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小傷口帶來的大感染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趙同峰文/羊城晚報記者陳輝通訊員簡文楊圖/新華社
有調查顯示,85%糖尿病患者的截肢起因於足潰瘍,全世界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而失去足部,一旦膝以上截肢,1年內死亡率達30%。這就意味著,糖尿病發病率越高,糖尿病足併發症也越多。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博士生導師趙同峰提醒,糖尿病患者要留意身體特殊的信號,如發現腳涼、麻木、下肢疼痛等,應及早診治,以減少截肢的發生。
患者對糖尿病足不重視
長期高血糖會使糖尿病人下肢血管、神經等受損,使傷口難癒合,易感染而發生糖尿病足,嚴重者可導致截肢。
63歲的周阿姨有近20年的糖尿病史。晚上散步時,她的腳被一小截枯樹枝扎了個小傷口,她也沒多在意。誰知一個月後,原先的小傷口不僅沒有癒合,反而逐漸擴大,感染面積發展到直徑10厘米,經醫院診斷為糖尿病足。
趙同峰說:「這種被小傷放倒的例子在糖尿病患者中極為常見,對正常人來說是一個小傷口,對糖尿病病人就可能造成嚴重危害。」他介紹,每周上門的糖尿病足患者不多,但由於對糖尿病足不夠重視,「不來則已,一來醫生就傻眼了,來的都是重病號,能控制住潰瘍、壞死的發展,保住腳就算萬幸了」。有一位老人,由於患糖尿病的病程很長,已經發生了嚴重的神經病變,右腳一點感覺也沒有,燙腳時感覺不到水溫有多高,結果右腳燙傷了,由於她伴有糖尿病眼底病變,視力不好,又是獨居,一直拖到整個腳潰爛了才就醫,醫生唯有對其採取截肢手術。
警惕身體的特殊信號
「這樣的病例太多了,歸根結底,是對糖尿病併發症沒有認識,導致就診一拖再拖。」趙同峰表示,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對減少糖尿病足和截肢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其實,糖尿病足早期癥狀很多,也是很明顯的。趙同峰提醒,如果有以下「特殊信號」出現,糖尿病患者要引起足夠重視———
小傷口難以癒合;腿腳行走無力,小腿脹痛;休息狀態時腿腳發麻;腿腳容易發冷;下肢疼痛,夜間尤甚,卧位時加重;腿上的毛經常脫落;腿腳皮膚變色,呈現不正常的蒼白或青紫色;觸摸自己的足背或內踝後下方,動脈搏動減弱或摸不到脈搏;走路步態發生改變等。
許多人對糖尿病足的危害認識不足,以為吃點止痛片,貼個膏藥就熬過去了。其實並非如此,糖尿病足主要由於糖尿病造成肢體周圍血管、神經病變繼發感染所致,如不及時去正規醫院診治,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有截肢的危險。
治療方案須綜合考量
糖尿病足通常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的階段治療方法不同。早期癥狀表現為腳涼、麻木、運動後下肢不適,短暫休息後癥狀減輕;中期則表現為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間疼痛較重;晚期則為下肢疼痛,並伴有局部潰瘍、壞疽。對此,趙同峰表示,早期治療最關鍵,效果也最好。糖尿病足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局部處理、控制感染、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等,只用一兩種方法往往不能緩解糖尿病足的癥狀,需要綜合治療。
Tips:糖尿病人這樣護足
1、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足部衛生和保暖,從避免出現足部異常情況開始,經常自查足部,若發生有水泡、皮裂、磨傷、胼胝、足癬、甲溝炎等任何微小的足部損傷和感染,不要隨意自行處理,以免形成潰瘍或壞疽。
2、每天用溫水泡腳,水溫應低於37攝氏度,切忌用熱水燙腳。洗完後可按摩下肢,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癥狀。盡量不要使用熱水袋暖腳。
3、要將趾甲剪平,不要修剪得太短,與皮膚邊緣保持一定距離,並把邊緣磨光滑,以免損傷皮膚。
4、要穿舒適的鞋子和襪子,避免穿硬底鞋、高跟鞋。襪子最好是純棉製品,要保證平整、無褶皺,不穿帶補丁或有破洞的襪子。襪口不宜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及時清理鞋襪內異物,防止足部受傷。
5、坐著的時候把腳抬高。抬高下肢能促進靜脈迴流。避免長時間蹺二郎腿,有效防止代謝產物的蓄積。
6、適當按摩與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功能。但不可過量活動,避免行走及站立過久等,以免增加足部負荷。
推薦閱讀:
※崔玉濤主任談:「病毒感染的發燒,或不需要用抗生素!」
※僅吃5個竟感染千條寄生蟲!這些必點宵夜已出事
※支原體特徵及感染與致病機理.doc
※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
※重症感染的經驗性抗生素治療:走出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