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推拿要點
小兒泄瀉是脾胃功能失調而致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而以夏秋季節較為多見。臨床以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或呈水樣,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殘渣及證液為特徵。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遷延日就,可影響小兒營養、生長和發育。若病情嚴重,可導致氣液耗損,陰竭陽脫的危症。
(病因病理)泄瀉之本在於脾胃,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喜潤惡濕,以降為和;脾為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喜燥惡濕,以升為順。脾胃納運,升降功能協調,則消化吸收,傳送正常,精微可以化生為氣血,營養全身,糟粕能正常排泄。由於小兒脾胃發育尚未完善,消化機能較弱,故無論外感六淫,或內傷乳食,均可使脾胃納運升降功能失調而泄瀉。崑山市中醫院兒科任輝傑
1、外感寒濕暑熱之邪,夏秋季節暑多兼濕,濕熱困脾則受納運化無權,升降失司,清濁不分而致泄瀉。感受風寒,邪客中宮,陽氣受遏,運化失常而致泄瀉。
2、內傷乳食由於餵養不當,饑飽無都或飲食不潔,或突然改變飲食習慣,或過食油膩、生冷的食物,導致脾謂損傷,運化失司,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積脘腹,濁氣壅積腸間,阻遏氣機,而產生腹脹,腹痛欲瀉。
3、脾胃虛弱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且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供養相對較成人為多,脾胃負擔較重,易於受損,致使脾胃睏倦,脾陽不振,運化失常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水濕滯留,形成泄瀉。若脾胃虛弱損及腎陽引起泄瀉時,則稱為脾腎陽虛瀉。
(臨床表現)
1、寒濕瀉大便稀薄多沫,色淡,無臭味或臭味較輕,腹痛腸鳴,或伴有發熱,鼻塞,流涕,輕度咳嗽,厭食,口不渴,苔白膩,面色淡白,脈濡,指紋色紅。
2、傷乳食瀉大便量多,酸臭如敗卵,汗有未消化殘渣,腹脹滿,瀉前哭鬧不安,似有腹痛,瀉後痛減,矢氣。常伴有噁心嘔吐,口噯酸氣,納呆不思乳四,苔厚或垢膩,脈滑。
3、濕熱瀉腹痛即瀉,急迫暴注,黃褐熱臭,身有微熱,口渴,尿少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指紋色紫。重症患兒則出現暴瀉黃色濁水,日瀉一二十次不等,壯熱煩渴,神萎,眼眶下陷舌絳苔干,脈細數。或出現氣急,汗多,脈細欲絕等危症。
4、脾虛瀉久瀉不愈,時作時止,大便稀薄,夾有乳塊或食物殘渣,或每於食後即瀉,日瀉數次之十餘次;食欲不振,精神疲睏,面黃,舌淡,苔薄膩,脈沉無力。
5、脾腎陽虛瀉久瀉不愈,大便水樣,次數頻多,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光白,舌淡苔薄,脈軟無力。甚至出現瀉下不止、完谷不化,脈微欲絕,神昏不清等津竭陽脫之危症。
1、寒濕瀉
治則溫中散寒,化濕止瀉。
處方補脾經,推三關,補大腸,揉外勞,揉臍,上推七節骨,揉龜尾,按揉足三里。
方義推三關,揉外勞宮,溫陽散寒,配補脾經,能健脾化濕,溫中散寒。補大腸、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溫中止瀉。
腹痛,腸鳴重者,加揉一窩風,拿肚角;體虛加捏脊、驚煩不安,加清肝經,掐揉五指節。
2、濕熱瀉
治則清熱利濕,調中止瀉。
處方清脾胃,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揉天樞,揉龜尾。
方義清胃經,亦清中焦濕熱,清大腸,揉天樞,清利腸腑濕熱積滯;退六腑,能清熱化濕,配揉龜尾,以利腸止瀉。
3、傷食瀉
治則消食導滯,和中助運。
處方補脾經,清大腸,揉板門,運內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樞,揉龜尾。
方義補脾經,揉中脘,揉板門,摩腹,健脾和胃行氣消食。清大腸,揉天樞,疏調腸腑積滯,配揉龜尾,以利腸止瀉。
4、脾虛瀉
治則健脾益氣,溫陽止瀉。
處方補脾經,補大腸,推三關,摩腹,揉臍、上推七節骨,揉龜尾,捏脊。
方義補脾經,補大腸,健脾益氣,固腸實便;推三關,摩腹,推上七節骨,揉龜尾,以溫中回陽,健脾止瀉。
5、脾腎陽虛瀉
治則溫搐脾腎,回陽固澀。
處方上方加補腎經,按揉百會以助陽化氣固澀。
附:常用穴位
1、腹
(位置)腹部。
(操作)沿肋弓邊緣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用腸或四指摩腹。
(次數)分推100到200次;摩腹5分鐘。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脹、噁心、嘔吐。
(臨床應用)摩腹、分推腹陰陽能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對於小兒噁心、嘔吐、腹瀉、便秘、腹脹、厭食等消化功能紊亂效果較好,常與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為小兒保健手法。
2、臍
(位置)肚臍。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稱揉臍;指摩或掌摩稱摩臍;用拇指和食、中兩指抓住肚臍抖揉,亦稱揉臍。
(次數)揉100到300次,摩5分鐘。
(主治)腹脹、腹痛、食積、便秘、腸鳴、吐瀉。
(臨床應用)揉臍、摩臍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腹瀉、便秘、腹痛、疳積等症。臨床上揉臍、摩腹常與推上七節骨、揉龜尾配合應用,簡稱「龜尾七節,摩腹揉臍」治療腹瀉效果較好。
3、丹田
(位置)臍下2到3寸之間。
(操作)或揉或摩,稱揉丹田或摩丹田。
(次數)揉50到100次,摩5分鐘。
(主治)腹痛、腹瀉、脫肛、遺尿、疝氣、尿瀦留。
(臨床應用)揉、摩丹田能培腎固並,溫補下元,分清別濁,多用於小兒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脫肛、疝氣、遺尿等症,常與補脾經、推三關、揉外勞宮等合用。揉丹田對尿瀦留有一定效果,臨床上常與推箕門、清小腸等合用。
4、肚角
(位置)臍下2寸(石門)旁開2寸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拿法,稱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稱按肚角。
(次數)3到5次。
(主治)腹痛、腹瀉。
(臨床應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應用,特別是對寒痛,傷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較強,一般拿3到5次即可,不可拿的時間太長。為了防止患兒哭鬧影響手法的進行,可在諸手法推畢,再拿此穴。
5、脾經
(位置)拇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旋推或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補脾經、清脾經統稱推脾經。
(次數)100到500次。
(主治)腹瀉、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黃疸等。
(臨床應用)
(1)補脾經能健脾和胃,補氣養。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清脾經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用於濕熱熏蒸、皮膚髮黃、噁心嘔吐、腹瀉、痢疾等症。
(3)小兒體虛、正氣不足,患斑疹熱病時,推補本穴,可使穩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6、大腸
(位置)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大腸。補大腸和清大腸統稱推大腸。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腹瀉、痢疾、便秘、脫肛。
(臨床應用)
(1)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用於虛寒腹瀉、脫肛等病症。
(2)清大腸能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多用於濕熱、積食滯留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結等。
(3)本穴又稱推三關,尚可用於診斷,詳見診斷章節。
7、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從指尖推向指根為補,稱補小腸,反之為清,稱清小腸。補小腸和清小腸統稱推小腸。
(主治)小便赤澀、遺尿、尿閉、水瀉等。
(次數)100到300次。
(臨床應用)清小腸能清利下焦濕熱,泌清別濁,多用於小便短赤不利,尿閉,水瀉等症。若心經有熱,移熱於小腸,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熱利尿作用。若數下焦虛寒、多尿、遺尿則宜用補小腸。
8、胃經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
(操作)旋推為補、稱補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胃經。補胃經和清胃經統稱推胃經。
(次數)100到500次。
(主治)嘔呃噯氣,煩渴善飢,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臨床應用)
(1)清胃經能清中焦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亦可用於胃火上逆引起的衄血等症。臨床上多與清脾經、推天柱、橫紋推向板門等合用,治療脾胃濕熱,或胃氣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嘔惡等症;若胃腸實熱、脘腹脹滿、發熱煩渴、便秘納呆,多與經大腸、退六腑、揉天樞、推下七節骨等合用。
(2)補胃經能健脾和胃、助運化,臨床上常與補脾經、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納呆腹脹等症。
9、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作)指端揉,稱揉板門或運板門;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氣喘、噯氣等。
(臨床應用)
(1)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多用於乳食停積,食欲不振或噯氣、腹脹、腹瀉、嘔吐等症。
(2)板門推向橫紋能止瀉橫紋推向板門能止嘔吐。
10.內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半徑所作圓周。
(操作)用運法,順時針方向掐運,稱運內八卦。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悶納呆、腹脹嘔吐等。
(臨床應用)運內八卦能寬胸利膈,理唰化痰,行滯消食。主要用痰結喘咳。乳食內傷、腹脹、降悶、嘔吐等症。多與推脾經、推肺經、揉板門、揉中脘等合用。
11、外勞宮
(位置)掌背中,與內勞宮相對處。
(操作)用揉法,稱揉外勞宮;用掐法,稱掐外勞宮。
(次數)掐5次,揉100到300次。
(主治)風寒感冒、腹痛、腹脹、腸鳴、腹瀉、痢疾、脫肛、遺尿、疝氣。
(臨床應用)本穴性溫,為溫陽散寒,昇陽舉掐佳穴,兼能發汗解表。揉外勞宮主要用於一切寒證,不論外感風寒、鼻塞流涕以及臟腑積寒,完谷不化,腸鳴腹瀉,寒痢腹痛,疝氣等症,且能昇陽舉陷,故臨床多配合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天田等治療脫肛、遺尿等症。
12、三關
(位置)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屈患兒拇指,自拇指外側端推向肘,稱為大推三關。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氣血虛弱,病後體虛、陽虛肢冷、腹痛、腹瀉、斑疹白瘩,疹出不透以及感冒風寒等一切虛、寒病症。
(臨床應用)
(1)推三關性溫熱,能補氣行氣,溫陽散寒,發汗解表,主治一切虛寒病症,對非虛寒病症宜慎用。臨床上治療氣血虛弱,命門火衰、下元虛冷,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欲不振、疳積、吐瀉等症。多與補脾經、補腎經、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
(2)對感冒風寒,陰冷無汗或疹出不透症,多於清肺經、推攢竹、掐揉二扇門等合用,此外對疹毒內陷、黃疸,陰疽等症亦有療效。
13、天河水
(位置)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稱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總筋處,一起一落彈打如彈琴狀,直至洪池,同時一面用口吹氣隨之,稱打馬過天河。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外感發熱、潮熱、內熱、煩躁不安、口渴、弄舌、重舌、驚風等一切熱證。
(臨床應用)
(1)清天河水性微涼,較平和,能清熱解表,瀉火除煩,主要用於治療性病症,清熱而不傷陰分。多用於五心煩熱,口燥咽干,唇舌生瘡,夜啼等症;對於感冒發熱、頭痛、惡風、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風熱者,也常與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
(2)打馬過天河清熱之力大於清天河水,多用於實熱、高熱等症。
14、六腑
(位置)前臂尺側,陰池至肘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一切實熱病症。高熱、煩渴、驚風、鵝口瘡、弄舌、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結乾燥等。
(臨床應用)退六腑性寒涼,能清熱、涼血解毒。對溫病邪入營血,臟腑鬱熱積滯,壯熱煩渴,腮腺炎及腫毒等實熱證均可應用。本穴與補脾經合用,有止汗的效果。若患兒平素大便溏薄、脾虛腹瀉者,本法慎用。
本法與推三關為大涼大熱之法可單用,亦可合用。若患兒氣虛體弱,畏寒怕冷,可單用推三關,如高熱煩渴、發斑等可單用退六腑。而兩穴合用能平衡陰陽,防止大涼大熱,免傷正氣。如寒熱夾雜,以熱為主,則可以退六腑三數,推三關一數之比推之;若以寒為重,則可以推三關三數,退六腑一數之比推之。
15、七節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長強)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別稱為推上七節法和推下七節法。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泄瀉、便秘、脫肛、遺尿。
(臨床應用)
(1)推上七節骨能溫陽止瀉,多用於虛寒腹瀉、久痢等。臨床上常與按揉百會、揉丹田等合用治療氣虛下陷的脫肛、遺尿等證。若屬實熱證,則不宜用本法,用後多令兒腹脹或出現其它變症。
(2)推下七節能瀉熱通便,多用於腸熱、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瀉屬虛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瀉。
16、龜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泄瀉、便秘、脫肛、遺尿。
(臨床應用)龜尾穴即督脈經之長強穴,揉之能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的功能,穴性平和,能止瀉也能通便,多與揉臍、推七節骨配合應用,以治腹瀉、便秘等症。
推薦閱讀:
※求解!對於跌打損傷,其實最快速最有效最省錢的方式是中醫推拿按摩,但是實際上大家更認可排隊去醫院花n多錢拍片治療,什麼呢?誰來從市場運營角度解釋一下?
※手法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推拿拔罐治療腰肌勞損
※第三節 內功推拿流派
※按這五個穴能讓孩子少生病!推拿泰斗動圖演示,一看就會