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浙江大窯龍泉窯考古挖掘紀實

它是迄今中國無與匹敵的青瓷古窯跡,更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符號。在學術上,它的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浙江龍泉這個偏僻的山區,為什麼會出現如玉一般美麗的青瓷?那些青瓷又是怎樣走出這個山區而被世人所獲知並欣賞?有了這種種的神秘及猜想,專家、學者、青瓷愛好者從全國各地紛紛慕名而來。  冬日,當人們站在大窯龍泉窯楓洞岩窯址現場,無論是那些用匣缽壘築而成的居所,還是那些數尺窯壁中顯露的炭跡,都會令人感到一陣陣的震撼!  這是一個令世人驚嘆的高品質的龍泉窯遺址,它是迄今中國無與匹敵的青瓷古窯跡,更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符號!

  經過考古隊員們4個多月的野外考古發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窯龍泉窯楓洞岩窯址考古發掘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2007年1月20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龍泉市人民政府聯合召開的「大窯龍泉窯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發布:大窯龍泉窯考古發掘驚奇地找到了龍泉窯在明代燒造宮廷用瓷的實物依據,確定大窯楓洞岩窯場的生產性質為承接官府訂貨生產官用瓷器的窯場,確認明代是龍泉窯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時期。  這是對一直以來學術界公認「龍泉窯至明代已衰落」說法的一次可喜顛覆,這一發現,在學術上,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開場遭遇「零收穫」  2006年9月6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龍泉市博物館聯合組建了由13人組成的考古隊,開始對大窯龍泉窯遺址的楓洞岩窯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  楓洞岩窯址位於大窯龍泉窯遺址內,是龍泉窯的起源地和中心產區。當然,也就成了此次考古發掘中的「重中之重」。北宋時,龍泉窯已相當繁榮,到南宋和元代,更是達到了鼎盛。那時,這裡曾是「沿河十里,瓷窯林立,煙火相望」的景象。  大窯嶴底楓洞岩的中心部位,兩側的山巒腳下,有一塊相對平坦的地。這個地方地勢較為平坦,幾十米之外是溪流,既有制瓷業必需的水源,又有適合建立作坊的平地,還有建窯爐的緩坡,特別符合燒窯「工場」的要求。在考古發掘的開始之初,專家們在這裡圈了一塊10×10平方米的探方,定為第一個「開拓」的目標。  考古專家們在探方中作了一條小探溝。10厘米,黃土;20厘米,黃土;30厘米,幾塊碎瓷片,質量不高;40厘米……  鏟子一直往下挖,專家們的心越揪越緊。就連周圍過來幫忙的村民也在邊上議論起來:「不是說會有國寶的嗎?怎麼就收穫了這麼幾塊碎瓷片?」  挖到2米多的時候,基本已經看到生土了,考古隊隊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岳明終於無奈地喊停。「這裡肯定不是作坊,要不然不可能這麼深還沒有一點人工跡象!」沈岳明指的人工跡象,是大量的碎瓷片、燒窯的工具,或者人類居住或工作過的痕迹。

  大窯龍泉窯的第一周發掘工作,以「零收穫」收場——第一個最疑似「窯場」的探方中,除了幾片毫無價值的碎瓷片外,只有遍地黃土。  「顧氏」瓷片藏玄機  面對開場一周「零收穫」的打擊,久經考古「沙場」的專家們也有點沉不住氣了。沈岳明顯得有些心急,畢竟他為大窯龍泉窯遺址開掘的申請進行了長達4年的努力。白天不懈的考古發掘,到了晚上,考古隊所有成員就經常在一起議事、開會。「這麼平坦的地方,面積又這麼大,理應是個作坊,但目前的情況看來,這裡很有可能是個曬場。」考古隊員、龍泉博物館的楊冠富進行了大膽的推測,他的推測讓大家眼前一亮。  接下去,考古隊開始在幾個相鄰的不同位置,選取了三塊平地作為探方,一齊下手。「沈老師,對了!對了!」負責2號探方記錄的小許,興奮地朝著沈岳明大喊。才掘到30厘米深,粘著黃土、模樣略顯「醜陋」的瓷片就大量顯現出來。考古所的一個隊員從眾多的瓷片中揀起一片,發現上面有些花紋。再仔細一瞧,不禁喜出望外:「是字!」沈岳明湊近一看,果然發現有「顧氏」字樣。「顧氏」是誰?這個「顧氏」和大窯龍泉窯又有什麼關係?考古人員隱隱預感,龍泉窯會有「大發現」。  「『顧氏』會不會就是明朝的一個督窯官?」楊冠富又對「顧氏」含義提出了推測。他說,在龍泉縣誌中曾記載,明朝正統年間,皇帝曾派了一位督窯官來督窯。而這位督窯官的名字就叫顧仕城。  沈岳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顧氏」有可能是一個商號。因為縉雲、慶元都曾出土過刻有「顧氏」字樣的龍泉窯青瓷,而那些地區不可能是由同一個督窯官管轄。因此龍泉縣誌記載顧仕城身份是督窯官,可能有誤。」  「顧氏」應該是當時一個龍泉窯的品牌,以窯主的姓氏命名,顧仕城也許就是窯主。當時屬於「顧氏」的瓷窯遍布包括龍泉、縉雲、慶元在內的麗水地區,相當於在各地開了一系列龍泉青瓷的連鎖店,瓷器由「顧氏」的窯統一燒造。  驚喜連連如珠串  考古發掘還在深入,驚喜開始連連顯現。  又有考古隊員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塊刻有「官」字的瓷片。這塊瓷片是一個盤子的底部,內刻兩條精美的魚和波濤的圖紋。這個「雙魚圖」是中國傳統中象徵吉祥的圖案,不算稀奇。但稀奇的是瓷片上刻著一個修長的「官」字。就因為這個「官」字,使這塊瓷片成了獨一無二的國寶,它是第一件證實明代宮廷的確在龍泉窯燒造過瓷器的實物證據。在古代,除了官府,一般人是不能私刻「官」字的。考古隊員項坤鵬說,「這麼多年來,考古學家們一直在找它。原來,它就藏在大窯!」  「五爪金龍!」新的發現讓大家更加興奮。那是一個盤子底部的碎片,內底上刻著一條龍。由於盤子不完整,龍身已經殘缺,但兩隻五個爪子的龍腳卻清晰地留在上面。  龍泉窯和宮廷總是有那麼千絲萬縷的關係。但龍泉窯一直都被認為屬於民窯系,關於它和宮廷關係的爭論也一直沒停止過。多少年來,學者們一直執著尋找能證明龍泉窯曾經「進宮」的實物證據。今天,它接二連三地在大窯里出現了。  驚喜不絕於此。窯址遺迹的真容也開始顯露。一天傍晚,太陽快下山時,考古隊的項坤鵬像往常一樣在探方里「淘寶」。淘著淘著,一塊墨綠色的青磚露了出來。怎麼會有青磚?項坤鵬不敢怠慢,趕緊報告沈岳明。沈岳明馬上整合人員加快發掘,一個用青磚砌成的寬50厘米、深60厘米的四方形池子露了出來。  隨著這個不知用途的「神秘」池子的出現,接下來的日子裡就開始驚喜連連,現場越來越清晰的遺迹不斷顯現。在發掘範圍的西側,一條石子路沿著山坡而建,它的一側,連著一條排水溝。另一個由一個個類似匣缽底的東西築起的「奇怪」池子也浮現了出來。

  4個多月的考古發掘,碩果累累。考古隊共發掘面積1600餘平方米,揭露了一系列的作坊遺迹,出土了大量的窯具和瓷片標本。出土遺物器型驚人的豐富,其中較多的為明代龍泉青瓷,有碗、缽、盆、盤、洗、瓶、壺、爐、燈、塑像、鳥食罐等,重要遺物有蓮口牡丹花紋大盤、鼓釘爐、三足花盆、爵杯、五爪龍紋盤殘片、「顧氏」印文碗、「吉」字獅形小掛件、牡丹紋玉壺春瓶殘件、刻銘文窯具等等。瓷片標本釉色瑩綠,做工精細,紋飾精美,是龍泉窯以往考古發掘中從未發現過的。  考古隊的重大發現,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專家和學者。考古發掘論證專家組召開了兩次論證會,認為,儘管本次考古工作還是階段性的,但其在學術上的意義是劃時代的,它必將在中國陶瓷史的研究中寫上重重的一筆。  大遺址的至寶呵護  大窯龍泉窯遺址無疑是中國青瓷史上的最後一個亮點,已被列入「十一五」期間100項國家重要大遺址名單,成為了「中央政府引導的大遺址保護項目」。  此次大窯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主要目的就是為編製《大窯龍泉窯遺址保護規劃》提供基礎材料。因此,大窯龍泉窯遺址的保護就顯示出了無比緊迫的重要性。  以往,大窯龍泉窯遺址的保護面臨盜挖盜掘、違章建設等各種人為的破壞和自然的損毀。大窯龍泉窯撩開神秘面紗之後,龍泉市立即加大保護力度,以遺址及其環境全面、整體、安全地得以保護為原則,對大窯龍泉窯遺址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作出調整。把保護範圍劃定為四大片:即大窯片、垟嶴頭片、金村片和溪口片。  該市還編製詳細周全的《大窯龍泉窯遺址保護規劃》,目前《規劃》已經編製完成,正按程序要求制定保護方案、實施保護工程。《規劃》設立保護範圍及界樁、標誌,嚴格控制建設、築造工程,清除對遺址本體有侵害作用的灌木、蕨類植物,嚴格控制農林業耕作和種植的入地深度,對可能遭遇洪水衝擊的窯址設置引水、排水和防止滑波等措施。此外,還規劃一系列保護工程,對大窯龍泉窯遺址進行隨形規整、歸安加固、防水溝渠、植物清理、回填保護、覆罩保護等。
推薦閱讀:

浙江深秋賞花
【玉器】浙江良渚博物院藏玉琮欣賞
浙江一出生僅5天女嬰被裝紙箱遺棄高速路旁
中國夢想秀 浙江衛視 周立波 點播
貪官百態   浙江日報

TAG:中國 | 考古 | 浙江 | 紀實 | 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