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留賢名照汗青——記述歷史,還原走下神壇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後,盡忠竭力扶保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病逝於五丈原。經過羅老先生的演繹,諸葛亮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賢臣典範,最終被奉上了神壇。我們今天就來還原一下歷史,展示一個真實存在的諸葛亮,
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於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諸葛亮,字孔明,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是漢末的泰山郡丞 ,娶章氏為妻,生了三兒兩女。長子就是後來在東吳輔佐孫權的諸葛瑾,次子就是諸葛亮,小兒子諸葛鈞。兩女則是諸葛亮的兩個姐姐。
諸葛瑾字子瑜,年輕的時候喜歡研讀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於當地。後來他因躲避戰亂遷居到了江東,成為了孫權的臣屬,且被孫權重用,並最終升遷為東吳的最高軍事長官——大都督。
諸葛鈞作為諸葛亮的小弟,在史書上記載並不多,只說他一直追隨諸葛亮,後來當過蜀國的長水校尉。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諸葛誕。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極人臣。諸葛氏家族在這一時期,不僅英才輩出,而且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分別在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都執掌大權。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諸葛家的這三位奇才中,最為耀眼的明星,無疑就是諸葛亮。
雖然出生於官宦之家,但諸葛亮的童年並不順利,甚至是極其坎坷的。他很小的時候,父親母親就先後撒手離開人世。之後,他們兄妹幾個(諸葛瑾已經避短至江東)被叔叔諸葛玄撫養長大,諸葛亮從小受到了系統的儒學訓練。諸葛玄病故後,17歲的諸葛亮不願依附劉表(諸葛玄的故主)決定自立,他帶著弟弟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隆中隱居起來,半耕半讀,讀了許多書。其中的儒家著作如:《詩》、《書》、《禮記》、《春秋》等。也讀過兵家著作如《左傳》、《戰國策》、《孫子兵法》等。特別是著名的諸葛亮八陣圖,便是在研習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化而來的。諸葛亮讀書,不是照單全收,而是吸取這些學說的營養來提升自己,卻並不盲目迷信,真正做到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諸葛亮曾經這樣評價諸子百家:「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士人,如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名士龐德公、大學者司馬徽和黃承彥。黃承彥與諸葛亮是忘年交,他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有一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一位醜女兒,頭髮黃、皮膚黑,不過她的才幹倒是與你相配,我知你尚未娶妻,不知意下如何?諸葛亮一聽後欣然同意了這門婚事。這在別人看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但是諸葛亮擇妻看重的首先是才德,而非外貌。這也正是諸葛亮的人品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人們評價諸葛亮說他的性情「高逸超群」。
諸葛亮輔佐劉備出山後,一直南征北戰,黃月英則在家裡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正是在她的教導之下,才出了為蜀漢殺身殉國的諸葛瞻。
儘管黃月英既賢惠又聰明能幹,但她長得畢竟有點難看。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人替諸葛亮感到惋惜,在他們的心目中,才子佳人才是良配。不過,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樊,當地人為這位才女修建的廟宇里,她可一點也不難看,當地還有關於她的動人故事。
諸葛亮為什麼身在荊州,卻不投靠劉表呢?
當時天下大亂,荊州境內少有戰爭,很多人都避亂來到了荊州,這就使得卧虎藏龍、人才濟濟,但荊州牧劉表卻從來沒有看出諸葛亮是個人才,也沒打算重用他。可能在他的心目中,諸葛亮只是屬下兼好友諸葛玄那個無父無母的可憐侄兒。即使他聽說龐德公這樣的德高望重的名士都稱諸葛亮為「卧龍」,他也並不相信。畢竟,那是需要有眼光、有心胸的。《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劉表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這就是為什麼荊州境內人才濟濟,而劉表卻困守一隅,無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看出劉表難成大器,因此寧願在隆中做個快樂的農夫,也不想出山輔佐劉表。既然看不上劉表,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投奔距離隆中並不遠的漢天子的代表曹操呢?
歷史上的曹操性格很複雜。開始時,他還有匡扶漢室的志向與抱負,到後來又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並最終通過長子曹丕做到了這一點。曹操在看到民眾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時,會傷心落淚,並出台政策招撫流民,恢復生產、安定社會。但是他也會因為父親之死而遷怒他人,大肆屠殺數十萬無辜百姓。
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既可以做到連襪子也來不及穿就跑出去歡迎人才來訪,如官渡之戰時對許攸,也會因一些小事而翻臉無情,殺害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如後期對待荀彧。諸葛亮熟知曹操為人,是絕對不會喜歡曹操的,這與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關係。對這種人,諸葛亮只想除之而後快,而絕對不可能為曹操效力。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孫權呢?畢竟,此時他的兄長諸葛瑾已經在江東立穩了陣腳,推薦到孫權面前並不難。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之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不能留下。」這是諸葛亮已經投靠劉備以後的事。退一萬步說,即使孫權能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不會背叛劉備而依附孫權。
後來諸葛亮在他著名的《誡子書》中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是,一個人胸懷雄心壯志,而又報效無門的時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寧靜」是很難的。諸葛亮在隆中時,經常於夜深人靜的時候「抱膝長嘯」,可見他也很難做到這一點。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也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而非《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個半人半神的完人。
諸葛亮逝於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八,即公元234年,享年54歲,他的一生可以用兩個二十七年來概括。
前二十七年,就是在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近靠劉表,沒有北投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
後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諸葛亮投身輔佐劉備,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劉備還是後主劉禪都非常信任他。雖然他崇尚儒家正統,但並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寶貴遺產。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三國謀士排行,連諸葛亮都自愧不如的神人何德何能竟可奪取桂冠
※諸葛亮埋葬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比諸葛亮還厲害的神算2
※諸葛亮隆中對有最後一步沒告訴劉備,此步驟若成,三國盡歸諸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