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呂嘉健:偷窺與被算計

 

   本文要分析的是這樣的一種狀態:「你窺視和仰慕著一個你心儀的人物,後來天賜良緣你有幸認識並和他漸漸醉入情網,當雙方熱戀到達高潮之際,你突然發現原來對方掌控了主導權而精心設局使自己不知不覺成為了他的獵物,你剎那間陷入了驚懼和彷徨的情境,進耶,退耶?」

  

   人間世大約不少這樣的某種狀態,包括並非是戀愛性質的「雙方暗中有意而只有一方知己知彼並設局主導事態的發展」類似的情形。——是為包含著偷窺(偵察)的算計和布局情節(暗算)。

  

   對這樣的「某種狀態」的感悟來源於一部法國電影。

  

   某夜夜半,在澳洲SBS電視台看了一部法國電影,不知道是什麼片名,法語固然完全聽不懂——英語尚且僅撈得殘湯剩水的,何況法語——幸好有英文字幕,然而對話快,英文字幕也消失得快,否則我應當可以通過字幕完全了解電影內涵,現在大概只能看懂三分之二罷。

  

   這部法國電影表現的是一個美麗優雅的已婚女子偷情與在中途驟然退出的彷徨狀態。她還會繼續去偷情嗎?還是再次拒絕呢?她準備要離異和遺棄子女嗎?你無法判斷。在這裡,道德判斷缺席,與此無干。也沒有結局,只有一雙美麗的眼睛和你對視,因為這部電影全部起源於「偷窺」。

  

   法國人從來不在「通姦」和「偷情」問題上做道德判斷,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甚至說:「全部的文學史就是一部通姦文學的歷史。」無疑的,喬治?桑是第一個動搖了婚姻永久持續性信仰的根基的人,她說過:「沒有人能夠控制愛情;沒有人會因為他愛或不再愛而有罪。」喬治?桑不愧是浪漫,熱情,神經質,迷幻搖蕩,肉慾泛濫且喜歡亂來的高盧人的代表,據說在法國,女人多情和幾乎人皆有情人是兩個相等相關的事實,所以看法國電影,這也是最平常稀鬆的題材。

  

   先談談這部法國電影的故事:一個正當盛年的女子C,已經結婚9年了,大約28歲的年紀(巴爾扎克有一本專門描寫30歲女子情慾矛盾的小說,所以凡30左右的女子,都有戲,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一樣),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從所挑選的女演員的形象來看,其實就像一個少女差不多,身段和容貌還沒有完全的開放,卻非常優雅嫵媚,不像一個母親。她居然是一個宰雞工廠的女工,可是她的形象卻像是一個女大學生。她的丈夫,是一個常常外出遠門打工的粗人,從外形上看,與她也很不相稱。丈夫大概一個星期回來一次,即每個星期做愛一次。

  

   C經常從住宅的窗子窺視小巷對面住宅一個斯文的戴著眼鏡的男子,當她每晚寂寞之時,就在熄燈的卧室里透過窗子窺視對窗的男子,有時看到那個男子帶回來一些女孩,喝著紅酒,然後把女孩帶入卧室,她就悵然若失,在黑暗中憂鬱莫名。不禁引起自己情慾焚燒的饑渴感。

  

   憂鬱常常是嚮往不果的心理轉換,現實失望而帶著對理想無法得到和無法滿足慾望的傷感,對未來不可能獲致更好狀況的悲劇感,無法解脫的沉積壓抑,就是憂鬱。C的潛意識裡飽含著對英俊帥氣的文士之嚮往,而對自己粗俗低等的丈夫深深失望,而產生無趣的厭棄感。這也是一種羨慕嫉妒恨的憂傷。鑒於C是一個宰雞的女工,從她低下的等級向上仰望中產階級的男人,情慾憂鬱的深層次,也就是地位和命運失落與渴望的憂鬱感。在歷史深處積澱而來的女性之情慾理想就是通過愛情改變命運。所以C渴望著像對面密室被帶進去的女子一樣,可以改變她宰雞的命運。

  

   某天,她丈夫在外面帶回來一個迷路的老男人,失神無語,且失憶,老人不知道回家的路,於是他們照顧他,給他飯吃,讓他在沙發上睡覺。當晚丈夫要和C做愛,C以害怕老人聽到為借口拒絕和丈夫親熱,其實是內心填充了對小巷對面白領美男子的想像,而對粗俗的丈夫生出拒斥感,到底卻拗不過丈夫,十分勉強而冷漠地任由丈夫發泄。C要求丈夫第二天把老人帶走,但是丈夫不願意,C只好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老人繼續在她家裡住著。C常常在休息日給某酒吧做蛋糕,賺些外快。這天晚上要去送蛋糕,只好把老人帶上,開車出去。在酒吧里,她所心儀的對面住宅的男子和她見面了,說一直喜歡吃她的蛋糕,但是似乎從來不知道她是誰,這是初次認識了做蛋糕的主人,這使她芳心輕輕的顫動起來。接著發現老人又失蹤了。於是那個男子L和她一起去找尋老人。從此,兩人一起照顧起老人,也開始了頻頻約會。

  

   C和L心旌搖搖地接吻了,C慶幸自己心儀暗戀的男子居然和自己幸運邂逅,如願以償。C知道了L是某銀行的高級白領,而很慚愧地說,自己只是宰雞場的女工,自己很不喜歡這個工作。而C和丈夫之間的矛盾越加分明,開始了公開的爭吵。丈夫莫名其妙兩人的分歧。

  

   C終於進入到她窺視已久的L的家裡,L精心布置了浪漫燭光的氛圍,甫一見面,兩人的嘴唇就粘在了一起,緊緊擁抱起來,然後滾在了地上,互相瘋狂地吻著對方,這是渴望已久的乾柴烈火式的肉搏。L喃喃頻語:「我終於吻到了你的眼睛了,吻到你的嘴唇了,吻到你的頭髮了,這是我透過窗子看過無數次的,在遠望中渴望已久的……」這話頓使C清醒過來:「透過窗子?」她斜視內室,說:「就是裡面的卧室的窗子?」是啊,L答道。C掙脫L的擁抱,慢慢走進L的卧室,來到窗前,把窗子打開,透過窗子,看到了對面自己家中的所有情景,包括自己家裡卧室的暴露無遺的一切,還有這時候走進卧室的丈夫,可是對面卻看不到這裡的她。C愕然,恍然,原來,原來L和自己一樣,都是蓄謀已久的慕情窺視者。這差不多相當於一首中國現代詩的意思:「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斷章》)可是你自己完全不知道!這麼說,她每晚的悵然若失的慕情,她對這裡的渴望,她的靈魂和肉體的寂寞,她在燈下窗前抽煙徘徊,她和丈夫做愛,都一覽無餘地給別人窺視了,然而自己卻完全無知!並且還給自己所慕情仰望的男人設計的邂逅相識故事矇騙了!這時候的她不能接受這一事實,L請求他原諒,再次擁吻她,她拒絕了。她離開了L的家。

  

   C陷入了迷惘和猶豫,她把這些都告訴了丈夫,希望丈夫幫助她,她的丈夫只有痛苦無奈。C在窺視中愛上了L,卻不能接受L的窺視和設局。她辭去了宰雞場的工作。一心做起蛋糕來。L失望之餘,只好搬家離開,臨別依依凝望C的窗子,久久不能離去。C的鄰居來告訴C,那個男子在樓下。C猶豫片刻,終於衝下樓去,可是當她衝出大門,L的汽車已然絕塵而去。

  

   某日,C茫然走向某處,在春風迨盪中,含情脈脈地看著城市的風景。電影就在對她眼睛的長鏡頭特寫中結束。「偷窺」,都是偷窺暴露了一切。當發現自己偷窺的對象也在偷窺自己,她對偷窺這一行為產生了恐懼。原來偷窺不僅是不道德的,而且還暗藏著不可知的危險。——但是,誰膽敢說自己沒有過偷窺呢?難道出於嚮往的偷窺也是有過錯的?我自己也是情不自禁地偷窺他,為什麼知道了他也在偷窺我,我就對他產生警惕之心呢?C是否在想:偷窺是多麼地誘惑人啊!偷窺還可以滿足想像的渴望,知道了真相,夢便完全破滅了。我為什麼一定要計較L的偷窺呢?我也是偷窺者啊!

  

   由此可見,人類的道德只是一種自利的他律,只要求別人遵守,自己卻屬於道德戒律之局外人。我可以偷窺別人,而他人偷窺我,則是對我的侵害。——但是,事情並非那麼簡單,還有更為複雜的心理原因。容後再加解構。

  

   C是否和L繼續發展這段還沒有正式開始的婚外情呢?她的家庭和孩子的未來處境將會怎樣呢?這對於法國人來說,完全是不需要關心的。法國人只是對這樣的「某種無知和未知的神秘狀態」之揭示和由此導致的迷茫失落心理感興趣:你窺視仰慕他人,卻落在了對方也對你的窺視和仰慕的圈套中而不自知;當你知道真相時,你的愛包含著懷疑和不信任、徘徊和渴望,怎麼辦?——由此引出對偷窺行為的反思。

  

   所有藝術意味盡在其中。拉辛在《拉奧孔》一書中對繪畫和戲劇做了詳盡的比較分析,說明戲劇的生命在於從開端到高潮頂點之間的過程,高潮一到,戲劇就要落幕,一瀉無餘。寧願不要結局,戲劇的藝術性只在過程,即只在「某種狀態」之中。在高潮中嘎然而止,全是為了思想的啟示。

  

   中國人只是關心要不要離婚,這是不是道德,對還是錯?結局如何?法國人從來不關心結局問題,至於道德判斷,對錯問題都無關乎藝術性。偷情只是詩學的一種,只有藝術性值得高智商的心靈去探究。軟弱而溫柔的,動搖而風騷的,神經質而浪漫的法國人,恰恰在文學藝術里對人性和人的心理感性狀態與靈魂深處表現得最出色,無論是喬治?桑,夏多布里昂,波德萊爾,還是福樓拜、司湯達和巴爾扎克,包括現在我說的這部電影。我不禁想起了《包法利夫人》,偷情原本很刺激,福樓拜筆下的愛瑪最後卻服毒自盡了,因為她發現自己原來就像一個瞎子!

  

   用偷窺的不道德他律並不能解釋C對L愛情的拒絕。問題的癥結在於:C和L兩者的偷窺有不同性質和界限的區別,C只限於滿足獨自想像性的偷窺,而L則是有連帶著追求目的和設局行為的偷窺,在偷窺中,C沉浸在忘我的情境中,而L知道C正在偷窺著自己,所以會表現出甚至有可能偽裝出優雅高尚的形象吸引和迷惑C,L完全掌握了C的心理,設計出浪漫的情節製造巧遇機會慢慢情迷了C,讓對方成為自己的俘虜。這是令C擔心和感到不安的內涵。

  

   人性是不能夠容忍他人對自己的算計和設局安排的。這就是法國人藝術所暗示的張力所在。我們共同的人性心理狀態是:偷窺不是重點,被算計和被安排才是危機。愛如果被算計了,即使也是被對方愛著,這種愛還純粹么?姑且不管這種愛是否純粹,然而,此時此刻你的愛已經被一種出乎意料的算計所震撼和干擾了,你的愛已經充滿了不安全感(恐懼)或者混亂。一切關係中,被人設局安排,不但是一種陰謀,更是對尊嚴的蔑視。沒有人可以接受被安排的命運,即使是愛情。

  

   由此可見,愛是完全不能接受雜質或者不良居心的,更說明愛完全出自單純的戀愛感覺需要,而不允許複雜的猜疑和被算計的無知在其中。L深知算計已經傷害了C,所以結局只能分手。當C正在躊躇之際,愛飄然而去,C便在混亂未決和失落空洞中感到了雙重的迷茫。這是多麼的糾結啊,你害怕和震撼於對方對你的偷窺和算計,可惜你僅僅只是一個偷窺者,你不曉得算計,於是你落荒而逃。

  

   讓我們慢慢擴大我們的視野。在這個世界之競爭或者奮鬥情境中,一種戲劇性的狀態就是:螳螂捕蟬,而蟬的心卻在螳螂的身後。狼看上了狐狸並且暗中窺視著它,狼不知道狐狸暗中也在算計自己;當狼驚喜於得到狐狸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落入了狐狸精心設計的一個完美的陷阱,自己是一個被動的被誘惑者和傻乎乎地乖乖地進入圈套的笨蛋。你以為你是一個主動者,可惜你卻是一個放鬆了警惕的被動者。這時候已經不是與狼共舞或者與狐共舞的問題了,而是自己被玩弄被算計的失敗感和自尊心缺失的狀態,還有多少秘密是我尚未知曉的?究竟他是獵物還是我是獵物?究竟他是誘餌還是我是誘餌?在我無知放鬆警戒的狀態下,我被偷窺的是真實心性,而我所偷窺到對方的,卻全是偽裝的假象。對方是「信息的控制者」,我是一個被虛假信息誤導的傻瓜!

  

   在眼下這個時代,中國大量充斥著偵察與揣測的社會心理學情境,無論是在商業競爭、政壇角力、學術競賽、情感三角戲或者美麗時尚之爭艷鬥彩方面,即使在網路信息交際的來來往往中,無不泛濫著偷窺與被算計的博弈遊戲。善於偽裝者,能夠抹平外部表現之強烈覬覦的稜角痕迹,找到一個可以從容窺視的角度平台,周到細緻深入完整地研究目標物。然後在聚光燈的映照下不經意地徐徐出場,吸引獵物的眼球注意力。再策劃設計一個順理成章的發展程序,風度翩翩地顯示實力,使目標自動投懷送抱,卻並不感覺到是在被操控中跟著你的腳步行走。故事慢慢生長,心理點點滴滴積累。啪,球終於滴溜溜地進了洞!

  

   你的成功只是別人設計中的一個假象,第一種情形是:你對設局的無知讓你得意忘形;第二種情形是:當你以為按照自己希望的目標獲得成就時,被對手告知:這是他巧妙安排策略讓你漸入佳境的,你強烈地感到被耍弄的侮辱。

  

   由此歸結本文一個結論,這是一個老掉牙卻始終有效的教訓:誠實與尊重是信任的前提,你真的愛他/她,不要耍弄手段,除非你把對方當作對手和敵人。以下更多一些額外的延伸:社會心理學指出:人類最講究公平感,人們將公正理解為公平——或者說付出與獲得之間要成比例,你對不住我的,恰恰要和我對不住你的相等,如果超過了,那就是不公平。衝突中真正對立的目標只是核心處的一小部分,更大的問題來自對對方動機和目標的誤解。我們總是在動機和目標的誤解中對並無惡意的對家視為敵人或者防範者,正因為雙方都習慣於通過手段和技巧來達到目標了。

  

   本文最後想說的是:這部法國電影表現的重要問題其實是現代人涉嫌「不擇手段」的負面道德問題。不擇手段是政治文化墮落最重要的標誌,延伸到生活政治方面導致全社會也不惜濫用卑劣技巧。手段的卑鄙,證明動機的醜惡,打著公正的旗號欺騙天下,一旦得到了天下,就會繼續運用卑劣的手段侮辱和損害蒼生;為了所謂目的的公正而動用不公正的程序,是極權文化社會的慣例習俗,只要有一次動用了不公正的程序而獲得了好處,就會持續破壞規則,法治精神蕩然無存,結果除了自身利益集團的目的,並不存在普世價值目的的公正。程序不公正,那麼一切都不公正,這是西方古典政治文化的定律,但是在東方中國,它始終沒有建構過。進化到今天,在盛大輝煌的背後還是以不擇手段和不守程序為榮者,盛大和輝煌終歸要為之付出代價。

  

   這是一個基本的人性道德:一切美好的事情,可以允許偷窺之艷羨,但必須成就於公開而正當的程序。

  


推薦閱讀:

劉詩詩童話婚紗被偷窺 吳奇隆暴怒!
心靈偷窺實錄
她是滬上名媛,父親是國民老公,爺爺是中國首富,卻慘遭15萬人偷窺
在海灘上偷窺情侶的女郎

TAG:偷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