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正的武林舊事——重提嶺南少林舊事

真正的武林舊事——重提嶺南少林舊事作者:吳昊來源:香港電影民俗學萬法歸宗一少林  在中國武術界有「萬法歸宗一少林」之說。其意謂中國武術各門各派,均源自少林寺拳技。南方各派,大多數均承認此種說法。甚至北方拳派,亦愛與少林寺拉上關係;即如太極、無極、及鐵羅漢拳的始祖皆說源自張三丰,而一般都說張三丰習技於少林,後來才成為武當丹士,創立武當派。港台攝製的武俠片(或功夫片、或功夫喜劇)也可以歸納為「萬片歸宗一少林」,因為有過半的電影在題材上都與少林傳說扯上一點關係;越渲染,舊的傳說就越神化,功夫的真實性與功夫的幻想性就越發分不開。在構想一部這樣的武俠(功夫)片的時候,相信創作者首要地介定三個歷史性(也是傳說性的)範疇:  1.時代:清雍乾年間至民國初年2.背景:火燒少林寺與少林功夫南傳3.人物:廣東少林人物的傳說(與再塑造)  我這篇文章也是就以上的三個範疇探討。大家將會發現,我談傳說的比重,較電影為多,因為在傳說與電影之間,我選擇了前者。道袍血染淚痕飄,事因西魯起根源  武俠片(或功夫片)只要與少林扯上關,就必然描寫到火燒少林寺了。在電影中,火燒少林寺的地點和年代都是混淆不清的,更不消說火燒少林寺的前因後果。  傳說,少林寺分河南嵩山少林和福建九蓮山少林。嵩山少林寺毀於清雍正十三年,而九蓮山少林寺則毀於乾隆三十二年。其實,是否真有火燒少林寺之事,根本就沒有正史可以考據。嵩山少林寺付諸一炬,起因何在?洪門和天地會文獻都說,少林僧人因助清廷征西魯而種下禍根。征西魯(有謂西藏)一事,倫敦大英博物院所藏天地會文獻抄本《西魯敘事》有說:  「茲因康熙甲午年(甲子年之誤,即二十三年)西魯國王命大將彭龍天領兵打入中國,地方官不敵取勝,直攻至潼關,守將劉景、黃志泉上表告急,朝廷即刻出下招軍榜文,各處張掛,許退兵者封侯賜爵,彼待少林寺一百二十八人相議揭了榜文,不用軍將,前去退敵,斬了大將彭龍天,殺得西魯兵屍滿山川血流成河得勝回朝,清主大喜欽賜,遊街三日犒勞甚厚,即欲封眾人官職,眾人奏道:臣等不願為官仍欲回寺修行,清主准奏,即賜玉璽印一顆,刻成三角,內有日山二字,重二斤十三兩,御駕親送出午門外方回,後多年無事,因雍正十三年有一老奸名喚鄧勝到寺行香,見寺內御賜玉印,乃是寶物,即欲貪為己有,與寺僧不睦,便生惡意,妄奏君王說,少林寺內教授法術,意圖謀反,若不早圖,必生後患,不如詐稱行香將寺放火燒毀,以絕禍根,那昏君就聽老奸之言,即命鄧勝領御林軍三千前去行事,果然少林寺中不知提防,一夜燒死了一百一十人......」  《西魯敘事》是所發現最早的天地會文獻,可信性極高。少林僧兵協助政府拒外敵,清之前亦有發生過,可在史實尋找。(1)  只是西魯是否所謂的西藏卻是最大的疑問。清初,康熙、雍正皆以武功顯赫,唯一帶著無窮恐嚇力而犯境的,只有俄國,所以帥學富著的《清洪述源》就推斷西魯就是「羅剎」--亦即俄羅斯(其實,帥學富又借用了吳偉士著《發揚抗俄的光榮傳統》的觀點)。《清史》卷六十七謂:「俄羅斯為羅剎。」羅剎者近可薩(可薩克民族),清初一般知識分子都叫俄羅斯做「羅剎」。西魯倒轉來叫(魯西),音近「羅剎」。《西魯敘事》,是洪門中人,根據口耳相傳秘密筆記,將羅剎二字倒轉成為「西魯」亦大有可能。康熙二十一年開始,清政府與犯境的俄軍正面作戰,二十三年,即甲子年,戰情激烈。《西魯敘事》所說「康熙甲午年西魯......打入中國」,可能是甲子年之誤。少林寺雖然一直流傳著「反清復明」之說,但為了中國的生死存亡,還是拋棄了滿漢兩族的恩怨,毅然奮起對抗俄羅斯帝國主義的侵略。  亦因為征西魯(或羅剎)得勝,少林寺的武功都暴露了,引起清政府對之忌憚萬分,遂布下火燒少林寺的禍根。  有詩為證:道袍血染淚痕飄,事因西魯起根苗。馬寧兒引路,火燒嵩山少林  清政府害怕少林寺,是因為少林寺是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洪門和天地會的文獻都說,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據守台灣,遣派部將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等向中原發展,改裝至嵩山少林寺,投方丈智通,寺僧一百二十八人,均精嫻武藝。後來鄭君達(鄭成功之侄),偕妻郭秀英、妹玉蘭相投依附,共圖義舉。寺院在舊中國社會,一向是罪犯、遺臣或叛徒的庇護所(2)。特別清初期間,一定有很多逃名避禍的明朝遺老,自藉和尚及道士的身份活動,組織顛覆勢力。而清政府也不會不知,只是在等待機會而已,等待一個能掌握少林寺內部虛實的內奸出現,便可一舉消滅少林。  另一篇天地會文獻《西魯序》這樣記載:「有奸臣一名(張)建秋,一陳宏(文耀),二人同心設計害少林寺僧人,入朝暗奏一本......二人領旨......帶兵前往......路遇馬寧兒做車夫......即用寧兒為引路為線,放火依計而行......」  張建秋與陳文耀,是否真有其人,也就無從稽考了,有說他們官階是太尉,有說太師、大學士,甚至總兵不一。比較有趣的,我認為是馬寧兒這個人。中國秘密會社文獻與俠義小說都有不同的講法:一說馬寧兒是少林出家弟子,武功高強,在一百二十八人中,論武功,坐第七把交椅,但此人六根未凈,色膽包天,污辱了鄭君達妻子,因逃避寺僧追捕,遂助陳文耀等滅少林(既然馬寧兒排行第七,天地會就把七字之數列為凶兆,成為忌諱);第二說馬寧兒是少林寺雜工,因打破大雄寶殿的萬年燈而受罰,馬寧兒憤恨之餘,投靠陳文耀,如盤揭發少林寺之暗道機關,導致全寺僧人被一舉殲滅。  當時逃出了十人,但走生的只有五人。他們就是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和李式開。五人在紅花亭結義,創立洪門,繼續反清復明之志,是為洪門的前五祖--幫會人士又稱他們為「少林五祖」。張徹的《少林五祖》就是描寫蔡德忠五人之邁遇,最後讓片子以天下英雄聚義紅花亭作結。  馬寧兒引路,張建秋和陳文耀火燒少林寺,這個配搭在無數的幫會文獻里出現(相反,鄧勝妄奏君王之說,只單見於《西魯敘事》而已),也啟發了通俗俠義小說作家對火燒少林寺故事的構想(3)。還有,一個大膽的假設,紅花亭聚義一事,對於某些電影工作者來說,是有借古喻今之政治意味,影射大陸變色,聚義某地,圖謀光復。也許這是我的敏感,但電影始終是一種政治工具呢。走羅漢堂,打木人巷  另一說,嵩山少林寺毀於火,蔡德忠五人走脫外,還有雲宗大師與至空和尚,他們由河南逃到福建,在九蓮山少林寺再建反清復明基地(而洪門前五祖的胡德帝亦協助建寺),把少林武術再次發揚光大。  至空和尚傳給至善禪師--少林寺傳說中一個最傳奇的人物。少林武功傳到至善禪師,又再大發異彩,客傳戶曉的廣東少林人物,如洪熙官、方世玉、胡惠乾、三德和尚、童千斤、謝阿福和陸阿采等,都先後出自至善門下。  傳到至善,便有所謂「少林五老」的出現,為武術界奉為「真祖」,是以五枚、至善、白眉、馮道德、苗顯為序。嶺南拳派能夠開枝散葉,就是得力於少林五老了。而少林五老之間的恩怨,暫時按下不表,先談至善掌管下的福建少林寺吧。  至善,少林的一代宗師,他為了培養優秀絕頂的少林高手,除了委任大弟子杏隱禪師(又名青草和尚)做教練,掌管少林三十六房外,還建做了「羅漢堂」,亦稱「木人巷」。這是一個練功的密室,內有很多木雕神像,它們裝置了活動機關,只要開動機關,神像更會自動踏離原位,拳打腳踢,如此一來,少林小弟就要出盡氣力,跟神像斗拳了。走羅漢堂穿木人巷是考驗武功的嚴格形式,功夫未到家的弟子因應付不來而被神像毆至遍體鱗傷的不計其數。少林寺對每一個藝滿離師的弟子,考驗極嚴,能不能走出寺門,都要看你能不能夠打得過羅漢堂的神像了。  但過得木人巷,還有一關,正如朱愚齋《嶺南奇俠傳》所載:「能打出木人巷,尚未目為所學完滿,必須再由橫門而出。但橫門出路,僅容一人,門前置有碩大銅宣爐,爐內盛燃檀香,爐四圍刻有龍虎紋,如出此門,須抱之移易,始可無阻。但爐重百斤,又盛燃檀香,爐體遍受熱力,抱之移易,爐所刻之龍虎紋,由抱時烙於抱持者臂肉之上,其痕迹終身不滅。」臂上的龍紋就是少林弟子的「畢業證書」了;成龍主演的《少林木人巷》(七六年)對此有頗出色的描寫。  木人巷是否真的存在過,很難說了,九蓮山少林寺毀於乾隆年間,只余廢墟一片。有些電影又提到少林十八銅人之事,根據又在哪裡?相信是出於南方武俠小說家的生花妙筆吧了。例如我是山人的《二德和尚二探西禪寺》有這樣的一段話:「原來少林寺嘗產豐裕,足供溫飽,不靠佛事香客為活,專門練習武術功找,慕名入寺求教之人,終年不絕,但求學之人多經不起辛苦,學得一年半載,不別而行,在外逢人便道我是少林派,等到與人交手一碰即跌,辱及少林寺聲名不少,因此至善禪師訂下規則,在寺門前豎立十八鐵羅漢,倘若偷出正門,那十八羅漢會攔途截擊,如果武技精通,能將十八羅漢擊退,然後可以走出山門。」  羅漢堂、木人巷既是這樣厲害,軟弱無能或思家過度的弟子便要設想狡計另覓途徑下山了。例如胡惠乾是鑽溝渠偷走的;童千斤則倫了知客僧的通行牌,騙過守後門的三德和尚,才可以下山;最有趣的,有一名少林弟子把白蟻放進木人巷內,蛀蝕木像,然後打起來便輕而易舉了。頑梗既除八方向化,帝德何極萬壽無疆  武當,在火燒九蓮山少林寺,變成了大反派(也是少林功夫片的永恆歹角)。乾隆三十二年,清兵在武當高手馮道德、高進忠、白眉道人等協助下,少林寺被夷為平地,至善等逃竄到嶺南潛伏。少林與武當之間的恩怨,何時建立,就從沒有搞清楚過。  傳說宋代徽宗年間,張三丰以文士投少林學技,以其聰穎逾人,不及數歲,其技已為全寺之冠,遂出少林,行至湖北武當山,以天柱峰幽逸而清,山峰挺秀,蒼潤可喜,遂隱居於是,創「十段錦」及各內家拳,是為武當派。武當派源出少林,但低貶少林,正如黃梨洲的《王征南墓志銘》中說:「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  「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可見當時武當派如許賤視少林。學武者亦不乏功利主義之徒,往往為了某等原因,由少林轉投武當,學習內家拳法,剋制少林。與至善同期的所謂「少林五老」亦有二人--馮道德與白眉道人,先習少林,後投武當,引致同門反目。清政府也許看到了門派之間的矛盾,便火上加油,從中插手,越使矛盾惡化。《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亦有載至善禪師分析矛盾惡化的原因:「任你是朝廷勇將,封疆大吏,亦非我少林派敵手,此事當今天子乾隆皇帝已經知了,所以盡量招納武當派之徒輩,為朝廷命官者,實欲以武當派之力,消滅我少林派也。」  少林武當之間的衝突,初時是民間的,後來演變成政治的。清末俠義小說《萬年青》(有清一代描寫少林拳勇,只此一部)把兩派衝突過程,描寫得很詳盡,先是民間仇殺,後來清政府借刀殺人,火燒福建少林。  家傳戶曉的方世玉打擂台與胡惠乾打機房的故事就是最早記載於《萬年青》小說內。這兩件事直接導致武當少林兩派關係惡化。廣東省肇慶人方世玉--「少林五老」苗顯之外孫,隨父到杭州做生意,因見雷老虎擺擂台,兩對邊聯上寫「拳打廣東全省,腳踢蘇杭二州」,大為憤怒,上台比武,打死雷老虎。雷老虎是武當派李巴山之女婿,仗著自己是文淵閣大學士陳文耀(雍正時火燒嵩山少林寺,乾隆時接近八十歲)之侍衛使,便橫行無忌,這次被方世玉擊斃,自然大快人心,但卻引起連番惡鬥--雷老虎妻李小環請父親李巴山出山,方世玉請三德和尚、童千斤等,事情越鬧越大。與此同時是新會胡惠乾偷出少林寺,回省城,為父復仇,大戰西關錦綸堂機房工人。錦綸堂是省城紡織工人的會館,行中工人多是單身漢子,十居七八爭強鬥勝;胡惠乾之父在附近開設小商店,被機房工人毆斃,方世玉救起重傷之胡惠乾,把他送往少林寺學技。胡惠乾這次復仇,大開殺戒,殺了十多名紡織工人--其中一名拳勇張錦洪是武當馮道德之徒孫。於是,兩派火拚,越鬧越加不可收拾。後來,雷老虎之小姨李二環--李巴山之二女,因姊姊、姊夫和父親都死於少林派手上,報仇心切,便向微服出巡的乾隆皇獻身;乾隆趁機借用武當馮道德、白眉道人之力,剿滅福建少林寺。方世玉、胡惠乾、至善等無一倖免,只因為《萬年青》成書於清末,描寫少林拳勇--反政府的「暴徒」,很可能會招惹官非,作書人只有盡量討好官家,描寫他們逐個「伏法」。所以,作者在最後一章題討兩句:頑梗既除八方向化,帝德何極萬壽無疆。壯哉李文茂,有光民族史福建少林寺毀滅導致少林武術流入百粵,拳風繽紛大盛,名手輩出。其實,廣東少林亦非始於至善禪師。明末崇禎年間,高要蔡九儀得傳少林衣砵(4),回粵授武,但到至善始盛極一時,是有其微妙原因:  1.至善禪師曾三下嶺南,把少林拳在粵發揚光大。  2.至善禪師的徒弟多是廣東人,方氏三兄弟(方孝玉、方美玉和方世玉)是肇慶人,童千斤是客家人,三德和尚是惠陽人,洪熙官是花縣人,謝亞福是南海人,基於土緣關係,各人武功自然傳給嶺南人了。  3.至善期間的少林派,曾一度嘗試在廣州市西禪寺建立基地--由三德和尚掌事。  至善禪師與廣東少林關係最為微妙。傳說之一,至善創下百粵著名拳種--詠春拳(或永春拳);傳說之二,至善不但把少林武功傳給紅船的粵劇班,把反清復明之志亦傳給嶺南伶人。  傳說之一,詠春拳創於至善,原來當時洪熙官來粵,發現廣州市街道狹窄,不及北方城市寬闊,而少林拳術,長橋大馬,只能在廣大的空間才能發揮威力,但一遇廣州的窄巷,便無法施展;於是,便與至善砌磋,改良短橋洪拳,使一套拳之馬步,不出四個塊磚之內,而又殺傷力甚強;因至善在少林永春殿切磋拳技,改良之拳技所以稱為永春拳;另一說,至善創此拳之後,傳給洪熙官之妻方永春,再由永春發揚開去,故稱詠春拳。  傳說之二,至善曾三宿紅船(5),將少林絕學六點半棍的武功,由於避免官府注意,故不敢稱「少林拳」,只說是「永春拳」--因至善在少林寺教授徒弟的地方,多數在「永春殿」,所以用「永春拳」的名目,代表「少林拳」云云。至善之外,洪熙官、謝亞福、杏隱禪師等都先後在廣東紅船混過一段日子。現在廣東的粵劇班,所有武打的棚面功夫,好些是脫胎於少林派;戲班中的跌打醫術,也是出於少林寺秘傳的「接骨術」。  少林寺的僧人,不但在紅船傳授了伶人的武功,還灌輪了反清復明的思想。有清一代,伶人備受歧視,所謂「優娼隸卒」,把優伶列為四種殘民之首;所以少林弟子在戲班中散播反清思想,很快就萌芽吐葉了。到了道光年間,佛山有二花面李文茂專演富民族色彩的戲目,例如:《李陵碑》、《風波亭》和《轅門斬子》等等。日子久了,連同班的伶人也受他的感染。道光三十年(一八五二年)太平天國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廣東方面,南海縣捕頭陳開和佛山塔坡寺主持了能和尚二人揭竿呼應。跟著,李文茂率領佛山瓊花會館所有粵劇子弟參加。這是中國自有伶人以來,第一次參加革命。  佛山起事,義軍隨即進攻廣州,因城牆堅固,無法攻陷;李文茂率領班中伶人二十餘名,穿了全副劇裝,乘雨夜偷襲,殺了很多清兵,但未能斬開城門,無功而回,也足使清兵心膽俱寒了。太平天國卒告滅亡,伶人死傷眾多,清廷憤粵伶參與,下詔解散粵班,禁演粵劇,復將瓊花會館焚毀。以後的年頭,粵班借京班之名,偷偷摸摸地演粵劇,賴以流傳下來;直至同治七年(一八六九年),粵劇始得解禁,一說因得訟師劉華東(6)出面,疏通兩廣總督瑞麟,才准許粵劇恢復,一說因兩廣總督瑞麟之母見粵伶勾鼻章反串花旦時,長相酷似其去世之女兒,於是粵劇獲准恢復。於是粵伶重建梨園,以原日會館已毀,故重建會所於黃沙,名曰八和會館。少林寺與紅船,雖然關係如許的密切,但功夫片用此做題材的簡直絕無僅有,劉家良的《洪熙官》可說是罕有的一部了。傳於八和會館的一首五律詩有此數句:「......至善傳真技,壯哉李文茂,有光民族史......。」  習武成為群眾的歇斯底里  嶺南武風大盛,固然與南少林有關,亦是整個政治氣氛使然--有清一代以同治年間(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四年),全國習武之風進入高潮。清中葉內憂外患,景況荒涼;內憂者,民變疊起--太平天國盡傷元氣;外患者,外國列強在中國進行著帝國主義的侵害和掠奪。人民便產生一種寄望於習武的心理,消極的想法是習武以防身,積極的想法是習武以強國。民間如此,皇室也一樣,甚至同治皇帝亦從學於直隸大武術家天書本氏,特設「杆子庫」(即武術場,因由重大桿授武而得名)俾傳習武術。民間子弟到「杆子庫」就學者嘗二三百人。習武,強調個人意志和體能的推展至極限,成為群眾的歇斯底里;而這樣歇斯底里的情緒,在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義和團起義(所謂「拳匪」--把功夫與邪術結合),抵達了爆發的頂點。  嶺南少林武術在斯時拼異彩彷佛只是整個大時代的一個小插曲吧了。少林拳術匯宗嶺南,分支出拳術五大家:洪(熙官)、劉(三眼)、蔡(伯達)、李(巴山)和莫(清嬌),雄視百粵。五大派以外,還有各類拳術腿法,可說「衣砵相承,名手輩出,降至清之中葉,廣州有十人以武術馳譽武壇,名震遐邇者,時人譽之曰虎痴,亦稱廣東十虎,其十人為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黎仁超、蘇乞兒、黃飛鴻、鐵橋三、鐵指陳、譚濟鶴,各以其深造精華之武術,自立門戶」(我是山人陳勁在他的武俠小說《武壇二虎》自序時說;但另有朱愚齋的說法則鄒泰而非黃飛鴻才是十虎之一)。自從少林十虎(洪熙官、方世玉、三德和尚、胡惠乾、童千斤、李錦綸、謝亞福、梁亞松、方孝玉、方美玉)到廣東十虎,在當時氣氛之下,其一言一動,都是流風餘韻,都變了活的傳說。  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入北京,使槍弄棒,施展邪術的「拳匪」都變成了罪人,於是,全國禁武,光緒三十二年(一九○七年),清廷下令禁止拳術的活動,封閉所有習武堂,逮捕拳師與負責人,有的放逐,有的殺害,一旦習慣成為禁忌,舊時拳勇的風流韻事就越活在人心,傳說就在群眾的回憶中越是神話化了。總結  嶺南少林派的傳說與史實,不論是武術掌故、武俠小說或者功夫片都無法明確地把兩者分開。也許功夫片和美國的西部片最相似的地方,就是反覆地把好些傳說(歷史)人物再傳說--化它光彩奪目的地方,並非在於剝露一個傳統人物的歷史(真實)性,而是在於一而再的刷新這個傳說和這個人物的形象,賦之予新生命。功夫片的命運,必然地與西部片相同,都要走向式微。一個傳說或神話,還可以活於五、六十年代,高度現代化的八十年代,根本就是傳說的式微期了。西部片在式微階段,自覺地走向感傷,因為最低限度,這樣會顯出西部片這個電影品種起碼有人性的一面;而我們的功夫片,除了暴力或滑稽之外,又有多少部是帶著人性的筆觸?  (寫於一九八○年)----------------------------  注釋:  (1)田雯《游少林寺記》說:「唐僧曇宗,住河南少林寺。精通武藝。武德四年,太宗時為秦王,奉命討王世充。曇宗等十三人,參加戰陣。以威猛善戰,克敵致勝。太宗奉曇宗為大將軍,其餘不願為官者,各賜紫羅袈裟一襲。」《樵書》二編載:「(明嘉靖癸丑年)倭犯杭城,三司會僧兵四十人御之。其將為天真、天池二人。天池乃少林僧。於是交兵,大破倭奴。」  (2)自唐代開始,攻府授權寺院買賣度牒,罪犯或流亡客只要出得起錢買度牒,便等如找到了藏身所。  (3)諸如我是山人的《洪門兄弟》,念佛山人的《紅花亭演義》。  (4)蔡九儀本來是廣東省的大力士,崇禎年間以武官起家,後來,入嵩山少林寺跟一貫禪師習武,在一貫門人中,技藝最高,尤精腿擊法。  (5)舊日廣東落鄉演戲的伶人,必須搭船,那一艘大船停在海邊,有時走上岸搭戲棚演戲,有時就在紅船的艇頭演戲,總之,落鄉的老倌俱是搭船而去的,那種船就稱做紅船。紅船亦稱鳳點,同治《番禺縣誌》說:「市橋鳳船之制......其有鳳船先者,別以巨舸結蓬屋,演梨園。」  (6)廣東四大訟師(或「扭計師爺」)之一,劉華東以外,尚有何淡如、陳夢吉、荒唐鏡。劉華東舉人出身,愛好粵劇,相傳粵劇之《六國大封相》是由他一手編出的。  (7)廣東人稱旗籍人為「旗下佬」,隨清廷征戰有功,建屋居留於西門口,給以長俸,子孫世襲,特設將軍府,以資管理。旗人犯法,地方官吏無權過問,因此之故,旗人遂恃勢橫行,欺凌弱小,魚肉漢人。  (8)煲頭者,乃戲班稱伙頭軍之語,緣紅船中之司廚,除早晚供應二膳所職之外,夜闌備食者,多數以瓦煲煮飯,故稱煲頭。  (9)舊時寺僧每出外作法事,必須人擔經箱,擔箱之人就叫擔箱小斯。  參考書目  1.《東文獻叢談》冼玉清著(商務書局一九六五年)  2.《嶺南奇俠傳》朱愚齋著(通俗出版社一九五○)  3.《天地會文獻錄》羅爾綱著(實用書局印刊)  4.《近代秘密社會史料》蕭一山編著  5.《清洪述源》帥學富著(商務民國五十九年)  6.《武術小說王》第十卷至第十二卷(一九五三年)我是山人主編  7.《少林武當考》唐豪著(麒麟圖書公司一九六八年)  8.《少林拳技法》吳瑞南編(華聯出版社)  9.《陸阿采別傳》朱愚齋著(大公書局一九五○年)  10.《紅花亭演義》念佛山人著(祥記書局)  11.《廣東十虎傳》我是山人著(南風出版社)  12.《三德和尚》我是山人著(南風出版社)
推薦閱讀:

少林拳 正宗少林十趟彈腿(上)*
少林虎拳滅倭九式!
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少林拳 | 《易筋經》之?運勁法(下)
少林空手奪白刃

TAG: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