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假品泛濫 2006年成「拍假糾紛年」
面對中國藝術品市場屢禁不覺的造假、售假和拍假等「三假」問題,有業內人士人預言,2006年可能成為「拍假糾紛年」。近日,由多位文物專家組織的免費鑒寶活動中,千餘收藏愛共帶來三千多件藏品進行鑒定,卻僅有一成是真品。由此可見,假冒藝術品日益盛行,已成為藝術品市場的突出問題。
收藏市場「假品」泛濫
中國古玩界歷來有一種說法:「文物收藏品是不打假的。」古玩交易講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買賣全憑眼力。有專家分析指出:文物市場是非常複雜的,傳統的買賣思想已經不適合當今的社會,它只會讓更多人受騙吃虧。由於文物市場不斷升溫,很多人認為買文物就是投資,紛紛參與進來。可事實是,市場上的文物越來越少,其中很大部分已經被收藏起來,但收藏隊伍仍在一天天壯大。這種情況下受利益驅使,大量假貨就出現了,以假亂真,以假充真,市場糾紛不斷。
時下,市場上的珍貴古瓷相當稀少,國、內外存世量幾乎都有數可查。然而,在古玩市場上,打著官窯款的瓷器很容易見到。古玩市場中貓兒膩很多,什麼古墓出土、舊樓偶得、貴胄家傳等等,無非都是誘人上鉤的故事。專家提醒:「買古玩不能聽故事。」冷靜觀察分析,克服那種一見珍品特徵便主觀肯定不及其餘的激動情緒和鑒定態度。
拍賣會上更須防「買假」
在收藏者處於贗品充斥的市場中,最大的風險就是用真品的價格買到贗品。專家建議,收藏者要提高自己的藝術品識別能力,一是要分辨真藝術家和假藝術家,二是要分辨拍賣中的真品和高仿品。
因此,在書畫作品進行拍賣之前,投資者或收藏者要在預展上認真「做功課」,在預展上仔細地觀察原作,以免在拍賣時忙中出錯。由於書畫作品的真偽難以辨別,對於自己心愛的書畫作品,盡量請專家幫忙進行把關和鑒別。買家一旦買到假藝術品,要盡量尋找證據,以獲得拍賣行或委託方的賠償。 對於防不勝防的「假品」市場,有專家指出,惟一的辦法就是與真東西扎堆。博物館、畫廊、拍賣會都是積累經驗的好去處。同時,還要到舊貨市場看假畫,幾乎沒有哪個藏家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每幅書畫的真偽,但造假畫的人最有「發言權」。
事實上,收藏品的價格也是一門學問。以書畫為例,書畫成交的方式多種多樣,所以,同一畫家的作品也相應存在著不同的「行情價」。如畫家本人的潤格、拍賣的落槌價、畫商的銷售價和收藏者間的串貨價等等。不管從何處購買書畫作品,一定不可迷信書畫家的名氣、年齡、輩分或是職務。
雖然這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參照,但不是惟一的參照,有時它與藝術品的真正價值並無必然聯繫。市場的定位應該有一些標準,比如,一位藝術家的年齡、藝術資歷、展覽經驗、出版物、藝術評論家關注的程度,包括被引用、被提及的次數,甚至是否能進入美術史、成為藝術教育的個案等。這樣一些指標,綜合構成了其在藝術市場上的價格定位。現在,我們時常看不到這個過程,突然看到某位藝術家爆冷門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一個簡單的新聞事件,數字被大家津津樂道。這種跳躍很大的情況,難以起到嚴格市場意義上的標杆作用。此外,不少書畫家的作品由於創作的階段不同,價格也有所差別。因為一種收藏品的價格所反饋出來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存世量的多少、人氣的強弱等等都會暴露無遺。可以說在收藏界,研究好了價格便是一名常勝將軍,否則只能是盲人騎瞎馬,到頭來不是讓別人撿了漏就是高價買了垃圾。
也有專家提出,直接從畫家手裡買畫也是一個市場,這樣的方式雖然避免了假畫,但從作品質量上並不一定能夠得到保證。因為要根據錢的多少來決定作品的質量,就是說隨意性比較強。有時,即使你出了大錢也很難得到精品。畫家私下交易比較多,說到底還是市場層次比較多,還是比較混亂。
推薦閱讀:
※藝術之都墨爾本,解讀藝術溶於生活的可能性!
※文化藝術品也可貼上防偽電子標籤啦
※維多利亞時代銀器大師
※根雕藝術品鑒之小葉紫檀凈瓶觀音
※中國藝術品點亮2017紐約亞洲藝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