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宋魯鄭:國民黨「民主」了,日子為何更難?

【洪秀柱邁過「防磚門檻」、經中常委核備後,局勢並未明朗。據台灣媒體報道,國民黨中常會24日形成「批洪挺朱」大會,中常委批洪破壞黨的政策路線,「左打美國、右打王金平、腳踩朱立倫」。黨外更不太平,宋楚瑜被曝拉攏王金平,暗通蔡英文,並對國民黨的政策和處理王金平的方式大加批評。國民黨在「黨內民主」上大大地邁進了一步,卻為何更顯得內外交困?】

當國民黨歷史上第一次採用黨內初選方式選擇「總統候選人」之時,誰也想不到最後脫穎而出的竟然是名不見經傳的現任「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由於民進黨早已確定「候選人」蔡英文,如果洪秀柱能夠順利通過國民黨全代會的考驗,台灣「選舉」將第一次在兩個女人之間展開。

肯定台灣民主的人一定會認為這再次體現了台灣民主的進步。確實,放眼全球,全球在位的女性國家總統或總理只有17位,就連美國、法國、日本仍然無法突破性別屏障,至今仍無女性能夠贏得最高選舉。僅就這點而言,都可以說台灣的民主已經超越美法日,從「亞洲燈塔」升級為「世界北斗」。

然而,如果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兩個女人之爭並不是可以這麼簡單地貼標籤,它背後折射的是複雜的台灣民主。

首先,洪秀柱、蔡英文相同之處在於她們不僅是女性,更重要的兩人都是待字閨中。不僅她兩位,放眼整個台灣,只要是大腕級的女性人物都是如此:前「副總統」呂秀蓮,高雄市長陳菊、著名時政評家陳文茜和璩美鳳。顯然,在台灣目前的社會心態下,女性要想事業出頭,就要承擔失去人生家庭幸福的高昂代價。這本質上還是一種性別歧視,不是男女政治平等。

洪秀柱領表參加國民黨黨內初選登記

其次,檢驗一種制度的標準不是是否能夠選出一個黑人或者一位女性,而是是否能夠選出一位優秀的政治人物。如果縱觀全球,這恰是民主制度無法克服的內在結構性矛盾。

西方進入大眾民主階段之後,政治人物的產生基本決定於芸芸眾生。於是如何迎合普通大眾就成了政治人物的必修課,其結果自然是導致政治人物的平庸化。當年美國選民之所以選擇小布希,就是因為感覺他就像鄰居家的大叔一樣親切。結果在他任內就是兩場失敗的戰爭、一場全球經濟危機和失控的債務。其實說穿了,民主不過是一種選擇機制,它提供一個公平、開放的體系,卻既無法保證選出優秀的人才,也無法避免最壞的結果出現。

另外根據新加坡國父、全球最成功的政治家李光耀的分析,由於選舉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人身攻擊、各種卑鄙手段翻新上演,往往令才華橫溢的精英望而卻步,轉投他業。所以他斷言,只要搞多黨競選民主,新加坡將很快崩潰。

就台灣而言,蔣介石、蔣經國以及蔣經國指定的李登輝都不是選舉產生的,但能力個個出眾。直選出來的陳水扁、馬英九或者能力不足,或者執政不力乾脆去貪腐。對這一點,大陸自由派人士也不諱言。笑蜀在其發表在《金融時報》的文章中曾這樣直言:「我對台灣政壇的評價實在不高。視野所及,看到的都是政客而且是小政客,沒有政治家」。這句話確實到位之極,儘管他並沒有解釋原因。

今年國民黨第一次採取黨內初選,按說這是黨內民主的一大進步,有了更好的制度,應該會選出最好的候選人,結果卻是黨內最具實力的A咖紛紛缺席,最終知名度很低、沒有任何行政經歷的洪秀柱勝出。

為什麼有了更大的民主,更好的制度,卻有這樣的結果?顯然,制度再好,也是要由人操作,制度本身並不能涵蓋一切。

國民黨最具實力的候選人有三:現任國民黨主席、新北市市長朱立倫、「立法院長」王金平以及現任「副總統」吳敦義。但出奇的是,這三個人均以各種理由拒絕參選。按說「大位」是政治人物的最高追求目標,贏得選舉也是這些政治人物的責任,機會擺在眼前,怎麼可能無人動心?更何況王金平年齡已過七旬,「立法院長」也不能再連任,競選「總統」是人生最後的機會。同樣的,吳敦義離任後也沒有了政治空間,此時不出馬,也就只能永遠退休了。

拋開華麗的言辭,這三人實是各有自己的盤算。由於民眾對馬英九執政非常失望,2016年國民黨無論誰出馬,敗選的可能性都很高。朱立倫雖然民意支持度最高,黨內也是眾望所歸。但他顧慮的是,一旦敗選他將一無所有:要參選就必須辭去新北市長,如果敗選,他還要辭去國民黨主席。對於年輕的他而言,失去政治舞台,還有什麼未來?

王金平不參選則主要是由於馬英九。自從「九月政爭」馬王決裂以後,雖然王金平通過司法保住了黨籍和「立法院長」,但兩人形同水火。如果他參選,將會遇到馬英九的全力反對,甚至會導致國民黨分裂。

吳敦義則是三人中最弱的,支持度最低。既然前面最有實力的兩個人棄選,頗有自知之明、也深知無法服眾的他也只好棄選。於是在國民黨處於危難之中,竟無一人是男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深藍的洪秀柱挺身而出,希望能夠激發他們的鬥志。結果在一切服從制度的口號下卻假戲真唱,成為國民黨歷史性黨內初選的勝利者。

第三,洪秀柱的意外上壘,一是其鮮明的深藍立場贏得了國民黨基本盤的支持,如公開表明「一中同表」,兩岸要簽和平協議,明確反對台獨和廢核四。二是獲得了泛藍的同情票。洪秀柱一路走來,謠言不斷,頻頻面臨黨內不同勢力的阻撓和唱衰,這反而引發了選民的逆反心理。從一開始的失望、悲憤,轉向認同和激情相挺。三是綠營的刻意灌票,以令國民黨最弱的「候選人」出線,從而確保民進黨的勝選。台灣知名博客周偉航就在臉書上說:「看到民調最震驚的一點,就是有策略思考能力的綠軍百姓居然有這麼多」。

應該說,不管是誰代表國民黨「選舉」,勝選的希望都不大。但由於大選是和「立委」同時進行,國民黨的真正目的是確保「立法院」的絕對過半地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阻止民進黨提出政黨法,才能避免將國民黨黨產歸零。一個內部矛盾重重的國民黨,如果再失去黨產,其凝聚力、向心力大減的背景下,極有可能導致國民黨再分裂。更何況自蔣經國去世後,短短二十多年,國民黨已經發生三次大的分裂:新黨、宋楚瑜的親民黨、李登輝支持的台聯。今天的國民黨還能承受住第四次大分裂嗎?

不僅如此,由於人人皆知洪秀柱是弱咖,一直不甘心寂寞的親民黨宋楚瑜將不會坐視良機喪失。他將以深藍的身份,以棄保效應出馬收割國民黨的失地,拉抬親民黨立委的聲勢。

這就是為什麼洪秀柱破磚成功後,許多國民黨支持者不喜反憂的原因。更有媒體評論人如胡忠信放言:洪秀柱的成功,將必然導致國民黨成為歷史的灰燼。

很令人奇怪的是,當國民黨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實行黨內初選、深化黨內民主之時,它在台灣遇到的卻是一片指責之聲。原因很簡單,中國人(華人、華僑、中華民族)一向是重結果輕程序和過程,台灣雖然民主化了二十多年,但這個文化傳統卻無法改變。

還是嚴復說的深刻,制度沒有優劣,而只有適合與否。畢竟,從全球來看,一個擁有社會民主的地方,黨內民主並不是必須的。實行黨內初選的國家實是少之又少。而且在一個對立非常嚴重的社會中,這種全民調式的初選,更給對手介入的機會,不但很難真正體現黨內的民意,更某種程度決定了選舉結果。總之,國民黨面臨困境的情況下,試圖通過黨內民主尋求化解之道,結果矛盾和利益衝突不但依然無解,更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這是華人社會每個政黨都需要警惕的。

最後需要說的是民進黨的蔡英文。蔡英文成為民進黨大選「候選人」之後,先是大幅改變了對兩岸關係的論述,表示要維持兩岸現狀。眾所周知,今天的兩岸現狀是建立在國共兩黨「九二共識」基礎之上的。雖然蔡英文本人拒絕解釋「維持現狀」的含義,以保持模糊空間,但既然要維持兩岸現狀,實是等於間接承認「九二共識」。二是她去美國「面試」,再度闡述自己的兩岸立場。這一次她又創造了一個新說法:「在『中華民國』憲法框架下,推動兩岸發展」。眾所周知,「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憲法」,雖然她沒有說出「一中」和「九二共識」,但形同接受。

蔡英文的變化,自然可以說是體現了一個政治人物的務實,但更重要的是,這種變化表明,真正決定台灣命運的並不是二千三百萬人民,而是強大的大陸和美國。她在兩岸政策不得不做的調整,就是要滿足大陸和美國的底線要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民主也不過是鳥籠民主,是大陸與美國制衡之下的民主。

當然這對台灣民主的影響也是一體兩面。根據《民主崩潰的政治學》(包剛升著,商務印書館),「當一個民主國家存在高度的選民政治分裂時,就有可能引發激烈的政治對抗和政治衝突;如果民主政體下的政治制度安排不能塑造有效的國家能力,民主政體就無力解決或緩和這種政治衝突,這樣就會引發國內政治危機的持續惡化,最終傾向於導致民主政體的崩潰。」假如沒有外界的制衡,在台灣藍綠對決以及缺乏治理能力的陳水扁和馬英九時代,再加上半「總統」制的離心型制度設計,導致行政與立法權的對立成為常態(這也是魏瑪共和國崩潰的原因之一),台灣民主早就應該垮掉了。

所以說,從兩岸實力對比的角度看,台灣究竟是哪一方贏得「選舉」已經不重要,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大陸一邊。重要的是,台灣充當了中國的免費政治試驗區,時時給大陸提供經驗和教訓,並以自己的困境來反照大陸的成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推薦閱讀:

咖 | 國民CP「習媛」顏值高、穿衣美還要秀恩愛~
願這份愛茶之心簡單而純粹 這家茶企要打造國民小青柑?!
國民黨全代會拒絕王金平出席|王金平|國民黨|全代會

TAG:國民 | 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