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使人更幸福的學問
美學,使人更幸福的學問
什麼是幸福呢?對幸福的解釋有多種,有哲學上的解釋,有美學上的解釋,有心理學上的解釋等,由於解釋的角度不同,其答案也就不同。在這裡,筆者主要與朋友們分享美學對於幸福的解釋。 李澤厚說:「幸福不是一個倫理學問題,它是一個美學問題,個人有自己選擇的自由,不能強求一致的。」列夫-托爾斯泰認為,生活不僅具有蓬勃的生命和詩情畫意,而且它又有純潔性靈,使人們日益高尚的力量,懷抱崇高生活情趣的人使生活變得更美好。在他看來懷抱崇高生活情趣的生活就是幸福。叔本華認為:人們要想得到生活的幸福,只有以頑強的生命力去開拓新的生命境界,去豐富生活內涵。
圖:李澤厚夫婦 先來簡要回顧一下美學中關於幸福論研究的歷史: 1、古希臘的幸福論:梭倫的幸福論、伯利克里的幸福論、蘇格拉底的幸福論、德謨克利特的幸福論、柏拉圖的幸福論、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等。2、希臘和羅馬時期的幸福論:伊壁鳩魯的幸福論、斯多葛派的幸福論、懷疑主義者的幸福論、奧古斯丁的幸福論等。3、中世紀前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幸福論:托馬斯的幸福論、人文主義者的幸福論、布魯諾的幸福論、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幸福論等。4、17世紀西方的各種幸福論:經驗論派的幸福論、唯理論派的幸福論、劍橋學派及沙甫茨貝利的幸福論等。5、18世紀法國的各種幸福論:梅葉與伏爾泰的幸福論、拉美特利與盧梭的幸福論、愛爾維修的幸福論、霍爾巴赫的幸福論、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幸福論等。6、英國功利主義者的幸福論:邊沁的幸福論、約翰·穆勒的幸福論等。7、德國古典哲學家的幸福論:康德的幸福論、費希特和謝林的幸福論、費爾巴哈的幸福論等。 從歷史來看,有很多學者已經在研究幸福了。 加德納在《幸福、獻身和意義》一文中說:「我們在說到那種因朝著有意義的目標奮鬥而產生的幸福時,並不是說一定要達到這些目標。人類奮鬥的特點正是在於其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這說明幸福在追求的過程之中。這正如費爾巴哈在其《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中所說的:「生活和幸福原來就是一個東西,一切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對幸福的追求。」他告訴我們要在健全的追求中去體驗幸福。 哲學中的真、倫理學的善、美學中的美,在真善美中體驗幸福。人要生活得幸福,就要以純真的心靈對人真誠,在真誠的交往中體會人際關係的美好。在真誠的交往中去愛人和被人愛。真誠的處人待事,真誠地熱愛生活。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有美,人類才有希望和夢想,才能奏出人生最美的旋律。 美學中體味幸福之風景一: 黑格爾在《美學》(第一卷)中這樣說道:「美學的對象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說得更確切一點,它的範圍就是藝術,或則毋寧說,就是美的藝術。對於這種對象,「伊斯特惕克」這個名稱實在是不完全恰當的,因為「伊斯特惕克」的比較精確的意義是研究感覺和情感的科學。就是取這個意義,美學在沃爾夫學派之中,才開始成為一種新的科學,或則毋寧說,哲學的一個部門,在當時德國,人們通常從藝術作品所引起的愉快,驚讚,恐懼,哀憐之類情感去看藝術作品。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 美學中體味幸福之風景二: 中國古典美學,「此刻,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瞥見美學風景的另一面——中國古典美學。」「那景象博大精深,變化繁複,往近處看,中國美學文化的獨特風韻凸現眼前,各種藝術魅力無限,望遠處看,漫長的歷史輝煌久遠,不同時代的景觀一幕幕閃現。李澤厚深情地寫道:『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等的想像畫像,他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裡凝凍,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其實,我們對自己的傳統並不陌生,但問題在於,對自己所熟悉的東西卻並不一定有所思考。恰如哲人所言,最熟悉的東西往往是最缺乏思考的。所謂見慣不驚嘛!或許,我們應以一種陌生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歷史。 美學中體味幸福之風景三: 西方美學中,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一小段:「自然界的美是建立與對象的形式,而這形式是成立於限制中,與此相反,崇高卻是也能在對象的無形中發現,當它身上無限或由於它無形式的對象的機緣無限被表象出來,而同時卻有設想它是一個完整體,因此,美好像被認為是一個不確定的悟性概念的,崇高卻是一個理性概念的表現,於是在前者愉快是和質結合著,在後者卻是和量結合著。並且後者的愉快就它的樣式說也是和前者不同的,前者(美)直接在自身攜帶一種促進生命的感覺,並且因此能夠結合著一種活躍的遊戲的想像力的美麗刺激;而後者(崇高的情緒)是一種僅能間接產生的愉快;那就是這樣的,它經歷著一個瞬間的生命力的阻滯,而立刻繼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強烈的噴射,崇高的感覺產生了。」(康德《判斷力批判》) 美學中體味幸福之風景四: 現代美學,阿名諾《美學理論》中的一段:「今天,不言自明的是,一切有關藝術的事卻不再是不言自明的了,更有甚者,不再是不思自明的了。有關藝術的一切都變得成問題了。諸如藝術的內在生命,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甚至藝術的存在權利。」(阿名諾的《美學理論》) 美學中體味幸福之風景五: 「藝術中的想像在於一個存在的東西找尋最完整的表現,但絕不想像出或創造出這個對象本身。「美的東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種多樣的現實形式顯現出來。一旦它被找到,它就屬於藝術,或是可算是屬於發現它的藝術家。只要美的東西是真實的和可視,它就具有它自己的藝術表現,而藝術家無權對這種表現增添些東西。他玩忽它,就有歪曲以至削弱它的危險,作為自然所提供的美,是比藝術家的所有的傳統優越的。(庫爾貝《給學生的公開信》) 美學中體味幸福之風景六: 「『詩可以怨』」也牽涉到更大的問題。藝術實踐、書法情感等。古代評論詩歌,重視『窮苦之言』,古代欣賞音樂,也『以悲哀為主」;這兩個類似的傳統有沒有共同的心理和社會基礎?悲劇已遭現代』新批評』鄙棄為要不得的東西,但是歷史上佔優勢的理論認為這個劇種比喜劇偉大;那種傳統看法和壓低『歡愉之詞』是否也有共同的心理和社會基礎?(錢鍾書《詩可以怨》」) 美學中體味幸福之風景七: 「藝術品中必定存在某種特性,離開它,藝術品就不能作為藝術品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會一點價值都沒有。這是一種什麼性質呢?什麼性質存在於一切能喚起我們審美感情的客體之中呢?什麼性質是聖索非亞教堂,卡爾特修道院的窗子,墨西哥的雕塑,波斯的古碗,中國的地毯,帕多瓦的喬托的壁畫,以及普桑、德拉、弗朗切斯卡和塞尚的作品中所共同的性質呢?看來,可做解釋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愛多種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係,激起我們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係和組合,這些審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共同性質。(貝爾《藝術》」) 美學中體味幸福之風景八: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衘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穀熟(莊子《逍遙遊》)」 「詩人敢於把不可見的東西的觀念,諸如極樂世界,地獄世界,永恆界,創世等等來具體化,或把那些在經驗界內固然有著事例的東西,如死,忌嫉,又如愛、榮譽等等,由一種想像力的媒介超過了經驗的界限——這種想像力在努力達到最偉大東西里追跡著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來具體化,這些東西在自然界里是找不到範例的。(康德《判斷力批判》」) 美學中體味幸福之風景九: 「在接受方面,審美經驗與日常世界的其他活動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特有的暫時性,它使我們得以進行」再次觀察「,並通過這種發現來給我們的現實以滿足的快樂;它把我們帶進其他的想像中,由此適時地突破了時間的藩籬;它預設未來的經驗,由此揭示出可能的行動範圍;它使我們能夠認識過去的或者被壓抑的事情,由此使人們既能保持奇妙的旁觀者的角色距離,又能與他們應該或希望成為的人物作遊戲式的認同;它使我們得以享受生活中可能無法獲得或者難以享有的樂趣;它為幼稚的模仿以及在自由選擇的競賽中所採用的各種情境和角色提供了具有典型性的參照系。最後,在與角色和情境相脫離的情況下,審美經驗還提供機會使我們認識到,一個人自我的實現是一種審美教育的過程。(姚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 美學中體味幸福之風景十: 「生命的境界廣大,包括著經濟、政治、社會、宗教、科學、哲學。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學裡。然而文藝又不只是一面鏡子,映現著世界,且是一個獨立的自足的形相創造。它憑著韻律、節奏、形式的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並立而無愧。它的根基卻深深地植在時代的技術階段和社會政治的意識上面,它要有上腥氣,要有時代的血肉,縱然它的頭伸進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文藝境界的廣大,和人生同其廣大;它太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這是多麼豐富,充實!孟子曰:「充實之謂美。!這話當作如是觀。(宋白華《美學散步》)」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利克賽克認為,幸福意味著生活在一種「沉醉」狀態中,我們心理教育,就是要讓人們「沉醉」在一種狀態之中,在有意義的活動中,在愉悅的交往中,在業餘愛好中,享受生活,關照心靈,積極生活,樂觀處事,從而體驗幸福,品味幸福。海的壯觀,只有懂得欣賞的人才知道;生命的珍貴,只有愛惜生活的人才能品味;珍惜幸福的生活、懷抱崇高生活情趣的人,才會更幸福。
推薦閱讀:
※西方美學史:康德美學(4)——論典型、美的理想和審美意象
※格式塔心理學是什麼?格式塔心理學美學是什麼?
※康德的崇高美學新論
※[轉]拈花微笑——寂靜的美學
※美學概論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