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機器人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
□文/丁漢
未來機器人將有3個特徵:1.機器人與環境的共融;2.機器人與人之間的協同;3.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共融。將來,機器人可能具有多模態感測,能夠更加理解人類的需求。未來機器人的發展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新材料技術以及各方面應用技術的快速發展,機器人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丁漢 中科院院士、機械電子工程專家,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研究, 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汽車領域得到重要應用。
現在,製造業處於非常關鍵的轉型階段。這個階段的挑戰性會更大,面臨的問題也會更多。我國製造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但是的如何解決從大到強這個使命,還是非常艱巨的,並且花費的時間也會比較漫長,所以,我們需要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
產品創新是第一要素目前,我國製造業發展參差不齊,表現為同一時期規模化、數字化,智能化並行。有些企業的產業水平較高一點,可能已經達到了部分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但是大部分製造企業還處於一個低水平階段、人工作業的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能夠創新驅動發展呢?我認為解決好產品創新是關鍵。因為,產品創新是引領製造,包括機器人技術的一個保障。所以產品創新應該是一個行業前進的命脈,一個產品可以帶動一個行業的發展,同時,產品模式的創新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國製造業整體的創新能力和關鍵技術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近年來,我國開始高度重視創新能力的建設。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把中國製造提到國家戰略高度,製造業轉型升級與製造強國建設是我國未來立足於世界的必然選擇。
《中國製造2025》核心是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所謂工業智能化,發展起來可能會更加漫長一點,而且智能化跟感測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密切相關,所以智能化技術面臨的挑戰也會更多。每個企業的特點不一樣,不是每一家企業都必須實現智能化。我覺得實現什麼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工作效率,贏得市場。
一個企業首先得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這點非常重要。基於有些企業所在行業的特點具有非常快速的變化周期,所以必須要驅動創新。通過現在的信息化手段,加強裝備的性能和適應能力,同時使它在工藝知識上不斷的積累。這是因為製造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要長期進行知識積累,而並不是購買了幾台機器人就可以稱之為智能化。
智能製造的發展應該具有一定的積累,智能製造最早得益於數字化,數字化是發展智能化的堅實基礎,離開數字化來談智能化就是空話。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資源可以動態地存儲,慢慢地通過一些方法,就能夠實現智能化。智能化的體現可能在產品設計里更加重要,因為設計是靈魂,設計可以帶動產業向前發展。從製造層面上來說,設計包括兩方面——智能設計和製造過程。其中,製造過程是對狀態進行感知、分析、決策,最後到執行。因此,智能製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分幾個階段進行,從最早的互聯網資源共享到人工智慧的出現,慢慢才走向智能化。所以,智能製造是個長遠的堅持不懈的追求目標,而現在它還處在一個概念階段。
智能製造有幾個核心特徵,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把客戶的需求反饋到產品的開發、生產、服務中去,形成一個閉環的反饋,把每個步驟都串成一條整線。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線,就是在內部設計、生產、物流到營銷上也形成一條整線,實現智能製造就是要將這兩條線集成起來。第一,客戶到產品服務這條線要貫穿;第二,從設計到生產再到物流要貫穿。這個集成過程將是一個很大的範疇,每個人和每個企業只能做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希望企業都能參與進來,行動起來,共同推動智能製造的發展。
無論如何,這兩條線里最為關鍵的核心還是產品的智能化。人們都知道智能的產品能給社會帶來很大變化,就像人們常提到的大疆無人機。幾年前,幾個青年在深圳的小辦公室里搗鼓無人機,並創立了大疆品牌。而今天,大疆已經發展成為市值六七十億元的公司。目前,我國很多中低端產品過剩,但中高端產品卻供不應求。所以好的設計能改變生活。我個人認為,智能製造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產品的智能化。由於人們對產品的要求不斷提高,企業的產品增加了智能的設備後,競爭力立刻會有所提升,所以,產品創新是重中之重。
離開了產品創新,單獨談智能製造,純粹是概念炒作。
產品創新是必要的,也是一個過程。所以,人們應該思考智能製造該如何進行創新的過程,使它縮短周期,使創新更加方便。有的產品創新,無非就是設備外加感測器,而且還可以實現個性化定製生產。不過,還能做到更好。除了加感測器外,還可以輸入一些演算法,使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跟人實現交互。雖然能夠與人交互的機器人已經誕生了,不過這些產品還不夠成熟。現在,大家都是在市場中摸索前行,尋找一條正確的產品創新道路。
當然,在智能製造的創新上的高校也做了較多的裝備智能化。眾所周知,裝備加工過程中有很多狀態,需要大量地積累,所以這是一個長時期的過程。很多國外的中小企業在裝備領域做得很好,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幾十年、數百年就專註只做一件事。裝備的智能化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把裝備做到極好,每個細節做到極致,中國的裝備在國際高端市場才能有出路。
這樣廣闊的市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融合,大量的實驗,大量的抗干擾能力測試,把裝備實驗慢慢地做起來。裝備的智能化道路對我國來說,還是條艱苦漫長的道路。
現在,車間智能化的建設可謂是蒸蒸日上。在數字化車間的建設上,很多企業做得非常好。數字化車間就是對每個狀態信息進行採集,實時監測這個車間的需求,這對中小企業來講,只是一個工作量的問題。但是,大型企業工廠的智能化做得相當不錯。越大反而越好做,越小反而比較難。就像加工一個複雜零件,一個平面點要做到光滑可能花費十年時間都很難做成功,而數字化車間可能兩年就做出來了。所以說,在製造過程中,有時很小的一件事情或許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到解決。
智能製造核心技術在哪裡智能製造最核心的幾個技術中,一個是數字製造技術,一個是感測技術。
先來說數字製造技術。數字化製造要求製造過程要有模型,還要有方針,包括產品的設計、創新設計以及數控技術,還有產品管理,企業協同技術等等,這些都是數字化製造的基礎。離開了數字化就根本談不上智能化。
第二個技術是感測技術。各式各樣的感測器在企業里用得越多,企業掌握的信息也就越多。這些信息可能有嵌入的,有絕對的,有相對的,有靜止的,有動態的,這些感測器是支撐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它們可以靈活配置,非常方便,不像機床那樣「傻大笨粗。」這些技術都很關鍵,都是智能製造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且快速推動著機器人的發展。
自1959年第一台機器人誕生以來,機器人在服務業、製造業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工業機器人的最大應用在汽車領域,汽車製造用的機器人個頭最大。現在慢慢擴大到老人護理、安保,太空勘探等領域,在各行各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目前機器人各方面感知能力都很差,只能在結構化的環境中工作。人機合作也都是進行簡單的工作,特種機器人很多的交互過程是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要求的。今天的機器人,它的功能和實用性與人類的願望有很大差距,需要我們幾代人為之努力工作,並且還要伴隨著其他學科的進步共同推動機器人的發展,所以,大家對機器人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今年的世界達沃斯論壇談到,機器人將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將會成為經濟領域新的增長點,並且會帶來萬億美元的產值。
機器人的先進性是可以看出來的。世界各國都在制訂機器人的計劃,其實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是在中國。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我國在機器人應用發展上正在迎來新的機遇。機器人的發展歷程,最早是模擬生命體簡單的應用,慢慢地模擬生命體的智能自主決策,到現在機器人做得比較多的是模擬智能,模擬整個群體智能。
未來的機器人怎麼發展,可能將會由現在的簡單交互,發展到與環境、人的交互,機器人發展一定會呈現出這樣的變化趨勢。有兩點可以肯定,無論機器人怎麼發展,高速、重載,安全性是必須的。不管什麼學科,例如機器人動力學、機器人感測、機器人結構、並聯機構等,未來機器人的特點,一個是效率可靠、安全、力氣大和靈活。另一個特點可能就是人與機器人怎樣共融。機器人和人類共同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不是機器人代替人做好,人發揮人的優勢,機器人發揮機器人的優勢,兩者相鋪相成。未來的機器人要能夠與人共融,實現自然交互,也能夠適應複雜的環境,實現與環境的交互。
共融,一定是機器人未來的發展趨勢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機器人和機器人之間要相互了解。一方面,牽扯到個體的自主,能夠獨立地判斷。另一方面,群體之間,有感知、認知博弈。當然,不管與人還是與群體之間的交互都很重要。將來,人可以通過和機器人舒服地接觸來增強人體的感觸,並且機器人能夠精確理解人的問題,所思即所答。這是未來機器人主要的發展方向,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融合。
呼籲一下,我國的機器人發展一定要深深地紮根在技術理論上。離開了技術研究,離開了基本問題的研究,機器人的發展就會缺乏後續動力。因此,機器人發展的動力一定來源於科學的發展。把科學發展的問題解決了,機器人的技術才會更進一步。
機器人將來的核心問題可能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機構,需要有這樣的順應性。另一個是外感知、多模態,機器人要對環境有所認知。還有一個是分布協調控制。這些都是支持我們改變機器人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大家拚命做機器人產業的同時,也要建立機器人科學中心、機器人研發基地。離開了這樣的科學中心,後續的發展就會缺乏動力。有了這些研究機構的支撐,我們才能在機器人的競爭過程中不會落後。
製造業的思考製造技術的發展體現在很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它的每個部門都只專註研究一個關鍵技術,然後把這個技術做透,能夠在企業里應用,成熟度可以做到九成,這種模式非常好。就算得到政府長期的支持,但政府也只能提供研發經費的三分之一。所以,我有一點思考,因為自己做過一些國家支持的科研項目,但是有些技術為什麼走不到市場上去,這裡可能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高校老師太關注論文;另一個是,企業關注的只是成套的徹底性解決方案。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後備力量不足。實驗室的技術成果雖有很小的誤差,但這個技術就是走不出實驗室。在這樣的思考下,我們在江蘇也成立了無錫研究院,目的是和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對標。同時,我們也跟企業的聯繫非常密切,感覺到企業對智能製造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所以,這樣的機會很難得。一些高校博士、研究生畢業之後進入到研究院,然後我們一起花時間研究這個領域的技術,讓它在未來更加的可靠。截止到目前,無錫研究院已經發展到有100多名專職人員,這些人都是推動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那麼,我們主要做三個技術:數字化技術,智能化技術,還有智能化車間技術。
大型風電葉片生產項目是我們做過的較滿意的項目。葉片生產現場環境惡劣,工人十分辛苦,所以機器人要儘快進入這個行業,通過6~7台機器人並行加工的方式就能夠對葉片進行高效率加工。將來一定會出現一些「能工巧匠」的機器人,但是「能工巧匠」的機器人在機構、控制、測量上都有一些新的挑戰。機器人代替工人加工是大勢所趨,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機器人的優點,同時彌補數控機床加工一些大型零件的不足。
將來,製造技術的發展可能不單單是一個經驗的傳承,更多則是一個學科的交叉。尤其是和信息、材料、力學、物理的交叉,通過學科交叉慢慢走向智能化。總而言之,智能製造追求的一定是適應性以及自律性,同時也面向我國的高端裝備的重大需求,一旦離開了國家的需求,可能會很難有所發展。還要加強基礎研究,拓展學科新的增長點,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同時在國際舞台上加強合作等等。能夠真正實現我國的製造業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從而為國家邁向製造強國貢獻力量。
(根據作者近期演講整理,未經本人確認。)
推薦閱讀:
※跆拳道比賽中允許使用的技術和攻擊的部位
※櫻桃建園技術
※苗木的播種繁殖技術
※池塘微生態製劑水質調控技術
※杠鈴划船腰酸?杠鈴划船沒感覺?快來修正你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