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多賺錢的時候就不必客氣
07-22
《塔木德》指出:「生而貧窮並無過錯,死而貧窮才是遺憾。尤其是終其一生,無力消除貧窮創造財富,更是無可寬恕的。」直到現在,許多猶太人仍把追求財富當作人生的第一要務,只要有機會賺取更多的錢,他們往往不肯輕易罷手。下面介紹幾種為了多賺錢猶太人採用過的手段:(1)「一筆生意,兩頭贏利」。《塔木德》說:「如果真正給別人提供了方便,你也一定會從中受益。」著名的美國猶太銀行萊曼兄弟公司,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字號,一度年利潤達到3500萬美元,而其創造人卻是一個牛販子的兒子。亨利·萊曼,是從歐洲到美國來的萊曼家庭的第一代。他在美國南方做了一段時間的行商之後,跟他的兩個弟弟伊曼紐爾和邁那一起在亞拉巴馬的蒙哥馬利定居下來,當上了雜貨店的老闆。該地本是一個產棉區,農民手裡多的是棉花,但卻沒有現錢去買日用雜貨,於是他就產生了用雜貨去交換棉花的方式,雙方都皆大歡喜,農民得到了需要的商品,他也賣掉了雜貨。這種方式不僅吸引了所有沒有錢買日用品的顧客,擴大了銷售,而且有利於萊曼兄弟降低棉花價格,提高日用品的價格,並且使雜貨店本來應去進貨之際,順便把棉花捎去,避免了單項進貨,豈不省下一筆運輸費?沒過多久,萊曼兄弟便由雜貨店小老闆發展成經營大宗棉花生意的商人,棉花典當成了他們的主要業務。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萊曼家庭在倫敦推銷邦聯的商務,在歐洲大陸推銷棉花。戰後,他們在紐約開辦了一個事務所,並於1887年在紐約交易所中取得了一個席位,成為一個「果菜類農產品、棉花、油料代辦商」,從此走上了規模化發展的道路。萊曼正是因為給別人提供了方便,自己才獲得了更多的經濟利益。(2)厚利賺大錢。「薄利多銷」是很多國家商界牢不可破的商業法則。但是猶太人卻相反,他們的口號是「厚利才能賺錢」,結果,他們比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賺取了更多的財富。猶太人認為:名貴的珠寶、鑽石、金飾,一擲千金,只有富裕者才買得起。既然是富裕者,他們付得起,又講究身份,對價格就不會那麼計較。相反,如果商品價格過低,反而會使他們產生懷疑。猶太人還認為,壓低價格,說明你對自己的商品沒有信心。即使是一張1美元的鈔票,猶太人也可以賣到2美元,甚至是10美元。「絕不要廉價出售我們的商品」,這是猶太人的信條。在靈活多變的營銷策略中,為什麼不採取別的上策而採用了下策?賣三件商品所得的利潤只等於賣出一件商品的利潤,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上策是經營出售一件商品,應得一件商品應得的利潤,這樣既可省了各種經營費用,還可保持市場的穩定性,並很快可以按高價賣出另外兩件商品。而以低價一下賣了三件商品,市場已飽和了,你想多銷也無人問津了,利潤起碼比高價出售者少了很多,並毀了市場後勁。猶太人認為薄利競爭的結果是:廠家可能大批地倒閉掉,並且,大家的生存空間越來越艱難。因此,猶太人堅決不做薄利多銷的買賣,他們做的是厚利適銷的生意。在行業的選擇上,他們也頗為精明:選擇那些昂貴的消費品來經營。(3)怎麼賺錢快就怎麼做。移居英國的猶太人亞倫從打工開始,把積蓄的一點小錢做些小生意。由於生意的擴大,他需要資金周轉,不得不向錢莊或銀行借錢。他在自己的實踐中發覺,向別人借錢的代價確實太高,往往與商業經營獲得的利潤相差無幾。他想,自己辛辛苦苦經營全為銀行打工,而且風險比銀行還大,倒不如自己從事放債業務要合算。幾年後,他開始了放債業務。他一邊維持小生意經營,一邊抽出部分資金貸給急需用錢的人。另外,他又從銀行借來利率相對較低的錢,以較高的利率轉貸給別人,從中賺取差額利潤。有些等錢應急的生產者或個人,寧願以月息20%借貸。這樣,等於100元放貸1年,可獲得240%的回報率,這比投資做買賣更能賺錢。亞倫就是盯著這個賺錢的路子,迅速走上發跡之路的。據統計,亞倫63歲逝世時,留下的錢財是當時英國首屈一指的。(4)狡詐和欺騙賺錢。莫里茨·赫希男爵是歷史悠久的巴伐利亞猶太金融集團的成員,他由自己繼承的遺產和太太的巨額陪嫁共計二三百萬資金的基礎上,開始銀行家生涯。1826年,他和他的內弟斐迪南德·比朔夫夏姆一起,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開設了自己的銀行。赫希對日復一日的商業銀行業務興趣不大,他的主要熱情是建設鐵路和為建設歐洲鐵路支線投資,然後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將這些支線的產權賣給幹線的所有者,以此獲取厚利。1868年奧斯曼土耳其政府準備建設一條從維也納到君士坦丁堡的鐵路。這項工程需要鋪設一條從君士坦丁堡經阿德里安堡、索非亞、薩拉耶夫到薩拉熱窩等地的幹線,期間還需要建設許多支線,全長計2500多公里。鐵路所經過的地方,大多崎嶇不平,山巒重疊。據估計,在較平坦的地區每公里的造價為4萬美元,而在山區,每公里的造價高達5萬美元。土耳其政府原先建造這條鐵路的特許權授予了一家比利時公司,但該公司承擔不了,才一年就破產了。到第二次招標時,赫希提出了一個周密的計劃,並藉助他曾幫助土耳其人建立幾家重要銀行這層關係,一舉中標。赫希同土耳其政府簽下協議,土耳其政府同意在99年的租借期內,由國家借貸,每年支付每公里鐵路2800美元租金,加上鐵路經營者每年為每公里鐵路支付1600美元,合計每年可以收回投資11%。同時,赫希還獲得了鐵路沿線開採礦藏森林資源的權利。鐵路一經投入營運,超出這每公里4400元租金的收益將由經營者、政府和赫希三家分成:經營者得50%,政府得30%,赫希得20%。不過,赫希在鐵路建成之前,就已經開始「收回投資」了。赫希說服土耳其政府為建造鐵路發行債券,支付期為99年,每年償還本金的3%。債券由赫希經營,共發行了200萬張面值為80美元的債券。赫希以20美元和30美元的價格買下,轉手以30美元的價格拋售給公眾,大大地賺了一筆。鐵路建設工程基本上如期展開,兩年中建成了500公里幹線,其中400公里投入了營運,另外還有600公里已動工興建。就在此時,由於鐵路伸入了俄國的勢力範圍,遭到俄國政府的強烈反對。結果,土耳其政府將鐵路長度縮短到了1200公里。這一變更對赫希來說正是求之不得。它幫赫希卸下了整條鐵路線中耗資最大、風險最大的部分,而原來土耳其在同赫希的協議中之所以給予他如此優厚的條件,本來是把這段鐵路看作一攬子交易的一部分。現在最難最費的部分去掉了,而優厚的條件依然照舊,不是明擺著讓赫希發財嗎?正因為這個道理,有不少觀察家認為,這一變更,包括俄國政府的反對,首先是赫希挑唆出來的;而且,土耳其政府之所以會同意縮短鐵路,可能也有赫希的暗中使力。有證據表明,這一變更做出後,土耳其主管鐵路的大臣便因為獲得200萬美元而一夜暴富。維也納到君士坦丁堡的鐵路最終於1888年建成。同年,經過無數次的討價還價,土耳其政府向赫希買下了這條鐵路。據估計,赫希在整個東方鐵路的建設中,共獲利3200萬到3400萬美元。不過,其中可能有一半用於行賄各方面的官員。事後,一個土耳其歷史學家把赫希參加這條鐵路建設描繪為一個「狡詐、脅迫、掠奪、欺騙」的故事,但同時,他也承認,要是沒有赫希,這條鐵路可能根本無法建成。其實,不管俄國的反對是否赫希挑唆出來的,作為一個冒險家,他應該敏感地意識到,在當時世界政治格局下,一條鐵路伸入另一大國的勢力範圍,會引起什麼樣的反應。完全有可能,正是這種一時無法克服的麻煩被他當作了「雅各的樹枝」,藏進了鐵路建設的協議書里。以猶太人動態思考的習慣、以猶太商人諳熟政治——經濟因素的相互轉化的敏感,將大國間的政治抗衡引入合同書中成為一個「定時炸彈」,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5)設法拖延付給別人的貸款。猶太商人在收取別人的租金和貸款時,提得越早越好;而在付給別人的貸款時,則想方設法給以拖延。不過以猶太人的重信守約習慣,他們在具體做法上還是有分寸的,可以說,有時還做到了不落把柄的地步。由初到倫敦時一文不名的窮小子而成為日後南非首富之一的猶太鑽石商巴奈·巴納特,最初是帶著40箱雪茄煙作為創始資本來到南非的。他把這些雪茄押給探礦者,獲得了一些鑽石。從這開始,短短几年時間裡,巴奈特成了一個富有的鑽石商人和從事礦藏資源買賣的經紀人。巴納特的贏利呈周期性變化,每星期六是他獲利最多的日子,因為這一天銀行較早停止營業,巴納特可以盡他自己的高興用支票購買鑽石,然後在星期一銀行重新開門之前將鑽石售出,以所得款項支付貨款。這種辦法說穿了,差不多等於開空頭支票。巴納特借銀行停止營業的一天多時間,「暫緩付款」且又不會讓自己的空頭支票給打回來,只要他有能力在每個星期一早上給自己的賬號上存入足夠兌付他星期六所開出的所有支票,那他就永遠沒有開「空頭支票」。所以,巴納特的這種拖延付款,純粹利用了市場運行的時間表,在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合法權利的前提下,調動了遠比他實際擁有的資金多的資金。巴納特對時間的精打細算如此別出心裁,甚至讓其他猶太人也感到驚奇,當時南非的猶太商人大多對巴納特的做法不甚贊同。不過平心而論,只要巴納特沒有讓賣主在星期一上午收不回款,誰也不能對他說什麼,而只能服膺於這個猶太商人的「精明」。不要把儲蓄變成嗜好不要把儲蓄變成嗜好《塔木德》說:「一塊沉入紅海的金子和一塊石頭沒有什麼區別。」作為商人的猶太人不主張以儲蓄的方式生利。東京的白領井上多金10年前結了婚。由於夫妻倆每月省吃儉用,所有銀行存摺中的數字直線上升,現在已經有2000多美元了。井上夫人時常向左鄰右舍的太太們說:「如果沒有儲蓄,生活就等於失去了保障。」但是不知怎麼,這個消息竟傳到一位猶太朋友富凱爾博士的耳朵里。他是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專攻心理學,1年前來東京經商,由於商業上的接觸,他們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富凱爾博士對井上夫人如此注重儲蓄出乎意外地不欣賞,他譏諷道:「你看,沒有儲蓄,就會覺得生活上失去了保障,如此著重物質,成為物質的奴隸,人的尊嚴到哪兒去了呢?男人每天為了衣、食、住,在外面辛苦工作,女人則每天計算如何盡量剋扣生活費,她存入銀行,人的一生就這樣過去,還有什麼意思呢?可悲的!不但大部分的日本人如此,其他各國人也大半如此。」「你大概知道,猶太人有一個世界聞名的富豪家族叫羅斯查德,這個家族自拿破崙時代起,就一直維持巨富的地位,你們日本人之中,能夠找出一位世界上知名的富豪來嗎?認為儲蓄是生活上的安定保障,儲蓄的錢越多,則在心理上的安全保障的程度就越高,如此累積下去,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這樣,豈不是把有用的錢全部束之高閣,使自己賺大錢的才能無從發揮了嗎?你再想想,哪有省吃儉用一輩子,在銀行存了一生的錢,光靠利息滾利息而會成為世界上知名的富翁的?」井上聽了,雖然無法反駁,但是心裡總覺得有點不服氣,便反問道:「你的意思是反對儲蓄了?」「當然不是徹頭徹尾的反對。」富凱爾博士解釋道,「我反對的是,把儲蓄變成嗜好,而忘記了等錢儲蓄到了相當數目時可以提出來動動腦筋,活用這些錢,使它能賺到遠比銀行利息多得多的錢。另外,銀行里的錢越存越多的時候,你們在心理上覺得相當有保障,便靠利息來補貼生活費,這就養成了依賴性而失去了冒險奮鬥的精神。」猶太人經商,很重要的秘方是不作存款。他們有錢不存入銀行生利率。在18世紀中期以前,猶太人熱衷於放貸業務,就是把自己的錢放貸出去,從中賺取高利。到了19世紀後,直至現在,猶太人寧願把自己的錢用於高回報率的投資或買賣,也不肯把錢存入銀行。猶太人這種「不作存款」的秘訣,是一門資金管理科學。俗語講:「有錢不置半年閑」,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經。它講明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資金,千方百計地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減少利息的支出,使商品單位利潤和總額利潤都得到增加。做生意總得要有本錢,但本錢總是有限的,連世界首富也只不過百億美元左右。但一個企業,哪怕是一般企業,一年也可做幾十億美元,如果是大企業,一年要做幾百億美元的生意,而企業本身的資本,只不過幾億或幾十億美元。他們靠的是資金的不斷滾動周轉,把營業額做大。一個企業會不會做生意,很重要一條就是看其能否以較少的資金做較多的生意。普利策出生於匈牙利,後隨家人移居到美國生活。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曾在聯盟軍中服役。複員後學習法律,21歲時獲得律師開業許可證,開始了他獨自創業的生涯。普利策是個有抱負的年青人,他覺得當個律師創不了大業,反覆思考和觀察把一個有廣闊發展餘地的行業作為自己的立足點。經過深思熟慮,他確定進軍報業界。普利策既無資本,又沒有辦報經驗,如何能辦起一家報紙並能使它賺錢呢?對一般人來說,連想也不敢想的,更沒有膽量去這個「大海」游泳、衝浪。但普利策選定了這個目標後,毫不動搖地一步步往前邁進。他想,人生之成功,與其說是戰勝別人,不如說戰勝自己。一個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一旦目標確定後,就要樹立雄心,戰勝一切畏難思想,無怨無悔地往目標攀登,成功總是酬報有志者的。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過:「只要給我一個支點,就能使地球移動」。這給普利策很大啟發,他決心先找一個「支點」,有了「支點」才去實現移動「地球」的壯舉。據此,他千方百計尋找進入報業工作的立足點,以此作為他千里之行的起步點。經過「跑斷腿,磨破嘴」的歷程,他找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館,那老闆見這位年青人如此熱心於報業工作,機敏聰慧,勉強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以半薪試用一年後再商定去留。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屈就,普利策全力投入該工作。他勤於採訪,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的各環節工作,晚間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和報道不但生動、真實,而且法律性強,不會引起社會的非議和抨擊,吸引著廣大讀者。老闆高興地吸收他為正式工,第二年還提升他為編輯,他的收入也因此增多了,開始有點積蓄。幾年後,對報社工作了如指掌了,他決定用自己的一點積蓄買下一間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了,取名為《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本嚴重不足,但他善於借用別人的力量,使用別人的資金,很快就渡過了難關。他怎麼借用別人力量呢?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商業開始興旺發達,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宣傳廣告。普利策盯著這個焦點,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加強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發行量越來越大。開辦5年,每年為他賺了15萬美元以上。他的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他的收入進入良性循環,不久他發了財,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普利策能夠從兩手空空到腰纏萬貫,是一位做無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他初時分文沒有,靠打工掙的半薪,然後以節衣縮食省下的極有限的錢,一刻不閑置地滾動起來,發揮更大作用。猶太商人認為,判斷一個企業家是不是有頭腦,會不會做生意,很重要一條就是看其能否以較少的資金做較多的生意。要想賺錢,就得打破既有的成見要想賺錢,就得打破既有的成見《塔木德》上說:「要想有大的作為,就得打破既有的成見。」猶太人有個規矩,安息日不能工作,只能在家虔誠休息,學習典籍。可有個別商店的老闆卻照常營業,褻瀆了安息日。一次講道時,拉比對這樣的店主大加撻伐。可是,禮拜結束後,褻瀆安息日最甚的一個老闆,卻送給拉比一大筆錢。拉比非常高興。到第二周禮拜時,拉比對安息日營業的老闆指責得就不那麼厲害了,因為他指望這樣一來,那個老闆給的錢會更多一些。誰知結果一個子兒都沒拿到。拉比猶豫了好一陣子,鼓足勇氣來到這個老闆家裡,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事情十分簡單。在你嚴厲譴責我的時候,我的競爭對手都害怕了,所以,安息日只有我一個人開店,生意興隆。而你這次說話一客氣,恐怕下周大家都會在安息日營業了。」消除一切競爭對手、徹底壟斷市場,這始終是商人的理想環境。壟斷可以通過政治手段來實現,也可以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但對猶太商人來說,政治手段是不現實的。在猶太商人看來,最有利的壟斷局面是別人都囿於種種非理性的成見或因害怕冒險等而不肯或不敢介入之時。這種時候,市場回報很高,但壟斷局面的維持卻不需要多大的成本。五、《塔木德》的生活智慧——努力彌補或迴避自己的弱點追求實實在在的東西《塔木德》說:「能夠得到的東西,才有價值。」多數猶太人往往更注重實際,而不是像其他某些民族那樣喜歡好高騖遠。奧地利的硝煙散盡之後,皇帝想要犒勞那些在戰役中英勇無畏的不同民族的人們。「說出你們的願望來,我將以此獎賞你們,我的了不起的英雄們。」皇帝說。「把波蘭歸還我們吧!」一個波蘭人嚷道。「它是你們的了!」皇帝應道。「我是個農夫,給我土地!」一個可憐的人叫道。「土地是你的了,我的孩子!」「我想要個啤酒廠。」德國人說。「給他一個啤酒廠!」皇帝下了命令。然後輪到了一個猶太士兵。「你呢,年輕人,你想要什麼?」皇帝臉上帶著鼓勵的微笑問道。「如果能夠的話,陛下,我想得到一條非常漂亮的青魚。」猶太人怯生生地嘀咕著。「哎呀呀!」皇帝叫道,聳了聳肩。「給這個人一條青魚!」皇帝離開以後,那些英雄們圍住了猶太人。「你多傻啊!」他們責怪他說,「想想看,當一個人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的時候,你卻只要了一條青魚!你也太辜負皇帝的美意了吧?「我們倒是看看誰是傻瓜!」猶太人回敬道,「你們要波蘭的獨立,要農場,要啤酒廠,這些東西你們根本不可能從皇帝那裡得到的。而我呢,你們看,我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我要一條青魚,也許我就能得到。」猶太人是非常注重實際的,他們認為,空中樓閣就是空中樓閣,與其畫餅充饑,不如吃點窩頭。聰明的猶太人不會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知道,只有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給自己找到一個合理的定位,才能成就偉大的人生。以上帝的「特選子民」自居以上帝的「特選子民」自居《塔木德》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年青人在河邊唉聲嘆氣,一位猶太教士說:「傻孩子,你是一位百萬實翁,嘆什麼氣呢?」年青人不信。教士說:「我出20萬買你的健康,你願意嗎?」年青人說:「不願意!」教士說:「我出20萬買你的青春,你願意嗎?」年青人說:「不願意!」教士說:「我出20萬買你的美貌,你願意嗎?」年青人說:「不願意!」教士說:「我出20萬買你的大腦,你願意嗎?」年青人說:「不願意!」教士說:「我出20萬買你的良心,你願意嗎?」年青人說:「不願意!」教士說:「我己經出價一百萬,仍然買不走你身上的任何東西,你說你不是百萬富翁,又是什麼呢?」這就是猶太人,他們堅信可以憑著自身實力來獲得財富,改變自己的命運!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以上帝的「特選子民」自居,他們在潛意識裡始終認為自己和其他民族的人不同,即使在歷史上遭受無數磨難,猶太人的這個信仰從不改變,反而更加堅定。如此自視的猶太人自然自信十足,這就難怪一般猶太小職員、小商人一臉自信比洛克菲勒、索羅斯也不遜色多少。缺乏自信者辦事時總是畏畏縮縮,結果許多易於完成的事都中途作廢。而信心充足者,做事時可令自身潛能得到超常發揮,結果時常變許多「看似不能」為「居然成功」。自信令其屢敗屢戰,直至成功;自信引發他信,他信助其成功。在變幻莫測,競爭激烈的商界,自信之重要尤甚。猶太人懂得,積極的自我形象會賦予你一個直面前進路上的一切障礙的性格。有了高度的自尊,你就會懷著信心、希望和勇氣來面對最令人沮喪、令人氣餒的境遇。那麼,怎樣才能樹立健康的、積極的自尊?喜歡研究《塔木德》的一些學者提出的下面的一些建議很有用。(1)首先要絕對確信上帝愛你。「慈愛的上帝是為我們著想的,天生我才必有用。」那些在生活中持這樣的觀點的人,會把難題當作是成長的機會。17世紀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布萊斯·帕斯卡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個上帝製作的空間。」怎樣充滿這個空間是我們的選擇。人們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重要的表現:第一,有些人興奮地尋求自己內心深深渴望的滿足感、成就感和被認可,和生活搏鬥,就好像生活是一個需要去征服的敵人。第二,有些人把上帝放在他們生活的一個中心的位置,尋求快樂、希望和心靈的平和,緊跟生活的步伐,把生活看作是一個受歡迎的朋友。簡而言之,就是你被上帝深愛著的這種強烈的意識,能夠為你建立高度的自尊提供堅實的基礎。(2)完全地無條件地接受你自己,現在就開始!現在不是探討你是怎樣被塑造成現在的你的問題,而是你如何對待現在已經成形的你的問題。為了你不喜歡自己的地方,責怪你的父母、怪社會對你的不公、怪你的身體和智力的缺陷,或者怪任何方面,都是於事無補了。真正的問題是:你是誰?你怎樣對待自己?首先就是趕快建立起強烈的自尊。接受你自己,然後繼續努力!(3)避免說自己低劣、醜陋的地方。你特別不喜歡別人貶低你,是不是?你尤其不喜歡虛假的或者是在某種程度上真實的消極的評論,對不對?然而,一個破壞性的自我批評對你造成的傷害,卻十倍於別人對你批評!那些總是說自己缺點的人,到後來真的相信自己有這麼多的缺點。一旦他們相信自己,他們的行動就處處受到自己的想法的限制,他們就會真的變成他們自己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的人。但是這種現象還有另一方面!當一個人擁有積極思維並且在內心裡這樣評價自己時,他們就開始相信自己這些優點。他們就會變成他們自己認定的那種令人興奮的人。積極的評價——你對你自己的讚揚——能夠讓你建立起自尊。你不能忽略你自己或者別人做出所有的批評。如果你一星期不洗一次澡,身上發出一種狐臭氣味,不理會自己的鼻子和朋友的掩鼻是愚蠢的!要學會區分一種評價是破壞性的還是建設性的。當你和別人有消極的評論時,想想你是否能,或者說應該做點什麼了。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養成以不適當的批評來貶低自己的習慣。要養成一個欣賞自己的優點的習慣。你就會發現你更加喜歡自己了。(4)去糾正你不喜歡、但能夠改變的行為。列出你不喜歡你自己的地方,內容可多可少。但是,一定要做到誠實。在你認為你能改正的方面打一個對號。寫兩個短評:一個是接受聲明,表示接受你不喜歡但你不能改變的地方;第二個是保證書,保證改變你所有能改變的地方。接下來就是要去改變它們。此外,還要努力剔除以下可能存在的不良習性:①去除所有的褊狹和復仇情緒!這些傾向就好像是花園裡的雜草:你不必去考究它們究竟來自何處,或者是它們是怎麼滋生的,只需將它們連根拔起,除掉它們就行了。要經常決定一下,某些事情是否值得心煩。有人曾問19世紀的英國首相迪斯雷利:為什麼他會給一個對他批評最苛刻的人任以高職?他回答說:「我從不把我的心思放在要報復別人上。」同樣,亞·林肯的哲學是:「我從不讓任何人將我的靈魂降到仇恨的水平上。」忌恨就像是毒瘤,只有靠折磨你,它們才會生存、生長。②向不誠實宣戰!那些有自卑傾向的人,會用謊騙來支撐自己的形象。但是謊騙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他們會更降低了自己的自尊,不管他們發現沒有!謊言和欺騙是掠奪你自尊的惡劣的習性。有意思的是,相反的習性則是有益的。正直會賦予你高度的自尊,會為你贏得更多的朋友。③讓你的習慣促進你的成功,而不是阻礙你!習慣無非就是一種成為必然的行動。某件事做得足夠多了,就會變成習慣。我們能夠像選擇食物一樣選擇習慣,效果也是一樣的!正如我們的身體由我們吃什麼東西決定,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則是由受我們所養成的習慣影響的。八分的緊張和二分的鬆弛八分的緊張和二分的鬆弛上帝製造了驢子,對它說:「你是頭驢子,要從早到晚不停地幹活,在你的背上還需要馱著重物,你吃的是草而且缺乏智慧。你的壽命為50年。」驢子就乞求上帝:「我的主啊!50年是不是太長了,求求你再給我減去30年吧!」上帝答應了。上帝製造了狗,對它說:「你呀,需要隨時保持警惕,生活在你最好的夥伴——人類的身邊,你吃的將是他們桌上的殘食。你的壽命為25。」狗就乞求上帝:「我的主啊!25年是不是太長了,求求你再給我減去15吧!」上帝答應了。上帝製造了猴子,對它說:「猴子啊,你將被懸掛在樹上,像個白痴一樣令人發笑。你的壽命是20年。」猴子眨眨眼睛,問上帝:「我的主啊!20年是不是太長了,求求你再給我減去10年吧!」上帝也答應了它。最後,上帝造了人。對他說:「人,要有理性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用你的智慧掌握一切,支配一切。你的壽命是20年。」人聽完是這樣回答的:「我的主啊!20年是不是太短了,你能不能將驢子拒絕的30年,狗拒絕的15年,和猴子拒絕的10年賜予我啊?」上帝也同樣答應了他的要求。這是《塔木德》里的一個比較精彩的寓言故事。人的一生也就像上帝所安排的那樣,人先是好好地活了20年屬於自己的舒服日子,接著成家立業後,就如同驢子馱重物般地背著家庭包袱拚命地工作;然後像狗一樣,守護著他的孩子,吃著他們的殘食剩飯;當人老的時候,他活得就又如猴子一般,扮演小丑去逗他們的子孫。人的貪慾造就人類頗為滑稽的一生,或許受這則故事的啟示,猶太商人在做生意時,總能做到適可而止。《塔木德》上說:「一張弓如果一直綳著,即使是鋼做的,也會失去彈力。」同樣,不管大腦多麼聰慧,長時間地緊張,過度疲勞地思考,就會開始麻木。猶太人就是用八分的緊張和二分的鬆弛來保持最好的工作狀態。首先,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六則作為休息日停止一切工作。因為休息就是目的,所以那天他們不會大老遠去遊山玩水,等到回家已經筋疲力盡。根據《塔木德》的規定,休息日的活動範圍原則上是從街口起一公里,也就是我們走15分鐘的路程。當然,這個規則在現在的猶太人當中已經沒有什麼約束力了。但是,作為一個思考方式,即以不疲勞為限,還是得到廣泛地認同。休息的目的就是緩解一周工作的疲勞,恢復原有的精力。所以,在周末出去遊玩,到第二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去上班,是得不償失的。有的人利用周末休息的時間進行工作,這種做法實在是本末倒置。要進行生產和創造性的活動,本來就應該學會養精蓄銳。在古代,只有猶太人在每周都拿出一天時間來休息。這在當時的外國人看來是非常奇特的事情。其他民族都沒有安排定期的休息日。即使偶爾有休息,也是在鎮上的神殿舉行祭禮或是個人舉行慶祝宴會的時候。如果說猶太人在休息日什麼也不幹,也不盡然。他們只是在這一天停止一切的商業活動。從另一層意思上講,休息日也是勞動日。就是說使用大腦的勞動。他們早上八點就出去做禮拜,一直到中午。他們用希伯來語誦讀祈禱文,傾聽《聖經》的教誨。拉比們會講述那些平時接觸不到的深邃的思想,讓人們心智一片光明。回到家後,猶太人一家其樂融融地吃過午飯,很快就午睡了。四點左右,他們會在自家或是猶太教會堂和朋友或是拉比們一起交流,研究《塔木德》和《聖經》。午睡和研究的順序顛倒過來也沒有關係,但一定要研究,因為這是猶太律法規定的義務。如果休息日里沒有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好,那恐怕就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心靈與身體的改善。人的意識都是連續性的,如果休息日沒有過好,在潛意識裡面,依然充斥著以前的「電波」。這就好像是收音機和電視的音量調至靜音後,它們的頻道還是沒有改變。所以,重要的是切換頻道。猶太人主張,一定要在休息日里將自己從世俗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完全沉浸在另一種世界裡面。在這種世界裡,你可以獲得思想和靈感的源泉。猶太人非常注重吃的享受,吃得好,身體自然就健康,健康是猶太商人最大的本錢,猶太人亡國了二千多年,浪跡天涯,處處遭人歧視和迫害,但是猶太人並沒有因此而斷了種,這不能不歸功於他們養身有術——注重健康。還有和飲食一樣對健康有相同功效的就是充分的休息,猶太人也是非常注重的。猶太商人不管工作如何忙,對一日三餐從不馬虎,總留出時間,還要吃得像模像樣,而且進餐時忌諱談工作。他們嘲笑日本商人的人生格言:「早睡早起,快吃快拉,得利三分。」「僅僅為得三文錢,就必須快吃快拉,這是何等貧窮的表現?」其實,豈止吃飯這點時間不談工作,虔誠的猶太商人每周同樣要過那整整24小時不談工作甚至不想工作的安息日!因為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諳熟「平常心即智慧心」的道理的民族:猶太教靠尊重信徒的自然生理心理要求而保持住了他們的虔誠,猶太商人也同樣靠「尊重」自身內在的自然要求而保持住了自己經商的心理平衡。常言道「利令智昏」,一個在利潤(工作)問題上拿得起放得下的商人,其智力才不會衰竭昏聵。三天喝一次的酒是黃金三天喝一次的酒是黃金《塔木德》上寫著:「早晨的酒是石頭,中午的酒是紅銅,晚上的酒是白銀,三天喝一次的酒則是黃金。」猶太人對飲酒都很有節制,因此我們很少看到喝得爛醉如泥的猶太人。猶太人很少喝到醉得不醒人事的程度,在猶太文學中,也幾乎沒有出現過這種人。但是酒和猶太人之間,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小孩子從小就清楚葡萄酒的味道,安息日時酒是不可或缺的歡悅之一。此外,《聖經》上也不斷反覆說明酒的功用,還時常用酒來比喻快樂的事情或豐饒的物產。《塔木德》說:「飲酒適量,可以促進頭腦的靈活。」但是,這本書也同時告誡我們:「飲酒過度會失去智慧。」長久以來,許多拉比們都承認,酒對人類而言,是一種美妙無比的藥物,只要有酒的地方,就可以少用許多藥物。拉比·以色列說:「酒能開心,使人舒暢。」賢人們一面介紹酒的樂趣,同時也告誡過飲之害。夜晚一到,其他民族的多數人都喝得醉醺醺,但是幾乎所有的猶太人,都能在適度的飲酒之後,翻開書本來充實自己,或是傾聽優美的音樂,來鬆弛一天緊張的生活。猶太人認為,問題不在於不要享樂,也不是盡量少享樂。這樣做不是美德而是憂傷,不是節制而是禁慾,不是適度而是無能。平息饑渴不是比消除悲哀更好一些嗎?沒有一個神,除了嫉妒者之外沒有一個人,會對我們的無能和痛苦感到快樂,沒有人把我們的眼淚、嗚咽、擔心以及內心無能的其他標誌當成美德。相反,我們感受的喜悅越是強烈,我們體驗的完美越是理想,我們就更加必然地具有神性。因此,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儘可能使用一切物品,並從中獲得快樂;但是不要到厭倦的程度,那樣就不是享樂了。猶太人所主張的,不是要少享樂,而是要更好地享樂。節制在肉慾中是適度,它是確保一種更純潔或更充分的享樂。這是一種經驗豐富的、技巧熟練的、有教養的情趣。斯賓諾莎曾經寫道:「我認為一個明智的人為了恢復健康和體力,會吃數量適中的美味食物和魚類,其他如香料、綠色植物、裝飾、首飾、音樂、體育活動、演出等等都同樣如此,每個人都能消費而不會給別人造成任何損害。」節制就是這種適度,通過它,我們才成為各種娛樂的主人,而不是它們的奴隸。這是自由的享樂,只會享受得更好,因為它也享受著它自身的自由。當人不是酒精的奴隸時,喝酒是多麼快樂!當人不是肉慾的奴隸時,**是多麼快樂!這些娛樂因為更自由而更顯純潔,因為控制得當而更愉快,因為少受支配而更從容。這是否容易做到?當然不是。是否可能做到?並非永遠如此,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做到的。正因為如此,節制才是一種美德,也就是一種優點:亞里士多德說它是兩座對立的深淵之間的一條山脊,位於縱慾與麻木、位於放蕩者的陰鬱與性無能者的憂傷之間、位於貪吃者的反胃與食欲不振者的噁心之間。忍受自己的(禁止)是多麼不幸啊!享受和使用自己的(禁止)是多麼幸福啊!不節制的人是一個奴隸,由於到處都隨身帶著他的主人,他所受的奴役就更為深重。他是他的(禁止)的俘虜,是他的**或習慣的俘虜,是它們的力量或他的軟弱的俘虜。一個不太貧困的社會裡,水和麵包幾乎從不缺乏;在最富裕的社會裡,金子或奢侈品卻總是不夠。我們既然不滿足,又怎麼會幸福呢?我們的**既然沒有止境,我們又怎麼會滿足呢?餓的時候有東西吃是多麼幸福啊!吃過之後不餓了是多麼幸福啊!只要順從自然,該是多麼自由啊!節制是獲得自主的一種手段,正如自主是獲得幸福的一種手段一樣。能節制的人能知足常樂,這個「足」是多少無關緊要,它是能力,是滿足。因此,節制像明智、也許像所有的美德一樣,屬於享樂技巧的範圍,這是**對它自身、活著的人對他自己的一種加工。節制不打算超越我們的限度,而是尊重它們。它與其說是精神的,不如說是倫理的美德,它不屬於責任,而是屬於情理。這是享樂方面的明智,即要盡量享樂,儘可能享受得更好,但是這要通過感覺或意識的強化,而不是通過無限增加客體來達到目的。可憐的唐璜,他需要那麼多的女人!可憐的酒鬼,他需要喝那麼多的酒!可憐的貪吃者,他需要吃那麼多東西!一個人應該自然而然地享樂,當享樂是合乎情理的時候,就容易滿足,(禁止)也容易平靜下來。還有什麼比解渴更簡單的呢?除了極端貧困之外,還有什麼比一個肚子或一個(禁止)更容易滿足的呢?還有什麼比我們正常和必需的**更為有限呢?難以滿足的不是(禁止)。使我們註定陷於缺乏、不滿足或不幸的無止境的**只是病態的想像。我們有比肚子更大的夢想,卻荒謬地責備我們的肚子太小!智者則相反地「對**和恐懼都確定了限度」:這是(禁止)的限度,也是節制的限度。但是不節制的人無視這些限度,或者想越過去。他們不再餓了?他們就讓自己嘔吐。不渴了?吃點咸花生,或者再來點酒——就又想喝了。不想再**了?幾本誨淫雜誌就會使他們重振精神……這是能做到的,可是何必呢?而且要付出什麼代價呢?這些人沒有(通過快樂本身)從快樂中解放出來,就這樣成了快樂的俘虜!缺乏的俘虜,以至於他在過度的滿足之後還是缺乏這些快樂!於是他們說,沒有任何饑渴是多麼可悲啊……這是因為他們想要更多,永遠要更多,不知滿足,甚至對太多都不滿足!所以放蕩者都是陰鬱的;所以酒鬼們都是不幸的;還有什麼比一個吃飽的饞鬼更可悲的呢?蒙田說:「不節制是享樂的瘟疫,節制不是它的負擔,而是調味品」,它能使人品味快樂的「最優雅的甜蜜」。粗茶淡飯和美酒佳肴會使人同樣快樂;在需要時送進嘴裡的大麥麵包和水,會使人快樂無比。習慣於花錢不多的粗茶淡飯有利於增進健康,使人在生活所必需的事務中富有活力,使我們在不時接近昂貴的食物時能夠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且面對惡運毫不畏懼。不能為了一頓(又鳥)鴨魚肉而讓其他日子挨餓不能為了一頓(又鳥)鴨魚肉而讓其他日子挨餓《塔木德》上有這樣一句格言:「寧可一輩子只吃洋蔥,也不願為了飽餐一頓(又鳥)鴨魚肉而讓其他日子挨餓。」精明的猶太人非常重視「量入為出」的原則。猶太商人麥賽福坐在院子的迴廊中和一個朋友談論生活。查爾斯遞給了他一根古巴雪茄,然後盯著看麥賽福吐出第一口煙的樣子,顯然,他是個懂得煙草的真正行家。查爾斯是我們通常說的「夠檔次」的那種人。他在公司里擔任高級總管,開著一部漂亮的車,加入了他那個層次的俱樂部,抽高級香煙,時常品嘗高檔酒,婚姻很幸福,三個孩子也非常出色。交談一直讓人覺得很舒服,後來他們談到了工資收入和日常費用,慢慢地,查爾斯露出了憂鬱的神情,原來他的收支不平衡,他的開銷過大。比如:高爾夫俱樂部,每月一次在高檔酒店的晚餐,孩子上的私人學校,等等。隨後,他在每一項的後面都加上了「價碼」。過了十幾分鐘後,麥賽福發現中間有一段距離——工資與「必要花銷」之間的差距。麥賽福覺得自己腦袋後邊的頭髮都豎起來了!「天吶,」他想,「他晚上還睡得著覺嗎?」查爾斯每個月都有兩三千美元的缺口!麥賽福想了想,繼續問他:「每個月20號左右你的工資就花光了,然後你怎麼辦呢?」「然後我就用信用卡付賬。我確實能感覺到生活的壓力。」他深深地吸了一口雪茄,漠然看著遠方。實際上,查爾斯很早以前就「破產」了,他已經養成了那些嗜好,離不開前面講的那些讓他感覺幸福舒適的東西了。麥賽福簡單算了一筆賬,如果他們一定再這樣過上幾年的話,查爾斯今後就是一直工作到死也無法還清前些年欠下的債務了。這筆債是他為了追求外表「看起來不錯」而欠下的,其實也只是為了給周圍那些同樣「看起來不錯」的人看的。事實上,很多人都為了與他人攀比過著入不敷出的日子,他們看著別人開漂亮的跑車,經常享用每頓100美元的晚餐,就忍不住也這樣去做,在他們開車和在俱樂部里的時候,他們確實令人艷羨。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通過透支才做到這一點的。看一看你周圍的人,那些過著「高檔」生活的人,結識他們並與之交談。你會發現他們中有不少人都面臨著與查爾斯同樣的窘境。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想縱容一下自己,給自己和周圍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你應該避免用短時間的滿足,去換取長時間的痛苦,而應該用長時間的富足去換取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支付得起的享受。把手放在《聖經》上把手放在《聖經》上為了檢驗一個人是否誠實,猶太人有時會要求對方把手放在《聖經》上。有兩個男人來找拉比,一個說:「我的這個朋友忘恩負義,當初他有急用,我毫不猶豫地借給他一大筆錢,沒有料到期限到了,他竟然說只向我借了20萬元,而我明明借給他50萬元。」而另一個卻說:「我向他借了20萬,他竟然一口咬定是50萬,放高利貸也不是這种放法呀!」雙方各執己見,爭執不下。拉比先與他們分別談話,然後三人面對面,拉比說:「你們倆明天早晨再來一趟,聽我裁決。」兩個男人走後,拉比翻看了許多書籍,想對這兩個人的心理做深入的研究。因為只有從心理入手,才能解決問題。因為在猶太社會裡,借錢是不立借據的,雙方口頭商定的就是協約。要有借據的話,什麼問題都不會出現了。拉比推測,如果那個說只借了20萬的人是蓄意抵賴的話,他大可以說一分錢也沒有借;另一個如果沒有借他50萬的話,為什麼一口咬定是50萬,而不是70萬或者80萬呢?拉比又想,假如借錢的人當初借了50萬,可是還款期限到了手邊卻只有20萬,所以一口咬定只借了20萬,這可能是存在的;另外一種可能是,債主一時糊塗,錯把20萬記成了50萬。拉比再次單獨問借錢的人:「你真的只借了20萬元嗎?」借錢的人堅決地點點頭作為回答。拉比聽了,沉思不語。過了一會,拉比說:「借給你50萬元的人是個大富翁,他並不需要非分之財,也不會在乎這區區30萬,但是若有第三者因為某種原因,比如說要返回以色列,而去向他借錢周轉時,只因為你的背信而使他不能再借錢給別人,你是否仍然堅持說只借了20萬?」借錢的人仍然堅持他的立場。拉比就進一步逼問:「你敢不敢到禮拜堂去,把手放在《舊約聖經》上發誓,說你只借了20萬元錢?」借錢的男人突然俯首承認,他的確借了50萬元。對外族人來說,這一點未必好理解,但對猶太人來說,到禮拜堂去,把手放在《舊約聖經》上發誓,是再莊嚴不過的事。因為《塔木德》規定:「面對《聖經》仍不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人,應該下地獄。」在《舊約聖經》和神面前撒謊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猶太人,恐怕只有職業罪犯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原來你8小時外的能力早可以賺錢了!可惜你根本不知道!
※這4種八字的人很會賺錢,卻很摳門
※海外代購行業中的玩命與機會
※持家有道賺錢能力還很強的四大星座男
TAG:賺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