊地人生活的喜樂哀樂,體現他們的辛勤勞動,它作為國風的一部分,在審美上體現了獨特的地域風貌。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M].2000年6月第2版

[2]陳戍國/點校.四書五經,嶽麓書社[M].1995年1月第4版

[3]班固.漢書,嶽麓書社[M].1996年2月第4版

[4]陳奐.詩毛氏傳疏[M].刊本

[5]殷光熙.詩經論叢[M].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07月

[6]王志民.齊文化論稿[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

[7]莫礪鋒.朱熹文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推薦閱讀:

春節美食文化里的「快」與「慢」
為什麼大學周圍不是高素質場所?
你的家鄉有哪些被誤解的習慣或特色?
你對於甘肅人有什麼獨特的印象?

TAG:文化 | 地域 | 西周 | 國學 | 地域文化 | 詩經 | 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