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讀筆記(11)《哲學的貧困》讀書筆記

主講人:趙陽

全名為《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中發表最早的一個文本,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決定性的東西」就是通過這一文獻公開問世的。《貧困的哲學》不只是一部經濟學著作,它同時也是一部哲學著作。1846年寫了《貧困的哲學》一書,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做了唯心主義的解釋,宣揚通過改良方法解決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他認為他用哲學真正拯救了政治經濟學,即既批判了政治經濟學的「保守主義」,又批評了社會主義的「激進主義」。蒲魯東的無政府主義的主要觀點就是三句話:不要政黨、不要權力、一切人和公民的絕對自由。妄想用後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來迫使資產階級屈服,這仍然是不現實和相當軟弱的方法。蒲魯東從唯心主義出發,完全顛倒了經濟範疇與現實運動之間的關係。哲學的貧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章的討論針對蒲魯東為「工資平等」的社會主義所作的經濟學論證,揭示這種論證尚未達到李嘉圖經濟學理論的水準.第二章批判蒲魯東經濟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在展開這一批判的同時,精闢地闡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人類經濟想像的歷史科學方向。

王志建

在《哲學的貧苦》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法是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社會歷史的核心方法。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法可以理解以下幾個方面:

1.人們在發展生產力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社會關係

普魯東由於沒有研究生產關係本身是如何產生的,所以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天然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使生產力按照自然規律發展的關係,是不受時間影響的自然規律。對此,馬克思對普魯東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他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也是人為的,生產力的任何改變都必然導致生產關係的變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不會永久保持不變的,人們在發展生產力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社會關係。

2.經濟範疇是生產的社會關係的理論表現

普魯東把現實經濟關係理解為抽象的經濟範疇的化身,並不是把經濟範疇理解為現實經濟關係的理論表現。對此,馬克思指出,經濟範疇是現實生產關係的理論表現,是隨著現實生產關係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產方式,改變了自己的社會關係,還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了相應的觀念和範疇。

3.生產力是基於階級對抗的規律而發展起來的

普魯東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良,而不是通過階級鬥爭的形式來實現。對此,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論述了階級的存在及其歷史作用。「要使被壓迫階級能夠解放自己,就必須使既得的生產力和現存的社會關係不再能夠繼續並存。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的發展,是建立在階級的對抗上,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人類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就是因為階級對抗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4.生產力的變化必然引起生產關係及經濟範疇的變化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經濟範疇的變化根源於人們所處於其中的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而生產關係的變化是由生產力的變化所帶動的。也就是說,馬克思通過把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範疇放在現實社會歷史中,不僅解釋了經濟範疇的社會關係基礎,而且還闡釋了經濟範疇及其所表現的社會生產關係的歷史性和暫時性。馬克思就是希望通過這種闡釋,來對社會進程的真實狀況作出全新的說明,以打擊普魯東對它的形而上學解釋。

趙磊

1846 年,蒲魯東在《貧困的哲學》一書中,對交換價值的起源作了論證。他認為以前的政治經濟學家都沒有說明交換價值的起源,只有他研究和說明了這個問題。蒲魯東不是用生產形式說明交換形式,而是用人們的思想、意志來說明交換的起源,這是濟學上的唯心主義。馬克思指出: 「在原則上,沒有產品的交換,只有參加生產的各種勞動的交換。產品的交換方式取決於生產力的交換方式。總的說來,產品的交換形式是和生產的形式相適應的。生產形式一有變化,交換形式也就隨之變化。因此在社會發展的歷史中,我們就看到產品交換方式常常是由它的生產方式來調節。個人交換也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而這種生產方式又是和階級對抗相適應的。因此,沒有階級對抗就不會有個人交換。」馬克思用交換髮展的歷史詳細的說明自己的觀點。馬克思指出,交換經歷過了各個不同的階段。在中世紀,用來交換的僅僅是剩餘品,就是生產出來沒有被消費的剩下的產品;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初階段,一切產品包括生產的剩餘產品,整個工業活動都是處在商業範圍之內,當時一切生產完全取決於交換。在資本主義發展的興盛階段,以前不能交換的東西都可能成為交換和買賣的對象,這是一個普遍買賣的時期,或者用政治經濟學的術語來說,是一切精神的物質的東西都變成交換價值併到市場上去尋找最符合它的真正價值的評價的時期。馬克思通過批判蒲魯東政治經濟學錯誤的觀點,闡述了馬克思關於交換價值起源的觀點。

劉嘉驍

我主要是從《貧困》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出發來闡述的,我們必須要找准《貧困》中馬克思在哲學、經濟學上所達到的真正水平,才能正確界定其在馬克思思想發展中的地位。對於在《貧困》中,馬克思是否已經創立了勞動價值論的觀點,學者之間是存在著爭議的。多數學者傾向於,在《貧困》中,馬克思仍舊沒有突破在《意識形態》中的把歷史唯物主義與無產階級經濟學結合起來的局限性,換句話說,就是哲學方法同經濟學方法仍存在不一致。他們認為,從內容上看,馬克思的理論研究是建立在曼徹斯特筆記中的勞動價值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礎之上的,來說明蒲魯東哲學方法論上的錯誤的,並沒有突破李嘉圖的理論體系,還沒有創立自己的勞動價值論,他對蒲魯東的超越僅僅憑藉的是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因此,《貧困》的真正意義在於馬克思開始意識到哲學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在於其科學的、革命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這是其走向真實的社會生活批判的理論前提,馬克思的這些思想僅僅是奠定了無產階級經濟學研究的基礎,還沒有建構起嚴格的科學的經濟理論,其理論直到《資本論》中才初步完成。當然,我們必須要承認馬克思《貧困》中的思想,對以後馬克思科學的哲學、經濟學思想產生所起到的啟蒙作用,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戚奇

馬克思認為蒲魯東是唯心的,其唯心史觀主要在於顛倒了經濟關係與經濟範疇的關係。蒲魯東受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現實世界是從觀念世界中產生出來的,經濟範疇是人類理性邏輯的表現,他把經濟範疇、理論看作是人們思想領域中本來就存在的,而不是客觀的經濟關係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他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分工、商品和貨幣等一系列屬於經濟「範疇」的東西作為理論的出發點並且這些經濟範疇是永恆不變的,是固定的。馬克思確立在資本主義現實基礎上,認為蒲魯東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顛倒了客觀的經濟事實和抽象的經濟範疇的關係。蒲魯東沒有從現實的經濟關係尋找原理、範疇的根源,而是按照他所謂的「適應觀念順序」,企圖從一個範疇引出另一個範疇,構成合乎順序的範疇體系。他按照了黑格爾的方法,從範疇推出現實世界,從而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之中。馬克思認為,物質生產方面的生產關係演繹出了生產方面的經濟範疇,人們是基於物質生產的社會關係抽象出了相應的觀念和範疇的。馬克思認為社會物質生活識第一性的,抽象範疇的第二性,認為先有社會存在,後有社會意識。經濟關係決定經濟範疇,而不是經濟範疇決定經濟關係。另外,經濟範疇隨客觀事物和人類物質生活的變化而改變,經濟範疇不是永恆不變的。在蒲魯東《貧困的哲學》里,他認為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根據是「上帝」,是上帝創造了經濟範疇,認為社會能動性的各種表現都是上帝意志的體現。蒲魯東對經濟範疇的唯心主義理解,使他不能科學地解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對此馬克思也進行了反駁。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出發,對經濟關係與經濟範疇兩者之間關係的科學分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真正研究對象奠定了根基。

郝晗婷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通過批判蒲魯東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歪曲,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蒲魯東到處談「辯證運動」、「矛盾」,但他只是機械地划出好、壞兩個方面,認為任何經濟範疇都是由好的和壞的兩個方面組成,這兩個方面構成矛盾。蒲魯東認為,解決矛盾就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馬克思批判了蒲魯東的假「辯證」,指出蒲魯東只是從黑格爾那裡搬用了辯證法的名詞、術語,卻把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部分拋棄了,蒲魯東並不懂得黑格爾的辯證法。馬克思指出,黑格爾關於「兩個包含在反題中的對抗因素的鬥爭,形成辯證運動」的思想是正確的,而蒲魯東不是從現實出發來認識事物自身的矛盾,而是用主觀上任意編造的矛盾代替現實矛盾,這不是辯證法,而是形而上學。馬克思研究了現實矛盾的構成方面及其對立統一關係,闡述了矛盾雙方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矛盾雙方鬥爭與融合的辯證運動。他指出:「兩個矛盾方面的共存、鬥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範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既然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相互依賴、不可分割,那麼,蒲魯東企圖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通過改良消除商品生產中「壞」的方面是不可能的,特別是他想採取消除「壞」的方面來解決矛盾,更是荒謬的。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矛盾著的兩個方面是又統一、又鬥爭的,因此,「誰要給自己提出消除壞的方面的任務,就是立即使辯證運動終結」。馬克思進一步豐富了矛盾學說,揭示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

王曉艷

我主要說一下馬克思在「罷工和工人同盟」中對蒲魯東理論的批判,這一節是以《貧困的哲學》第三章「第一個時期——分工」中一段論述為對象的。蒲魯東這一論述的中心思想是:工人工資的普遍提高必將引起生活必需品價格的普遍上漲,工人同盟組織的以爭取提高工資而進行的罷工鬥爭,結果除了「加劇貧困以外,不會有別的結果」。在對蒲魯東這一謬誤的批判中,馬克思指出:「普遍提高工資就會使利潤普遍降低,而商品的市場價格卻不會有任何變化。」工人工資的提高是資本利潤的減少,工人階級最初以提高工資而聯合起來形成的同盟,「總是具有雙重目的:消滅工人之間的競爭,以便同心協力地同資本家競爭。」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對以勞動階級的「同盟」為標誌的階級鬥爭形式作了深入闡釋。

首先,馬克思認為,「同盟」意義上的「聯合」鬥爭,是勞動階級「形成一個自為的階級。他們所維護的利益變成階級的利益,而階級同階級的鬥爭就是政治鬥爭」。

其次,勞動階級作為被壓迫階級,在這一「政治鬥爭」中,「被壓迫階級的解放必然意味著新社會的建立。」

再次,在建立「一個消除階級和階級對抗的聯合體」這樣的「政權」之前,「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仍然是階級反對階級的鬥爭,這個鬥爭的最高表現就是全面革命。」同時,「從來沒有哪一種政治運動不同時又是社會運動的。」

馬克思科學闡釋了無產階級的經濟鬥爭和政治革命的關係,發出了不到半年後他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的先聲,也闡明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立場和核心觀點。

劉紅梅

我是從《哲學的貧困》中關於生產關係的思想說我的感想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就闡述了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係。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通過經濟學的研究,深入到人們的經濟生活中去,從而在一般社會關係中發現了生產關係,並認為生產關係作為經濟關係,是一切社會關係的核心,生產關係和其他社會關係一樣,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它不可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它不可能永恆不變。馬克思指出,蒲魯東和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一樣,把「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係說成是固定的、不變的、永恆的範疇」,因此,他們「沒有說明這些關係是怎樣產生,也就是說,沒有說明產生這些關係的歷史運動,」而把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當作是永恆不變的關係。他們之所以得出這個錯誤的結論,就在於他們是把現實生活歸結為理性和觀念。可見,只要不是從現實的生產關係出發,而是從理性和觀念出發,同時又把理性和觀念絕對化,那就必然得出生產關係永恆不變的結論。並且馬克思也指出,蒲魯東用永恆不變的觀念解釋歷史,是黑格爾歷史唯心主義,是把現實的生產關係還原為方法,把方法論絕對化、永恆化,是一種脫離實際的認識中心主義。

李澤陸

《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的重點是用已經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原理闡明資本主義的本質來歷,以及社會主義運動的現實歷史根據和正確方向。書中不僅對蒲魯東的說法展開了批判,也是對蒲魯東所依賴的哲學基礎,即黑格爾的形而上學的批判。

馬克思初步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他指出:「生產方式、生產力在其中發展的那些規律,並不是永恆的規律,而是同人民及其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相適應的東西。」批判了經濟學家將資產階級制度論證為永恆的、天然的觀點,同時也揭露了蒲魯東將任何一種事物歸結為邏輯範疇,任何一個運動,任何一種生產行為都歸結為方法,由此得出產品和生產,對象和運動的任何總和都可以歸結為形而上學的錯誤觀點,批判了其從現實走向抽象的唯心主義。在論述所有權時,馬克思指出:「在每個歷史時代中所有權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會關係下面發展起來的。」他認為,給資產階級所有權下定義不外是把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係描述一番。

從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反對抽象的概念和觀念,反對一勞永逸找出社會的規律來指導社會的運動。在發展中,我們要反對那些孤立的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作為唯物主義的教條,而應該從一定的社會形式、發展階段進行考慮,全面辯證的看待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

王艷

在「分工和機器」這一節中,馬克思針對蒲魯東認為分工是一種永恆的規律,是一種單純而抽象的範疇的唯心觀點,具體敘述了分工的歷史,並且區分了現代工廠中的分工和現代社會中的分工的主要特點,即現代工廠中的分工由企業主的權力進行調度,而現代社會分工則遵循自由競爭的法則。 馬克思在敘述分工的發展時認為,作坊內部的分工是很不發達的形式,「手工作坊的益處並不在於真正的分工,而是在於可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可以減少許多雜費開支等等。」作坊內部實行的協作為工場手工業的分工作了準備,因為「勞動者集合在一個作坊是分工發展的前提。」隨著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各階級的社會地位的改變、被剝奪了收入來源的大批人口的出現,工場手工業取代了手工作坊,而工場手工業分工的發展又終於產生了機器,機器的使用則對分工有極大的影響,使分工有巨大的進步,形成了現代工廠的分工。這樣,馬克思在敘述分工發展歷史的同時,概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三個階段: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馬克思充分肯定了機器生產的革命作用。確實,工廠出現後發生了一些非慈善的行為,例如使用童工,使工人片面化等,但它卻是工業發展的必然階段,機器生產既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又造成階級矛盾的發展和尖銳化,這一切都是為資本主義的滅亡準備了條件。


推薦閱讀:

六十四、德福同一的西方文化進程
不合時宜的冥想:尼采談叔本華(二)
陸宗騏:讀「黑格爾的哲學成就」
簡易靠譜的哲學讀物

TAG:貧困 | 哲學 | 筆記 | 讀書筆記 | 文集 | 讀書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