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贏了戰爭,輸了霸權——丘吉爾真的不明智

贏了戰爭,輸了霸權——丘吉爾真的不明智

當納粹的鐵蹄橫掃西歐之後,不列顛小島看上去就像狂風巨浪中的一葉扁舟一樣,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1940年的英國,似乎面臨著嚴重的國家安全威脅。

但是,如果張伯倫繼續執政,英國的戰後地位也不見得差。

之前他也許是很笨的,但是德國踏平法國之後,情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如果這時能和丘吉爾一樣頂住希特勒的進攻(或者希特勒壓根就沒想征服不列顛群島)。如果在希特勒進攻蘇聯之後英國沉住氣,完全靜下心來不站隊、隔岸觀虎鬥,事實上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仍然達到了「禍水東引」的目的。

一、丘吉爾當時的做法真的有利於英國嗎?

(1945年,雅爾塔會議「三巨頭」——其實主要是美蘇兩家說了算)

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回憶錄里這樣描述自己參加雅爾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丘吉爾表面上很聰明,實際上卻犯了戰略級失誤。

不止一個人都提到英國實際上是二戰的失敗者和被剝奪者。作為大英帝國當時的舵手,丘吉爾難逃其咎。

讓我們站在大英帝國的立場來考慮問題。

他接手之前的事情無法再管,但接手之後總歸還是有權決定很多事情的——雖然最好的時機已經被錯過。

打贏「不列顛空戰」和粉碎希特勒的「海獅計劃」是丘吉爾政府的輝煌成就。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國撿的大便宜。

但我始終懷疑希特勒是否真的想進攻英國。如果佔領英國,其大片殖民地必然會成為美國、日本、蘇聯等的奪取目標。狡猾的希特勒會這樣做嗎?

或許,希特勒想和英國結盟,共同反蘇。

二、美國是英國的盟友嗎?

在20世紀30年代,英美為了帝國特惠制和英鎊區發生了激烈衝突。美國想打垮英國的想法一點也不弱於希特勒。

在《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憲說了這樣一句話:「官場無朋友啊!」這話值得探究,但是手握霸權絕對要成為眾矢之的。道理?很簡單,憑什麼你英國佔領那麼多的殖民地?憑什麼英鎊是世界貨幣?憑什麼你們英國佬要對全世界說三道四?

三、蘇聯和英國是朋友嗎?

在1926年英蘇斷交之後,兩國關係一直不咋地。在希特勒上台後,蘇聯一直試圖聯合英法建立集體安全機制,然而短視的英國領導層卻不停的想誘使希特勒「東進」。

英法出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偏見一直對新生的蘇聯抱有極大的警惕,幾欲除之而後快。這一點也為希特勒深知而利用。

在1938年德國試圖拿下捷克斯洛伐克和1939年進攻波蘭之前,蘇聯都曾試圖和英國結盟以共同防範德國,可張伯倫的做法委實讓人寒心,即使是丘吉爾上台之後,英蘇之間仍有很深的芥蒂。「巴巴羅薩計劃」實施之前,英國方面就已經將德國即將對蘇動武的情報告之斯大林,並且,此時蘇聯在日本的天才間諜佐爾格也報之以同樣的信息,即便如此,斯大林仍然不信。或許,斯大林對狡詐的英國人沒有任何好感,他片面的認為這是英國為了緩解自身壓力做出的「禍水東引」或者至少是挑撥德蘇關係之舉。此外,他也不敢想像,希特勒會在西線仍有強大敵手的情況下向東作戰。

不管怎樣,蘇聯在戰爭初期缺乏準備、損失慘重是不爭的事實。

蘇聯在戰爭爆發後一直期望英美能夠迅速的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壓力。可是,「坐山觀虎鬥」是誰都懂的道理。「他們想削弱我們。」斯大林憤憤不平,向手下發泄道。英美只是援助和藉機賣了些軍火而已。當時的參議員杜魯門說的很直白,如果德國佔上風,就支持蘇聯,反之則支持德國。

1942年,英國派兵到了北非,因為這是英國傳統的勢力範圍。1943年,英國帶頭髮動了「火炬計劃」,進兵西西里和義大利,這也是英國關心的南歐地區。

也許,小心眼的英國和丘吉爾讓斯大林太失望了。

四、斯大林和羅斯福終於聯手

在終於頂住了希特勒的攻勢之後,斯大林肯定也在著手考慮戰後事宜。誰才是蘇聯可以依賴的朋友?這絕逼是一個戰略問題。

是英國嗎?那麼英國希冀的戰後歐洲和蘇聯會有多少異同呢?美國呢?

按照英國的傳統均勢原則,英國肯定要保留大歐洲,會建議保留幾個大國以保持均勢。如:德法意蘇。英國絕對不會同意肢解德國,肯定想拿下南歐和東南歐,尤其是黑海的出海口也絕對不會允許蘇聯通過。波蘭也要盡量控制在英國手中以「隔離」共產主義,並儘可能相對強大一些。這些在德黑蘭會議上都有體現。

而美國就不同了,美蘇對歐洲版圖的劃分可謂驚人的一致。美國需要分裂的歐洲以瓦解存在了400多年的歐洲霸權中心,蘇聯也想割佔一塊地盤。在德黑蘭會議上,美國就建議德國一分為五,徹底瓦解德國。

雙方一拍即合。

(羅斯福與斯大林才是真正的朋友)

斯大林最終決定拋棄英國,轉而與美國聯手瓜分歐洲。

此時的美國也有足夠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完成這一切。需要的就是忽悠丘吉爾,讓他同意在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

(正是「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成功才坐實了美蘇分裂歐洲的宏大計劃)

五、事後諸葛亮——假如英國換種做法

此時的丘吉爾內閣在想什麼呢?難道就沒人琢磨過不能讓美軍染指太多的事情嗎?人家百萬大軍「漂洋過海來看你」,你真的以為只是像「一戰」一樣幫幫忙就走了?美國還能再被耍第二次?

為了保持英國的霸權,希特勒是要保留下來制約蘇聯的。東方應當支持日本以制衡美國,外加在東面壓制蘇聯。英國保持對南歐、非洲、印度和北美的控制就很不容易了。這樣最起碼可以延遲一段時間。

最晚到1943年,英國就應當保留甚至支持希特勒以制約美蘇。此時單獨佔領南歐和地中海還是有能力的。可以向希特勒提條件嘛!

到1944年大批美軍登陸不列顛時,我認為,從那時起,英國的霸權就被徹底終結了——那是一支隨時可以踏平英國的軍隊。

不是嗎?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的中心,英鎊被擠到了一邊。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

六、丟了霸權——大英帝國的輓歌

戰爭的最終結局是,在遠東太平洋一帶,美國和蘇聯壓垮了日本,瓜分了東方。在歐洲,美蘇英打敗了希特勒,分裂了歐洲,英國幾乎沒分什麼羹。

戰後的世界成為美蘇兩極格局,英國已經成了美國的」小跟班「,可憐兮兮的還要向美國要」美援「。

「再過20年,我們來相會……」又過了不到20年,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美蘇再次聯手,摧垮了英法的殖民帝國——無可奈何花落去,英法徹底失去了和美蘇競爭的殘存基礎。

張伯倫若在天有靈,當死不瞑目。

(英國首相張伯倫,1937-1940年在位,也許,他沒有別人想的那麼差。)
推薦閱讀:

全球動物界的激烈「戰爭」
閱讀《貨幣戰爭·金權天下》摘編。
我國儀仗隊參加俄衛國戰爭閱兵 排外國方陣之首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打仗?
弓箭視角下的努爾哈赤戰爭戰法研探

TAG:戰爭 | 丘吉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