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諸葛孔明文韜與武略孰高孰低?
· 正 · 文 · 來 · 啦 ·
騎在戰馬上的司馬懿威風凜凜,他身後就是士氣如虹的15萬大軍。他遙望著西城城樓之上的諸葛孔明,只見心無旁騖的孔明身著鶴氅,頭戴綸巾,正在全神貫注的撫琴。琴音如行雲流水,悠揚婉轉,讓聽聞之人心靜神寧。裊裊熏香中,兩個小書童手擲麈尾和寶劍立於孔明兩側,毫無慌亂之意。城樓之下,城門大開,兵士和百姓泰然自若,洒水、掃地與平日並無兩樣。眼前這一切讓司馬懿心神不定,攻城與否實難抉擇。
司馬懿與諸葛孔明並非首次交鋒,彼此對對方都是既欣賞又忌憚。司馬懿略加思索,果斷作出決定,馬上撤退。蜀中官員見到曹軍退去,便問孔明司馬懿退兵的原因。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羅貫中老先生筆下神機妙算的孔明形象,又一次被深深地烙印在世人心中。再想想書中孔明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等故事,孔明儼然如神人一般,軍事才能無人能及。但是事實上孔明真的是一個軍事戰略高人一籌的蓋世英雄么?
據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確實有很高的治理國家的水平和能力。赤壁之戰後,劉備「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之後隨著劉備不斷征戰強盛,「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死後,劉禪更加重用孔明,「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由此可見,孔明在輔佐劉備之時,確實做了不少貢獻,然而他在劉備在世之時,卻並未參與到諸多軍事戰役中。孔明當時的重要工作是保證蜀地安定,軍需糧草和兵源充足。而當蜀國軍事人才凋零之時,孔明才作為帶領蜀兵征戰的統帥。想想孔明六出祁山皆以失敗告終,雖然其中有馬謖不服從軍令、糧食供給不足等各種原因,但究其根本,仍與孔明的軍事才能不足以擔此重任有關。
史官評論孔明:「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出自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由此可知,有如神助的軍事奇才孔明不過是羅貫中筆下的神化人物,更可窺見孔明真身的文韜武略孰高孰低!
回想我國近代史中,是否有名士可與諸葛孔明相提並論?國共內戰之時,國民黨軍二號人物——何應欽,卻有幾分略似孔明。美國將軍史迪威對何應欽的基本印象是:他只效忠蔣,認為他參謀長的職責就是操縱各種不同勢力和控制物資軍餉來保持軍隊對蔣的效忠。他不辭辛苦,勤勤懇懇工作,獲得了很大成功,可卻沒有提供多少西方意義上的現代軍事知識,供其統帥使用。
李仲明先生曾著《何應欽大傳》,供世人了解何應欽的事迹。書中用豐富翔實的史料,反映了何應欽的官場沉浮悲喜劇,揭開了一些歷史之謎。另外為了讓大家對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有更多了解,同時推薦給大家范小方先生、包東波先生及李娟麗女士所寫的《戴季陶傳》和熊丸先生口述、陳三井先生所寫的《我做蔣介石「御醫」四十年》兩本著作。此三本著作講述的都是處於同一時期的三位主人公的事迹和見聞,對於了解當時的歷史有很大幫助,三本著作一起閱讀更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推薦閱讀:
※帶您西北游(110)拜諸葛、李廣墓
※諸葛神算384簽|諸葛神算解簽|諸葛神數解簽(第321至384簽)
※被隱藏的真相,諸葛亮出山時竟然只是個普通參謀
※諸葛孔明馬前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